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最近閒暇時逛虎撲英雄聯盟版塊,看到有關LPL職業選手Doinb的帖子中的許多罵戰,各路粉絲和路人因為Doinb在直播中的一個所謂“黑點”互相攻擊,好不熱鬧。


針對這一現象,不少人發帖認為,這種粉和黑的對戰,是“飯圈風氣湧入電競圈”所帶來的不良後果。這種懷疑由來已久,很多電競“原住民”吐槽:“電競就電競,學誰不好,幹嘛非要變成第二個娛樂圈呢?”更有一些極端的“電競直男”們基於對“飯圈”一以貫之的反感,與電競飯圈女粉絲們大打出手、勢成水火。


電競“飯圈化”是一種必然


“好好的電競”,到底為什麼非要變得娛樂化、飯圈化呢?


曾幾何時,還在CS、星際、魔獸乃至Dota早年的時代,鑑於主流電競項目在技術上的超高門檻,電競玩家群體幾乎是清一色的“硬核直男”,那個時候的電競夠硬核、夠“純粹”。那個時候很少有飯圈女孩會去追捧曾經的Sky、Moon、Alex……然而被如今的“直男粉”們所懷念的那個“還沒飯圈化”的青澀年代,卻是中國電競歷史上最痛苦最難熬的日子:

那時候的電競沒有什麼資本支持,賽事贊助商和合作方也寥寥可數。無論是選手還是從業者,拿著一兩千塊的工資甚至沒有工資,吃著泡麵在髒亂擁擠的板房裡訓練,很多二線的CS戰隊還是靠一些好心的網吧老闆提供場地才能打上訓練賽。成千上萬人的追逐,最終極少數人追到的那個沉甸甸的冠軍獎盃所承載著的夢想很重,然而,更實際的是,那份獎金不過萬把塊錢。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那個時代的電競人們,無論是選手,還是從業者,根本不能靠電競這碗飯活下去。那個時代的電競人滿懷著一腔赤誠,卻被主流社會認為是一群網癮少年在黑網吧裡搞地下集會。

舉個例子,曾經最硬核、與飯圈距離最遠的星際項目、魔獸項目,如今的狀態不過是苟延殘喘在生死邊緣,只剩下一批硬核老男孩們憑著多年的情懷在小圈子裡自娛自樂。

事實證明,單憑電競原有的“硬核直男”愛好者們,養不活電競這個產業。如果不能吸引更多、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電競人們連生存都難以維持,遑論其他?

直男粉們為電競的付出更多是花時間在電腦前實戰,除此外的花費充其量是買一套專業的電競鍵鼠,多年後長大的他們也許還可能為曾經的夢想買一張線下門票。哪怕是有數以千萬計的直男愛好者會關注WCG,願意把贊助廣告投放在過去電競賽事上的品牌方也寥寥可數——轉化率太低。

相比之下,女性的消費能力,明顯要強於男性。而那些狂熱的粉絲,則可以為自己的偶像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廣告大屏豪擲千金。在資本和贊助商看來,既是粉絲又是女性的“飯圈女孩”,才是更具有商業價值的受眾。


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粉絲經濟”是任何行業都無法拒絕的香餑餑。去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去運營自己的粉絲,是電競行業走出黑網吧的必由之路。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選手的“偶像化”包裝與俱樂部粉絲運營


實際上,一些傳統體育項目也都會效仿“飯圈”的一些流量經濟思路,以提高自身的流量效應與品牌商業價值。全球最具價值的足球俱樂部,巴薩、皇馬、曼聯等等,無一例外,都在粉絲經濟的運營層面做得很好。你可以欣賞梅西的球技,同樣也可以只是喜歡C羅的帥,還可以單純作為忠實的“美凌格”去熱愛皇馬球衣的這身雪白。

而在電競行業,和體育圈類似,對於粉絲經濟的運營主要有兩個層面:打造電競偶像明星和有歸屬感的戰隊俱樂部。

一方面,電競選手“偶像化”的包裝所帶來的收益,對選手本人以及俱樂部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流量早已不再為“王”,但依舊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另一方面,電競選手們曾經蓬頭垢面的黑網吧墮落少年的負面形象會在“偶像化”的包裝中逐漸淡化,從而為整個電競圈子帶來更為正面、積極的社會評價。

而電競偶像和戰隊俱樂部們所吸引來的大批“飯圈型”粉絲,為選手和電競團隊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包括微博流量、賽事門票收入、品牌周邊售賣、主播淘寶店收入等等。這對於目前商業合作範圍尚未完全豐滿成熟的電子競技產業來說,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飯圈粉絲帶來的流量和購買力,能讓更多的投資方和異業合作方能更清晰地看到電競的巨大號召力和盈利價值,從而為電競產業帶來更多的投資和跨界合作。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廠商專為電競女粉定製的外設產品

舉個例子,曾經的電競俱樂部和賽事的商業合作方只侷限於硬件品牌、遊戲廠商、電競平臺等相關品牌。而隨著電競行業“娛樂化”和大批女性飯圈粉絲的湧入,不少LPL或者KPL的電競俱樂部及相關大型賽事都獲得了餐飲、汽車、服裝甚至奢侈品等眾多大品牌的青睞,電競也從“直男們的狂歡”升級為年輕人當中的主流文化。


所以,電子競技想要打開自己的產業邊界真正出圈,建立更廣闊的覆蓋效應和社會影響力,主觀上也需要飯圈流量和粉絲經濟所帶來的助力。


飯圈粉絲的瘋狂與溫情


那麼,在商人眼中閃著“金光”的飯圈粉絲們,為什麼會在民間招致惡評?


在《北京日報》的《“飯圈文化”,蜜糖還是砒霜?》一文中,作者寫道:“粉絲構建了一套嚴密的組織體系,一旦遇到挑戰與攻擊他們偶像的言論,他們就如同暴力機器一般攻擊異己意見或以技術手段將其消滅,這正是如今“飯圈文化”的縮影。”

飯圈粉絲群體中一些被詬病已久的共性,在網絡上大家對電競版飯圈也有同樣的看法:


  1. 黨同伐異的思維。即遇事不論對錯,先查粉籍扣帽子,自帶一層濾鏡看人;
  2. 對偶像無腦護、彩虹屁、各種花式“控評”。把電競偶像的風評做成品牌公關,只允許有好評,而不允許其他聲音的存在;
  3. 虛假數據。雖然說正常的打榜很難完全避免飯圈作假,然而像當年吳亦凡屠版iTunes美國區榜單這樣假到路人皆知,屬實不見得能為偶像帶來多大的收益,這樣的負面熱搜事件反而導致吳亦凡及其飯圈遭到全網群嘲。在電競飯圈,同樣不乏數據造假;
  4. 不以業務能力見高低,而是對偶像的顏值、人設等過度追捧,有些“媽媽粉”、“女友粉”的種種言行更是辣眼——“哥哥我可以”、“哥哥帥得我合不攏腿”……
  5. 飯圈最值得詬病的點在於——組織嚴密而統一的言行方式、宗教式的裹挾,會讓有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極端個體,為了偶像完全喪失自我,丟掉最起碼的是非觀念和道德底線,從而被集體的瘋狂所淹沒。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飯圈文化有它不成熟和不理智的一面,然而也有其溫情的一面。


很多飯圈粉絲的惡劣言行固然惹人討厭,然而,一方面這並不是所有飯圈粉的通病,另一方面,愛得“瘋狂”也意味著愛得“深沉”。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飯圈小姐姐為17戰隊精心製作的插畫

和直男粉比較佛系的喜愛所不同,很多真愛型的飯圈粉不光會為偶像去認真地看比賽,研究戰術,她們還會在賽場上認真做燈牌、全場大聲加油鼓掌、等大巴接機,會在微博投票,會用心製作精美的禮物寄給自己喜歡的選手,還有些才藝卓著的飯圈粉還能為偶像和俱樂部創作漫畫和海報,這些優秀的“小姐姐”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和鼓勵自己喜歡的戰隊和選手。

當偶像選手輸了比賽或者狀態不好,小姐姐們不會像“暴躁老哥”粉們一樣在直播彈幕刷屏謾罵,也不會去貼吧虎撲B站揪細節做視頻帶節奏,而是繼續默默支持和加油。“不在巔峰時慕名而來,也不在低谷時離你而去”,相比於那些贏了把你吹上天、輸了把你噴出翔的“直男粉”,飯圈粉的留存度和忠誠度也要高得多。


另外,基本上絕大多數電競選手和俱樂部的飯圈都會自發地幫助偶像打理公益和慈善事業。就在不久前電競圈對湖北疫情的援助中,最早出現的飯圈小姐姐們活躍的身影,亦是這份溫情最真實的寫照。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原住民”與“飯圈粉”:對抗還是融合?


“原住民”們對電競飯圈化的質疑,本質上是電競產業擴張所帶來新的流量群體與“原住民”的糾紛。兩個原本就對話語權都高度敏感的群體相互碰撞,原住民們當然會認為:飯圈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電競圈原本的輿論風氣。

然而事實上在飯圈文化進入以前,無論是曾經的dota,後來的英雄聯盟,各個遊戲群體、戰隊粉絲之間的鄙視鏈、撕逼秀由來已久,相互之間“皇雜”、“豬雜”“狗兒子”、“刀斯林”這樣的謾罵也從來沒停過;無論遊戲中、直播彈幕裡,“電競鋼琴家”、“電競老陰陽師”、“雲教練”這樣的行為又與飯圈何干?

尤其是那些成績不好的或者狀態不再的選手,因為才不配位而被指責或者吐槽,這都正常;然而當有些暴躁老哥們把這種黑和指責無限放大,甚至揪住選手的一言一行捕風捉影、尋找黑點,在微博、貼吧、虎撲、B站發帖子、做視頻,甚至因為觀點和喜好的不同與飯圈粉互相攻擊,發展成雙方鋪天蓋地的侮辱和謾罵,一方罵白嫖直男,一方罵飯圈MG,最終不過是無腦粉和無腦黑的兩極,又有何優越感和高下可言?彼此都惡言相向、口吐芬芳,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這時候道理和是非誰又說得清?


去年底剛剛因為抑鬱症自殺身故的韓國明星雪莉,網友們在她生前設立了一整套“公眾人物應有的言行規範”,當雪莉的言行“逾越”了這個規範,網友們也是揪住她的一言一行口誅筆伐,理直氣壯地認為她做錯了。但是當她真的帶著委屈離開人世的時候,那些曾經看起來離譜的“錯誤”真的有那麼不可原諒嗎?

當電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熱愛電競、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必然會越來越多。人多了,人和人之間的異見和矛盾自然會多。而無論是“原住民”,還是“飯圈粉”,每個圈層都有每個圈層值得稱道的文化特點,同樣,每個群體也都有為群體抹黑的極端個體和負面言行。


電子競技不需要花裡胡哨的


這中間孰是孰非,很難去評價,但是想想看,如果不同的圈層之間去掉些妖魔化的偏見,多一些對彼此特點喜好的尊重,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一起為電競加油助威,一起為電競正名,一起宣傳和擴大電競的正能量,它不香麼?

具體來說,對於飯圈粉絲們而言,應該謹言慎行,改變瘋狂、宗教式的追星方式,多發揚溫情的一面,“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定律在電競圈依然成立。另外,飯圈粉絲們也需要意識到:電子競技歸根到底是一項競技運動,技術和成績才是職業選手們在這個行業贏得尊重的根本,而不是顏值或者人設。


對於偶像選手和俱樂部而言,則應該積極引導和宣傳理性和諧的價值觀,做好模範帶頭作用。

而對於我們電競圈的“原住民”而言,想要世界去接受和理解我們對電競的熱愛,首先需要我們去接受和理解世界。


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熱愛電競的方式。熱愛沒有高低貴賤、三六九等之分。重點在於,我們熱愛電競的方式,完全可以更包容、更理性、更豐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