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果没有胡适的新文化运动,我们现在会不会还是用文言文写作啦?

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本来就是忽悠。以前记录手段太贵,只能少字。

后来印刷越来越发达,文字就越来越白话。到了4大名著,普通人都能看明白。


柳净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人民写的。中华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是创造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劳动人民自已的文化,任何逆流从来没有挡住过,用各方式创造、发展、流传着。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历来存两种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文化和被统治阶级文化。奴隶社会的以孟子、孔子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文化起,就存在貴族统治阶级与奴隶劳动阶级的文化。奴隶主贵族阶层流行的文字语言如孔子的《论语》、《墨子》、《孟子》、《苟子》和《韩非子》等的散文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阶层的文化,文字深奥,艰涩难懂。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奴隶阶层的劳动人民的文化,从诗经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百姓流行大众化,言间易懂。

如《七月》: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梬,

食我农夫。

到唐、宋时代,诗词的高峰。李、杜为代表的诗趋于大众化,郎郎上口,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间广为流行。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的诗歌从生活中,从人民当中吸取新的、活的语言使自已诗大众化。《兵马行》中就采用劳动人民口语,如:“爹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还有《前出塞》也是采用劳动人民口语写成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唱颂生活。白话是劳动人民的话,历史将它更丰富,更完美。属于劳动人民的文化。

明清时代,随着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出現,语言文字开始由文言向白话发展。《三国演义》半文言半白,《水浒传》口语化,通俗化,《红楼梦》语言及叙述均白话。以后的文学作品除《聊斋志异》外大部分都是白话。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入侵,封建主义文化分化瓦解,从封建统治阶级文化阵营中分化出来的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冲在争取民主自由斗争的前面。新文化运动是知识分子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起到了先锋的桥梁的作用。这个时期,封建主义文化,已处在白化文的包围之中,到了崩溃瓦解的地步。胡适等的出現,催毁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文化保垒。只是将文化工具改一下,由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就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工具和百姓接轨了。假如没有胡适的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也不会用文言文写文章,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阻当的,文化民主是人民民主要求,势不挡。有谁沒谁地球照样转。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是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中国的旧时代文化开炮的群众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平等,反对压迫。胡适做的只是提倡白话文,把毛笔换成钢笔,并没有打倒和批判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孔子的奴才文化,揭露封建文化腐蚀劳动人民灵魂的罪行。所以胡适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正的英雄。

“五四”以后,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生力军,以新的装朿和武器向着帝国主义文化看封建主义文化展开猛烈进攻。“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以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呐喊》等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罪恶,用真正的新文化武装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鲁迅的杂文巜二心集,收集了一九三O年一一一九三一年的杂文三十七篇。揭露了胡适一伙唯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丑恶嘴脸。

如果沒有胡适的新文化远动,我们现在会不会还是用文言文写作啦?肯定不会!


用户王者孝


胡适、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为更新人民陈旧观念,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铺下了道路,也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文言文改革就是为打倒一切陈旧思想开了个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来自于他们无数人的除旧努力!



杨哥之翩翩舞


我们可能会用拉丁文!

新文化运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一是书写格式,而是提倡使用简化字。

繁体字和文言文的弊端很大

繁体字和文言文因为书写非常麻烦,不利于传播和教学,所以也就形成了大量的文盲,文言文的使用只局限于少数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能广泛使用于普通群众,所以普通群众更加适合学习通俗易懂、书写方便的。

拉丁文简单易用

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开始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确实有过一段学习拉丁文的时期,因为拉丁文与繁体字和文言文相比更加的简单易学,普通群众很快就能学习和正常使用,但拉丁文也有弊端,就是它的拼音组合不能区分一些中国汉字里读音一样的字,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汉字和拼音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我们如果不使用繁体字和文言文,我们很可能会使用拉丁文。


60秒学历史


任何人物能够成为时代的先驱与楷模,他必然有常人所不及之长。他的行为之所以被历史所记载,也是那个时代的需要。胡适也不例外。

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扩张势必导出西方文化的渗透,同时也加快了人类生活节奏,高速运转!文言文是建立在我们特殊地貌下的农耕文化。它需要与时代相辅相托。

胡适的出现只是时代需要的导火索,迸发了农耕向工业迈进的火花。时代的需要是长久的,强大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今天的我们,反思那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那个时代是不是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了!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就抛弃了旧的文明。胡适不遗余力的倡导“白话”,必然导出更为极端否定中华文明的人和行为!以至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还在寻找出路。

今天的日本,并没有否定传统,但依然可以与时代同步,甚至超越!

用文言文写文章是美的一种,是意境!

但是,想想如何拾起我们丢失的文化,如何与现实融洽才是问题!




行走到何方啊lll


即使没有胡适的新文化运动,我们现在也不会再使用文言文了。

首先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是陈独秀,胡适是后来加入的。

现在我们看来许多事件都是个人造成的,但历史早就预示着事情必然发生,偶然的只是由哪个人来完成。

文言文的形成和某个人的爱好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由于科技限制下的必然选择。我们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就是刻在骨头上的文字。对于甲骨文我们能知道刻的困难,这也就导致了文字必须简短,意思必须丰富。这也就是文言文形成的雏形。当然平常的对话就没有这种限制了,我们可以随便说,因为没有技术限制。接着竹简的使用,导致文言文可以稍微放开了,不需要那么短了。纸张和毛笔的发明更是让这种限制变的更小了,从明清开始出现小说就可以发现,小说这种长篇都能出现,而且也越来越趋向白话文小说,这说明文言文已经开始没落了。

等到了民国,西方技术的传入,这种写作技术上的困难从根本上消除了,文言文的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但民国是个特殊的时代,是我们开始反思和怀疑的时代,那时的我们正在抛除旧的一切,而文言文在这种风气的助力下,更快速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所以不是我们抛弃了文言文,是新技术的出现,让文言文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跟胡适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必然关系,有的只是偶然关系。也就是在必然会被抛弃的文言文下,偶然选择了胡适来推动。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马删除。


昨日光


应该不会。1.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事物的发展都是秉承一定的规律持续发展的,而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仅仅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中的偶然,即使没有胡适提出,也可能足张适、王适,终究会有一个人或者一个事情会促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从而改变我们使用文言文写作的方式。2.从文言文自身的发展趋势来看,文言文太过高于生活口语,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必然需要改进。所以即使没有胡适,恐怕我们也不需要用文言文写作。当然如果今天会用文言文写作也很高大上,很有范儿啦!



小虫御木


诚哉斯言。胡适的事功若干年后检讨很多都会过时,都会重新思考比如禅学研究水经注研究,但有一样我们永远会记得他的好,那就是白话。文言改白话是划时代进步,解放了人的思维,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方式。胡适不遗余力提倡白话,其现实效应便是1920年年代北洋政府将国文教科书改白话,后来各大学国文系开始慢慢研究新文学。无论是实用还是现实,胡适都居功至伟。我们无论怎么表扬他批评他但有一条悬诸日月而不变,那就是他提倡白话的功绩,我们应该记住他。


民国滋味


不会

晚清其实已经是白话文写作了,白话口语从北宋开始大规模取代文言,其实都很通俗易懂,明朝小说大流行,白话文其实已经压倒文言了,清朝除了官方的一些文章,科举试卷,修古人书,其他的大部分是白话文,五四只是新瓶装旧酒,白话口语这种话东西绝对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文言的减弱也不是一天完成。

相反是连绵几个朝代,逐步跟换的,绝对的口语白话和绝对的文言都不存在,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文言部分强弱的问题。

大量文言句式,词语,成语,俗语,大规模存在,文言从未消失,现代人读诸子百家毫无压力。


王涉


历史车轮的发展,不可阻挡,仅仅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的,更需要特定的历史时机。推行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除了胡适以外,还有陈独秀,鲁迅等文化巨匠在积极推广,最主要的是有广阔的施展舞台阵地,例如北京大学,上海的申报等等。加之无数的革命新青年作为主力军,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响应,最终才得以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