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报》是如何在与《体坛周报》的竞争中慢慢失去原有的市场的?

PLAstyle

最早接触《足球》是90年世界杯(感谢父亲至今保留着90年意大利之夏专辑,可惜扔在老家的旧书堆里),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张喜欢的报纸我可以反反复复的看上几天,如果没有《体坛周报》,我相信《足球》会是生命中最好的精神食粮。至于《足球》为什么会在市场竞争中败给《体坛周报》,且听我慢慢道来:

《足球》成功的必然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上面这份报纸是《足球》从8版扩到16版的第一期)

1995年,严俊君在《足球》报上为“成都保卫战”振臂高呼,舆论反响之大估计连他本人都没有料到。

《体坛周报》逆转的几大关键因素


跟《足球》报相比,《体坛周报》几乎没有广告,版面干净利落,满满的真材实料。另外一方面,《体坛周报》避实就虚,把欧洲赛事作为主战场,花大力气报道国内各大体育专业媒体尚未顾及的五大联赛和冠军杯,另外NBA、网球、田径甚至围棋都做到了全国领先,相信很多球迷都是通过这个时期的《体坛周报》知道了乔丹,了解了意甲。

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瞿优远眼光独具,充分利用和挖掘了这一优势,开始大手笔的从其他报社挖人,甚至包括即将签约《足球》的金焱等人。《足球》则限于体制上的僵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一步一步的蚕食着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3个月200万签约李响”事件成了压垮《足球》报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响从《足球》投奔《体坛周报》,不仅直接打击了《足球》报道国家队冲击韩日世界杯的力量,而且把米卢所有的独家新闻都带给了直接竞争对手。

2001年国足出线前夕,《体坛周报》周发行量超过了惊人的500万份,正式宣告国内体育专业媒体第一的地位已经无人可以撼动。


怪兽小王

作为一名从1998年法国世界杯开始看足球买足球报和体坛周报的资深读者,我真有资格说这个问题。

先说我自己,2000年前我是看不上体坛周报的,当时我只喜欢纯粹的足球高级的享受,对以足球和篮球为主,辅以综合体育新闻的体坛周报看不上,长期专注足球,每期必买,当时足球明星云集,李承鹏,李响等,特别是李承鹏的评论,后来专门倒向了体坛周报依然坚持为了看他的评论买足球。

2001年7月13号中国男足历史性进入世界杯是体坛周报全面碾压足球报的一天,这一天体坛周报一天发行两份报纸,一天发行量超过五百万,创造了至今为止的体育报刊发行记录,因为之后体育已经是互联网门户的天下。


随着新浪等门户的崛起,体坛和足球同时走向了衰落,相比之下足球更迅速。后来他们模仿体坛进军全体育,特别是篮球版增加,以至于后来诞生了独立的篮球先锋报。不过劲体育周刊的推出并没有阻止足球报的衰落,反而改成了一周两期周一周四出街。当然,体坛周报经历了转型门户和老大瞿优远被抓后,也开始衰落,前两天在北京报摊上路过,一问才知道体坛也是一周两期周一周五出报,取消了周三那期,零售价三元。

需要说一下的是,体坛周报一直试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却不温不火,足球的劲球网也很一般,但他们做出了专注竞彩领域的垂直网站,业务开展的曾经不错。

作为一个读了十年体坛周报和足球报的老读者,终于睡随着诺基亚手机的没落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也不再购买了,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很多三四线报亭已经没有这两份报纸可买。不过比较起来,他们两家还是幸运的,至少还在,不像南方体育,球报一样早已消失了多年。


闻舞视界

嘿嘿 我从91年就买体坛周报了,估计是最早的一批体坛周报的读者了!!!

刚开始估计报社比较艰难,每期的纸张颜色都不一样,别人的白白的,他家有时候像发黄的老报纸。那时候买不全,时有时没有的,92年之后比较正常了。(坐标合肥)

我还留了不少老的体坛周报,91年的不多,可惜搬家时候弄丢了,92年的还有不少,一直到94年还是96年的,都还在,留个念想呢。后来几次增刊,内容就越来越水了,国内足球占比太多了,慢慢就不买了。

90年代初和广东《足球报》并列的还有个辽宁的《球刊》,也叫《球报》,很多人不知道吧😊 还有天津的《球迷》报,最出名的就是这三家足球报纸了,侧重点不同:

《足球报》以报道广东足球为主,《球刊》以报道辽宁足球为主,那时候国内足坛就是辽宁和广东两强相争:广东宏远和辽宁东北虎!后来又有了广州太阳神和大连实德。

这两家报纸自然也成为了各自地域的足球喉舌,为了各种大事小事吵个不停。

对于国外的足球报道很少,版面少不说,时效性还差,差不多半个月一次,豆腐块大小,寥寥几句,也就几百字就打发了。除非到了世界杯还好点。

天津的《球迷》比较中立,基本有啥说啥,国外的足球报道也稍微多些,时间也还跟得上。关键是《球迷》有很多的三大球三小球报道,比如乒乓球 羽毛球 排球 篮球之类的,信息量就比前两者大多了,性价比很高。90年记得《足球报》最贵,0.25元一期,《球刊》《球迷报》都是0.15元好像。

重点来了——《体坛周报》

90年世界杯刚打完,各类足球杂志报刊(以原报纸的增刊形式发售的)一下多了起来。无意中看见一份《体坛周报》,那是91年!91年 91年 重要的事说三遍!

陆陆续续买了几次(有时有 有时没有)看了之后觉得非常之好!——:

1.几乎不参与国内足球的论战!👍

那真是个浪费版面的事,你能想象那时候国内还在争论“足球场上体能重要还是技术重要”这样low的问题吗?

我真想问问他们“你的左腿和右腿哪个重要?”真垃圾!

—本人90年之后就没看过国足的比赛了!那时候就知道,当时的足协就是阻碍中国足球进步的最大障碍!不专业还爱多管事(参考体能测试这事)。

2.国内足球报道比较客观,内容不算多。

重点在国外足球报道是当时我能找到的报刊里最多最及时的,绝无虚言!

记得那时候就有“五大联赛火线传真”栏目,看得那叫一个过瘾啊,时效性非常强!👍周一出版的报纸,上周末的欧洲五大联赛结果和简评几乎都有!👍👍👍

那是什么概念啊?兄弟们!91年92年啊,五大联赛每周实时更新啊!还几乎全部都有啊!!!

一举奠定了足球信息流老大的地位!!!👍从那时起,前面三份报纸不买了!

3.“NBA”又是《体坛周报》的一个重头戏!以前不爱看篮球🏀,也不了解,从体坛周报上了解了国外那么牛逼的篮球🏀,知道了大神乔丹!大鸟拉里伯德,魔术师约翰逊这些现如今如雷贯耳的篮球大师。👍

4.“围棋”也是一个重要栏目,中日围棋擂台赛如火如荼,日本围棋的概况和最新动态(超一流 棋圣 名人 本因坊),都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的。👍

5.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的报道也有,比较全面。一句话:体坛一周的事基本全能看到。

我觉得从那时起,《体坛周报》就迈向了国内体育报纸王牌的脚步!


水自从容

本人95年真正开始看球,当时甲A太火爆了,每到周末最怕老师补课不放学,因为当时还是一周上五天半,最怕的就是老师周六下午不放学还上课!记得当时山东卫视还直播,经常下雨三点开球,因为急着回家看球,没有上课,还被老师抓过几回呢!那时在镇上上初中还没有卖报的,就让一个家里是镇政府的同学从家里拿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泰安日报等,反正是只要有体育板块的都是每周的比读!还把当时报纸上的彩图剪报贴满了好几本日记本,上课的时候偷偷的看,天天在研究阵容哈哈😄!上高中了省吃俭用经常买足球杂志,当时把卧室都贴了好几张海报!最喜欢的就是中午和下午放学去阅报栏看报纸,去学校门口的好几家书店门口看杂志! 接触体坛周报和足球是在上大学后,2001年上大学正好赶上十强赛哈哈!刚上大学终于不那么紧张放松些了正好赶上十强赛,我们好几个同学每到球赛就去学校边上的面馆或者小饭店点上俩菜看球,简直太幸福了!刚开始看的是足球,觉得足球报最专业了,最喜欢看李大眼的球评,后来看体坛周报,因为体坛内容太多了,版面多,项目多,一期可以看好几天!十强赛出线的那期还珍藏到了毕业呢哈哈😄😄😄!感觉那时体坛和足球竞争相当激烈,国家队队员和教练都被两家承包了独家采访权!足球报评论精彩,读的快意恩仇淋漓尽致;体坛依靠马德和李响的细节撑版面,还有NBA等其他项目拉了很多人!总体感觉体坛周报靠的是版面多内容多细节多,以量取胜!足球后来也加了其他项目,但是因为名字的原因让人觉得没有体坛有优势!体坛以量取胜,足球专一专业,也是足球报的劣势之一!毕业后慢慢就只上网看了,偶尔买份!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我是好多年没买过了!现在不知道报摊上还有没有,有空路过报摊再去买一份看看,回味下当年的那段青春岁月!


爱车公社

两张报纸都书写了中国体育媒体的传奇,而且是伴随一代体育迷们成长的精神食粮。非常幸运的是,我在这家媒体都有服务的经历。

我10岁左右就开始看足球报,我记得那时,《足球》报我期期不落,为了买一张报纸,我会一连走好几站地,问十几家报亭。“春来茶馆”是我最喜欢的栏目,各具特色的足球评论,也让我大开眼界。《足球》,是我童年足球世界里最难忘的记忆。

关注《体坛周报》,是从1999年开始,这份报纸简洁新颖的版式,丰富的国际足球报道,迎合了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喜好。顾名思义,体坛周报不只有足球的内容,其他项目也有涉及,篮球、围棋、网球,都是《体坛周报》的优势内容。所以在那几年中,我是两份报纸一起买,通常是一条新闻在《足球》上看一遍,再从《体坛周报》上读一遍。

两家报纸孰优孰劣,我不太想做评判。但在很多读者看来,《体坛》的强势崛起,和他们牢牢把住了中国球迷对国外,尤其是欧洲五大联赛关注度超高的心理。深挖国际足球资源,让《体坛周报》对《足球》完成了逆袭。但《足球》报的国内足球评论稿件的深度,专题策划的广度,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

新媒体时代,两家报纸都受到了新兴媒体市场的巨大冲击,并在很早以前纷纷开启了战略转型。“体面”和“体坛加”承载了两个媒体的核心内容,权威与专业的内容融合进摩登的媒体形式,两家老牌体育传统媒体依旧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足球周刊安然


这个可爱的人

我是《体坛周报》打败《足球报》的见证者,故事是从1997年开始的……

那时候,县城里最早能够买到的除了足球类的杂志之外,只能买到《足球报》,印象中每周一期,应该是周三、周四中午能够买到。《足球报》给我的印象就是都是足球,甲A的报道多一些。

后来,邮局门口的报纸杂志摊上开始卖《体坛周报》,印象中刚开始1元钱,后来变成了1.5元,对于一个高中生来有点贵,但是内容很丰富,包括足球、篮球、围棋、乒乓球、羽毛球。你如果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我也痛并快乐的笑了,因为,那时候并不是每次都有钱买一份报纸,可能这一周你来买,下一周我来买。

买来的报纸可不是囫囵吞枣的自己拿着看,而是要分版面给不同的队友、朋友拿走看,因为不在同一个班级,我们这些踢球的同学都各自拿一张报纸,上课的时候偷偷看,下课的时候交换。如果不凑巧,分到你手里的不是足球板块,闲来无事,还是很认真的看完。所以,我知道了围棋的大龙是怎么回事,我认识了王治郅、小将林丹……

要说《体坛周报》是如何战胜《足球报》的,

我觉得就像是自媒体时代的大V效应一样,体坛周报的几个评论员还是比较敢说敢写的,甚至自己都充当战士去挑战足协……大家叫好,当然愿意捧场……

这是我的一点感受,一点回忆……


哥舒夜带刀

有朋友在足球或体坛,此外无利益相关。

重度体育媒体爱好者,从1992年前后开始经常性读体育报纸。1990年代,体育资讯来源单一,央五似乎也尚未开通,体育新闻多是来自报纸或者广播,记得当时中青报洛阳纸贵,广播则是央广的新闻与报纸摘要,杂志类型也有足球俱乐部等杂志……

《体坛》从一开始就带了某些非主流的属性,掌门瞿优远也不是科班出身,体坛周报以湖南一家刊号复杂的边缘小报起家,恰好迎合了上世纪8、90年代读者对于资讯的狂热需求。

余不赘言,回头再聊。


搬不动的小强

这个问题太糟糕了,好像体坛还很牛逼似的

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半斤对八两 现在都面临被市场淘汰或者已经被淘汰了

一切的原因只能归咎在他们自己身上,不懂用户,不懂市场,不懂趋势,不懂改变

所有的动作都慢人一步

所有的事情都后知后觉

其实何止是他们

南方都市报的今天同样可悲

任何企业 无论大小 都应该具备一加一减和一变

加用户思维 时代在变 用户也在变

减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时代不看多看精 一个点做透就会成功

企业要变 不好的时候要变 好的时候更要变

体坛也好 足球也罢 其实它们也没犯多大错

作为一名老读者

是我的行为习惯在变

只不过在我悄然变化的时候 体坛 足球 没有及时顺应


有故事的傅晶

八十年代,看个足球得看中央电视台脸色,自己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一场比赛,你需要跋山涉水到赛会制举办地瞅瞅。国家队集中制那时候,你想看国家队球员怎么办?那只有每年长城杯跟着走,这种情况下单说时间不说钱,能这样看下来基本也就是开除,那年代开除什么命运,等同于二流子待遇随时有人盯着。想看球有钱也不行了,因为5.19之后对于这种球迷监控的特别严。老实看报纸就成了唯一渠道。

90世界杯对于我是一道坎,怎么说?世界杯到来,一些外国玩意进来了,书画精美,图文看了怎么新鲜,加上当年意大利联赛的集锦看得多,自然高价也要托人带进来,恰好有香港亲戚,政策又开放了,那会真的是对外界知识渴求到饥渴的时段。

比较就有差距,比如说其后就觉着足球报太流于表面,深层次探讨真正的直言快语太少。比方说当年国奥时期香港媒体直接就给徐根宝封了一个橄榄球教练的头衔 波在天上飞 还看什么,这种教练迟早滚蛋!深挖了5.19前徐根宝临阵脱逃的根源,大实话了 足球报不敢说啊 那会老球迷其实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了 但足球报成长太慢了跟不上 加上国际足球这一块 真不怎么样 于是乎 体坛周报成为了新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