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大胜的情况却被召回,宋高宗担心驾驭不了岳飞,还是什么原因?

娃儿我热饭



老闲同志


引言:

岳飞大胜的情况下却被召回,表面看是宋高祖担心驾驭不了岳飞,进一步探索可以发现宋高祖内心的担忧,担忧岳飞打破了自己对皇权的控制。

宋高祖担心驾驭不了岳飞,不是担心岳飞效仿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也不是担心岳飞部下效仿刘光世的部将叛乱。宋高祖驾驭不了岳飞的执着,对抗金的执着!

一、宋高祖的政治平衡

宋高祖是靠着“靖康之耻”,上位做了皇帝,所以宋高祖既不想灭金,又要抗金。不灭金,是为了避免迎回“二圣”;抗金是为了保护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宋高祖在“战”、“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金兵猖狂时,重用主战派;宋军取得胜利后,又重用主和派。宋高祖的政治理想是宋金共存,以战促和。

宋高祖要求抗金而不灭金,用战促和,其理想的政治局面是金宋共处。而岳飞打着“迎二圣回朝”的旗帜,直捣黄龙府!岳飞的军事行动跟宋高祖的政治战略存在分歧。所以宋高祖担忧岳飞不听自己班师的命令,从而打破了自己的政治平衡。

事实确实如此,要不宋高祖也用不了十二道金牌才把岳飞召回!宋高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岳飞多次罢官要挟宋高祖,并有抗旨前科。

二、岳飞的罢官和抗旨

岳飞对赵构一有不满就罢官

①岳飞不满赵构没履行给自己扩军的承诺,辞职归家。刘光世因抗金不力被人弹劾,为自保解除兵权。赵构承诺将刘光世所属部队编入岳飞部下,由于秦桧从中作梗,赵构变卦。岳飞便不干了,辞职归家。赵构派人苦苦劝了岳飞六日,才归队。

②岳飞不满赵构求和,再上二札子,要求解职回家。赵构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③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回后,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赵构不允。

岳飞有抗旨的前科

①朝廷加封岳飞开府仪同三司官衔,岳飞为反抗宋高祖求和,对其三诏而不受。

②宋高祖曾给岳飞传密旨,要他血洗江西虔城。岳飞接到密旨后,不忍杀害无辜,拒不执行,上书宋高祖:“请诛首恶,而赦胁从。

岳飞这些行为,使宋高祖开始担心前线的岳飞不听自己的命令。一旦岳飞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自己将何去何从!

总结:

宋高祖没有开疆拓土的宏伟帝业,没有北上灭金的志向,只想维护自己脚下的一片江山。因此,金兵南侵时,金兀术是宋高祖的噩梦;金兵北撤时,岳飞就成了宋高祖的担忧。

宋高祖担忧的是,如果有一天岳飞真不听自己的命令,直捣黄龙府,那么宋高祖所需要的政治平衡,将会被岳飞彻底打破。


童眼看世界0


宋高宗想要的和谈不是整顿军队的目的;相反,整顿军队,才是和谈的目的——没有一个宽松、和平的宋金关系,赵构就不敢对家军动大手术;要对家军动大手术,首要之务就是进行宋金和谈。王船山在《宋论》里评价这段历史,也说得很明白:收兵权才是目的,搞和议只是手段。

和谈是整顿家军的前提,只有来自外界的军事压力大幅度削弱,南宋政府才能腾出手来整顿家军。这一秘密计划,只流传在南宋政府有限的几个最高决策核心中间,包括了赵构、赵鼎、秦桧,以及王庶。对外朝廷另有一套说辞。绍兴八年和绍兴十一年的两次和议,赵构始终在对外不断强调“孝道”,他当着整个国家痛哭流涕,希望大家理解他的苦衷,他需要和议,需要从冰天雪地的五国城,把自己的生母和其他皇室迎回来。

从绍兴八年到绍兴十一年,决策核心发生了许多人事变动,宰相赵鼎也被秦桧所取代,但过和议来为整顿家军开路这一基本路线,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赵构已经狠下心来,一定要彻底解散家军,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庞大中央军。在此期间,岳飞们在军事上所取得一切胜利,其实都是在挖自己命运的墙脚。他们对金人的军事压力越大,金人就越容易同意和议,大将们自己的最终命运,也就来得越快。这种明显的迹象,可以从两次和议的对比中看到。绍兴八年的和议,朝廷中的士大夫们分裂为赞同和反对两大派,彼此对抗;而到了绍兴十一年,却几乎没有士大夫出来反对和议。南宋学者吕中后来感慨说:“向者之和,贤士大夫并起争之。今则无一人言之。”会变成这样,吕中认为是“诸将奏捷”的缘故——确实如此,绍兴八年朝廷还没有从淮西兵变中恢复过来,而绍兴十一年的拓皋之战,已彻底打消了金军渡过长江的念头。

所以,当岳飞在郾城大捷后极力请求继续扩大战果时,赵构却用十多道金牌把他招了回来。

这一举动的实质,不是“南宋朝廷的投降派在捣乱”,而是赵构觉得彻底摧毁家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随后发生的事情耳熟能详:朝廷“杯酒释兵权”,以中央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的空头衔,取消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统军大权。当张俊和韩世忠广置田宅,开始他们后半生“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涯时,岳飞则被投进了临安府的最高监狱。岳飞的这个结局,其实早在绍兴七年就已写定——那一年,赵构亲手将岳飞推上了信任与权力的巅峰,又亲手将他从巅峰上面踹了下来。不管岳飞内心有无怨怼,这场风波之后,多疑而猜忌的赵构,都不可能再信任岳飞。


破乞


岳家军一发而不可收,连战连捷,继郾城大捷之后,又赢得了临颍、颍昌大捷。如果赵构是中兴之主,一定会欣喜异常,支持岳飞北伐。但赵构是投降卖国派领袖,最大的大汉奸、卖国贼、民族败类,有着极其肮脏内心世界。闻知岳家军连战连捷,一点也不高兴。不但不支持岳飞北伐,而且要阻止岳飞继续北伐。

首先,赵构患有金军恐惧症。从内心深处恐惧金军,对金军恐惧浸入骨髓,认为穷凶极恶金军是不可战胜的。赵构担心万一岳家军失败,金军南下。不要说,偏安一隅,君临南中国,不可能;就连安身立命,做布衣百姓,都不可能。在赵构看来,岳飞北伐胜利成果,完全可以安身立命,维持现有统治,躲过统治危机,盗用作为资本,处于非常有利位置上,去推行以淮水为底线投降卖国路线和国策。金军不可战胜,见好就收吧!所以,必须阻止岳飞继续北伐!

其次,赵构患有大将疑忌症。重文轻武、防范猜忌武将是宋国长期奉行传统政策和制度。不但如此,赵构对大将犯上作乱、专横跋扈、桀骜不驯、目无君主,有着刻骨铭心亲身感受。在赵构看来,大将甚至比穷凶极恶金军更可怕。金军可以靠出卖主权、领土、财富、百姓方式遏制。把黄河以北领土割让金国,不行;还可以把淮水以北领土割让金国。而大将一旦造反,小则失去天下,大则身首异处。如果听任岳飞北伐,真的打败了金军,收复了开封府,打过黄河去,收复了河东、河北、燕云十六州,取得了盖世奇功。这个桀骜不驯、专横跋扈、涉足立储、充满野心,最坚决反对投降卖国路线和国策,志在中兴社稷江山的岳飞,势必功高震主。如果听任岳飞北伐,岳家军和忠义军势力会进一步壮大,尾大不掉,末大必折,如何还能控制得住?势必势大欺主。功高震主、势大欺主的岳飞,独步当世,势必权大压主。轻则,割据一方,分庭抗礼;重则,倚仗兵权,干预朝政;再甚,举兵造反,推翻统治。赵构将失去天下,甚至生命。所以,必须阻止岳飞继续北伐!

最后,赵构患有赵桓归国症。赵构恐惧金军、疑忌岳飞同时,还有卑鄙无耻、不可告人思想。那就是,担心赵桓归国。假设岳家军不会失败,岳飞北伐成功,也不会功高震主、势大欺主、权大压主。但渊圣皇帝即钦宗赵桓,势必要被岳飞迎回。因为从“迎二圣,复还京师”到“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一直是岳飞口号。被岳飞武力迎回赵桓命运,赵构有无权力安排,就是个问题了。第一次《绍兴和议》有迎还赵桓条款,赵构完全掌控赵桓命运,是安排赵桓赋闲休养。赵构则继续当皇帝。如果武力迎回了赵桓,万一岳飞想拥戴赵桓,而赵桓又想重登皇位。那么赵桓欣然归国之日,也将是赵构黯然下台之时。所以,必须阻止岳飞继续北伐!


滚滚长江万里长


岳飞在抗金中,多次提出“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主张。这一主要在外人看来是十分正确的,也是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实不然。应该说,“收复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还二帝”却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虽然是高宗的亲父兄,但如果他们被迎还,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们回来后不再当皇帝,但两个太上皇肯定会对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当起来也就不是那么有滋有味了。纵观中国历史,此前此后,为了皇位和权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杀、夫妻成仇的事例是并不鲜见的。这种心里话也不是对谁都可以讲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圣意就难为其臣了。岳飞作为一介军人,虽然有一腔精忠报国的热情,却不善揣摸圣意,就算他能够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够曲意奉承。因此,他抗金当中,他屡次提出要“迎还二帝”,早就触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对岳飞的忌恨。高宗对岳飞已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最后,秦桧的求和活动和兀术的“必杀飞,始可和”的指示,坚定了高宗的杀飞决心

高宗对岳飞的感情在经历了由依靠到猜疑到防范到忌恨的变化后,开始有了杀害岳飞的想法。但由于金的外部威胁始终存在,他一直下不了决心。一方面,杀害岳飞可能会有巨大阻力;另一方面,如果岳飞被害后,金兵再度南下,自己的皇帝之梦也将最终成为水月镜花。


LIN


有时对于执政者来说,不是要你能力有多强,而是你是不是好用,能力太强又不好管的有时也是把双刃剑。但这也是考验管理者的心胸魄力,用人和管人的能力


雪狼1521335


岳飞大胜?请问胜在什么地方呢?胜在他孙子的嘴炮里吗?就如二战太平洋战争中的小日本,天天都是捷报,可问题是捷报离小日本的本土是越来越近了!

“岳飞近奏,留王贵等在蔡州。”岳飞让自己大将王贵守蔡州外,他还奏到要惩办擅自弃守淮宁府的部下,并于7月23日重新进驻,力图坚守:  “契勘飞近为权知淮宁府刘永寿、史贵擅弃淮宁府城,已将逐官依军法行遣,及申奏朝廷,乞将逐官更赐行遣。外飞遂差统制官赵秉渊将带军马前去措置占守,去后,今据赵秉渊申,已于七月二十三日,军马入淮宁府城,安贴官吏居民。讫申乞照会所有淮宁府,伏望特降指挥下淮北宣抚司差官施行。”   

结果是蔡,陈两州一个都没守住。 这些岳飞奏折里可以明白清楚的看出,宋高宗从来就没有召回岳飞,而是岳飞自己在河南顶不住了,擅自撤退。


手机用户76884995676


岳飞大胜之时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担心驾驭不了岳飞的勇气是原因之一。还有原因之二是担心岳飞万一真的大胜,并迫使金国归还徽、钦二帝,那他就将失去皇位。因此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正取得大胜的名将岳飞,逼他班师回朝直至最终含冤惨死。


小龙女5505


一般人不在意,宋高宗不糊涂,岳飞的老婆姓李,按照人之常情,西夏是姓李的,岳飞的老婆也姓李,是本家,如果岳家和高宗家没有特别的交情,没这样岳飞为谁征战就让人不明白了,再看隋朝时就是被自己的臣给乱的,皇帝不糊涂都是翻看历史的。


携手绣中华


秦桧谋害岳飞,背后少不了宋高宗的影子,宋高宗为何要置岳飞于死地?原因有以下几点。

1、猜忌武将的传统。宋朝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夺权建立的。因此,它的历代皇帝对武将都比较忌惮,不希望兵变之事发生在自己和子孙后代身上。岳飞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宋高宗自然不放心他。刘光世被解除兵权后,他的士兵强烈要求归岳飞统领,高宗未满足后,士兵发生兵变,投降敌国。这件事虽与岳飞没有关系,但也让高宗看到了岳飞在军队中的威望,使他不得不防备。

2、议和条件之一是杀害岳飞。岳飞是主战派,宋高宗和秦桧是主和派,政见不同,这也使岳飞成了议和的阻力。大金的议和条件之一也是杀害岳飞。

3、岳飞的政治口号不符合宋高宗自身的利益。岳飞的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二圣是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宋。宋高宗是二圣被金人掳去后,才做的皇帝,若二圣回来,又将他置于何地。

综上,岳飞的存在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导致了岳飞最终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