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孔子性本善,也有荀子性本恶,怎么看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后花园的向日葵



孔子没有提出性善论。儒家对人性的观点是人性相近。孔子谓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三子虽然对人性善恶观点不同。却异曲同工,都是教人去恶从善。都符合孔子对人性的态度。

鄙人认为,人性自私。此为性私论。正当的自私应当提倡:爱自己的父母妻儿。重视自己的权益。不正当的自私应当去除:见利思义、损人自己、杀人越货。


对于人性自私的正当一面,应当予以保护和提倡。对于人性自私不正当的一面,应当明礼义而化之,起法正而治之,重刑罚而禁之。

这就是孔孟之道的先教而后诛!


杨朱学派


我觉得人长大了以后 心底里都有善恶 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压制着他 法律的健全也是压制恶的出现 我们凡事都要一心向善 这样才能国富家强社会才会稳定




电影业余说


孔子人性说的前提是"之初",没有比较对象的限制,即横向与人比,还是纵向与其他动物比,简单说善恶理论基础不充实。至于荀子的"恶"说只是为反孔而凭空而说的,没有任何证理的支持。

人性的善恶是个抽象的概念,只能根据个人的所作所为为个人分好坏,定善恶。不能简单笼统的为"人“这个大群体(人类)定善恶,更不能为"之初"的人去定性,善恶的标准因国体、道德、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


用户愚翁


善恶从来没有界线,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没有人说你越过这条线你就是恶人或者是好人,每个人初生是世界都是纯白的,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我想应该体现几个方面

1.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教育,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是什么穷凶极恶之徒。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和暴力环境中,这种孩子不用人教,他从小会有样学样,长大以后可能会用暴力倾向,因为他从小的经历告诉他这样是对的,就算是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是错的,他也会坚持认为是对的,也是因为没人告诉过他错的事情是怎样的。

2.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各自的朋友圈,什么脾性的人就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人共同进步,相反同样的道理,从小野惯的孩子长大后会不屑与善于讲道理的人做朋友,对方都嫌弃对方,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做朋友只会激发各种矛盾,而不会解决各种矛盾。除非有人是真的想改正,真心想进步。

这就是我认为人的善恶可能和环境,教育,家庭有关系。但是没有固定界线。



眸中春雨


人性是复杂的,但是人之为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就是都为满足自己喜欢需要而活着,一生都在面对和解决自己需要和条件的矛盾。

任何简单武断的判断人性是善是恶都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人性在解决自己需要和条件的矛盾之中,表现出自己的性质。

人性本无所谓善恶。人都是为满足自己需要而活着。所谓善,只是某人在满足自己需要时,有利自己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人。在他人看来,某人的行为就是是善。

如果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就是恶。

真正存心以害人为乐的人在自然选择中已经被淘汰了。大多数人的恶,不是真正的恶,而是愚昧无知造成的。在矛盾中,不知道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只能通过损害他人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必然被人仇恨,为自己的不幸埋下伏笔。

善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是否智慧造成的区别。

个人所呈现的恶,只是因为无知。而善,只是人活得智慧,善于解决和他人的矛盾冲突。

所以,单纯的讨论人性是善是恶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智慧的解决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恶其实是无知,善其实是智慧。


幸福心理咨询师


【婆媳法律关系】

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人的处世态度。

当代公婆有文化有智慧有能力有资产,足以维护自身的自由尊严与养老安全!

婆媳之间一无血缘关系二无继承权关系三无赡养关系。仅因儿子婚姻而偶遇而巳。

婆媳不该有矛盾。最好成为好朋友,忘年交。

婆媳万一相处不睦,隔离最妥,双方不接触不干涉,自主生活。

媳妇必须自立自强,不占婆婆资产,认可丈夫放弃遗产继承权与履行法定赡养义务。(本解读完全适用于翁婿关系)


用户100502468591


人之初,性本善。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那时候小孩子是最好最善良的。大人教什么,他就记录什么。所以这个时候教什么最重要,你教他善良,将来他就善良的,你教他学坏,将来的胚子都是坏的了。











水幕华


问题本身 怎么看 本身有两层意思:

怎么看待人有善恶之分:环境不同,影响每个人思维、理念、行动,表现好与坏的不同,我们以感恩的心接纳即可,但自身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以恶小而为之。

怎么看出别人的善与恶:通常通过相貌、言语很难有定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伪装,在大是大非或一定的绝境时刻,每个人为自身利益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真实的,即可判断。


不想长大


善恶是个价值判断。先天的是本能,后天的是能力。先天加后天构成人性。善恶是社会的价值评判。属于道德范畴。性善说和性恶说都有失偏颇。真善美,是人性善的最高标准。是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对真善美的判断却有不同。不同的道德观,标准不同。是人们的利益,文化心理不同造成的。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是社会的主流标准。


柳树枝


人性的善恶都是一念之间,抉择对错都是瞬间的事情,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一个新的生命诞生。

新的生命面对这个世界都是好奇和美好的,只是看是谁来引导了,善者行善,性本善在这个善的环境中不断升华,不断告诫自己。

性本恶,当环境都是恶,就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教育孩子要有好的环境的典故。

很早新加坡有个华语大专辩论,当时就提到这个话题,人性是善还是恶。有兴趣的朋友去网上找找。

个人觉得善恶跟环境有关,善恶是一念之间的抉择,需要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