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都搞不定的洪承畴,为何败在孝庄裙下?

驴可乐


对于大清时期来说,洪承畴是前明时期的人物。从万历年间,之后又是天启,崇祯一直到大明朝灭亡,大清朝建立。



洪承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古今盛世。在元朝的时候更是功勋累累,后来到了大清时期,在顺治年间再度被重用,也是再创辉煌。


至于洪承畴拜倒在孝庄裙下,这自然是野史里面的东西,虽然不足以信,但是既然说到了,还是拿出来说说。在这孝庄的这一段历史中,皇太极,洪承畴,多尔衮都成了男主角,或许吴三桂能够逃过一劫是因为他有了陈圆圆了吧。

再回到洪承畴身上吧。其实他投降大清,还是皇太极劝说的,但是这一件事,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对他有着很大的意见。而也是因为这个,他的后半生都在煎熬之中。



对于这一个有才能的人,当时的许多人都是挺为他可惜的,他们甚至都希望这个人已经死了,留下一身清明,可见其光环之重。但是他就是降了。


后来他回到家乡,无一人登门拜访,即使是他的家人也是拒绝进入他的府邸。而且不仅如此,就算是大清,也是对他戒备重重,尤其在他们也学习了儒学之后,更是对他不齿。


是阿维啊


有满蒙第一美女的孝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她的桃色绯闻,一个是与权顷朝田野的多尔衮的,还有一个便是与晚明降臣洪承畴的。在大明人看来,洪承畴是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可在当时的皇太极来说,他非常需要拉拢这位晚明重臣。自小熟读四书五经,通晓礼仪廉耻的洪承畴,面对皇太极的权降,义正严辞地拒绝,可为了后来就变节了呢?


洪承畴投降清朝版本一:孝庄以色招降洪承畴

据说皇太极在招降洪承畴之前,可是做足了功课,将对方的喜好都了解得一清而楚。他得知洪承畴此人比较好色,特别精挑细选了几名美女,送给对方享用,却被骂了回来。冰雪聪慧的孝庄主动请缨,将这个事情揽了过去。她打扮成丫鬟的模样,将一壶参汤喂给洪承畴,却骗对方说这是毒药。


孝庄一边喂洪承畴喝汤,一边温柔开导他,结果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就这样拜倒在孝庄的石榴裙下,做了满清的走狗。孝庄因为劝降有功,皇太极对她更是宠幸有加。


这个版本虽然流传甚广,却是站不住脚的,一则孝庄不懂汉语,如何招降洪承畴,二则大满能人辈出,如何让一介女流出面劝降,作为皇帝的皇太极的脸往哪搁?他绝对不允许后宫做出有伤皇家脸面的事来。

洪承畴投降清朝版本二:范文程劝降洪承畴

范文程也是晚明官员,不过他已经归顺了大清,皇太极将劝降洪承畴的任务派给了他。二人初见时,洪承畴便对范文程这个叛徒破口大骂,对方也不还口,就让洪承畴来唱独角戏。终于在他骂累了,骂够了,范文程便与洪承畴聊天,海阔天空地聊,直到看到一片灰尘落下,掉到洪承畴的衣服上,他很快将灰尘掸开,范文程似乎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然后范文程回禀皇太极说此人连衣服都如此爱惜,怎么会不惜命呢?后来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皇太极将自己的貂裘给披在洪承畴身上,这位意志坚定的明臣,就这样投降了大清。


从这两个版本来看,第二个可信度更高些。为何孝庄以色招降洪承畴流传更广,也许是前人就是为了抹黑这两位吧。


红颜逸闻


洪承畴兵败被擒宁死不屈,皇太极无奈之下,使用美人计,令自己的宠妃孝庄去色诱洪承畴。

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纯属捏造污蔑抹黑孝庄太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孝庄太后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也没有学会汉语,她只会蒙语和满语,在满清初期,汉语在满蒙中普及度是非常低的,当然洪承畴这位昔日大明帝国的封疆大佬肯定是不可能会说满语的,试问在这种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孝庄去色诱洪承畴,该如何沟通?难不成见了洪承畴就直接宽衣解带?这岂不是笑话么?再说了作为曾经明帝国的顶级权臣,身边会缺美女么?什么样的美女弄不到?再者一点,那时的满蒙女子在琴棋书画上是不可能赶的上汉人女子的,作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洪承畴怎么可能看到的上满蒙女子?

2、孝庄是谁的女人?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女人,皇太极作为一国之尊,他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女人,去用美色来劝降一个敌国的俘虏?这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么?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对自己的名誉将造成多大的损失?再说了洪承畴值得他这么去做么?即使真的要用美人计,也不需要用孝庄啊,皇太极随口一句话就可以安排几位绝色美人去伺候洪承畴,而且保证令他满意,让孝庄去做色诱这件事,皇太极是绝对做不去来的,因为他是皇帝,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3、洪承畴,是兵败被擒的俘虏,随时都有丧命之危,虽然他很有才干,并且对大明帝国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但是对于皇太极来说,洪承畴已是粘上鱼肉,任由其宰割了,怕死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像洪承畴这种杀人无数的,是最怕死的,因为他太清楚人在临死之前的痛哭了,他害怕自己也会如此,对于一个怕死之人,皇太极只需要给他一个台阶下即可,有必须牺牲自己的女人么?

洪承畴虽然多活了几年,为满清入主中原竭尽全力,但身死之后却声名狼藉。不过他没有以身殉国,也是有必然性因素。

首先,他对大明帝国的皇帝崇祯太了解了,这位皇帝非常难伺候,崇祯是志大才疏,一心想重振大明昔日雄风,但自己又没有那个能力,却又听不进逆耳忠言,刚愎自用,在位17年换了50为内阁首辅,这是什么概念?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么?内阁首辅这个职位成了高危职业,烫手山芋了,袁崇焕在辽东做的好好的,满清的一个离间计就让其身死名裂,这对洪承畴来说触动也是非常大的,关外的清兵可不是农民军,如果洪承畴没有达到崇祯的心理预期,那么他的下场也不会比袁崇焕好到哪儿去,这一点想必洪承畴应该有想过。


其次,洪承畴经此一败之后,深知大明帝国的末日已经不远了,因为大明帝国最后的精锐在松山一战中几乎丧失殆尽,此后拿什么来应对关内的农民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夹击?松山一战,洪承畴死撑到了最后关头,也没有等来一个援兵,洪承畴已知崇祯放弃他了,虽然其现在还没有死,但是在崇祯眼里其已经英勇就义了。

最后,洪承畴没有自杀以身殉国,这是其一生最大的错误,虽然崇祯皇帝有很多缺点,但是他并没有对不起你洪承畴,你洪承畴能够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这都离不开崇祯的栽培和提拔的,虽然你能力也很强,但若没有崇祯给予其历练的舞台,试问你洪承畴如何会名满天下,成为当世一等一的豪杰,而且在兵败被擒之后,还能在皇太极这里卖个好价钱?

总之,皇太极安排孝庄用美人计来招降洪承畴的说法是不存在的,纯属捏造污蔑抹黑孝庄太后。


清史宴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出色的女人。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却是同一个出色的女人。

她就是“后宫第一谋士”孝庄皇后。

她的一生经历清初三朝,亲手培养了两代伟大的君王,卷入了一场又一场斗争,面对泰山压顶,却岿然不动;面对“天崩地裂”,一次次化险为夷。为子孙做足长远谋划,做他们护守江山的“主心骨”。

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强大,能在那个时代被颂为传奇?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

细读《浮士德》的原著可知,女性的强大在于包容万物的格局。

而孝庄皇后的格局,成就了三位君主名垂千古的结局。

有格局的女人,善于共情

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能力占15%,交际能力却占85%。

孝庄皇后一生的感染力、领导力和人脉的积累,与她强大的沟通能力是分不开的。

而沟通的成败,依赖于是我们的内在是否有一颗共情的心,逻辑鲜明的说话比不上设身处地的共情。

《清太宗实录》记载她“赞助内政既越有年”,心思缜密又足智多谋,很快成为夫君皇太极的后宫谋士,共情能力之高在“庄妃劝畴”事件当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皇太极两次征明让崇祯皇帝非常惶恐,于是,他派得力干将洪承畴全力对付来势汹汹的清军。结果,清军大获全胜,洪承畴被俘。

皇太极对这位明臣的才干早有耳闻,决心不惜运用一切手段,劝降洪承畴。当然,皇太极之所以看重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明朝重臣,还因此人文韬武略,确实是位难得的人才,如果归降大清,对于瓦解明朝意义重大。

皇太极软硬兼施劝降,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一点儿效果都没有。

皇太极急的食不甘味,孝庄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

孝庄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自己对洪承畴视死如归气节的仰慕。

当她说到他的妻儿,洪承畴突然低下了头,孝庄细心地发现他对妻儿的深切担忧与思念,就从自己是一位妻子的角度,来说丈夫的性命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精神支撑,还保证如果他归顺清朝,会封锁所有消息,来保证他妻儿的人身安全,直至团圆。

洪承畴渐无戒心,视孝庄为知己,最后劝降成功。

劝降的过程,注入了孝庄共情的智慧和女性特有的细密柔和,当范承畴难以被说服的时候,表明当下他对归降清朝这件事情有顾虑,而孝庄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矛盾,找到了这些顾虑,为他清除障碍,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真正有大格局的女人,都有放弃己见,透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的共情能力,更会在男人迷茫的时候给予启发,成为男人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有格局的女人,以退为进

皇太极死后,其弟多尔衮和大皇子豪格成为了最热门的皇帝候选人。而最终却是孝庄的儿子坐上了顺治帝的位置,这全是孝庄从中翰旋调停得来的。

她暗中笼络重臣,以退为进,让野心巨大的多尔衮辅佐皇帝,交出实权,实则韬光养晦。

她表面对多尔衮的张狂置之不理,无动于衷,事实上,她这么做就是为了延缓、麻痹多尔衮的神经,以免多尔衮对顺治产生过多的戒备,加速她们母子的死亡。

多尔衮突然的离世,孝庄用安抚追封、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为顺治赢得了亲政的权力。

而在多尔衮余党作乱之际,孝庄立刻联合长期以来备受多尔衮压制的大臣,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将多尔衮的势力一网打尽。

从此,顺治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

孝庄的孙子康熙年幼称帝,大臣们有恃无恐,尤其鳌拜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结党营私。

孝庄太后教导康熙:你现在还很年轻,没有足够的势力与鳌拜抗衡,现在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实力,卧薪尝胆。

后来,康熙听从孝庄以退为进的计谋,每天只是玩乐,让鳌拜等党羽放松警惕,待时机成熟,被康熙处置的猝不及防。

孝庄协助康熙扫除了奸臣,带领着大清朝走向盛世,康熙大帝的政绩一时无人能敌。

有格局的女人,看事物比常人更全面,更懂本质。由于站得更高,能够将整个事物一览无余。

没格局,用悬崖来自尽,有格局,用悬崖来逼自己努力。

所以,有格局的女人,才懂得适时而退、以退为进,就是为了更快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有格局的女人,心怀大义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说:“吾欲伸张大义于天下,挽救黎民百姓于泥浆。”

如此深明大义,在孝庄的身上也表现亦然。

他反复告诫儿孙“得众则得国”,因此要仁慈,要勤政爱民;治国要简任贤才,用人必求有真知灼见,亲忠良而远奸人;还要“安不忘危”,“虚公裁断”,以身作则。

顺治帝亲政时期,在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下,善于持家理财的孝庄率先垂范,节用爱民,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百姓,设法予以救济。

她用仁爱之心帮助皇帝掌理朝政,使顺治帝成为当之无愧的仁德皇帝。

后来,顺治帝驾崩,葬礼期间,按照习俗,他生前用的物品也焚烧掉,“丢纸”仪式中,焚烧他的冠袍带履、珍玩器皿。

孝庄眼看着价值连城的御用奇珍统统付之一炬,觉得可惜,凡焚化不尽的,派专人拾起来,拿到民间出售,以备国需。

孝庄一生以大清江山的前途命运为重,全心全意辅佐夫君和儿孙继承与弘扬祖业,无私无畏,深明大义。

在这期间死了多少亲人,发生了多少大事,她都得撑住,只为百姓幸福,江山稳固。

麻雀飞不到青云之上,因为它的眼里只有稻谷;雄鹰之所以能在峰顶翱翔,因为它的眼里装满了山川天地。

这就是孝庄的格局。

作家伍尔芙说过一句话: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共体。

孝庄皇后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顺治和康熙危难之时,顶不住压力之际,都是靠孝庄的格局一路撑过来的。

女人的格局,就是家族的结局。

一个人的格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正制约着自己能走多长的路,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从而发挥自己的价值,掌控人生。

<strong>

十点读书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看到这个题,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能这样问的人,大概不知道孝庄皇后的真实长相。

你以为是长这样吗?

太天真了,这是演员好不好,女主角,都是要找漂亮的。

注意了,这才是孝庄皇后的真容。

不知道的一看还以为是某知名男作家呢!

所以如果历史上真的要让孝庄去劝降洪承畴,恐怕是适得其反,洪虽确实好色,也不至于如此重口吧。

洪承畴这个晚明之大将,在明末陕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担任大明的灭火队长,到处清扫农民起义军,不得不说,洪承畴还是有些领导能力的,挥师剿贼,势如破竹,曾经差点把李自成义军一窝端。打的李自成十余骑逃到秦岭大山中,几年不敢出来。

洪承畴像

明朝在辽东战场上连续失败,屡遭后金蹂躏,没办法,就把洪承畴从西北调到辽东,集中兵力,发动了一次剿灭女真的战争,结果在松锦一战中,明军反被皇太极剿灭,洪承畴就成了皇太极的阶下囚。

洪承畴绝食数日,坚决不降,而皇太极意欲得天下,又爱才心切,生尽千方百计的要劝降他。于是就派心腹汉臣范文程去大牢中劝说洪承畴。范文程果然是牛人,面对洪承畴的大吵大闹,范文程坦然处之,绝口不提招降的事,而是与他谈古论今。范文程注意到一个细节,谈话间,房顶掉落下灰尘,落在洪的衣服上,洪一边说话,一边不时弹着衣服上的灰尘。范文程起身告辞,去告诉皇太极:洪承畴死不了,连身上的一件衣服都如此爱惜,更不说性命了!

皇太极大喜,亲自去看望洪,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场脱下身上的貂皮大衣,披在洪身上,说:“先生得无寒乎?”(额的小心肝啊,你穿这么薄,冷不冷啊?)洪承畴瞠目结舌的看着这个怪人,叹曰:“真命世之主也!”,然后叩首降清。

这才是洪承畴降清的真相。

就算是皇太极放了洪承畴,他回到崇祯那里,估计也没有好果子吃,毕竟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崇祯不扒了他的皮才怪。

所以综合当时的情况,投降满清其实是洪最好的选择。


更多历史类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洪承畴是明清时期非常重要一个人,在历史上颇受争议。他原来是明朝的一位重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曾做到三边总督、蓟辽总督的职位。但是在松锦战役中,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非常涣散腐败,再加上受兵部尙书陈新甲的制约,最后败给了皇太极,被清军所俘,明朝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宁锦防线全部崩溃。皇太极非常想劝降洪承畴,如果洪能归降清朝,就等于为大清国打开了一把进入中原大门的钥匙,这对于清朝日后的统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洪承畴被俘后,崇祯皇帝以为他已经战死,亲自下令设祭坛,为他举行了祭祀仪式。这边洪承畴宁死不降,他穿上沾满了鲜血的明朝服装,朝着北京的方向跪倒,向崇祯帝拜别,绝食三日滴水不进,想要以死来报效大明朝。


皇太极为了能劝降洪承畴,曾下旨意:如果有人能劝降洪承畴,将会得到重赏并给予高官厚禄,所以大臣们都跃跃欲试,最后都没有成功,这让皇太极十分焦虑,如果真的把洪承畴饿死了,对于大清来讲是非常大的损失。

皇太还收买了洪承畴的仆人金升,想要了解洪的弱点,最后得知洪承畴是个高官厚禄和金银钱财都不能收买的人,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对美女感兴趣,皇太极一听赶紧找了十几个美女去侍侯他,结果还是无功而返,这让皇太极一筹莫展。

这一天,皇太极怀着极其抑郁的心情走进了永福宫,这是庄妃所住的宫殿。庄妃当时虽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但是她非常聪慧,在一些事情上总能给皇太极一些极好的建议,所以每当皇太极有什么愁事时,都愿意来到庄妃的宫中,以排解忧愁,这一次也不例外。

皇太极来到庄妃的宫中,庄妃看到他满脸忧愁,便关心地问道:“皇帝为何今日愁容满面,近日我军赢得了松锦大战,震动华夏,不是应该高兴吗?” 皇太极不高兴,没有理她。庄妃想了想说:“现在长城以外都是我们大清的了,难道是因为不能入关吞并中原而不高兴吗?”

皇太极一看庄妃看出了自己的心事,对她夸赞道:“你确实很聪明,猜到了我的心事。我们要想进军中原,和明朝争夺天下,必须要有一个能熟知中原内情的人帮助才可以,现在洪承畴就是这样的人才,可是他宁死不降,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大大的损失。”

庄妃听皇太极讲了来龙去脉后便说:“可不可以让范文程来一趟,我想和他了解一下情况。” 因为范文程之前曾多次去劝说洪承畴,对他的脾气秉性都比较了解。范文程来了以后,庄妃详细问了一下洪承畴的情况,对皇太极说:“皇上,我有办法让洪承畴投降了。” 皇太极一听,忙问有什么计策,庄妃低头对皇太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皇太极深思了下,最后同意了。


第二天,庄妃打扮成一个漂亮的汉族姑娘的样子,带着另一个宫女,端着一碗人参汤来到了洪承畴所在的地方。只见洪承畴正闭目面壁,对她不理不睬,庄妃娇嗔地对他说道:“洪将军威名远扬,对大明赤胆忠心,真是令人敬佩啊”,“我知道将军是想对大明尽忠而死,可是临死前你至少要喝碗水吧。”说着便把人参汤递到了洪承畴面前。

洪承畴几日滴水未进,闻到人参汤的香味确实无法忍耐,再加上美人在前软语相劝,洪承畴的心似乎动了,竟真的喝了几口“水”,他不知这是人参汤,人参本就有续命的功效。 在这期间,从梁上掉下来一颗鸟粪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尽管这时他穿的衣服已经污秽不堪,还是赶紧把鸟粪弹落在地上,庄妃一看心时就有数了,知道洪承畴绝对不会轻生的。

第二天,皇太极亲自来看洪承畴,对他嘘寒问暖,看他穿的非常单薄,便把自己的裘皮大衣脱下来给他穿上,这让洪承畴非常感动。从此以后归顺了大清,皇太极大喜,有此向导打败大明朝指日可待啊。

后来,当洪承畴得知当日送人参汤的居然是皇太极的庄妃时,不禁心怀愧疚,极为惶恐,但是皇太极和庄妃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这让洪承畴极为感动,对大清死心踏地,誓死效忠。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承畴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尤其在招抚江南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江南百姓避免了战争之苦,他成为清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后世对洪承畴的为人褒贬不一,但是他确实为清朝统一中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被誉为“大清第一功臣”,。

有人说洪承畴是个软骨头,在大事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是他性格当中软弱的一面造成的,尽管他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还是逃不出附庸者的下场。也有人说洪承畴从大局着眼,使清朝能够统一中国,使百姓避免了生灵涂炭,这又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洪承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事非功败,孰对孰错只能凭后人来评说了。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何为野史?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故事罢了。而据野史记载,松锦之战,洪承畴战败,做了满人皇太极的俘虏,但是他宁死不降,绝食数日,皇太极一看,这可不能让他这么死了,因此派自己的妃子大玉儿(后孝庄太后)去色诱洪承畴,二人成其好事,事毕,洪承畴得知此女是皇太极的妃子,之所以这么做,是皇太极为了表示,洪老弟,你看看我对你是多么的真心实意,我可是求贤若渴啊,你看看,我是可以拿老婆和你一起分享的,对你,真心实意。

洪承畴大受感动,因此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满清,一路为皇太极出谋划策。

孝庄太后劝降洪承畴有大功一事,实属野史坊间流传,不足为信,因为这种说法有三点匪夷所思的地方。

第一:皇太极为什么要派孝庄太后去呢?

当时皇太极作为满清国君,一声命令下去,搜集上千美女有何难?何况宫中还却美女吗?为什么非要让这位后世的孝庄太后去呢?于情于理不通。

第二:孝庄太后并不会讲汉语,也就是说,假如孝庄太后和宁死不降的洪承畴要成其好事,除非洪承畴变态至极,因为身在牢狱,绝食多日,国破家亡(担心家里人的安危),那里会见到一个美女就忍不住去做羞羞的事情呢?气节何在?

第三:牢狱中的洪承畴,此刻可谓是铮铮铁骨,他已经绝食数日了。并且洪承畴是一个重礼节,重名誉的人,怎么会做此时此刻做这种败坏自己名节的事情?

第四:洪承畴并非好色之徒。

据史料记载,洪承畴一生只有一妻一妾,在哪个三妻四妾很正常的年头,作为朝中高官,洪承畴只有两个老婆,从侧面也能反应这个人并不是个好色之徒。


劝降洪承畴的关键人物:范文程。

要说明末清初三大汉奸,排在首位的,公认为范文程。

臣范文程

在清史的记载中,范文程是清初的一代重臣,也被认为是文臣之首,康熙亲笔“元辅高风”四字送给范文程,范文程建立了清朝基本的国家制度,在官制、法制、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在满人看来,范文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臣,可谁又知道,他也是一个背叛自己国家,残害自己同胞的汉奸。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的八旗兵攻克抚顺,范文程主动投靠努尔哈赤,在征战中范文程给努尔哈赤出谋划策,在谋略方面范文程的确很擅长,打得明军溃不成军,一时间范文程名声大起。

范文程的妻子曾经被多尔衮的弟弟欺辱,范文程大怒,闹到皇太极那里去,最终也不过是多铎被罚款白银三万两而已,后来范文程依旧忠心耿耿的为满清效力。


招降洪承畴的过程。

洪承畴被关在大牢,他不断大骂满清土匪,同时绝食数日,话说这一天,范文程受皇太极所托,前来劝降洪承畴,范文程和洪承畴同朝为官,看到身处牢狱的洪承畴依然气节不减,不由得心生佩服,早就知道他被关在大牢,但是范文程一直没来劝降过,因为他没有那个脸面前来,他怕被洪承畴指着鼻子问候自己的祖宗八代。

但是皇太极找他了,因为皇太极求贤若渴,又有雄才大略,当初自己就是认定皇太极可以平定天下,开创和平盛世才死心塌地的跟随皇太极的。所以今天,他硬着头皮来了。

范文程来到大牢,洪承畴此刻已经饿的奄奄一息了,范文程自报家门,洪承畴一听,就恶狠狠的看着他,没等他在开口说话,洪承畴就开始大骂了。

范文程无颜多说,唯有静静的听着。良久,洪承畴骂累了,也不说话了,他只是转过身子,不再看范文程一眼,把他当做空气了。

良久,范文程开口了,“洪总督,您可记得袁崇焕大将军吗?”

“匹夫住口,卖辱求荣之人也配提袁将军名号?”洪承畴厉声骂道。

“皇上昏晕,魏党惑乱朝纲,民不聊生,洪总督,您看不到吗?”

范文程见洪承畴不说话,继续自顾自的说道,回忆起以前的时光。

不知道过了多久,范文程不停的讲,洪承畴态度也有点缓和了,偶尔说几句,无非是以前天下太平,皇帝仁德之类的。两人一路忆苦思甜,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最终,两人各自一声长叹,叹世道多变,叹百姓疾苦,叹魏党弄权。

时值秋风气节,一股风从大牢通道吹过,房顶随风落下几缕灰尘,落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面,洪承畴颇为无奈,多次擦拭,怎奈室内尘土细腻,早已深入衣服纹理。

范文程见状,心中已有计较,看时候不早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都已经得到了,因此起身告别。

范文程出得大牢,心中甚喜,直奔皇太极寝宫而来。

皇太极看到范文程的气色,就知道事情有眉目了,他赶紧召范文程一起坐下,谈一下事情进展情况。

范文程兴冲冲的告诉皇太极,“洪承畴死不了”,因为他没有死的那份勇气,一个小事情都非常在意的人,怎么会轻易的去自杀呢?

最后,范文程详细告知了他和洪承畴的谈话内容,并且指定了一个招降洪承畴的策略。

第二天,天更冷了,风更大了,这样的天气,躲在家里的火炉旁边最舒服了。

可是此刻身处大牢的洪承畴,简直是苦不堪言,因为穿的比较淡薄,加之多日未食,此刻饥寒交迫,奄奄一息。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悲凉的泪水。

就在这时,打败自己的皇太极来了,这个自己的敌人,身穿华贵的貂皮大衣,此刻正居高临下的看着自己,而范文程则站在旁边,洪承畴心灰意冷,他转身面对着墙壁,也不想多说什么。

忽然,一件温暖的貂皮大衣盖在了自己身上,不用多想,这件衣服就是皇太极的。

洪承畴刚想用力把大衣抜下来,忽然一只强有力的大手按住了自己的手。

“洪兄”,范文程大喊一声,已近哽咽。

“洪总督,男子汉大丈夫,如此死法,岂不是愧对天地?不如和我一起,给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皇太极说到。

洪承畴长叹一声。

忽然,牢房外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众人转眼看去,只见一位衣着华贵的美妇端着一碗热汤进来,范文程认得是大玉儿,忙施了一礼。

大玉儿端着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的热粥来到牢房,皇太极接过热汤,双手恭敬的端给洪承畴。

“洪先生,这位是我的妃子,大玉儿,这是她亲手熬制的人参汤,给先生去寒”。

洪承畴此刻大受感动,颤巍巍站起身,对着皇太极,缓缓的拜了下去。

(完)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在苏北老家,常听老人讲解放前的“抢寡妇”。所谓抢寡妇就是指年轻妇女死了男人,想改嫁,可过去妇女讲究什么“三重四德",直接改嫁又怕别人说闲话。于是,就有专门撮合这事的人先找适合的男人,把家廷情况先知寡妇和家人,如同意,就约定某天让寡妇故意的在地里干活,男的就在那等着,抱着女的就跑,女的故意叫喊,然后让早己等候的家人在后面放几枪(火铳)


表示女方不愿意改嫁,是被人抢跑的,然后生米煮成熟饭,过段时间就正常回娘家了。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转个弯,做做样子。

所以说,任何叛徒都有叛变的借口,汉奸也有做汉奸的理由。什么被形势所逼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呀,曲线救国呀,为了手下的将士呀等等丶等等,都不是理由,借口而己。
洪承畴也不例外,作为大明重臣,兵败被俘理应以死明志,任何情节都不是他叛变大明,做汉奸的理由,只不过是一些投降派为他粉墨罢了。


车工00


第一,孝庄根本没有亲自劝降洪承畴,皇太极也不会允许这样做。这完全是无聊文人的‘’意淫‘’。意图丑化满清而制造的绯闻与谣言。

那我们再避开孝庄这个问题不谈,就来评论一下,洪承畴为何降清,四个人足矣说明,那就是贪生怕死。而且尤为严重地是,他不仅降清,而且为了满清此全力以赴,去屠杀,占领,消灭了大明,而且希望和他一样的大明之臣和一样投降。只用这样,他才能洗刷他身上的叛臣,‘’汉奸‘’的脏水。这才是他最令人作呕和诟病的地方,他做叛臣,自然希望人人都和他一样。但他忘了,叛臣永远都是叛臣。



洪承畴也算是崇祯时期有能力,有才干的一方诸侯,崇祯也算信任。实事求是地说,松山失败洪承畴的责任不大。被俘以后,洪承畴应该知道除了投降之外只有一死。但如何卖个好价钱才是最重要的。做出忠臣孝子模样是给皇太极看。范文程从洪承畴抖落身上的灰尘就知道,此人惜命,在装。一定会降。皇太极一出现,就此成就一对‘’良臣遇明主‘’好戏。


就此洪承畴开始对大明全力讨伐,因为他知道,只要大明存在一天他就是乱臣贼子。是‘’汉奸‘’只有大明不存在,他才能心安理得。满清希望划江而治,他不许。李定国反正。南七省顷刻而复。满清要放弃,他还不许。亲自带兵征讨。说实在的,作为一介书生,洪承畴的军事能力真不弱。不到二年就基本平定了。洪承畴对大清真是殚精竭虑。洪承畴之所以如此卖力,就怕大明复国,他就是彻底地完蛋了。

洪承畴如此卖力,但结果如何呢?当时是万世唾骂。百年之后乾隆给他上了二臣传。洪承畴地下有知,又会做和感想?应该说,洪承畴依旧会投降,知要自己活着,一切都不是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洪承畴个人而言,他最大的悲哀与不幸在于,无论明朝遗臣,还是满清皇帝都对他嗤之以鼻。这就是叛臣的下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凭皇太极的英勇气概绝对能搞定洪承畴,何须孝庄出面?玩笑啦,这个问题出自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派一个清丽佳人给他送去人参汤,洪承畴遂被软化,臣服于皇太极。这当然只是无稽之言,且不说孝庄的颜值,皇太极派自己老婆送上虎口,万一洪承畴真看中了,孝庄究竟是从还是不从呢?

山主带大家领略一下洪承畴的精彩人生。

出生清贫,洪启胤是他的伯乐。

洪承畴是清初顺治朝大学士,字彦演,号亨九。是福建南安人,他的父亲叫洪启熙,是当地闻名百里的大孝子,而她的母亲傅氏也是贤惠勤劳、教子有方。因此洪承畴虽然生活贫苦,11岁就因为忙于生计,辍学在家给母亲帮忙做豆干卖,但是父母还是让他在童年入了学馆,读了点书。

话说11岁以后,洪承畴每日清晨都要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办村学的一个老师,也是这个乡有名的大才子发现洪承畴十分有天分,诗词歌赋一点即通,脑袋瓜子也机灵,就免费收他为徒弟。

于是洪承畴就重返学堂,学习十分刻苦,并且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他都借过来阅读,仔细揣摩书中内涵。

勤奋刻苦,文章有大局观,是科举中第的重要原因。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到省里参加乡试,就中了第19名举人。23岁中举或许不能算明代最为突出、出色的成绩,但是年纪轻轻,已经很了不得。更不得了的是,到了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一举获得了殿试的二甲第14名,赐了进士出身。从这点来看他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老状元这种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十分常见。

其实洪承畴能够这么快中进士和他本人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有很大关联,平日里他就展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表现出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很得洪启胤的赏识。在洪承畴的一篇文章中,洪启胤写下批文:“家驹千里,国石万钧”。及第之后,很快洪承畴就被授予刑部江西清吏司的主事、郎中等职位,六年后的天启二年(1622),提升做了浙江提学佥事,又因为才高八斗,很会识人得到朝廷重用,两年后提拔做了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时运、机遇使他名声大噪。

洪承畴的才华很快得以施展,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尤其在陕西更为突出。从崇祯元年到崇祯三年(1628-1630)年间,高迎祥、张献忠以及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西境内竟然有义军达到百余部。

当时任参政的洪承畴被委任在这个地区带兵平叛,获得多次胜利,一时间名声大躁。崇祯四年(1631)洪承畴任三边总督,奉命剿杀农民军,获得“西澳大捷”。崇祯七年他被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河南、陕西、山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是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

在取得对农民军作战阶段性胜利后,他向崇祯帝上书请求将饷银20万两留下,一部分做为军费,一部分作为赈济灾民的资金。

大底疑心病重的皇帝不在少数,命中注定洪承畴松山被俘,明朝气数已尽。

崇祯十一年的那个秋天,皇太极领兵攻占了义州,并以这个地区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于是在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紧急调任蓟辽总督,带领陕兵来到此处。崇祯十四年(1641),为挽救辽东的危局,朝廷又派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领精锐部队十三万,采取长期围困方针。

洪承畴本已经控制了松山到锦州的制高点,无奈崇祯皇帝开始起疑心,片面听信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促战意见,发布秘密敕令要求立即进军,还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骐做监军,去监督洪承畴的行动。这些都使洪承畴把清军拖疲拖垮的战略无法正常实施,最后迫不得已的进军松山。

由于洪承畴仓促战斗,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在明军的南面部署。城外又有济尔哈朗的部队阶段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把洪承畴后路也给断了。两军交战后,洪承畴背靠松山列阵,派军队攻击清军大营,谁料攻打不下,在撤退中明军的十万人马土崩瓦解,被斩杀以及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自此洪承畴再不敢轻易应战,被困在松山达半年之久,直到城中粮食耗尽,松山副将夏承德用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请求向清军投降。三月份,清军应邀夜攻,松山被攻破,洪承畴自然也被俘虏了。

洪承畴被俘,是福是祸,个人选择。

洪承畴毕竟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在清军队伍里也名声斐然,而皇太极又有逐鹿中原的打算,劝降洪承畴是最好的结果。

皇太极先是用软手段,下令以礼相待,将洪承畴好吃好喝平安送到了盛京。到了盛京,又派文武官员轮流劝降,洪承畴不从。皇太极看这种方式不行,就令清将领举到威胁,恫吓他也没有什么用。尽管洪承畴很好色,但这个时候派遣美女等陪伴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令人叹服。

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崇信的大学生、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察言观色发现洪承畴对落在衣服上的燕泥,“屡拂拭之”,很是爱惜衣服。于是范文程回复皇太极,说洪承畴啊还是有贪生之念,您就不必担心了。于是皇太极继续采取软化政策,对洪承畴恩待有加,十分照顾。

不久洪承畴就感念皇太极的知遇之恩,称他“真命世之主也。”语调转换之快令人咂舌。

其实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表面让他执掌汉军镶黄旗,对他恩礼有加,其实还是没有放松防备之心,让他在家中待着,不准随意出入。并且终清太宗一朝,除了咨询他以外,也没有给予什么实职,直到顺治时期才委以重任。

洪承畴被伏后惺惺作态,拿足了劲不过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节气,其实早有贪生怕死之心。能被一碗参汤、一件貂袍加身就感动涕零,瞬间转变的人,大抵对明旧主的爱也没有那么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