02.26 高端酱香酒为什么要经历七次取酒?原来并不是第七次最好喝

酱香型亦称茅香型,以茅台、郎酒、国台酒、贵酒、习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优质白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其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清澈透明,色泽微黄。

高端酱香酒为什么要经历七次取酒?原来并不是第七次最好喝

正宗的酱香型白酒都秉承三高三长的核心工艺,和“12987”的生产流程。经历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发酵,七次取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等。再储存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醇香,绵软柔和才能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至少需要五年。

那酱香型白酒为什么要七次取酒呢?哪一次取出的更好喝呢?这就要从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开始讲了:

高端酱香酒为什么要经历七次取酒?原来并不是第七次最好喝

酱香型白酒的用料非常讲究,一定要采用仁怀本地产的高粱。这种糯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经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下沙的初步是“润沙”,也就是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是可以洗去渣滓,还有可以让高粱吸水。

高端酱香酒为什么要经历七次取酒?原来并不是第七次最好喝

然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工人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1:1,但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同,平均在高粱的10%上下。

“二次投料”,即按1:1比例,加入新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之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的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再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这到了12——1月这才开始进行首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

下造沙之后,茅台新酒何时能出来喝到嘴里?事实上茅台酒下沙和造沙都是不取酒的。这就是为什么茅台酒有“九次蒸煮”但却只有“七次取酒”的原因。

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到第七次取酒完后,时间已到第二年8月,厂家才开始“丢糟”,这就是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七次取酒过程。那这七次取酒过程中哪次取得的酱香酒更好喝呢?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更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更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后面的一次发焦发苦。

高端酱香酒为什么要经历七次取酒?原来并不是第七次最好喝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但每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酒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间的勾兑。优质的酱香型白酒大师以“酱香”、“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因此即使是第七次取酒之后,也必须要经过勾兑这一项工艺,不然是达不到出厂标准的。

如果您认为茅台酒仅仅是七个轮次的基酒随意组合而成,那就小瞧茅台的勾兑艺术了。依据不同轮次、不同酒龄、不同典型体、不同酒度可以分为100种基酒组合。最后由茅台首席勾兑师坐镇,经过复杂的勾兑工艺,勾调出具备“幽雅细腻”风格的茅台酒。

勾兑完成后,还要“调味”,调味时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厂家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个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进行到这个步骤,茅台酒才算真正流通到了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