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劉樹強 楊洋 鍾卓堅
通訊員丨胡瓊珍 伍曉丹
疫情當前,醫院發熱門診堪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道關卡,在這裡工作的醫護人員24小時堅守,要對發熱患者進行嚴格篩查和鑑別診斷,直面著感染風險和工作挑戰。
2月21日,《南方》雜誌記者走進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發熱門診,用鏡頭記錄下“特戰隊”用生命捍衛生命,默默堅守抗擊疫情最前線的感動瞬間。
01
▼
17年前
他們和數十名醫務人員奔赴北京“小湯山”
奮戰57個日日夜夜堅守到最後
隊員無一人感染。
17年後
緊急抽調來60多名醫務人員
迅速組成發熱門診臨時“特戰隊”
開始了24小時全天候輪流值守。
2003年,楊振峰教授曾作為第一軍醫大學(即現在的南方醫科大學)赴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醫療隊的隊長,帶領數十名醫務人員奔赴北京小湯山,奮戰57個日日夜夜,成為全國在小湯山堅守到最後的醫療隊之一。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64歲的楊振峰本已退休,但他覺得自己身子骨還硬朗,並且身為一名老黨員,應該要做點事情,目前他出任珠江醫院發熱門診主任,經驗豐富的他經常要幫助年輕醫生解決棘手問題,是年輕醫生的定心丸。
珠江醫院日間手術中心護士長王海琴,也曾經是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醫療隊隊員,並擔任護士長,與楊振峰並肩作戰。上圖是2003年抗擊非典的王海琴與楊振峰在北京留下的珍貴照片。
“我17年前去北京小湯山參加過抗擊非典,走出小湯山,一生都平安,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我還可以再戰!”這是王海琴的抗疫宣言,因為有豐富的抗非經驗,老黨員王海琴被臨時任命為發熱門診的護士長。
02
▼
這裡沒有晝與夜
嗓子啞得說不出話
層層防護已認不出樣貌
一個班下來,防護服裡的衣服早已溼透
但來回不停的身影卻成了患者最依賴的依靠。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所謂“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緊跟前輩的腳步,治病救人。
中午12點將至,前來就診的患者相對較少。
每一個到發熱門診來就診的患者,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她們那雙滿是關切的眼睛,每一次的解答總能讓患者平靜下來。
這支隊伍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黨員,最年輕的隊員23歲。分診、測溫、採血、採集咽拭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個步驟都責任重大並伴隨高風險。
咽拭子採集,與病毒面對面,這需要高超的技藝,更需要過人的膽魄,“我合適”,簡單樸實的一句話,80後耳鼻咽喉科主治醫師許熠銘主動要求上一線。每次採集完後,他都要對周圍環境進行消毒,以免氣溶膠感染他人。
90後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師晏志鵬,每天與患者面對面問診。別人問他怎麼稱呼,他說我姓彭于晏的晏,就是那個很酷的明星彭于晏。厚重的防護服掩蓋不住一顆少年心。
03
▼
這裡與外面隔離
但卻隔離不了愛
第一位在這裡隔離觀察的患者
在最低落的時候
總能感受到最溫暖的關懷。
醫護人員精心為隔離觀察的患者準備飯菜,而智能送餐機器人不但提高了送餐效率,更減少了感染的風險。
對疑似患者隔離觀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方式,而觀察室只能住一個人,這對場地和人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這裡有十多位患者隔離院觀察。醫護人員每天要做好護理、消毒和服務工作。
為了保護隔離觀察者的隱私,醫院非常有心地對門上的玻璃進行了處理。
觀察室內配備了消毒設備,當患者走出這裡,醫護人員最開心。平平安安是最真摯的祝福,也是最樸實的願望,他們最希望見到每個病人健康地走出病房。
患者出院後,醫護人員就要做好消毒和清潔工作。
無數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忙碌身影,無數默默伸出的援手,匯聚成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珠醫”力量。我們始終堅信,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春暖花開時,便是自由呼吸日。
統籌丨林若川
海報 | 李芳宇
製圖 | 陳春霖 盧志科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客戶端
閱讀更多 南方醫科大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