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匡昭敏:善用氣象,惠及於民

她不斷提升自我,只為能在氣象服務上作出更多地貢獻;她依託"互聯網+"氣象服務體系,助力蔗糖產業發展;她因地制宜,創新旱澇災害綜合量化評估和預警體系;她盡心做好"傳幫帶"工作,希望能為氣象領域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人物簡介】

匡昭敏,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長期紮根省、市兩級業務一線,致力於甘蔗等特色農業和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與成果轉化應用,在甘蔗氣象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推動甘蔗氣象研究與服務立足全國、走向國際;創建了旱澇災害影響量化評估的綜合評估框架和指標體系,評估技術和實際應用領先全國。

匡昭敏:善用气象,惠及于民

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匡昭敏

在南寧市的廣西氣象大廈內,有一所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創建於1984年,至今已有35年的歷史,這裡常年針對農業氣象災害進行監測、預警和防控。

在這棟大廈裡,我們見到了匡昭敏,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的副所長,從事氣象災害研究長達29年。採訪當天,她特意穿了一襲黑色的連衣裙,戴著眼鏡,臉上化了淡雅的妝容,得體而矜重。

見到我們一行,匡昭敏彎起眉角,走上前來親切地同我們打招呼,絲毫沒有一絲生分感。在如同老朋友一般的寒暄中,她將我們帶到了位於大廈21樓的"廣西氣象監測預報中心"。霎時間,有數十塊氣象監測顯示屏展現在我們面前,而屬於她的監測臺前,每一塊顯示屏上面,都清晰的顯示著廣西各地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及長勢,還有近期的天氣氣候等。因廣西是蔗糖業大省,顯示屏上甘蔗監測數據佔據了絕大部分。

眼前這間將近300平方米的氣象監測預報中心,便是匡昭敏平時最常待的地方。她在氣科所裡的科研時光,也被這間佈滿大大小小顯示屏的屋子記錄著。看著屏幕上熟悉的農業作物,她開始向我們徐徐講述這些年來的氣象研發經歷。

▍"為熟習氣象,我拼命提升自己"

匡昭敏的大半輩子光景,都在跟農業氣象打交道。

1990年,從廣西農學院畢業後,匡昭敏被分配到了玉林市氣象局農業氣象試驗站。在試驗站工作的12年光陰裡,社會發展很快,衛星遙感技術逐漸興起,此時的匡昭敏慢慢地意識到,自己大學時期所掌握的知識構架已經無法支撐她在農業氣象領域更進一步發展。時代在進步,氣象技術日新月異,正當匡昭敏在為如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氣象知識和業務水平愁眉不展時,一則招聘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原來為了業務發展需要,自治區氣象臺面向社會招聘人才,與此同時,還將為人才提供深造的機會。匡昭敏深知,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但一邊是工作了12年的試驗站,說沒有感情那是騙人的,一邊是更寬廣的舞臺,自己的知識水平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氣象服務作出更多的貢獻,該如何取捨,匡昭敏心裡也有過糾結。最終,在原單位領導同事和家人的支持下,她決定把握住這次機會,走出去,走向更寬廣的舞臺。

匡昭敏:善用气象,惠及于民

匡昭敏講述科研學習經歷

2002年,匡昭敏通過招聘來到了廣西氣象臺,並在第二年,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研究生,主修氣象學。說起讀研經歷,匡昭敏不禁感慨:"讀書不容易,做事情也不容易,白頭髮就是那兩年熬出來的。當時也沒有想那麼多,做了就是做了。"原來,在她讀研期間,臺裡需要運用衛星遙感開展氣象服務,但是卻苦於沒有專門的人才,為了結合臺裡的業務需要,匡昭敏自告奮勇,將"應用衛星數據來進行乾旱監測"作為自己的碩士論文和研究方向。然而,確定方向雖易,但當真正與臺裡業務相結合並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由於衛星數據量龐大,加上當時臺裡沒有涉獵此方面的人才,匡昭敏光是整理數據就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耗費了多少心神。為此她坦言:"當時,我把以前十多年的衛星數據都處理完了,真的很累,可以說是熬過來的。"一個"熬"字,道出了其中的艱辛。而艱辛過後,卻是一個可共享的氣象與遙感數據庫,為氣象災害監測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也為她今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然而,坦言"讀書不易"的匡昭敏卻沒有停下腳步,在廣西氣象局的支持和鼓勵下,2009年秋天,她又再次成為了學生中的一員,繼續攻讀中國農業大學氣候資源與農業減災博士。從碩士生到博士生,匡昭敏收穫頗多,無論是衛星遙感技術,還是氣候資源、農業減災等知識都得到了昇華。有了知識的沉澱和積累,回到氣科所後的她如魚得水,並將自身所學應用於廣西特色農作物氣象災害研究與成果轉化應用中,單是藉助衛星遙感技術和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技術研發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系統就有6套,覆蓋水稻、甘蔗、柑桔、芒果、火龍果、荔枝和龍眼等領域。

而甘蔗種植氣象服務,則成為了匡昭敏科研生涯中投入精力最多的業務。

▍用"互聯網+"氣象服務體系,助力蔗糖產業發展

蔗糖業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17年,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特色農業發展,中國氣象局跟國家農業農村部聯合認定了第一批特色農業氣象中心,廣西氣象局抓住我區作為我國糖料蔗主產區的優勢,與廣西糖業發展辦公室一同聯合申報了甘蔗氣象服務中心,併成為了全國首批十個特色農業氣象中心裡的一員。藉此機會,匡昭敏開始把大量的精力轉移並投入到甘蔗種植領域的氣象研究當中,而她之前建立起來的氣象數據庫也開始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針對我國糖料蔗生產成本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等特點,匡昭敏帶領團隊開展了旨在降本增效的甘蔗智慧氣象服務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的創新轉化應用研究,她和她的團隊運用氣象衛星遙感技術,並聯合依託其智能水肥灌溉系統研究創建了"互聯網+"甘蔗智能精準氣象服務模式,實現了集成"土壤墒情實況+天氣預報+長勢"等為一體的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系統,它不但能夠根據未來3-10天的天氣預報及監測到的土壤墒情、甘蔗發育期來進行智能灌溉,還能統籌考慮儘量提高甘蔗糖分。該服務模式能讓糖料蔗生產每萬畝節本約270萬元,增效1100~2100萬元。在探索甘蔗智能精準服務模式的這條道路上,匡昭敏成為了開拓者。

目前,隨著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系統在現代農業示範園的推廣成功,如今共有超過68套的甘蔗水肥一體化觀測站安裝在甘蔗種植產區裡,同時覆蓋廣東、雲南和海南等省份。

而最讓匡昭敏感到驕傲的是,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參觀時,親眼見證到甘蔗水肥一體化系統結合氣象監測和未來天氣預報進行"水—肥—藥"一體化的管理,並直接稱讚它為"種田神器"!總書記的評價讓匡昭敏備受鼓舞,她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種田管理系統,在總書記的眼裡成了"神器",這讓匡昭敏感到驕傲的同時,更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視、關心和支持。"我們國家正在進行全面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確實需要有這種科技力量介入,所以總書記覺得這個東西應當要好好推介開來。"匡昭敏眼神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激動和感慨。

在服務國內蔗糖產業發展的同時,匡昭敏還將視野擴展到國外,在"互聯網+"甘蔗智能精準氣象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她牽頭研究了甘蔗主產國蔗糖產量預報的關鍵技術,揭示了乾旱是影響巴西、印度和泰國甘蔗產量的主導因子,而颱風則是影響澳大利亞產量的主導因子,發佈了國家標準《甘蔗乾旱災害等級》。作為組織者和執筆者之一發布的"世界甘蔗主產國蔗糖產量預報"服務於國家和省級政府及相關部委,獲領導肯定和批示,系列研究結果及應用服務不僅為國家制訂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更為我國應對國外進口食糖的衝擊提供了有力地支撐。

▍因地制宜,創新旱澇災害綜合量化評估和預警體系

隨著研究的深入,並結合多年來研究農業氣象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匡昭敏發現,針對廣西地區暴雨和乾旱兩種自然災害,如果僅僅是利用衛星遙感來進行監測,數據和時效性往往達不到精準氣象服務的要求。因為南方地區陰雨天氣比較多,晴天少,如果雲層遮掩住衛星遙感,則收集到的數據就無法使用。而且廣西屬於沿海地區,暴雨多數是由颱風引起,與內陸的地形地貌不同,如果暴雨災害風險評估和預警與內陸地區一樣只考慮到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話,在氣象災害風險預測上難免會出現偏差,運用到農業上則有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匡昭敏:善用气象,惠及于民

匡昭敏(左一)講述研究成果的業務化運行及轉化應用情況

因地制宜,是匡昭敏所採取的辦法,繼承並改進內陸地區對氣象災害的評估方法,將"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匡昭敏帶領團隊創建了基於"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和抗災力"的旱澇災害綜合量化評估和預警方法,並首次引入"距海距離"特色因子的概念,明顯提升了沿海區域暴雨災害孕災環境脆弱度的預警和評估能力,據農業部門測算,2010-2012年廣西因採取防禦暴雨措施挽回農業經濟損失約1.6億元。

如今,匡昭敏帶領團隊所建設起來的甘蔗等智慧農業氣象大數據庫和核心業務技術支撐體系,擁有著面向區域、省、市、縣的氣象服務能力,正在為防災減災、農產品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等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人才總是要培養的,我們要起到一個傳幫帶的作用"

在匡昭敏的簡歷中,寫著這麼一項"作為首席專家,帶領團隊和指導市縣人員開展科研業務服務工作,培養了高工、研究生等專業技術人才20多人。"這20多人中的大部分皆與她一般,奮鬥在氣象災害科研工作的一線。談及為廣西各級氣象部門培養精英骨幹,她說:"人才總是要培養的,就像老一輩帶我們一樣,是需要傳承的,我們要起到一個傳幫帶的作用,而且我們做一個事情不可能只靠自己。"輕描淡寫,在她看來,這件事不值一提。於她來說,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服務於社會,就是讓她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匡昭敏:善用气象,惠及于民

匡昭敏(右四)帶領團隊成員指導東盟國家學員開展智能精準氣象服務

現如今,中國氣象局提出氣象服務要防災和趨利並舉,要把有利的氣候資源轉變成它的附加值,為農產品的氣候品質做溯源、認證、評價。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使得廣西跟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愈加頻繁,廣西氣象團隊也需要為"一帶一路"的氣象服務做好保障和技術指導,這兩項科研重任是匡昭敏當前工作之中最牽掛的。

對於未來,匡昭敏還希望海上氣象監測的建設能儘快跟上智能化的步伐,發揮出作用,反過來促進農業的發展,通過氣象服務智能化早日實現農業發展從粗放型變為集約型、精準型和經濟型,讓農業管理變得更輕鬆,農民更省力。

研究氣象就像是在"與天奮鬥",而能夠善用氣象條件惠及於民,便是匡昭敏覺得"其樂無窮"的地方。雖艱苦,但也清甜!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榮譽

匡昭敏長期紮根省、市兩級業務一線,致力於甘蔗等特色農業和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研究與成果轉化應用。參與制定省市縣三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規劃和組織實施,建設甘蔗等智慧農業氣象大數據庫與業務服務平臺,推動了在鄉村振興中氣象科技服務的進步。主持發佈標準4項;以第一作者(含通訊作者)刊發論文21篇;獲省部級獎6項。

主持參與的"暴雨災害風險評估和預警的關鍵技術創新與服務應用"和"基於'3S'的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究與開發"榮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智慧氣象助力蔗糖產業"項目獲得中國氣象局宣傳作品展三等獎。"甘蔗智能精準服務模式探索"榮獲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創新大賽三等獎;被評為"中國氣象局第五屆西部優秀青年人才"。

主持參與制定《甘蔗乾旱災害等級》《荔枝寒害評估》《龍眼暖害等級》《龍眼寒害等級》等4項國家及氣象行業標準;以第一完成人研發的"廣西農業乾旱監測預報與農情分析業務系統V1.0""廣西雙季稻低溫災害預測預警系統""基於GIS的廣西暴雨風險度實時評估系統V1.0"獲國家軟件著作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