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孔子学富五车,然其终身不得志,何也?

非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倡导人们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树立仁爱的思想理念,相互间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不互相压榨,严格自律,共建和谐社会。可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跟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体质是不相符,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国家的君王虽然很敬重孔子,待以上宾,但只是作为人才储备,就是不用他,孔子不得不离开。孔子的才能无法得以施展,所以把余生精力放在培养自己儒家文化体系的接班人和新的核心传播者。



LHC否极泰来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大圣人孔子,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着后世几千年,而如今的中国,早就已经是跟儒家分不开了,就连一些外国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儒家,想到孔子。但是大家又是否知道,其实孔子在世的时候,他所开创的儒学,所提出了治国理念,压根就是没人有理会的,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买他的账,这个说上来,孔子是失败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儒学在那时候不够好吗?非也,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生不逢时,似乎用来形容孔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为什么呢?要知道,孔子出生的时候,正值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天下已经大乱,各地战争四起,礼制早就已经崩坏了。而在这么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孔子却是扛着克己复礼的大旗,让大家放下私心,和平共处,做到人人守礼,人人识乐,以此来达到结束战争的效果,让天下重新恢复安定。但是,我们都知道了,天下并没有因为孔子这样的举动而结束动乱的不安,而是走向了更加不安和更加混乱的局面,最后还是秦始皇凭借着绝对的武力,才结束了天下的混乱。

从历史上的角度来看,孔子那时候的确是不成功的,但现在,我们若是说孔子是没有成功的,相信有很多人可能是会不怎么同意的,总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毕竟到了现在,儒家根本也早就已经是在深深地植入了华夏大地,儒家思想已经是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就算是称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也不为过,怎么能说他没成功呢?但今天说的不成功,是从事情的成败结果来看的,那时候的孔子的确是没有将儒学成功推广出去被大众所接受,天下也没有因为他而变得安定一些,从事实角度来看,孔子的确是算是没有成功,成功的人应该是秦始皇才对。

而孔子之所以未能成功,原因无非就是两个,自己和环境。当时的天下大乱,在人人都可以称帝的情况下,自然就不可能因为一句“哎呀,大家要好好相处啊,不能打架啊,大家是不好的,应该要和平解决才对啊。”就都同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狼子野心者那时候最是不缺,而弱肉强食也从来都会有,只要谁的拳头够硬,谁的实力更强,谁就可以称王称霸。

谁有能力将这危在旦夕的天下的治好了,谁能给天下人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谁就可以得到这天下。只有把每个人生存问题解决了,让社会真正安定了下来,并让大家也富裕起来,有饭吃,不再让大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再会流离失所,人人都能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才是真正地解决了天下之忧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这样的解决办法在那时候只有一个——绝对的武力,而不是孔子一番话就能解决的。

百姓颠沛流离,每天为了生活拼尽全力,自然是没有精力接受孔子的大道理,而那些能够吃得饱说得好的人,也是手中握有实权的人,他们也知道,想要赢得这天下,只能靠刀剑说事,孔子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的大道理,自然也是不可能会听得进去的。而孔子也把事情想得太过于简单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是如他孔子这般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他老人家就是严重忽略了骨感的现实而把理想想得过于丰满了。

这也是孔子生不逢时的缘故,如果孔子是生在太平盛世的话,他的思想倒是极有可能被人所接受,因为即使是富足而安乐的天下,想要保持长期的盛世繁荣的话,不仅仅是需要靠武力,还需要以德服人,以德来教化天下,赢得民心才行,而这时候,孔子的那一套克己复礼的理念很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了。

而事实也证明,儒家思想也的确是适用于太平盛世的时候。就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上后世帝皇世家对儒家的推崇和应用,从这些就可以看得出来,孔子的这一套理论,的确是适合在天下太平的情况下使用。毕竟,唯有吃饱饭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想到秩序,才会想到道德,想到克己复礼。有时候,有些事情,还真的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凑齐才行,而孔子他老人家很是不巧地,这三者都没有,让人惋惜。





安优


在某些人眼里孔老二是万能的!其实他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只要有能力,哪个不是口袋里的锥子脱颖而出呢?可惜孔丘就是一嘴炮不入流的能力,连个最卑微官职都不曾混到,最后如丧家之犬回到老家了!

按孔子的“大德必受命理论”,孔子终身不得志的原因是他缺德。

孔子其人,十恶不赦,五毒俱全。你说他尊崇周礼呢,他却图谋投靠叛党了,叛党就是对周礼造反啊。你说他仁呢,他却借公权力杀少正卯、腰斩演员、把民工的粥饭倒掉,太残忍了。你说他守信呢,他与蒲人订了条约,答应离开蒲,不到卫国去,可是他一离开蒲,不但到卫国,还怂恿卫君攻打蒲人,视信用如粪土。你说他义呢,他出身贫寒,少时在季氏家打工度日,甚得阳货相助,可是他一旦得志权力在握,大反季氏,对阳货落井下石。

孔子本身也说不上什么“学富五车”,他会的那点东西不过是丧葬礼仪、驾马车射箭,全是些于国于民百无一用之术


猛哥厉史


私以为:孔子并没有不得志!!

子路曾问过孔子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安定,朋友有诚信,少年有人关怀。孔子重道,这样的人,不会在意一时一地的损失。或许在我们看来,他的观点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致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但是对于孔子而言,他开创学校,宣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长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他重视教育,因材施教,不知传授了弟子们多少道理。在我看来,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儒家创始人,他把一生当成了一场修行,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总结: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深知构建和谐社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今的我们也十分推崇儒家思想,日日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并将它推广到了世界。无论生前还是生后,他都是成功的。





狂谈历史


不得其时尔,孔子提倡仁,倡义,尚教化偏重于文,这本没有错,但时起效太慢了。治世之良谋,非乱世之良策也,对于急症还需猛药。

当时烽烟四起,时局瞬息万变,需要的是霹雳手段,雷庭之势。非诡诈兵谋纵横之术不可以安天下



清青子衿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各个小诸侯国战争很激烈,土地争夺、人口掳掠很残酷的时期。

这个时期各个思想派别正是百家争鸟百花齐放的阶段,凡是有利于攻城掠地,扩大自己地盘的思想,就能够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

孔子的思想适合当做和平时期统治阶级驾驭人民的工具,而不适合战时状态。

所以不要说孔子学富五车,就是学富十车也没有用


铁马秋风劲漠北月光寒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不仅学富五车,而且有能力,不是个空谈大论的腐儒。孔子不受重用要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

孔子提出的是恢复礼制,学习周朝。可那个时候诸侯争霸,谁会管这些呢?就像汉末的荀彧一样,致力于恢复汉朝,结果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孔子不得志不关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源于时代背景的限制!!!




临江陆子鸿


孔子学富五车而其终身不得之,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①时代原因。当孔子提出他的思想的时候,当时正处在战争的时代,而孔子的思想偏向于保守让王不要发动战争。因此没有一个国家想要运用它的思想,是要重用孔子的。孔子的仁者爱人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句玩笑话而已,没有人会为了一句玩笑而改变自己整个国家的。当时的国家都想强国富民,因此他们都偏向于使用法家的思想以法来治国。

②自身原因。孔子的性格有些固执,如果统治者对于他的思想与他不和的话,他可能会直接离去。虽然孔子自身是极其希望走向仕途的。

③百家争鸣。在孔子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统治者们在各家各派之间选的眼花缭乱,而且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对于富国强兵上来并不是十分优秀。因此统治者们并不会选择他的思想。

以上便是我的观点。





奉旨说史


不懂得人心,很难得做到左右逢源,夸人太少,目的性强,沉不住气等缺点制约他的成功。是学者型,不是政客型官员!


讲信誉1234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你怎么认为他不得志了?孔子的志向就是教育出好的学生,他有弟子三千,而精通他的绝学的有七十二人,他怎么就不得志了?他的儒家思想传承至今,不就是他所期望的吗!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如果他是个追求名利的人他就成不了圣人!能够成为圣人的人都对名利不感兴趣的。追求永生的大道才是他们的愿望!我认为他才是最成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