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新大风歌


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一辈一辈的传承,而且留下"不成文"的规定都是合理的,有时候在老一辈眼里比法律都有用!


微风微雨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外婆去世,出丧前村18大金刚说的段话。他说“谁家没有娘,谁家没有父,谁家不葬娘不埋父,如果你不想参于明天抬棺,请提前告诉我,以后你家的事,我们金刚不参与,要想解决办法有两,一是自己一家人自己抬,二是自己去别村请。这次安排到谁抬杠,谁明天早准时到场,不得推辞”。第二天早上,外婆是七点出丧,6点多18金刚一个不落到场。

通过上面这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也能说明一点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拒绝。一方面,农村就那么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次人家家有事,你不帮忙,临到你家了你也不好意思请别人,特别是农村白事,这不是得罪一家人,一得罪就是全村人,除非你以后家里不埋人。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对于重大事情,个体能力难以解决,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比如早期的盖房,都是相邻间帮忙完成。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也在变化,原来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也不是牢不可破。原来的村庄圈子也不再是原来的圈子,熟人文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说父母那一辈人,村子里他们之间没有不认识的。到了我这一代,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也在家待不了几天。过年回到村子,我们同龄人之间,好多见了面都不认识,那些比我们小的,又没有亲戚关系的就更不认识。也就不存在父辈他们那代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情。第二我们年轻一代,读书在外,工作在外,家里都是老人参与农村的事物,我们很少参与,懂得规定也越来越少,有些“不成文规定”随着时间也被慢慢冷淡。比如,原来孝子见人要下跪,现在基本就没有了。第三,过去我们农村是个人情大于天的社会,现在全社会都一切向钱看,都以金钱相交换。很多原来需要借助邻里帮助才能解决的事,现在不需要了,掏钱就能办。比如现在盖房,没有谁再找邻里帮忙,都是出钱请人做。

农村人人遵守的不成文规定,从另一面把城市和农村做了很好区分,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也在悄然被攻破,我们也无能为力,为愿在金钱化浪潮下的农村还能保留点不被攻破的“不成文规定”,让我们在冰冷的金钱社会里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帮不帮忙


对于农村白事的确是一个不成为的规定,大家可以说是不约而同的都来帮忙。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让主家也没有时间去办理这些事,毕竟失去了亲人非常的痛苦,再去张罗这些事也不可能,于是就由村里的人以及近亲属来帮忙料理。特别现在各个村都有红白理事会,一般这些人来主持葬礼的举行,对于村里的其他人来帮忙做其他的事情。


记得年前我父亲去世以后,我们一般都在外面工作,平时根本不在家里面,主要家里面的人情往来靠父亲来走动。去世了以后,我们就回到家里面,具体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村里有一个比较近的人帮忙去找那些人。我家的这个比较近的人也就是农村所说的没有出五服的人,他围着村里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几个人,特别去挖墓穴,还有需要填土的人非常的多。

于是红白理事会的主要的一个头过来告诉我的哥哥说,你可以到村里面找着那些人。于是我的哥哥就去了转了一圈,结果到晚上几乎全村在家的户主基本上都来了。有事的直接说一声,但是大部分都说有事也必须来帮忙,有的来烧火,有的来烧水,还有的来洗碗,还有的来挖墓穴,还有的来抬棺材等等人员一应俱全。这或许就是村里的不成为规定,只要家里去世的人的丧主家去上门说一声没有推辞的,或者说没有叫到的人也来了坐坐,看看有没有能忙帮上忙的地方。



在农村这或许就是不成文的规定,村里面只要有去世的人不管你再忙,除非是家里确实走不开,大部分人都会来帮一下忙,不管是年轻的人还是年长的人都来坐一坐。这个时候基本上在以前可能有一定的小过节,只要不是八辈子深仇大恨,基本上都是忽略了这个事情,都来帮一下忙,至少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心里非常温暖的。通过这件事我也了解了农村人的朴实以及农村人不成文的风俗,这种不成文的风俗起到了一些增加亲情或者是感情的桥梁。用农村的话来说谁家都有百年之后去世的老人,帮了别人也就等于帮了自己。


三农一姐


不是不可以拒绝,而是农村是个人情味非常浓的地方,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其乐融融,这才是真正的农村人。

记得在14年的时候,隔壁邻居家的刘奶奶80岁,因为突发心梗寿寝正终,当时我们都在田里做活,刘奶奶有晒太阳的习惯,但当我们日落而息回家的时候,发现刘奶奶还坐在躺椅上,我们也没有太在意,还打趣说刘奶奶这是要晒月亮哦。可当我们说了几句话时,刘奶奶没反应,我们感觉不对劲,就上前又叫了几声,刘奶奶还是没反应,后来爸妈出来一看,刘奶奶走了。

因为刘奶奶家亲人都不在身边,爸妈二话没说赶紧去村里把能张罗事的叔叔阿姨都找来了,因为刘奶奶平时对我们都特别好,一听说刘奶奶出事了,全村300多户,能在家的几乎都过来了,有的人悲伤哭出了声,有的难受掩面而泣。当大家都回过神时,都是开始张罗刘奶奶的丧事,这是没有儿女在的情况下,全村人都是自发的,有的联系刘奶奶亲人,有的联系棺材,村里几个长者给村里的几个年轻的告诉它们准备好家伙式给刘奶奶挖个坟,然后还有联系丧事一条龙的人,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该花钱的花钱,该出力的出力,真的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在农村哪有什么“不成文”的规定,都是一群朴实的人做着一些朴实的事,在农村生活,总是会让你感受到人和人没有那么大的隔阂,原来邻居也是可以成为亲人的,这就是农村的“规矩”。


一起种植


描述:如农村有人去世,只要守孝人一张嘴,大家都不会失约来帮忙。“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互助共济,渡人自渡,唇亡齿寒,抱团取暖,共御外辱,可以理解为“农村圈子文化”或者“农村人游戏规则”,想要融入这个圈子,就要遵守这个圈子的规矩,农村人讲情面,你不懂有人教你,不能破坏游戏规矩,但没有文字内容传承,靠的是口碑相传。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其实很好理解,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都会有两个层面上的规定来约束所有成员的行为,一个是道德说教,另外一个就是法律手段,道德说教就相当于农村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但有些农村规定,是“成文”的,比如“村民公约”等,就属于有文字的约束规定,但这个是放在桌面上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不成文”的规定藏在农村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不用说出口,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肢体动作大家都明白了。

就像题主举例说的农村白事儿的流程,只要是主家守孝人一张嘴,大家肯定都不会爽约不来,而且可以不计报酬的帮忙。以前的农村老辈人说的话“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就是农村最典型的“不成文”规定,在我们老家,谁家老人去了,然后需要找帮忙的,头一天守孝人根本不用说话,找谁就去谁家门口一跪,街坊邻居就知道啥意思了,第二天早早地去帮忙。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广大农村,都有这种很奇怪的现象,就算亲兄弟平时有矛盾纠纷老死不相往来的,但是一旦有外人欺负,就会放下成见共同攻击外人,这也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在农村,一个村子差不多都是一个姓氏,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也是很团结的,虽然平时不咋地。但有些农村也有外姓氏,不过多少还有些关系的。举个例子,我们村,有两个家庭成员是左右邻居,平时都是仇人,以前打起架来不要命,就连两家房屋中间的过道也互不相让,但看到一家的老人不在了,主动上门帮忙,主家肯定不会说外行话,还主动下跪致谢,递上香烟,这就是默契,“不成文”的默契,农村人仅有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农村人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这个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个世界没有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个体或者组织,将心比心人都会有老去的哪一天,如果生前不帮人家忙,自己去世了别人也不会帮你,就算帮忙了也不会诚心实意,因为是你自己先破坏规矩的,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和组织都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生活生存,小到一个口头约定,大到一个合同,或者两个国家之间的国书,都是游戏规则的约定,古代人的击掌为誓,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农村约定成俗的“不成文”的规定,正在慢慢地出现解封,因为以前的老一辈农村人相继过世,很多东西都失去了传承,包括好的和坏的。现代农村正逐渐进入“半熟人社会和半陌生人社会”,一个村子的人互相不认识,是很正常的现象了,那么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就有可能被剥夺掉权威的外衣,不再高高在上。比如有的农村人举家外迁,居住在城镇,和老家人渐渐失去了联系,不再发生各种交往。但我们不能睚眦必报,有的东西注定要走进历史的故纸堆里面,成为尘封往事。

农村人对“不成文”的规定的守望,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类是很稀少和弱小的,时刻要面临食物缺乏和野兽侵袭,于是就需要互相帮忙,时间长了就成了默契,根本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够了,所以要抱团取暖才能生存下去,这也就是农村“不成文”的规定的源头,因为拒绝,则意味着背叛、饥饿和活不下去。


农村老俗话


因为这些“不成文”的规定都是经过常时间形成的,也可以说是祖祖辈辈传下了的规矩,这些规矩都是能被大家认可的、合理的。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大多都是关于红白事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事大家都会遇到,都需要别人的帮忙。

那我们这来说吧,我们这如果谁家遇到白事,孝子在第一天晚上会去每一家去通知的,到某家后由陪同人员喊这家的男主人出来,人出来后孝子会给其磕头,并告诉他自己的亲人去世了,明天哪也不要去了,请他去帮忙。但是这种头都会避而不受的,都说受这种头不好。都是到某家门口喊一声谁谁在家吗?家里其它人会说,不在家。这只是个托词,其实在家,不想受这样的头而已,但是明天都会去帮忙的,没有例外。

之所以不失约去帮忙,其实是大家心里都明白,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如果自己不去,自己就不好意思再去这家人了,这也就结下矛盾了。

如果这家有事你不去,那家有事你也不去,时间长了就会把全村人都得罪了,到你自己有事了谁会给你帮忙?到你有事也去请了,但是就是没人来帮忙怎么办?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会成为十里八村的笑话的,肯定会笑话他这人不会办事,不会混人。

其实帮忙是相互的,红白喜事谁都会遇到,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才能把事顺顺利利的办下来,红白喜事真不是一家就能办下来的事。所以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没人会违反。


逸风三农


农村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于“情分”的理解一定是非常透彻的,农村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原则,不管是孩子结婚、老人办寿还是给老人送终,只要一声招呼,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农村人在这些礼数方面是非常重视的,这也给别人一种感觉就是,农村人为什么不知道拒绝。

还记得最近在短视频平台非常火的那个山东拜年么?子孙几十口,不论官大关小,不论富与贫,在跪下的那一刻只有孝字当先,这在农村是没有人可以拒绝的,因为子跪父是天经地义,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文的规定。

就像我们这办丧事,不管你生前如何如何,也不管你家里穷富与否,只要您之声,全村的老少爷们都会过来帮忙,主人家吩咐什么咱们就做什么,在农村逝者为大,这个其实也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但农村人都会自发的遵守,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千百年留下的习俗,我们是必须遵守的。

在农村大家互相帮忙是常事,你帮我,我帮你,你家有困难我鼎力相助,我家有困难你倾囊相帮,如果你不帮我,我也不帮你,咱们把日子过程了死门子,那么以后谁还会跟你相交,谁还会跟你谈感情,所以在农村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种“情分”,只有好好珍惜,好好利用,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个好帮手。


布衣小农人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每人可以拒绝?

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热情,淳朴,几乎只要是一个村子里的几乎家家户户都认识着,不管有个啥事都互相照应着。老话讲“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我们农村人之间的关系。现在虽说时代发展快了,由于工作等等原因村民之间的交流少了,但是有那么几件事如果出现了,你多忙或者多难都不能拒绝,到底是什么事呢?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的;

我想大部分人也能猜出来是什么,那就是“白事”在农村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无论你在家多忙,只要那家人找你了你一定要过去给帮忙。不能拒绝,到了人家安排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做的时候一定要尽力,它不像喜事你可能不愿意凑热闹就不上前了,但是“白事”是不可以的。

在农村讲究一个“死者为大”如果是已故的老人,那就更应该都去了。有的像我这么大的,都是那些老人一点点看着长大的,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在一个村子了,邀请你了你没有去,如果是故意不去的,那么全村人都会对你有一些不好的想法。以后可能村子里的人也会慢慢疏远你的,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生死离别对于我们老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人也是最脆弱的。所以也迫切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如果这个时候找你帮忙,你给推脱掉了,那就证明这家人错看了你。被埋怨了不说,可能以后都不来往了,甚至会结梁子等等。所以说一般农村谁家出了“白事”几乎全村人都会到。

好了老贾关于农村不成文的规定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感觉不错的话就给点个关注和赞吧。


老贾聊三农


为啥农村“不成文”的规定没人可以拒绝?

这个怎么说呢,农村现有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不是一时兴起,是经过一定程度上的时间累计而成的。可以把这些“不成文”的规定看成一种“习惯”,一种“信仰”,甚至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来往。

就说我们这吧,就有很多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定。而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

就像提问者说的那样:只要守孝人一张嘴,大家都不会失约,前来帮忙。之所以会这样子,是因为:在农村,谁家都会遇到个什么大事小情的,作为同在一个村住的邻居,于情于理,在知道后,都会习惯性的去帮忙。如果是喜事,那就一起开心;如果是

白事,可能就只有无言的陪伴和帮助。今天你有事,我帮你;明天我有事,你帮我。

除此之外,还有:正月里,人不能理发,否则舅舅会“死”。真的假的?当然是假的,那为什么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会有此“忌讳”呢?其实,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人对亲人的那种说不上来的“爱”。生活中,哪怕遇到和亲人有一点关系的“不好”,都会去避而远之,生怕亲人会因此受到“伤害”。

除此之外,我们这还特别注重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在这一天,有太多的讲究:1、女儿不能回娘家,不然会给娘家人带来“不好”。2、不能口无遮拦的乱说话,不然的话,会被父母说一顿,父母通常会这么说:大初一的、大十五的乱说什么话,都没你,没好……。(能,聪明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做的梦,太阳不出来的话,是不可以讲出来的。吃饭的时候,筷子是不可以直插或斜放在碗里。父母去世的第一年不能贴春联……。


鲁南小邵


在农村生活,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这些约定成俗的乡规民约,大家都会自觉的遵守,也被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有的不成文的规矩,有时候是完全不去的,但村民还都会自觉的去遵守、自觉的去做,这也是什么原因呢?这也的情形科学早已经做出结论。科学家通过鼠类做过实验,老鼠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食物和水源都是充足的,但老鼠后来却慢慢的出现了退化,最后出现了死亡,也证明哺乳类是要一个群居的群体,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没有了人际的交往,是很难生存的。

农村不成文的规矩有很多,各地农村都有各自的一套乡规民约,其中对于办理丧事基本上是相同的,也被称之为白事不用叫,红事要下贴,红事一般情况下都要去通知亲朋好友,或者是街坊邻居,大家才会前来帮忙,而对于办理白事,事主是不用通知人的,大家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之后,就会自发的前去帮忙,而且不论过去有什么过节,在丧事面前,没有什么比前去帮忙最重要的,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不去不也是可以吗?

一直以来都是逝者为大,而且孝子贤孙作为守孝之人,是不能去料理和做一些其他事情的,孝子所需要做的,是在灵前守孝、守灵,而这时候其他的各种繁杂的事情,就需要村里的人前来帮忙,这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在很多地区都很流行,办理丧事来的人越多,越彰显自己在村里的为人处世做的好,当然在别的办理丧事的时候,自己也是早早的前去帮忙的,对于这些事情,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有一本账,礼尚往来是做人的根本,孝子贤孙在失去亲人之际,是最需要大伙前去帮忙的,甚至一些远在他乡的,也会往家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回去帮忙,去送逝者的最后一程。

除了办理丧事之外,农村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像有的农村,还会对于操办酒席的数量、人数做出村里的规矩,人的数量和酒席的数量都有严格的制定,避免铺张浪费是不允许超出规定数目的,如果超出,大伙就统一不去帮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甚至细分到喝什么样的酒,置办什么样的菜品,酒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菜的数量不能过多,这些都有很明细的规则,也是为了避免浪费的一种方式,仔细想一下,初衷还是很好的。

农村的宅基地是村民修建房屋的福利,也是容易出争议的,像有的村子对于盖房,高度上就有一些乡规民约,大家盖的高度都一样,只能低一些,但决计不能超过所规定的高度,这样也避免了你压我一头,我压你一砖的情况出现,除了高度之外,还有的会对于滴水(屋后流水的地段)、锡山(左右墙的间距)都有很细致的规则,这些都是不成文的规矩,但也只能通过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才能给减少很多的争议。

农村的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有的是多年的风俗习惯使然,也有很多是为了减少争议,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手段、措施,相对而言,很多时候还真的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那里的农村,都有哪些不成文的规矩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