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刀槍鳴——三國曹魏與東北古國高句麗征戰往事

1.前言——高句麗的民族構成與與由來

在公元前的古典時代,此時與中原內地春秋戰國、秦漢交替不同;我國的東北地區還處於部落氏族的狀態;儘管生產的方式相對較為落後,但是在部落內,強壯的男人為群體放牧、打獵,偶爾還會向南方一些自稱從"中原"來的賓客學習耕種的本領,而女人們則負責採摘,生育和照看部落中的幼兒;就這樣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而這一切,實際上正是黎明前的混沌。在大大小小無數個民族中,其中一個名叫"扶余"的部族開始異軍突起。這個民族剽悍異常,部落內的勇士們據稱可以用箭將敵人的手掌訂在城牆上。而女子與中原端莊典雅不同,比起胭脂和黛粉,扶余的姑娘們似乎更加熱衷於扛起刀槍在戰爭中侍奉自己的夫君們。最終在西漢時期,建昭二年;此刻雄才大略的武帝早已病逝,生性好儒的重孫元帝為了避免重蹈漢匈血戰的覆轍,最終允許了這幫猛人在帝國東北邊境的玄菟郡,在其中一座名為"高句麗"的城池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是為高句麗

元帝啊!元帝!你為了眼前短暫的和平,卻是在中原的大門口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白山黑水刀槍鳴——三國曹魏與東北古國高句麗征戰往事

(今日白山黑水的東北好風光,在一千多年前其中頻繁的自然災害和野獸的侵襲卻始終困擾著扶余人的發展)

2.三國曹魏對遼東地區的擴張——兩國正式兵鋒相見

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繼續往後撥,兩漢的強盛,最終隨著黃巾起義與軍閥內鬥而最終分崩離析。最終,繼承了劉氏皇位的曹魏政權,統一了昔日漢王朝統治下的北方地區。這其中,畢然也與不斷兼併周邊小國與部族的高句麗接壤了。

在漢末三國時期,與內地的曹劉孫董袁打成一鍋不一樣的是,遼東半島的局勢則相對之下較為平靜,在名門望族公孫氏的統治下,依託遼河天險,外加對關內局勢的不感興趣,最終成功堅持到了曹魏建立時期,並依舊以臣子的身份統治當地。他們也在與高句麗進行著貿易與交流。

然則對於遠在洛陽的朝廷來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公孫氏不除,則寢食難安矣。

同樣在打主意的,還有當時長城關外的高句麗。此時鴨綠江沿岸肥沃的土地都已被其佔據,那為何不將我們的強弓與鐵犁伸向那座長城以內呢?報著這種想法,當時高句麗的東川王

位宮開始密謀與曹魏聯合絞殺公孫氏的行動,同樣,兩股勢力的第一次的交鋒也即將拉開帷幕。

最終,還是公孫家族內部自己作了死;在魏景初元年,公孫氏的公孫淵自稱燕王,開始公開與中央朝廷對抗;不幸的是,常年多線作戰的魏國對這種情況早已是輕車熟路。明帝曹睿命當時的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開始向遼河挺進——當然,還有配合從背後偷襲的四千高句麗精兵,在前後夾擊之下,最終的歷經三代統治的公孫家族還是很快就敗亡了。

白山黑水刀槍鳴——三國曹魏與東北古國高句麗征戰往事

(遼東公孫氏勢力圖)

可惜事與願違,遼東的千里沃土最終成為了大魏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望著戰死的扶余勇士的陵墓,在場的無論是東川王位宮還是身邊的貴族,無不氣恨的咬牙切齒。付出數以千計的勇士生命的代價,等來的不是遼東豐腴的耕地,而只有一張慘白到不忍只是的封臣詔書;這對高句麗、乃至整個扶余民族的擴張和發展史上,都是幾乎從未遇到過的屈辱!

"高麗王位宮,這詔書你是到底接還是不接?"殿堂上,曹魏使臣站在中央,用輕蔑的餘光打量著眼前這個滿臉鬍鬚,怒目圓瞪的中年男子。但他應該是不曉得,下一秒那個還正襟危坐的男人,即將一劍刺穿他的喉嚨。

遼東邊境,高句麗的騎兵違背和約,開始瘋狂向邊鎮殺掠。

魏正始五年,雙方正式宣戰,魏國命大將毌丘儉再次率領大軍,重新踏上遼土。

儘管高句麗國內地形險峻,密林水網密佈,且兵士悍不畏死;但是在絕對實力面前,青銅製的刀劍,獸骨做成的矛頭和箭桿;終究無法魏國大軍的環首長刀和鋼矛匹敵,高句麗武士的皮甲被魏軍的萬箭齊發射得粉碎。在先後迎接了兩場幾乎是全軍覆沒的慘敗後,最終,位宮攜僅存的數百餘部逃回到了其國都丸都城,決心藉助城池的天險固守此地,可是魏軍怎麼可能就這樣輕易放過他們,最終採用聲東擊西之策將堅固的城防刺開了個口子。最終高句麗慘敗,史載"屠丸都"(此句引自三國志)。東川王與城破時逃亡,不知所蹤。

此時的魏國,本想乘勝追擊。但是由於此時軍心疲憊,外加東北氣候嚴寒,士兵們已經出現了厭戰情緒。總帥毌丘儉只得令各部班師回朝暫停修整,以求徹底消滅東川王位宮。

經過了一年的休養生息,終於,從密探那裡獲得了此時的東川王又集結起一支部隊,重新攻打遼東以及朝鮮半島的消息。此時的毌丘儉決心先發制人,不給對方可趁之機。他又率大軍重新殺回到了丸都城下,在魏軍的強攻之下,丸都城第二次被攻破;見此情景,東川王再度逃亡,跑到了與自己同源的東沃沮部落一帶,而魏國大軍緊隨其後。繼續向前進攻。那些曾經向高句麗協作亦或是臣服的部落都沒有能夠逃過這場滅頂之災,東川王見狀,只得再次跑路,一路倉皇北逃,在即將快要到達靠近肅慎部族領地的地方,最忠由於心力交瘁,環境惡劣,曾經稱霸東北亞的一代雄主,最終在寒夜裡冰冷的荒原上一命嗚呼。

至此,在這場戰爭中魏軍大獲全勝,對於高句麗來說,陷入了一度面臨被亡國的危險。

3.關於毌丘儉將軍的事蹟

將軍字仲恭,是河東聞喜出身;與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三國大將關羽的故鄉相距不遠(關羽為河東解縣人氏)。其實最初,本來是文官出身,曾經擔任過尚書郎和羽林監的他,深知戰亂所帶來的民生疾苦,也更加堅定了他投筆從戎的決心;在治理荊州卸任回京之後,北方邊患告急,烏桓部族開始越過長城大舉南侵,就這樣,他的一生開始了自己戲劇性的轉折。

在擊敗了高句麗以後,毌丘將軍又被調任江淮一帶以防範東吳入侵,被任命為鎮東將軍;在任期間,大將軍司馬師已然權傾朝野,甚至已經猖狂到了敢於公然廢立皇帝的地步;這種如昔日董卓李催郭汜般的行為,已經公然挑戰了朝廷的權威。最終,為報答曹魏皇室曾經給予他的恩情,也為了天下免於戰亂之苦。最終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將軍以勤王的名義,與另外兩員大將王凌、諸葛誕與壽春城內起兵討伐司馬師,史稱"淮南三叛"。

正如昔日魏軍對陣高句麗勢如破竹一般,這次的形式也是一樣的,然而劣勢的一方換為了毌丘將軍和他的部隊,司馬師此時已經控制了魏國上下絕大部分的土地與士卒,這群天下最優秀的武將以及最精良的士兵,幾乎下一秒就可以顛覆整個天下的局勢;前有叛賊,後有東吳虎視眈眈;司馬家的軍隊在步步緊逼,勢單力孤的毌丘儉只得帶著殘餘的敗兵逃向今天位於安徽的慎縣,後來在一場鏖戰中身中數箭,力竭而亡。

"節義之臣,齾鉅奸之鋩"

——引自宋代學者王應麟對毌丘儉的評價。

白山黑水刀槍鳴——三國曹魏與東北古國高句麗征戰往事

(記述毌丘儉將軍赫赫戰功的石碑以及甲冑)

4.後記——中原大亂,高句麗浴火重生

公元四世紀,歐亞大陸這座承載人類文明的天平,兩頭最重的砝碼都發生了碎裂。

在西端,隨著匈人的西進,原本居住在黑森林中的日耳曼蠻族部落如同卸了閘的洪水一般,瘋狂的湧進羅馬帝國的疆土內;西歐的古典文明霎時間變得岌岌可危;而在東亞地區,司馬家族最終還是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那座權利的王座,可好景不長,隨著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病逝;白痴帝王司馬衷被聚焦在了帝國的舞臺中央,這樣的皇帝,最終果然引發了動亂。在著名的"八王之亂"結束後,崛起的是包括劉淵、石勒等在內的各路蠻族軍閥;豪族、叛軍和各路武裝力量在表演完自己的拿手好戲之後,承平了並沒有多久的西晉帝國,碎了。

在那時如同玻璃碎片一般的中華版圖上,東北角卻有一撮小火苗開始燃燒起來,最終發展成了燎原烈焰——在曹魏重拳打擊完高句麗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用了約七十年的時間,高句麗不但收復了故土,反而開始重新向著朝鮮半島和遼東地區擴張,創建太學,學習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積極改革軍隊後的高句麗變得比原來更加強大;這一次,遼東這片土地沒能逃過被割走的噩運;另一邊,各自為戰的中原軍閥卻根本無力顧及。遼東,短暫地成為了中原遊子心中無法抹去的隱痛。

在經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分裂期後,統一的隋王朝,決定揮師東進、收復故土;徹底去除掉昔日漢元帝留下的這一隱患;可惜隋煬帝楊廣他終究不是秦皇漢武,每次都在組織、後勤上掉了鏈子,甚至為隋朝的短命埋下了其至一道伏筆。三次遠征,都無一例外地慘敗;就這樣,多次取勝的高句麗人欣喜若狂,心想那群中原人終於見識到我們的強大了。

可不知全國上下的高句麗人在縱酒狂歡之際,可曾想過二十九年後即將到來一場更大的浩劫?

白山黑水刀槍鳴——三國曹魏與東北古國高句麗征戰往事

(隋朝與高句麗戰爭形勢圖)

結語

曹魏對於高句麗的這一次重拳打擊,儘管在三國曆史中並不是那麼的赫赫有名;但是卻不失為一次極其成功的斬首行動。其主將毌丘儉憑藉過人的軍事才能以及對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地形地貌的充分了解,成功避免了在當時高句麗如烏丸、鮮卑一般成功崛起並對中原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因此這次戰役在東北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次戰爭中的主帥毌丘儉對於部隊獎罰得當、並且善於根據地形指揮戰爭從而確定了最終勝利的基礎;而其個人赤子忠心、對魏國的永不背棄使其儘管在三國曆史上並不出名,但卻依舊令對其瞭解的人敬佩有加。

白山黑水刀槍鳴——三國曹魏與東北古國高句麗征戰往事

(最終在李世民的不斷用兵下,高句麗成為了大唐版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