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曠視科技上市再添“變數”,“阿里系”為其最大股東


曠視科技上市再添“變數”,“阿里系”為其最大股東

對於2019年8月就已遞交招股書的“AI獨角獸”曠視科技來說,其上市進程一波三折,2月25日港交所官網顯示曠視科技的申請狀態為“失效”。對此,曠視科技回應稱,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正在更新材料。自2011年成立以來,曠視科技已經完成了4輪12次的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億元,“阿里系”為其最大股東。

歷時6個月,“AI獨角獸”曠視科技的上市之路依舊充滿變數。2月25日,港交所披露曠視科技IPO初始申請 “失效”。

這隻承載著資本夢的AI巨頭,因人臉識別技術與支付寶結緣,背靠阿里。雖然“阿里系”合計持有曠視科技30%的股權,但由於其同股不同權的方式,控制權依舊在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手中。

目前,曠視科技的核心技術也在經歷著由人臉識別平臺Face++向系統化AI算法引擎Brain++的升級,應用場景也發生著極大的改變。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中,城市物聯網三大板塊成為最大收入來源。

不過,自2011年成立以來,曠視科技已經完成了4輪12次的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49億美元。

再加之此前鉅額虧損,上市或成為其“補血”的有效途徑,而上市另一個好處是方便背後的資本退出,然而,港交所的申請狀態為“失效”,使得曠視科技上市之路再添“變數”。

“阿里系”為最大股東

成立於2011年的曠世科技,在2019年正式向港交所發起“衝擊”,遞交招股書之後,2020年2月25日,港交所卻披露了曠視科技IPO初始申請在提交6個月後為“失效”狀態。

早在2019年10月8日,曠世科技就曾因被美國商務部列入“黑名單”帶來的估值問題,重新對其上市計劃做出考量。

2019年11月,曠視科技首次聆訊並未獲得通過,根據相關報道,上市委員會要求其解釋關於進入美國“黑名單”對於投資者的風險等問題,進而補充相關材料。

不過,此次“失效”並不意味著“失敗”,據曠世科技方面回應,其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正在更新材料。

這家以人臉識別起家的AI巨頭也被各路資本寄予厚望,曠視科技IPO成功將成為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8年時間裡,曠視科技已經完成了4輪12次的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億元;其估值也達到了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0億元。

而其背後股東,也是英傑雲集。阿里巴巴、國新控股旗下公司、鴻海精密、陽光保險、SK、中銀集團、科威特投資局皆現身其中。

其中,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間接合共持有曠視科技已發行股份的14.33%,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API間接持有已發行股份的15.8%。“阿里系“憑藉合計近30%的持股成為曠世科技背後最大股東。

靠人臉識別起家

阿里系對曠世科技情有獨鍾則源於支付寶的人臉識別需求。

2014年,支付寶研發人臉識別支付技術,而彼時曠視科技旗下最知名的產品,面部識別平臺Face + +的識別率已經達到97.27%,並連續收穫FDDB、300-W、LFW三項國際評測冠軍。

曠世科技在國內人臉和圖像識別技術上的水平與阿里的需求不謀而合。背靠阿里這顆大樹,曠視科技一時間聲名鵲起。在2015年3月15日,德國漢諾威信息展會開幕式上,馬雲甚至親自為曠視科技站臺,來展示人臉識別支付技術。

看重了人臉識別的前景,在“計算機視覺四小龍”裡,商湯、曠視、依圖這三家中均有阿里的身影。而曠視科技專注於人臉識別則和其三大創始人之一印奇有關。2010年還在清華姚班的印奇得到了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的機會,得以深度參與到微軟的人臉識別項目中。在曠世科技成立後,印奇主攻視覺識別。

2012年曠視科技推出的第一代產品“Face++”,目前拓展到深度學習領域和AI技術領域,主要以2015年推出的“Face ID”按調用量計費的方式向客戶收費。

其招股書顯示,按2018年收入計算,曠視科技成為中國最大的雲端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供應商,佔據逾60%的市場份額。

成為支付寶、今日頭條、滴滴、Vivo手機等1044家企業的人臉識別、在線身份驗證的主要技術提供商。另外,國內100多個城市和境外15個城市的智慧城市項目也應用了該項技術。

虧損持續擴大,尋求上市“補血”

目前,曠視科技的核心技術也在經歷著由人臉識別平臺Face++向系統化AI算法引擎Brain++的升級。其業務場景也從城市管理、零售、手機、金融等垂直場景升級為城市大腦、供應鏈大腦、個人生活大腦三大IoT場景業務群。

根據曠視科技招股書,目前,其業務分為三大板塊: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成為曠視科技的最大收入來源。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城市物聯網板塊的收入分別為1.68億元、10.57億元、6.95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53.6%、74.1%、73.2%。

該業務客戶包括金融科技公司、銀行、智能手機公司、第三方系統集成商、政府機構、物業管理者、物流公司等。政府機構仍是曠視的主要買單者這一特性,或也造成了曠視科技選港股不選美股的難言之隱。

其他兩大業務,2019上半年,個人物聯網部分的收入佔比為21.8%。其中,個人設備的硬件服務佔比8.7%,軟件即SaaS服務佔比13.1%。而供應鏈物聯網的收入佔比為5%。

不過,雖然曠世科技2016-2018年的毛利率分別為31%、52.1%、65.2%,呈現穩定增長,2019年上半年,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毛利率達到59%。但總體來看,曠視科技依舊深陷虧損泥潭。

2016年-2018年,曠視科技虧損金額分別為3.43億元、7.59億元、33.51億元,持續擴大。僅2019年半年時間,其虧損就高達52億元。

對此,曠視科技方面回應,虧損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對研發的持續投入。

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曠視研發投入分別為7820萬元、2.05億元、6.13億元,佔當期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15.3%、65.6%、43.0%,佔比雖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每年的研發投入還是呈迅速增長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