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大風歌》有水平麼?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吟唱的一首楚歌。在古代帝王詩作中,其水平之高,可謂前無古人,鮮有來者。牛哥分下述四點來陳述理由。



一、《大風歌》源自真實的生活,唱出了平民出身的帝王深沉的故園情,感人至深。

《大風歌》是劉邦即興之作,是他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不需宿構,不必矯揉造作。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劉邦於戎馬倥傯之中,挾翦滅英布反叛勢力的餘威,榮歸故鄉沛縣,與鄉親縱酒同樂。君王思念家鄉,家鄉以他為榮,場面其樂融融的。劉邦一邊擊築,一邊引吭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百二十個沛縣少兒齊聲誦讀,氣氛達到高潮。劉邦更是百感交集,情不自禁起舞。伴隨著樂曲的旋律,劉邦慷慨傷懷,灑淚數行。他非常動情地告訴鄉親,遊子悲故鄉,百年後我還是要魂歸故里。此刻,君臣界限變得模糊了,樸素的人間之情慢慢迴歸。詩歌語言裡,音樂語言裡,表情語言裡,肢體語言裡,莫不洋溢著一種君臣之間難得一見的溫情,質樸真誠。歷史定格在《大風歌》這一刻,這一刻也成為偉大的一刻。《大風歌》所展示出來的劉邦的境界遠高於火燒咸陽、分封天下時的項羽:項羽想的是富貴了不回鄉,就好比穿了一身好衣服行走在黑夜裡,無人知曉——那是一種暴發戶急於炫耀的心態,哪見一點人間真情呢?




二、《大風歌》展現了一位帝王的寬廣視野和博大胸懷,反映了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

《大風歌》寥寥23個字,全是真情的流露。起筆場面宏大,氣勢磅礴,自有非凡的氣象。“大風起兮”描述的是秋風浩蕩、摧枯拉朽、一往無前的畫面,令人聯想起劉邦掃蕩天下、平定四海、所向無敵的功業。“雲飛揚”極力展現飛動昂揚之美,其象徵意義在於,既寫出了劉邦志存高遠、四海為家的心胸,也暗示了他如浮雲一樣飄蕩不定、眷戀故園的心情。雖然只是景物描寫,於其中蘊含著無盡的成就感、自豪感,還有一份濃濃的鄉愁,雄壯豪邁裡又富有柔情。如果不是一個胸懷天下、心念社稷的帝王,斷然營造不出如此宏大的場面的。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對比一下項羽的《垓下歌》的開頭“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楚霸王只會自矜功伐,只知怨天尤人,只顧想著自己,心胸狹隘逼仄,與劉邦有天壤之別。


三、《大風歌》表現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對大一統王朝的熱烈追求。

將全篇中“大風”“海內”“四方”聯繫起來,我們分明感受到劉邦的壯志豪情——以天下為己任。在他眼裡,今日的沛中,是他帝王事業的起點,也是他人生的驛站。稍事休息調整,他還有登程,繼續他的偉大事業。他永遠都是志存高遠、積極進取的,他要把大一統王朝的藍圖變為現實。劉邦早年仰慕秦始皇,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此”之語,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像秦始皇一樣,不滿足於天下一隅之王,要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做前無古人的皇帝。他也像項羽一樣,靠武力,靠“威”去征伐,去攻取。不過,他不會沽名釣譽,不會自滿,因為只要人生在世,就會面對無限的疆土和無盡的敵人——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四、《大風歌》是一曲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表達了深沉強烈的憂患意識。

一旦成為前無古人、至高無上的君王,劉邦油然而生出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感和憂慮感。回首往事,那些與自己一同起義討伐暴秦的同路人,一個個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然後又一個個被自己剿滅。現如今,自己年事已高,傷病纏身,恐怕要不久於人世了,而劉氏的大漢王朝剛剛開始。對他而言,最短缺的資源不是疆土,不是財貨,而是壽命與人心。想到這裡,劉邦由喜而悲:老天吝嗇,不會借給他一寸光陰;人心難測,只能向故老傾吐心聲。秦始皇想要建立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但是他身後,大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了。秦朝是因為不施仁義而失民心丟天下的,而劉邦則是約法三章、與民休息,該是能贏得民心了吧?劉邦心裡沒有底,於是投石問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太依戀他親手締造的大漢王朝了,他太擔心自己走後的江山社稷了。此刻,他很無助,也只能用歌聲求助於家鄉父老,也是自己的臣民,與我一起捍衛我們的大漢江山吧。


懿頭牛


毛主席曾經讚賞過劉邦的《大風歌》,他說“這首詩寫得很好,很有氣魄。”

毛主席還專門親自手書《大風歌》,他沒有寫題目,直接寫:"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後在後面寫上了"劉邦大風歌"五個字。

《大風歌》語言精煉,但是內容卻豐富,全文算起來只有短短的三句話,23個字,但是卻包含了劉邦心裡複雜的感情。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既是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同時也是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的一種概括,是對那一個宏大時代的描寫。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對劉邦在亂世之中獲得成功,建立大漢王朝,又順利平定內部叛亂之後,衣錦還鄉的壯志豪情的一種直接描寫。充分體現了劉邦這時候內心的志得意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表達出一種深深的憂慮。總結以上的時代背景和劉邦志得意滿的心情,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群雄爭霸的時代,劉邦深知創業之艱辛,雖然已經建立起大漢王朝,但是鞏固政權不易,守業不易。劉邦急需招納人才來幫助自己管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


毛主席就多次高度評價過劉邦,認為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相當成功的一位政治家。再看回毛主席書寫的大風歌,一首充滿氣魄的詩,再加上充滿氣魄的字,更顯得大氣,有氣吞山河之勢。


一盤拉條子


幾乎為天籟之音。千古帝王詩詞,此為第一篇。全在一個“真”字。想想乾隆五萬首,再看《大風歌》,感覺更好。

作詩時已經62歲,剛剛剿滅了英布,平定了第三場叛亂,既有戰勝的餘威與得意,又有暮年蒼老下江山的憂慮,《大風歌》短短三句,卻涵蓋了從秦末大亂到大漢建立,再到立足當下現實的未來之憂,有著極大的時空跳躍和審美。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起兮雲飛揚。看似簡單的六個字,說起風了,雲吹亂了,天要下雨了,卻以自然天象的變化,喻示著風起雲湧的秦末大動亂。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張良、范增,蕭何韓信,這一大票亂世人物,及其各自命運與選擇。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將平定天下的歷程和衣錦還鄉的此時,一併說來。一個“威”字,省略了艱辛的七年爭戰的訴說,自帶霸氣。“回故鄉”是心中之願,也是眼前之實。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始皇欲二世、三世乃至萬世而為君,卻兩世就垮了。北邊的匈奴因為“白登之圍”至今心有餘悸。大漢的建立是內憂外患的。垂暮之年的劉邦,有些心力交瘁了。

全詩三句,由過去而現在而將來,渾然一體。語言質樸,風格雄勁。前二句寫天下平定,後一句寫渴望求得猛士守禦四方。整首詩凝聚著作者對帝業的眷戀和對故土的感情,寫得百感交集。最後一句,更是問出了歷代帝王的心結,成為雄主們的千古難題。


詩詞桃花源


這個大風歌,水平高不高咱不敢妄加評論。說他高明的,那道理說的讓人沒法否定,說他狗屁不是的,也有理有據,擺事實講道理,各有章程。

俺從小到大,讀過的古詩不少。大風歌從不同渠道看過,聽過不下百次。每聽一次,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劉邦一幅小人得意忘形的囂張跋扈模樣。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知道,劉邦這斯,本身就是一個流氓痞子一樣的卑劣出身,一身爛癬不說,脾性也是匪氣十足,靠著一張能說會道混吃混喝的嘴,讓鄉鄰十分地討厭。

為了出人頭地,他造了反。靠著兄弟們的扶持努力,贏了天下,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成了天下第一人的劉邦在沛縣新宮裡大宴鄉親。得意之時,借酒發瘋,吼了三句。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大風歌。

可以想像,當時的劉邦面對曾經看不起他的鄉鄰們,享受著眾人的吹捧,那種開心與得意,不由得釋放了他內心裡的狂妄與自我膨脹。

此時此刻,為了表達狂喜,他和當今的宋曉峰一個德性,激動時,忍不住要呤詩一首。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我看來,這完全就是兩千年前的老幹部打油詩水平。劉邦隨口而出的三句話,可能表達了他榮歸故里,虛榮心作怪,滿口胡咧咧的秉性。今天我們很多人讀到這三句詩,覺得很大氣,了不起。如果你透過歷史的煙塵穿越回去,看到劉邦時代的漢朝,就會怒罵,我信你個鬼,你個遭老頭子,吹牛逼!

當時的狀況是,經過多年混戰,劉邦建立的漢朝,處於一窮二白,人丁希零,四面強敵環視的狀態,草原上匈奴磨牙霍霍,南方蠻夷小政權壓根不服,西方遊牧部落隔三差五來打個牙祭……這些威脅,普通老百姓暫時感受不到,但劉邦知道。尤其是面對北方匈奴人的騷擾,他更是恨之入骨。但有什麼辦法呢?打又打不過,只能在老鄉面前吹吹牛,說說大話,為自己鼓勁壯膽。從這層角度考慮,我認為,他是有這個願望的。暫時沒法實現,只好在鄉親們面前喊喊口號,以歌銘志,撐撐面子罷了。


樂羊子說


大風歌 (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的《大風歌》無論其藝術品位,還是思想內涵,都很有水平!

雖只三句,但鮮明生動,特點突出。

首先,霸氣十足、意境恢弘

"大風起兮雲飛揚"一一雖是自然情景,但讀來一股不可一世的霸氣和銳氣咄咄逼人,才華畢露,營造出一幅恢弘闊大之意境和雄霸天下之氣概。

其次,威猛氣象、勢不可擋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一一高祖還鄉,威加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讓人有不寒而慄的臣服之感,其勢不可阻擋。

再次,居安思危。求賢若渴

雖已四海歸心、天下一統,但劉邦本人的切身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打敗對手、奪取天下不易,鞏固政權、讓江山永固更加不易。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此時他求賢若渴,恨不能延攬天下賢才為其所用,故而疾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四,酣暢淋漓、一氣呵成

三句詩結構緊湊,讀來似覺不能稍有間歇、不得稍有停頓之感,必是一氣呵成方為痛快。可知其雖三句,但結構極為簡潔緊湊,不覺其少;反而是再連一句、一字也加不進去的。

從這首詩可以感受到,劉邦雖然一生戎馬倥傯,但他的藝術修養還是相當高的。





南郭行吟


如果從《大風歌》的“語言”是否華麗,“修辭”上有無過人之處等這些個角度來看的話,那可以說,《大風歌》還真沒有多少過人之處。整首詩不長,就三句,描述內容比較明確,語言上也“似乎”無限接近“大白話”的範疇。整首詩敘事的特點比較突出。

但是據此能斷定《大風歌》的文學水平不高?那就大錯特錯啦。

除了修辭等手法外,文章意境,思想高度,精神力量等內容從來都是與整篇文章相輔相成的,不能單獨割裂出去。

短短三句,真的不用太長,真就可以完美概括劉邦那氣勢如虹的一生。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視做天氣變化也未嘗不可,但更準確的講,它是代表了秦末風雲的變幻。暴秦失掉了民心,先有陳勝吳廣斬木為兵,後是六國貴族逐鹿中原。劉項二人這對一生的對手與朋友,就在此時的亂世中先後登上歷史舞臺。

這二位當年應該都曾見過秦始皇,不過反應倒是不一樣,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是由衷讚歎:“大丈夫當如是也。”與項羽那毫不掩飾的鋒芒相對的,是劉邦的默默隱忍。而“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句一反常態,向我們展現了劉邦作為一個帝王的睥睨天下的雄霸之氣。那是一種“威震八方四海,天下都在我手”的專屬於他的自信與豪邁。

第三句我認為是劉邦情感最為立體的一句,呈現出了他雖為一代帝王,但身上一樣著有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愁:“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記》這樣記載劉邦唱完這首詩的情緒:“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再偉大的英雄也避不開遲暮的結局。創作完《大風歌》的第二年,劉邦就去世了。一代英雄,轟轟烈烈揭竿而起,又平平淡淡地走下了歷史舞臺。放眼望去,各路諸侯的在他一手打下的江山上反叛;昔日的部下,少時的兄弟,都在起兵作亂。他無可避免的在老去,而後起之輩裡,有沒有人能為他守住這萬里河山呢?

短短23個字,一代帝王的霸氣,底氣,思鄉之情,落葉歸根之情,與時間對抗的傷感之情,多重複雜情感展現的淋漓盡致。這個層面上的藝術成就絕不只靠華麗的辭藻,更是基於劉邦那包容天下的胸懷,和我們常人難以企及的豐富閱歷。當時的情景,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造就了《大風歌》這樣一部流傳千年的經典作品。

如果您覺得小蟲子寫的還可以的話,請點點贊吆🙏🙏。


小蟲子愛學習


舉凡人王帝主,皆有氣吞山河之氣魄!

從這些偉人的詩作中,可窺一斑!

爆脾氣,愛咋咋地!

唐末起義領袖黃巢曾經有首殺氣沖天的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的名字是《不第後賦菊》!

落榜就造反!書生變殺神!

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詩,霸氣沖天!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的名字是《憤題和尚詰問》!

僅僅因為和尚不識英雄就這麼爆的脾氣!

和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招誰惹誰了,只因太祖對人零容忍!

還有更著名的殺人魔王張獻忠,這首《七殺詩》讀著就讓人戰慄,毛骨悚然!

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張獻忠萬惡,以生命為豬狗!

劉邦的自我修養!

相對來說,劉邦的《大風歌》屬於上乘之作!寥寥數語,無殺、無恨、無怨、無悔、無懼,只有一代梟雄的霸氣側漏和惜才、愛才的真誠流露!而且既然叫《大風歌》,想必是劉邦歇兵之餘,迎風而誦,可為歌,亦可為詩,朗朗上口,家喻戶曉!

劉邦的死對頭項羽的詩也不錯喔,一首《垓下歌》使“霸王別姬”成了千古悲情的不可承受之輕!

但是與劉邦相比,項羽的詩裡只有“自怨自艾、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格局上輸於劉邦,意境上輕於沛公!

劉邦在《史記》裡的出場頗為不堪,好酒及色、狎侮同僚、寡情薄義,這可能是史實,可能是傳聞,也可能是司馬公的個人視角先入為主。

但我寧願相信劉邦是和項羽一樣的蓋世豪傑,氣衝雲霄。畢竟,這首《大風歌》裡的“另類”梟雄更令世人讚許,更符合“英雄得天下”的心理鋪陳和情感預期!

我總是冥冥中感覺:前世劉備乃後世劉邦,隔空對望!因為此二者的人設、胸懷、格律如出一轍!

能在詩詞的意境和格調上,與劉邦較一日長短的,也只有四百年後的曹操,一首《短歌行》完勝所有古代君王諸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烏蘭大俠


我認為《大風歌》的水平相當高。讓我逐句分析:

大風起兮雲飛揚

這一句寫景,使用的是詩經中“起興”的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要所詠之詞。

此句毫無雕琢,完全是白話,但是氣勢雄渾恢弘。而且興中有比,描寫風雲變幻的場景,比喻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這一句體現了劉邦志得意滿的神色。雖然群雄競逐,風起雲湧,但最終都不敵劉邦之威。

此句雖然有自誇之嫌,但是劉邦有資格自誇。秦朝強不強?被劉邦推翻了。項羽牛不牛?終於被劉邦打敗了。英布厲不厲害?劉邦御駕親征,手到擒來。此時的劉邦回到故鄉,可謂衣錦還鄉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句的句意又是一變。劉邦剛剛還是志得意滿,立刻想到“得天下易,守天下難”。所以他感嘆道:哪裡去找人才替我守境安民呢?

這一句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一個成熟的君主形象被勾勒出來了,說明劉邦並不是一個僥倖得天下的流氓混混,確實有雄才偉略。

《大風歌》只有三句,但是每句表達了一個意思,層層轉折,從天下大亂到定鼎中原,再到治理天下,可謂用語簡練。而且詞句沒有雕琢,樸素自然,雄渾大氣,很符合劉邦“不學有術”的形象。劉邦能夠奠定漢朝幾百年的基業,讓“漢”成為中國人的代稱,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夢露居士


中華起自大風歌,保和平就是保家鄉,安得猛士守四方,近代百年曆史,千古教訓。





用戶105122520661東東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顧名思義是一首歌謠,嚴格來講,屬於口頭文學。但是由於這首歌謠獨特的時代背景,獨特的創作者以及這首短歌散發出的雄渾慷慨的英雄氣息,千百年來一直傳唱於華夏大地,成為中華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粒明珠。

下面鐵錘從創作背景和詩歌內容特點兩個方面,對《大風歌》做分析。

第一部分 《大風歌》的創作背景;

瞭解了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才能準確理解劉邦想要表達的內容。

漢12年,漢高祖劉邦經歷了討伐韓王信的波折,誅殺了韓信,彭越等等一批和他打天下的功臣,12年又鎮壓了英布叛亂。打下了江山的劉邦,依舊沒有享受到天下太平的日子,內憂外患,紛紛擾擾。從三十幾歲開始闖天下,到五六十歲打下江山,劉邦的一生,既波瀾壯闊,又多災多難。撲滅了英布的叛亂之後,漢高祖劉邦順路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沛縣。根據《史記》記載: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擊布軍會甀,布走,令別將追之。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這首《大風歌》又叫《過沛詩》《風起歌》,詩裡面出現的三個兮字,又做“侯”字,所以這首詩歌還有一個名字,叫《三侯之章》。

有的人想當然的認為這首詩歌是劉邦在向家鄉父老炫耀自己帝王的威風,但是你要認真閱讀史記就會看到,劉邦此時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唱歌,伴舞,最後慷慨傷懷,流下了眼淚。

實際上,在劉邦創作《大風歌》半年之後,就與世長辭。

第二部分 《大風歌》的內容分析和歷代評論

大風歌總共只有三句,但是卻做到了一唱三嘆,百轉千回。

大風起兮雲飛揚

與其說劉邦歌頌的是自然界的風雲變幻,不如說是在回顧自己這一生經歷的秦漢風雲,正是秦朝末年風雲詭譎的時代,給了劉邦這樣的農村小幹部逐鹿天下的機會。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楚漢爭霸,劉邦贏家通吃,坐了天下。當然會有一點志得意滿的味道。可是正如前面所說,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隨後的誅殺異姓王行動和手下的叛亂,讓高祖疲憊不堪。故鄉的雲,載不動高祖心中的許多愁啊。天下打下來困難,丟失會很容易。所以自然而然會有了下面這一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開工功臣,死掉一批,殺掉一批,老掉一批。江山交付給誰呢?呂后如此強勢,王子個個孱弱、匈奴虎視眈眈,劉邦愁都要愁死。 想到未來的劉漢天下,怎麼不讓風燭殘年的劉邦愁腸百結呢。

英雄寫的詩歌,只有英雄才真正能懂得;劉邦的大風歌,毛主席就非常的欣賞,說這首詩寫的很有氣魄。此外毛主席對劉邦的評價很好,他說項羽不是政治家,劉邦才是高明的政治家,並且總結了劉邦打敗項羽坐天下的原因:他得天下一因政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能辦大事情。下面這張硬筆書法,是毛主席書寫的《大風歌》,供各位欣賞。

劉邦《大風歌》,開創了“千古人主第一詞”的記錄。

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裡面評價說:《大風》《鴻鵠》,亦天縱之英作也。就連一向給人古板印象的朱熹老夫子也感慨: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壯麗而奇偉者也。嗚呼,雄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