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
波蘭的歷史,要從羅馬帝國滅亡後的蠻族大遷徙開始。
神聖羅馬的東方,是一片蠻荒之地,沒有明確的邊界和秩序,只有幾個零星的村莊部落。
這就是早期“大波蘭”地區的狀態。
在接觸到日耳曼人後,神聖羅馬的秩序輸出開始影響到“大波蘭”。
於是波蘭各公國加入了基督教的世界,並開始施行封建制度,把原來鬆散的部落組織起來。
之後在大波蘭地區形成了一些類似神聖羅馬帝國的公國。
但在最初,波蘭的幾個公國聯繫並不緊密,甚至還有相互競爭的關係。
不過按照緊迫程度來說,儘快把自己的制度完善起來,彼此鬥爭還是相對次要的。
於是波蘭各公國加強了和神聖羅馬的聯繫,貴族們把自己的子弟們送到神聖羅馬去學習統治方式。
沒過多少年,原來鬆散的部落聯盟就變成了封建公國了。
外交
從理論上講,波蘭公國是羅馬帝國的附庸,但神聖羅馬帝國東部沒有明確的邊境,所以宗藩關係比較鬆散,甚至都不會來統治你和收你的稅。
但在波蘭國王卡齊米日絕嗣後,波蘭貴族們選擇了匈牙利的安茹王室繼承波蘭王位。
安茹家族在波蘭正式加冕後,這意味著波蘭像匈牙利王國一樣,變成了正式的,附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公國。
在此後的幾百年中,波蘭和羅馬神聖帝國非常友好。
同時,波蘭人開始和立陶宛發生了衝突。
因為初期這兩個國家邊境並不明確,因此在開拓時產生了很大的糾紛。
此時,對於波蘭來講,面臨著一個外交路線上的選擇。
如果繼續保持和神聖羅馬的關係,波蘭就會被引向歐洲西方世界,更加德意志化。
但這也意味著可開拓的土地沒有了,同時波蘭和立陶宛人之間的必然會發生衝突。
立陶宛是信仰自由的國家,也許會異教化,很可能會信仰東正教或伊斯蘭教。
總之,是不利於整個基督文明的擴張的。
直到波蘭國王路易一世死後,原本應該由大女兒瑪麗亞當女王,但瑪麗亞早已經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訂婚,並且已經成年。
出嫁後肯定會和她的丈夫更為緊密,所以波蘭貴族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於是就立了當年只有12歲的小女兒雅德維加做波蘭女王。
這樣的好處是,年齡小就意味著波蘭貴族可以把握權力。
另外,小女兒沒有成年,波蘭貴族還給她換了一個未婚夫,以結成政治聯姻,這個丈夫就是立陶宛大公雅蓋沃。
雅蓋沃原本還是一個異教徒,為了和雅德維加的婚約承諾信仰基督教。
波蘭貴族認為,當時波蘭的實力要比立陶宛強大的多,就算立陶宛大公過來當國王,波蘭貴族完全有實力控制波蘭王室。
同時雅蓋沃改信基督教後,對基督教的傳播會有極大地幫助。
而且在立陶宛大公雅蓋沃娶了波蘭女王后,波蘭和立陶宛邊境衝突就不存在了。
於是波蘭和立陶宛簽署了婚姻條約,這也是波蘭和立陶宛憲法的和核心。因為當時波蘭的實力要高於立陶宛,所以波蘭要講一些條件。
- 賠償雅德維加原本的未婚夫威廉。
- 保證波蘭貴族的特權。
- 解決邊境衝突,把原本一些爭議的地區劃給波蘭。
波蘭和立陶宛通過聯姻,結成了聯邦,後雅蓋沃改稱瓦迪斯瓦夫二世,此時理論上是雅德維加和瓦迪斯瓦夫雙王共治的局面。
就在雅蓋沃在波蘭當了十幾年的國王后,雅德維加為他生了一個小女兒。
但因尚未足月母子皆因產後併發症而相繼離世。
雅蓋沃非常傷心,原本立陶宛和波蘭之間的關係靠的是二人聯姻。
雅德維加一死,他原本也不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波蘭也沒有基本盤,很難維持自己的統治。
於是就想回到立陶宛。
但波蘭貴族不想放棄那些新領土,於是想讓他留下來。
並承諾把他其他妻子生的孩子立為未來波蘭的國王。
但立陶宛這邊卻不想讓波蘭的國王做立陶宛的大公,儘管此時波蘭和立陶宛兩國的聯盟仍然存在,但立陶宛這邊卻很警惕,避免波蘭國王同時是立陶宛大公,可見他們聯盟的關係並不是這麼穩定。
聯邦
波蘭和立陶宛雖然為聯盟,但有各自的司法、軍隊和經濟體系。
使用不同的貨幣,軍事制度也不相同。
波蘭是封建制,國王是權力的象徵,但基本沒有武裝。
軍隊掌握在貴族手裡,如果需要發動戰爭,需要召集貴族會議,軍隊的統領是國王。
在立陶宛,大公和軍隊統帥並不是同一人,大公在武裝力量上有名無實,也不像波蘭國王是權力的象徵,也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
軍隊的統帥被稱為“蓋特曼”,實際上可以和王室平起平坐,要比波蘭貴族的權力大得多。
兩國聯邦後,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也稱波蘭第一共和國,為了和之後皮爾蘇茨基的第二共和國對應,以作為波蘭法統的來源。
沒過多久,金帳汗國的勢力衰退,莫斯科公國實力日益強大,和立陶宛發生了領土上的衝突,於是立陶宛向波蘭求助,雙方經過談判,達成了新一輪的聯合,就是盧布林聯合。
第二次聯合後,兩國設立共和國國會,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由一人承擔,國王由國會選舉產生。
國會為共和國最高權力機關,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
國王不能脫離議院行動,脫離議院後,國王並無實權,國王去世後,下任國王由國會選舉,不能為原國王的後裔。
之前的波蘭國王,一般是由貴族階層選舉,當然貴族也可以罷免國王,一般來講,在國王還有子嗣的情況下,貴族們是很樂意選擇前任國王的後裔擔任自己的新國王的,也可以看出,選舉會議不太正規。
而在盧布林聯合以後儘管共和國最後幾個君主都有子嗣,也有很大的機會在選中勝出,但國會選舉更正規化了。
國王變得更像共和國的一位官員,而非封建君主了。
在波蘭和立陶宛聯合以後,波蘭貴族用之前對立陶宛的做法,通過聯姻來擴大國境,候選人一個是北方的瑞典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一個是南方的匈牙利國王斯特凡·巴托里。
不同的時期會選擇不同的國王,為了對付莫斯科的“恐怖伊萬”,議會曾選舉匈牙利國王斯特凡·巴托里,兼任波蘭的國王,這樣就可以把波蘭和匈牙利的力量聯合起來。
巴托里果然不負眾望,阻止了莫斯科人的擴張,收復了普斯科夫。
選擇瓦薩王朝的西吉斯蒙德,也是出於類似的動機,只不過這一次是北方進一步擴張。
直到宗教改革,這個聯盟出現了問題。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來到了整個東、北歐地區,使波蘭和瑞典的聯盟沒辦法繼續維持下去。
瑞典走向了新教的方向,而波蘭還堅持天主教,於是瑞典貴族階層不願意在波蘭的瓦薩王朝繼續兼任瑞典國王。
而波蘭貴族則鄙視改信新教的瑞典人,還想把瓦薩家族的親王送回瑞典。
於是兩國反目成仇,瓦薩王朝幾個君主夾在中間裡外不是“王”。
而瓦薩王朝的國王表示,自己祖先就是瑞典國王,所以瑞典正統的繼承者就是自己,繼位名正言順。新教徒國王是篡位者,於是為了爭奪瑞典王位,二國還經常大打出手。
宗教改革還帶來了一個問題,當時立陶宛是歐洲憲法中唯一一個承認信仰自由的大國。
因此立陶宛大公國就成為了新教徒的避難所,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徒,他們在羅馬混不下去時,就可以到非常臨近的立陶宛建立他們的教區組織。
而且立陶宛看到,來自神聖羅馬的新教徒,像是路德宗教徒、歸正宗,這些教徒的文化水平要高得多。
於是立陶宛開始接受來自羅馬的新教徒,像是著名的拉齊維烏家族(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小姨子就來自這個家族)就在這個時候改信了新教,立陶宛也成為了歐洲新教的保護者。
同時,立陶宛的異教徒看到,基督教的擴張無法避免,他們也得改信耶穌,融入基督的世界。
可能是立陶宛人出於對波蘭的競爭意識,寧願選擇新教也不願意選擇波蘭人的天主教。
就像當年伊斯蘭在中東擴張時,伊朗人嫉妒阿拉伯人,選擇什葉派而不是遜尼派一樣。
到了16世紀,立陶宛新教的勢力就超過了天主教,此時立陶宛雖然在憲法上仍是信仰自由的國家,但基本上已經是新教國家了。
但這樣就破壞了他和波蘭之間的關係,導致了立陶宛和波蘭之間自聯盟後的最大的憲法危機。
也就是著名的“大洪水時代”。
下次再說。
閱讀更多 萬歸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