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導言

在滾滾流淌的歷史長河中,能在長河中激起波瀾的是為數不多的關鍵時段,而這些在關鍵時段發生的重大事件,成為了一座座記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里程碑。

“晉陽之戰”無疑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這場自公元前455年一直打到公元前453年的戰爭,最終以趙襄子反敗為勝,智伯身死族滅,韓、趙、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而結束,自此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

作為弱勢一方的趙氏通過趙襄子的積極應對,全民皆兵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趙襄子在“晉陽之戰”中展現出來的戰爭智慧無疑是最值得我們後世學習的地方。筆者本文將從“晉陽之戰”入手,向您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供大家學習討論。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晉陽之戰

一、“晉陽之戰”因何爆發

“晉陽之戰”為春秋戰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戰役,《戰國策》、《史記》等古代文獻對這場戰爭均有所記載。據記載這場戰爭爆發的表面原因為:智伯無理索地,韓氏、魏氏均畏懼智氏的實力,兩家均獻給智伯一“萬家之邑”,頻頻得手的智伯在得到兩個“萬家之邑”後,再次向趙氏要蔡、皋狼兩地,趙襄子不給,於是智伯聯合韓氏、魏氏兩家攻打趙氏,“晉陽之戰”一觸即發。

通過參考史籍資料,筆者認為“晉陽之戰”的爆發不僅僅是表面這個原因,其背後還隱藏著如下三個原因,智、趙一戰不可避免:

  1. 趙氏經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實力越做越大,同樣作為晉卿的智氏一直將其視為威脅,欲除之而後快;兩家矛盾由來已久,春秋末期智氏曾上書要求將趙氏、中行氏、範氏一網打盡.。

荀躒言於晉侯曰:“君命大臣,始禍者死,載書在河。今三臣始禍,而獨逐鞅,刑已不鈞矣。請皆逐之”。——《左傳·定公十三年》

韓、趙兩家聯名向晉君求情才未得逞,此後智氏又趁趙氏危難之際逼殺了趙氏謀臣董安於,趁機削弱趙氏家族勢力。後智氏成為眾卿之首,晉國政事皆由智伯決定,已經有代晉之心的智伯將韓、趙、魏三家列為重點打擊對象,三家之中最強勢的趙氏更是首當其衝。

  1. 趙氏與智氏的發展方向與戰略目標彼此相沖突;趙氏戰略為北進,向狄戎之地開拓,趙襄子出兵伐代,將代納入趙氏的版圖,並意圖吞併中山國。但智氏也有北進之意,且對於中山國也是垂涎三尺,如此競爭關係之下,智氏與趙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1. 智伯索地,意在激起戰爭,此戰是其有意為之;智伯索地為一家家逐步進行,由弱到強。如果索地成功,即可成功擴大領地,如果哪家不給,就聯合另外兩家趁機打擊一家,此舉穩賺不賠。當韓魏兩家均向智氏屈服,智氏就更有底氣來打擊趙氏了。因此給趙氏要地的時候點名要蔡、皋狼兩地。兩地地理位置特殊,在晉陽的西側,得此兩地即可阻斷趙氏北進的戰略目標。皋狼還是周王室封給趙氏祖先的第一塊地方,即趙氏之根,對趙氏一族意義重大。智伯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城池就是料到趙氏不給,好有理由能聯合韓、魏徹底消滅趙氏。

由以上原因可知道,智氏並非僅僅無理索地,而是智氏實力強大之後有意為之,隨著情況對自己越來越有利,遂一不做二不休想趁此一舉消滅趙氏,這樣最強的對手解決之後,消滅韓、魏就是手到擒來了。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二、民心向背,此乃戰爭之關鍵

既然拒絕了智伯要地的請求那麼就要做好準備迎接戰鬥,要迎接戰鬥就要選一座最有利的城池。當時的趙氏已經有皋狼、晉陽、長子、樓、溫等十幾座城池,趙襄子最終選擇的城池無疑透露出其超高的智慧:

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資治通鑑》

趙襄子在選擇最後的陣地的時候,否決了“城厚且近”的長子,否決了“倉庫實”的邯鄲,卻選擇了“民必和”的晉陽。從趙襄子的選擇可以看到趙襄子側重的是民心所向,他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不是富裕的物質、不是高大巍峨的城牆,而是百姓的支持,民心所向才是勝利之本。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無比正確的,在

“沉灶產蛙”,樹上睡覺之時,仍舊“民無判意”最終堅持到戰爭的勝利,可見民心所向乃是勝利之關鍵,趙襄子這一超前的戰爭思維,無疑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趙襄子殺智伯

三、以人為本,積極備戰,抓住機會,絕地反擊

已然決定將晉陽作為最後的陣地,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備戰,如何找到對方的破綻,如何把握戰機扭轉戰局就成了趙襄子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趙襄子在備戰與戰爭的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應對,幾番針對性的部署也是包含了超高的戰爭智慧,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 自身端正態度,前線備戰親力親為;為爭取時間,讓延陵王先行入晉陽加強晉陽城的防衛,趙襄子隨後趕到,然後親自到晉陽城視察,看府庫是否充足,糧食是否足夠等問題,向群臣以及百姓表明了一種端正的態度,並且讓百姓感受到首領的存在。此舉極大端正群臣與百姓的態度,提高了軍民士氣。
  2. 備戰過程中以人為本,放下身段充分調動起臣子的積極性;早在選擇最後陣地之時,趙襄子便向臣子發出“吾何走乎”的詢問,調動手下人才紛紛獻計策,調動了人才積極性,消除了內部隔閡,統一了內部意見。

召張孟談曰:“吾城郭之完,府庫足用,倉廩實矣,無矢奈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鍊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戰國策》

在視察完府庫與倉廩之後,再次發出“奈何”,“若何”的請教,有效的激發起臣子對於戰爭的重視程度,群策群力,為戰爭勝利打下基礎。

  1. 晉陽之戰打了三年,城內軍民已到了崩潰的邊緣。趙襄子巧妙抓住智氏與韓、魏之間的矛盾,展開外交手段,以“唇亡齒寒之理”遊說韓氏、魏氏的首領,爭取到了韓魏的支持,打破了智、韓、魏的聯盟,從而迎來了戰爭的轉折。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1. 當勝利的天平向趙氏傾斜時,趙襄子有效的把握住進攻智氏的最好戰機;趙氏既已爭取到韓氏、魏氏的加入,如何把握住有利戰機,從而一擊必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入見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擊,必後之矣。”襄子曰:“諾。”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戰國策》

趙襄子為何認為此時是最好的時機呢?以下三點可以看出:(1) “出更其姓”,可以看出智氏內部意見已經不統一,智氏家臣已然開始為自己找後路了。(2) 對於家臣的勸諫,智伯陷入盲目自信之中,對韓魏兩家疏於防範(3) 趁夜色進攻可謂佔盡天時,三家聯軍同時發動進攻,一擊必殺;

趙襄子在備戰與戰鬥中充分的激發身邊謀臣武將的積極性,統一了內部思想,做足了防禦準備。

在戰爭之時,敏銳的把握住住對方的薄弱之處,利用外交手段使得勝利的天平向自己方傾斜。在具體戰術實施時,充分考量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三家分晉

斬草除根,暴力震懾

智伯在睡夢中被大水衝了軍營,眼見敗局已定,匆忙逃竄,以求得東山再起,結果跑到榆次就被趙軍追到活捉,趙襄子將智伯殺死,並且“漆其頭以為飲器”。之所以要這麼做,愚以為趙襄子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就和《史記》中記載的一樣,趙襄子被智伯差點滅族,心生怨恨,將他殺死依舊不解恨,將他的頭製成飲酒之器方解心頭之氣。
  2. 通告天下,震懾人心,誰敢和智伯一樣與我趙氏為敵,智伯就是他的下場。在這裡不能說是“殺雞儆猴”了,應該說是“殺虎儆猴”了,智伯的強大晉國卿族那是看到眼裡的。

趙襄子除了殺死智伯之外,還夥同韓、魏兩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順帶屠殺了智氏宗族。之所以與韓、魏一起去瓜分並屠殺智氏宗族,除了要與韓魏一同分蛋糕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將韓、魏共同拉到智氏宗族的對立面來,以防止智伯僥倖存活的後人子弟夥同韓魏兩家再生出禍端。

如此可看出趙襄子心思縝密,不但要滅其敵,還要滅其勢。剿滅敵人的同時,還不忘從心理層面震懾其餘觀望的力量。在與同盟分享利益的同時,也不忘將風險共同分擔出去,此舉使得同盟在抵抗外來風險時更加牢不可破。

從“晉陽之戰”入手,剖析“晉陽之戰”中趙襄子的戰爭智慧

編者結語

“晉陽之戰”的勝利實現了趙氏徹底剷除智氏這一宿敵的願望,新興的趙氏政權經受住了一次嚴峻的考驗,自此趙氏可獲得了更加寬鬆有利的發展空間。韓趙魏三家共同瓜分智氏的土地,三家領域大體劃定,此戰基本奠定了戰國初期趙氏家族的版圖。

趙襄子與其臣民在這場戰爭中接受住了考驗,趙襄子放下身段,重視人才,積極備戰。在戰爭之前將“人和”放在首位,不斷提升軍民士氣,彙集臣民智慧,充分發揮臣民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仍舊“民無判意”在戰爭中頭腦清醒,嗅覺敏銳,巧妙發現並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分化聯盟,爭取同盟,抓住戰機,一擊必殺,清理殘敵,敲山震虎,斬草除根,徹底取得“晉陽之戰”的全面勝利。

趙襄子在晉陽之戰中表現出重視戰爭、重視民心、重視人才、分化敵人、爭取同盟等高超的戰爭智慧無疑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