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和《足球》还存在吗?还有多少人看?他们未来如何?

球哄哄


看到这个题目,感觉好亲切啊。1999年上的大学,记得当时好像是1.5元每份,这个价钱对当时的物价来说还是有点儿奢侈,毕竟1.5元可以解决一个正餐。我们宿舍又都是体育爱好者,若以宿舍为单位,全校范围来看(非体育生)我们宿舍的实力绝对是排名前三甲的。那时的新闻资讯也没有现在这么便捷,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欢看这两种体育新闻报纸。

但是受限于大家的经济条件制约,单个人每期都买肯定承受不了的。最后大家一致约定,按一定的周期轮流买。每次出大家拿到新出版的报纸,都仔细的看着,讨论这体坛发生的事情,非常的怀念那段时光。

毕业以后,奔波于生活,很少看这两种报纸了。去年在一个报刊亭路过时好像还看到过《体坛周报》。


信步


《足球》和《体坛周报》曾经是我年轻时追逐的报纸,后来成为《足球》的一员,见证20年的风云变幻,想说的是,时代一直在变,但内容仍旧是第一位的。

1995年到1999年,我在长春上大学的时候,很快成为了《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忠实读者,相信很多球迷都有类似的体验:一份报纸买来,撕成很多单页,然后互相换着看。

2000年底,我成为了一名体育记者,2002年,我成为《足球》报的记者,那是《足球》和《体坛周报》最兴盛的时候,世界杯期间单期发行量轻松突破百万分,甚至达到数百万份。

再后来,中国足球进入了黑暗时期,《体坛》和《足球》也开始了下滑之路,不过,真正的下滑是从手机智能化开始的。

电脑的应用一度给纸媒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真正给纸媒致命一击的是手机智能化,手机智能化意味着人们可以无时无刻通过手机关注比赛和赛后相关内容,几乎是彻底取代了纸媒的地位。

如今的《体坛》和《足球》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足球环境下,其实处境比此前更好,但和众多APP相比,仍旧有些有心无力,但我想说的是,这么多年来,《足球》和《体坛》一直坚持传播最真实的新闻,坚持深度报道,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快餐,但是,我们终究不可能彻底远离深度。<strong>

更重要的是,自媒体的兴起意味着信息传播已经在时间上没有差异,但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来源,目前中超中甲俱乐部的信息开放仍旧不足,此时信息的来源就非常非常依靠纸媒的记者,不仅仅是《足球》或者《体坛》,可能是《北京青年报》的,也可能是《东方体育日报》的。

或许,你在某一个自媒体上看到的消息,其实就是他们转发的《足球》报的,只是,你可能习惯了自媒体,而忽略了消息来源的本身。甚至可以说,中国足球真正的新闻,就是《足球》、《体坛》以及少数几家报纸和部分网站,和少数几十个记者亲身采写的。

形势一直在变,内容永不落伍。这就是记者想说的话。坚持下去,只为传播真正的足球新闻,无论声名能否显达,当然,我们也在与时俱进。

<strong>


足球报陈永


1990年开始买的《足球》还记得当时这帮老广记者把巴乔叫巴其奥,严俊君、利彪,谢奕这些名字记忆犹新,1994年吧,广东发行体育彩票,足球报🈶广告,我还汇款买了几次。1992年开始买《体坛周报》,都是零买,曾经为了一期报纸骑着自行车跑遍市区。周文渊的评论很特色。直到2002年,都不再买了。


大道有东风


足球报和体坛周报是我以前必读的两个报纸。

一开始看足球报是受我的邻居的引导看到的。有一天中午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份报纸,题头足球。这对于当时超级喜欢足球的我来说就是必须要买的。我直接冲出家门来到报摊花八分钱买了这份报纸。由于是第一次看,报纸的头版头条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以后报纸涨价了,一毛,两毛,两毛五,五毛,一块,一块五,两块。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止我看足球报的信念。

有一天中午放学,一眼看到报摊有一份字迹鲜艳的报纸《体坛周报》,马上买了一份。稍微扫了一眼就被这份报纸深深的吸引住了。以后足球报,体坛周报就是我每周必读的报纸。

再以后又出来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报纸。绿色的中国足球报,天津的球迷报,球报……

现在,我们这座城市马路上的报摊已经早就取消了,这也导致了我很难再看到足球报和体坛周报了,真的是太可惜了!也不知道现在这两个报纸还有没有了!想念啊!


贝司斌


唉,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总有一些行业没落,被淘汰。不买(足球)报,(体坛周报)有十几年了吧?!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情投意合,都是球迷,经常在一起讨论足球,买(足球)报(体坛周报),后来工作了,也不忘买他们。,最近十来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报纸很少买了。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总有一些陪伴我成长的伙伴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是新伙伴为我们服务。前几天去有线台办理报停业务,到大厅门口,心里一惊,有线台办理大厅,门可罗雀,鸦雀无声!推门进来,大厅只有一个保安,两个办理业务的服务员,算上我只有三个顾客,都是办理报停业务的!要想二十几年前,十几年前,有线台大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场景,唉,大江东去浪淘尽……


破沙发


体坛周报和足球报陪我从一名中学生到踏入社会,前后十余年。体坛周报几乎期期不拉,足球报一周至少要买两期。最喜欢看体坛周报上意甲联赛版块了,自从结婚后为了节约开支就再也没有买过这两份报纸了。现在条件好了也几乎找不到报摊了。只能在家电视,手机或者电脑上网看体育直播和体育新闻了!很怀念过去有这两份报纸陪伴的时光!


祥祥的海阔天空88


说起体坛和足球报,那真是承载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体育梦。我也是大学期间开始买体育报纸的,因为高中时候真心买不起,到大学终于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家里给的生活费),可以心疼滴买张报纸看看了。那时,一餐早饭只要五六毛,两个馒头、米汤、小菜都有了。买张体坛或足球要一块!幸亏一周只出一份。后来,慢慢涨到一块二,一块五,两块。我也坚持买了有七八年,直到在太原的大街上再也看不到报刊亭。

对了,当时还有个球报,记得是东北那边出的。体坛是湖南长沙,足球是广州。

那时,是郝海东、范志毅、高峰的时代,有健力宝的四小天鹅:李金羽、张效瑞、李铁、隋东亮……后来有孙继海、杨晨等等,国家队的每个队员都熟悉的像自家人。说起来,当年也追星,和如今的迷弟迷妹没那么两样。当年我们总是在边骂边看,对国家队的水平恨铁不成钢。可二十多年过去了,才发现,原来我们眼中这帮怂包们,却是三十年中中国足球的高峰!后来的国家队一届不如一届,已经到了连东南亚,南亚球队都敢输的悲催境地。

哎,怀念体坛,怀念足球报,怀念周文渊,黄健翔,李承平(?记不起名字了,原来足球报首席),怀念大礼堂看足球直播的日子,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体坛的消亡是时代的必然,如今,已经没有纸媒的生存空间。

那个年代远去了,我们也将要老去,只在故友同学相聚的酒桌上,化作一两句臭骂:当初你个臭脚专往自家门里踢!来遮掩我们笑出的眼泪。

谢谢题主,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断断断水刀


因为游泳世锦赛孙杨事件,体坛周报和足球报再次闯入大众视野,要不网友还以为这两家体育媒体已经消失了。

两家报社肯定还是存在的。

网友以为两家报社不复存在,其实还是不了解我国的新闻媒体管理制度。我国新闻出版业,是一个准入门槛相当高的领域,机构必须具备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新闻采访资格,才有机会进行一线报道。

虽然体育领域略显宽松,但是涉及一些重大事件,如足坛反赌扫黑等事件,一般互联网机构、自媒体,根本没有采访资格,也就没有可能获得一手信息。官方认定的机构中,体坛周报和足球报,是为数不多的专业体育媒体。


所以答主问,这两家报社在不在,必然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根本没法获得一些关于体育的深深度报道。只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我们与之接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实办一个报,有两个层面:一是生产内容,二是传播内容。纸质报刊,只是传播内容的介质,这在互联网时代被击的粉碎,但是内容本身的价值并未消失。

当下两大体育媒体,依然输出高质量内容,只是订购者从单个受众变成互联网平台,我们通过各种APP、门户网,仍然可以获得他们的报道、评论文章。例如中超各队,都有两家报社派出的跟队记者,很多出自他们的报道,只是你没有太留意。



足球大玩家


槽哥有幸,曾供职体坛传媒9年时间,做过编辑记者,也进入过广告经营部门,一线的业务基本都曾亲历,基本上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在这家“中国最大的平面体育媒体集团”和“中国期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度过,见证了几个体坛,同时也是中国体育最辉煌的时刻。

首先回答三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都还存在。《体坛周报》周一周四出版,每份三元。虽然纯报纸已经乏人问津,但至少体坛早已摆脱依靠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开始体育行业全领域产业的布局。报纸虽然销量直线下滑,我预计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很难看到(这些地方连报摊都很难看到了吧),但对于不少老读者,以及三四线城市,传媒并不是很发达的地方,依然还能看到这些传统纸媒依然还在顽强地生存着。我岳父七十多岁,看了一辈子的《新民晚报》,虽然可读性越来越少,但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其实在上一段已经略做回答,除了普通的体育迷,还有不少体育从业者还在看,只是更多采用电子的方式阅读,体坛出品的体坛+就是一款电子化阅读的APP,虽然圉于投入,它的下载量和活跃度并不是很高,而且也并没有采用今日头条等基于大数据算法的兴趣阅读方式,但要说核心读者,我相信还是会有一部分的。

至于第三个问题,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给予我们答案。社会在不断进步,媒体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今日头条及市面上充斥的自媒体平台,自起步也不过三四年时间。我相信未来的阅读方式,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当年新媒体兴起的时候,平面媒体哀鸿遍野,而不过短短十多年,从前以四大门户为代表的新媒体又被更“新”的新媒体所取代,移动媒体的普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今日头条这这样的资讯独角兽,在体育领域,“懂球帝”也是一时风头无两。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加智能化,便利化的媒体取代它们目前所在的江湖地位。

然而,无论媒体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内容永远都是媒体的核心价值。时至今日,《体坛周报》和《足球》依然还有很多业内顶尖的媒体记者在坚守,他们或许对外界的互联网大趋势、媒体形式的变革并没有太多感知,更多的依然是默默在自己所钟爱的报道事业上默默耕耘,无论是付诸于纸墨,还是表现于网络,第一手的现场报道、无可取代的人脉资源、多年积累的文字功底、专业细致的报道方式,恐怕都是如今日益泛滥、滥竽充数的许多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传统媒体转换经营思路也很难,一定会经历各种阵痛,甚至生死存亡的终极选择。报纸作为新闻承载的一种形式,必然会有消失的一天,但只要人类对于资讯的需求不变,“内容为王”的定律也永远不会改变!


吐槽竞技场


《体坛周报》和《足球》曾经是我们了解体育的一个窗口,在甲A年代,在中超前十五年,我们通过这两个专业的体育报纸了解了世界足坛的动态,了解了世界足球巨星,明白了中国足球在发生着什么,了解到了中国足球很多俱乐部的阵容、甚至是战术。我们那时跟踪着国内球员的留洋动态,也关注着国家队的每一条消息。当然通过《体坛》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的NBA球星,了解了NBA赛事,甚至长期跟着报纸来追踪着姚明、火箭的消息。那时候一份体坛,能够认真读完每一个字,哪怕是自己不了解的围棋板块。体坛,足球现在已经是一种情怀了,出差看到报摊上有就喜欢翻一翻。

现在纸质媒体已经没有了出路,真的没有多少人看了。现在看新闻都是通过手机翻一翻,看个标题,不到一分钟翻完。很少人会花钱到报摊上买一份报纸拿在手上慢慢的去看。节奏快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就降低了。微博、微头条等等几十字,甚至是一百多字的新闻最受欢迎。一篇上千字的文章已经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大家习惯了吃新闻快餐了,已经没有耐心去读一篇记者很用心写的新闻稿。

在这一个自媒体泛滥,新闻没有底线,从没有采访、调查,只是靠着搜、抄、编的时候,这样的专业媒体尤为珍贵。他们有着一批职业的体育记者,他们可以活跃在赛场上,拿着相机、录音笔去采访,而不是坐在电脑前百度。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一个赛事,去发表一个专业的观点,而不是去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流量毫无下限的去炒作,去做标题党。我们需要这样的专业媒体。

纸质媒体未来的路会越来越窄,但是他们早在向网络转型,他们的未来肯定没有过去辉煌。但是专业媒体未来永远都会存在,而且会越来越权威,越来越珍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