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孔子性本善,也有荀子性本惡,怎麼看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後花園的向日葵



孔子沒有提出性善論。儒家對人性的觀點是人性相近。孔子謂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告子認為人性無善惡。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三子雖然對人性善惡觀點不同。卻異曲同工,都是教人去惡從善。都符合孔子對人性的態度。

鄙人認為,人性自私。此為性私論。正當的自私應當提倡:愛自己的父母妻兒。重視自己的權益。不正當的自私應當去除:見利思義、損人自己、殺人越貨。


對於人性自私的正當一面,應當予以保護和提倡。對於人性自私不正當的一面,應當明禮義而化之,起法正而治之,重刑罰而禁之。

這就是孔孟之道的先教而後誅!


楊朱學派


我覺得人長大了以後 心底裡都有善惡 只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壓制著他 法律的健全也是壓制惡的出現 我們凡事都要一心向善 這樣才能國富家強社會才會穩定




電影業餘說


孔子人性說的前提是"之初",沒有比較對象的限制,即橫向與人比,還是縱向與其他動物比,簡單說善惡理論基礎不充實。至於荀子的"惡"說只是為反孔而憑空而說的,沒有任何證理的支持。

人性的善惡是個抽象的概念,只能根據個人的所作所為為個人分好壞,定善惡。不能簡單籠統的為"人“這個大群體(人類)定善惡,更不能為"之初"的人去定性,善惡的標準因國體、道德、法律、意識形態、價值觀的不同而不同。


用戶愚翁


善惡從來沒有界線,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沒有人說你越過這條線你就是惡人或者是好人,每個人初生是世界都是純白的,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我想應該體現幾個方面

1.父母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教育,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一定不會是什麼窮兇極惡之徒。反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仇恨和暴力環境中,這種孩子不用人教,他從小會有樣學樣,長大以後可能會用暴力傾向,因為他從小的經歷告訴他這樣是對的,就算是有一天有人告訴他是錯的,他也會堅持認為是對的,也是因為沒人告訴過他錯的事情是怎樣的。

2.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各自的朋友圈,什麼脾性的人就交什麼樣的朋友,因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能讓人共同進步,相反同樣的道理,從小野慣的孩子長大後會不屑與善於講道理的人做朋友,對方都嫌棄對方,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做朋友只會激發各種矛盾,而不會解決各種矛盾。除非有人是真的想改正,真心想進步。

這就是我認為人的善惡可能和環境,教育,家庭有關係。但是沒有固定界線。



眸中春雨


人性是複雜的,但是人之為人有一個共同的本性,就是都為滿足自己喜歡需要而活著,一生都在面對和解決自己需要和條件的矛盾。

任何簡單武斷的判斷人性是善是惡都是以偏概全的錯誤。

人性在解決自己需要和條件的矛盾之中,表現出自己的性質。

人性本無所謂善惡。人都是為滿足自己需要而活著。所謂善,只是某人在滿足自己需要時,有利自己的同時,也有利於他人。在他人看來,某人的行為就是是善。

如果某人的行為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就是惡。

真正存心以害人為樂的人在自然選擇中已經被淘汰了。大多數人的惡,不是真正的惡,而是愚昧無知造成的。在矛盾中,不知道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只能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這樣的結果必然被人仇恨,為自己的不幸埋下伏筆。

善惡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是否智慧造成的區別。

個人所呈現的惡,只是因為無知。而善,只是人活得智慧,善於解決和他人的矛盾衝突。

所以,單純的討論人性是善是惡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通過教育,讓每個人都知道如何智慧的解決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利益衝突。

惡其實是無知,善其實是智慧。


幸福心理諮詢師


【婆媳法律關係】

人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人的處世態度。

當代公婆有文化有智慧有能力有資產,足以維護自身的自由尊嚴與養老安全!

婆媳之間一無血緣關係二無繼承權關係三無贍養關係。僅因兒子婚姻而偶遇而巳。

婆媳不該有矛盾。最好成為好朋友,忘年交。

婆媳萬一相處不睦,隔離最妥,雙方不接觸不干涉,自主生活。

媳婦必須自立自強,不佔婆婆資產,認可丈夫放棄遺產繼承權與履行法定贍養義務。(本解讀完全適用於翁婿關係)


用戶100502468591


人之初,性本善。剛開始的時候,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上面什麼都沒有,那時候小孩子是最好最善良的。大人教什麼,他就記錄什麼。所以這個時候教什麼最重要,你教他善良,將來他就善良的,你教他學壞,將來的胚子都是壞的了。











水幕華


問題本身 怎麼看 本身有兩層意思:

怎麼看待人有善惡之分:環境不同,影響每個人思維、理念、行動,表現好與壞的不同,我們以感恩的心接納即可,但自身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以惡小而為之。

怎麼看出別人的善與惡:通常通過相貌、言語很難有定論,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偽裝,在大是大非或一定的絕境時刻,每個人為自身利益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真實的,即可判斷。


不想長大


善惡是個價值判斷。先天的是本能,後天的是能力。先天加後天構成人性。善惡是社會的價值評判。屬於道德範疇。性善說和性惡說都有失偏頗。真善美,是人性善的最高標準。是社會道德的最高境界。對真善美的判斷卻有不同。不同的道德觀,標準不同。是人們的利益,文化心理不同造成的。統治階級的道德標準是社會的主流標準。


柳樹枝


人性的善惡都是一念之間,抉擇對錯都是瞬間的事情,當我們呱呱墜地的時候,一個新的生命誕生。

新的生命面對這個世界都是好奇和美好的,只是看是誰來引導了,善者行善,性本善在這個善的環境中不斷昇華,不斷告誡自己。

性本惡,當環境都是惡,就會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教育孩子要有好的環境的典故。

很早新加坡有個華語大專辯論,當時就提到這個話題,人性是善還是惡。有興趣的朋友去網上找找。

個人覺得善惡跟環境有關,善惡是一念之間的抉擇,需要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