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你喝彩,東城社工

人民網北京2月26日電(池夢蕊 鄭娜娜 李瀅)1月24日,除夕。他們第一次上崗。2月26日,30又4天。他們始終堅守,從未缺席。34天,816個小時。每天300餘個電話,上百次的“敲門行動”。1個月,31萬戶居民,784個小區,6輪“地毯式”排查。3500餘名東城社工,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他們以堅守詮釋責任與擔當,以奉獻彰顯忠誠與忘我,以行動踐行初心與使命。

他們是新時代的“追光者”,是防疫戰線上的“逆行者”,是社區居民健康安全的“守門人”。

他們用腳丈量,用筆記錄、用心體會、用情堅守,構築起了強大的基層防線,為打贏這場戰“疫”譜寫著濃墨重彩的篇章。

工作14小時,社區裡的“追光者”

“今兒晚上又不回來了?”

“您這哪是值班啊?您跟這玩兒命呢!”

東花市街道南里社區是一個開放式的老小區。小區一共有居民4100戶,1萬餘人。疫情發生後,社區書記楊立新第一個到班到崗。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因為疫情防控工作的緊張繁忙,她一直住在辦公室裡。

“我們的社工孩子們,一般早晨7:30就要到崗了。我不能讓他們冷著肚子去上崗。”住在辦公室,楊立新每天早晨6點多就起床,早早的把熱水打好,為每一個當早班的人,滿滿沏上一大壺冰糖菊花茶,“肚裡熱乎,心裡不慌。”

夜裡,忙碌了一天的她,還不能休息,還要把一天的工作情況,進行細細核對。明兒得給獨居老人吳大媽打電話問問菜夠吃嗎、掐算著日期小李回京隔離期滿了得及時溝通、今天的工作還有哪些遺漏的需要趕緊補上……

為了不耽誤工作,哪怕自己家離單位騎車僅僅需要10分鐘,楊立新還是捨不得浪費。“大家都太不容易了,我必須得做好後勤服務!”

習慣於當好整個社區“大管家”的楊立新,工作起來就忘了自己的年齡。已經52歲的她和年輕的工作者們一起,用腳丈量著轄區的每一寸土地,拉著消毒車上下午在社區消殺,夜間帶隊檢查同仁醫院集體宿舍。

“我們已經核查了5輪了。現在復產復工了,很多人要返京,馬上又開始核查第6輪了。”

南里社區是一個有4100戶居民的大型社區,核查工作任務艱鉅,小區裡的每一戶都要核查到位,就要通過以房找人、以車找人,甚至要通過老齡委、衛計委的網站,不錯過一絲蛛絲馬跡。對於要重點摸排的群租房、日租房和集體戶,楊立新更是自己總結了“六點工作法”,政策掌握熟練點、各項工作向前點、登記摸排細緻點、工作態度耐心點、服務老人溫情點、相關合作感恩點,保證工作的細緻到位。

目前,南里社區嚴密防控,實行了社區全封閉管理。“我們製作了粉、橙、白三類出入卡,粉色老住戶出入證、橙色出租房出入證和白色臨時一次使用出入證。”楊立新解釋說,“對恢復上班的居民,單位提供復工證明,再發粉色上班出入證,既有效保障居民出行又不讓多餘出入證流失給小區防控帶來風險。白色的臨時出入證,給臨時回家給父母做飯、送菜的居民親屬提供了便利。”

在社區的西大門,貼著一副楊立新自己寫的對聯:疫情緊莫煩躁稍作忍耐。講大局持卡入鄰里同安。橫批是:守住家園。

社區封閉了,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不能受影響。

社區成立了由社工人員、在職黨員、老黨員組成的“戰疫愛心志願隊”,負責給有需要的人送菜送生活物品上門。對於有居民反映的小區封閉了,快遞沒法送的問題,又成立了“快遞志願服務崗”,由社工和志願者將每戶的快遞送上門。

“群眾的需要在哪裡,我們的社工服務就在哪裡!”楊立新告訴記者,從2000年加入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在南里社區已經待了20年了,很多人就跟自己家人一樣!

“社區的問題,如何做到心中有數?秘訣只有一個:那便是,用腳來丈量!用心來體會!”

楊立新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疫情最緊張最關鍵的這一個月裡,因為工作太忙住在辦公室裡,老伴特別擔心,但是又不敢打擾她。實在不放心了,就走到南里社區隔著馬路遠遠的看看她。楊立新都不知道這事,還是值班的社工告訴她:剛剛於叔叔在馬路對面,偷偷看您半天了……

孩子擔心了,會在她中午休息片刻的時間,給她打個電話,叮囑她,幹工作可以,但是不能玩兒命……

“怎麼不擔心?不過,再擔心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就有這個信念:戰疫必勝!”儘管面上帶有疲憊,但她的聲音依然那麼的爽朗,“更何況我們還有那麼多那麼好的居民!”

疫情來了,小區封閉了,但是鄰里關係、社群關係反而更親密了!

“你看我這手機,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條微信!都是誇我們社工們工作細緻,服務到位的!”楊立新說,很多居民自發給社工們送來了各式的水果、禦寒的圍巾、甜滋滋的薑糖水……

夜幕降臨了,楊立新裹好圍巾,開始跟值班的社工們夜巡了。

戰疫“同心圓”,防控“夫妻檔”

“您好!麻煩您出示一下出入證!”

“好嘞,特別感謝您的配合!”

一大早,崇外街道都市馨園社工李彥博就準時站在社區門口值班,對居民微笑相迎,耐心解釋。而李彥博的妻子,國瑞城中區社工徐碩菲此刻也同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分別負責同一個街道不同社區居民的聯繫、排查、值班等工作。

“從春節到現在,我們倆人基本都沒休息過。”徐碩菲的臉頰被口罩包裹著,露出來的臉頰邊被寒風吹的泛紅,“很多同事都跟我們一樣,一直堅守在一線。”

夫妻二人雖然在同一街道,但是白天基本上見不到面,晚上回家基本都在10點以後。

“工作雖然累點,但想到有我們的堅守防控,能降低疫情的蔓延就覺得很有意義!”徐碩菲看了看手機屏保上孩子照片,輕輕的說:“就是覺得有點愧對老人和孩子!”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東城區不少街道社區都有像李彥博、徐碩菲夫妻一樣的“雙一線家庭”仍然堅守在崗位上,上演著戰“疫”一線的動人故事。

安定門街道寶鈔南、北鑼鼓巷社區的張洋、董然,是一對80後的年輕社工夫婦,自大年三十開始,他們就在各自社區開啟了每天12小時+的瘋狂工作模式。

他們說:“平日裡,我們一起順著早高峰的人流上班。而現在,我們還是一起出門,卻是逆著人流衝鋒陷陣。”

天壇街道社工夫妻賈利平、劉磊,疫情防控戰打響以後,他們把年幼的女兒託付給公婆,並肩投入到社區各項任務中。對家庭的照顧少了很多,難免有時會對老人和孩子充滿歉疚。他們說:“比起‘小家’,‘大家’的任務更重要。我們既是夫妻也是戰友,大家攜手,定能共克時艱!”

送菜倒垃圾,社區裡有群“跑腿俠”

“社區搭臺,菜站唱戲。青年跑腿,居民受益。”

在體育館路街道四塊玉社區有這樣一群由社工、在職黨員、志願者組成的“跑腿俠”,在疫情期間,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送菜、送生活物品的上門服務。

“辣椒多少錢?”

“咱們居民要買油菜,咱油菜是新進的嗎?”

每天這樣的對話,都會發生在“跑腿俠”們和社區便民菜站老闆之間。

疫情發生後,“宅”成了普通居民防疫的有效手段。居民“宅”起來了,但是購買新鮮蔬菜成了難題。上門摸排時,聽到居民的抱怨,四塊玉社區書記張婧放在了心上。

“居民都說需要解決這個買菜的問題,我們就問大家,說如果我們組建一個微信群,定向為大家買菜,大家願意不願意。”張婧告訴記者,建群的當晚,同意在群裡定向買菜的居民,就有90多戶。“看!現在群裡都有152戶居民了!”

群建起了,菜站也對接好了,又有了新的問題。這麼多戶居民需要菜,菜站老闆一人也送不過來啊。

“我就在我們的社工群、在職黨員群,青年志願者群發起倡議,說我們需要志願者,然後就有人來報名,我們就組建起來了。”張婧說,最開始“跑腿小分隊”裡的“跑腿俠”只有5位社工,“現在規模擴大了,有20人了。”

“居民在微信群裡提前一天發送需求。我們提前預定,菜站按需進貨不浪費。菜到了以後,‘跑腿俠’們幫忙送到樓門或者小區門口。”張婧說,從菜店走到居民家裡,送菜的社工、志願者們有時候要走2-3公里,要走一萬多步。

“我們每天都固定時間,一般是上午10-11點,下午4點-5點之間,集中來送。”陳思微,這個“94年”的姑娘,是“跑腿小分隊”的首席“跑腿俠”,“每天平均送菜20份左右吧。再多了就得用三輪車拉。”

現在的“跑腿小分隊”不但隊伍擴大了,服務的內容也擴充了。陳思微告訴記者,隨著返京回京人員的增多,居家隔離人員也增加了。“每次送菜,我們身上都要帶個噴壺。把菜送到,順便把垃圾密封好,用噴壺裡的消毒水消殺後帶走。”

“我們這些‘跑腿俠’大部分都是兼職的。除了跑腿送菜送物,我們還擔著社工核查摸排等工作,大家都是每天安排好輪值。”陳思微說,“不管是黨員,還是團員、群眾,我們都是為了早日戰勝疫情。只要想到這個,再累也有了動力!”

日行2萬步,織就“疫情防控網”

近日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請打開微信運動,看看誰是冠軍,然後遠離他。每每聽到這個段子,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社工李丹都會打趣道:“我今天又佔領了運動封面,您怕了嗎?”

李丹是一名“80後”社工,從除夕到現在,20余天的時間裡,她的微信步數每天都是1萬+,多的時候超過2萬,時常佔領運動封面。

“每天一早,我都會早早趕到社區,查看工作進度並一一在本子上做好記錄。什麼時間做什麼、都需要與誰溝通、哪些地方需要消殺……一天的時間,就這樣被排得滿滿當當。”李丹告訴記者,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每名社工都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對轄區居民進行逐戶排查與防疫知識宣傳,包括逐戶張貼公告、返京人員登記、體溫檢測,還要聯繫物業對小區公共空間進行定期消殺等。“我所管片的區域老舊樓房與平房混雜,包括1條衚衕、2個居民院的4棟居民樓,共300餘戶家庭。如果不帶工作任務,1圈走下來就要1個小時;每戶排查的話,則需要花上整整3天時間。”

跑細了腿兒,磨破了嘴兒,敲腫了手兒……樣樣件件,都要靠親身上陣,不少還需要“水磨功夫”。

“您家最近有外來人員返京嗎?最近家裡人身體沒有異常情況吧?”這樣的問句,一天要重複上百次。李丹告訴記者,“從早到晚,我繞著‘包乾’的樓門院落一遍遍行走,最多一天爬了60多層樓梯,填寫和發放近百份表格和宣傳資料。”

轄區內的一些重點區域,則需要在做好基礎工作之餘給予格外的關注。花園衚衕8號院是無物業管理小區,因為是單位宿舍,李丹通過多方聯繫找到了對應的單位商定消殺問題,確定好後心才終於踏實下來。

“疫情當前,必須抓緊一切時間準確掌握社區情況。”李丹說,她最開始用了3天的時間,完成了管片居民首輪排查,期間還安排了兩次夜查。“目前,我正在進行的已經是第六輪的防疫排查工作。”

除了核查工作,最近一段時間,李丹又多了一項新任務——為獨居老人買菜送菜。住在花園衚衕8號院的嶽阿姨已經87歲高齡,除了排查期間多次登門,每隔兩三天,她還會單獨詢問一下老人的情況,看是否需要幫助。聽老人說家裡沒有蔬菜了,就送去白菜、胡蘿蔔、白蘿蔔、黃瓜、柿子椒。老人家愛吃麵條,李丹跑了好幾個地方,才終於買到並送上門去。

李丹告訴記者,從2014年來到花園社區工作至今,她已經和許多居民成為了老熟人、忘年交。面對疫情期間居民偶爾出現的不安情緒,她這張熟面孔就好似“穩定劑”,既安撫居民情緒,又解決居民的實際困難。

星火成光,他們是3500餘名東城社工的縮影與代表;聚水為淵,他們用無畏與堅守,托起等待春來的希望!正是他們的辛苦付出,才構築起社區疫情防控的“鐵壁銅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他們凜然不懼,執著堅守;面對責任,他們捨己為人,毅然前行。

他們是懷中稚子的父母,他們是白髮雙親眼中的嬌兒,他們是家裡“頂樑柱”的丈夫,他們是撐起“半邊天”的妻子……而此刻,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東城社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