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抗“疫”人物 好學上進的王開海

自德州市新冠肺炎集中收治定點醫院的病人轉運至山東省胸科醫院後,王開海作為陵城區赴德州醫療隊的護理隊長,被留下來開展終末消毒、物資清點、文書完善等收尾工作,2月23日是他們最後一次到戰場執行消毒任務,在為期兩週的短兵相接中,他感慨良多。

王開海說,若想真正保護病人和醫務人員的安全,院感防控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佈局合理、流程科學,這是前提也是基礎;其次要加強培訓,牢固掌握理論知識、反覆練習操作技能,不僅要會、更要熟練;三是加強督導,必須在關鍵環節有人現場檢查,按照要求一絲不苟地執行到位。

另外感染性疾病科本身的設計和物資配備就要預備戰時需要,最起碼有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就可以保障作戰。當時進駐集中收治醫院的時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程進展就非常迅速,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了病情的急劇變化,最終不治身亡,這對王開海的觸動非常大,傳染病是人類生存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要正視它、重視它、防範它。

王開海是手術室的主管護師,一直是這樣一個非常有主見、有擔當的人。08年他在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畢業來到我院,至今,他還記得上班的第一天,護理部老師帶著他去手術室的情景,老師當時指著外科樓西側的電梯說,這是汙物梯,不要從這裡進入,他這些年都牢記在心,而且每次都阻止其他人進入此梯。

手術室護士長趙彥華要求他們每個人寫手術配合筆記,尤其是大型手術的物品準備、手術步驟、麻醉方式、患者體位、術後心得都要一一記錄,他每次都一絲不苟、舉一反三。沒成家的時候,他住宿舍,乾脆好幾天都不回去一次,見手術就跟,天天泡在手術室,一臺又一臺的上,趕上請上級專家的大手術,他如獲至寶,將每一臺手術的特殊點都記錄下來,甚至好多大牌教授的習慣他都瞭如指掌。

就是這樣刻苦認真的一個人,其實也跟我們坦言,他當時曾有段時間是不接受這份工作的,因為考大學時是零幾年,對於男生學習護理這件事,大家非常不認可,但高考失利,僅僅能夠上專科,為考慮就業,家裡有遠見的親戚提出不如學習護理,男生力氣大,將來是護理行業的稀缺人才。

王開海懵懵懂懂來到了當時的護理學校,對於這個外形硬朗的漢子來說,隨之而來的各種聲音真是讓人五味雜陳,但開海是個倔脾氣,既來之則安之,他學習基礎理論認真紮實,並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專升本,是整個學校裡為數不多的幾個,他說,為了這一切,護理專業書我能從頭背到尾。

他在手術室一直擔任帶教老師,他喜歡這份職業,也喜歡他科室裡的兄弟姊妹。在家裡他有一個弟弟,開海就是一位老大哥,父母親人有很多事都是他在操持,在工作崗位他也常常作為老大哥的角色,關愛和照顧大家。他說我是個不計較小事的人,為人處世就應該多講貢獻,少講索取。有時候大一點的手術,他就利用自己下班的時間陪著年輕人一起上,幫助他們快速成長;有時候年輕人在急症手術中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他就主動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過後再給他們耐心示範。

他唯一著急的就是,現在有些年輕人不愛學習,再加上工作很疲勞,空閒時間被電子產品佔用了一大部分,再跟同事聊聊家常裡短,寶貴的時間如白駒過隙,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少之又少。但他始終覺得,作為一個人,不要光想到自己眼前那一點事,要有格局、有追求,做什麼事就要做到最好。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不僅自己學更要帶動大家學。針對現在的實際情況,他覺得應該把線下培訓和線上培訓結合起來,減少玩手機的時間,用來開展線上培訓。採用文字講解是一方面,還要注重實例和經驗的傳授,講完課一定要跟進提問和檢查,不考核等於沒講。另外有一個想法,他還沒有實踐,不知道能不能可行,就是將工作中需要培訓的內容分解開定出目錄,大家組成學習小組,老中青結合,分組製作教學課件,輪流講解,這樣理論更加牢固、經驗更加充足、方法更加科學。

王開海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上進心和使命感的純爺們,為我們的護理工作和科室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當他回首望向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役,一定是他奮鬥史上一段最特殊、最閃光的歷程,而他還會走的更遠、更堅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