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现在还看《体坛周报》吗?

海浪之家6622


不看。

笔者出生于1997年,自2010年开始看球。开始看球之后,有一天路过书报亭,看到了《足球周刊》,看到封面上名噪一时的球星,产生了兴趣。自此,每每上学路上,路过书报亭的时候,就会去看有没有新的《足球周刊》到货。那时读初中,时常会和同学分享在杂志里的故事,在房间里也贴过夹在杂志里的梅西、C罗海报。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APP能让你轻松阅读到国际上的体育新闻,小学初中时最大的外界信息接受来源是电视,最最喜欢的电视频道是《五星体育》(上海本地的体育频道),每天可以看到国际上的体育新闻,看得最多的足球联赛是英超联赛,看得最多的球队是曼联(据说是因为五星体育足球解说娄一晨喜欢曼联)。

上了高中,拥有了第一台智能手机,发现小小的手机里只要下载一个新闻APP,我就可以囊括各个方面的时事新闻(当然包括体育),不用天天守着电视机,不用去从《足球周刊》里认识一个球星、了解一个球队了,渐渐地,我也不再买《足球周刊》了。

我个人的故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看看周围的同学,有些人连电视都不看,更何况去阅读还要费钱、费力的纸媒呢?连我当初看《五星体育》时候的主播娄一晨,现在都已经跳槽到新媒体平台PPTV了。

总而言之,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90后别说不看《体坛周报》。我们中很多人连阅读纸媒的习惯都未曾养成过,更别说是体育类的刊物了。时代在发展,手机上有免费的新闻,挖掘深度背后故事的媒体平台也并不缺(比如搜达足球APP及微信公众号),在你需要准确快捷的信息的时候,只需要手指轻轻一划就可以接收到。

看报纸?你OUT了。


搜达足球


满满的回忆,我应该是90年接触的体坛周报,刚开始创刊都是中国足球的历史,一下迷上了,91年高考的备考过程中,看周报和足球报是我不多的兴趣之一,课余时间是通读,也差点为这么痴迷而考不上大学。

大学在武汉读,我一个人把班里同学都变成体育迷,工具就是期期买周报和足球报,为了看甲A、意甲、NBA,忽悠室友集资140块钱买了个二手黑白电视机,公牛与爵士的大战历历在目,也记得在报摊周边转等着体坛周报到货时的兴奋,92年挤出吃饭钱订了一份周报,结果都没看到几份,都被那些“无良”的送报人截流了。

工作后,兴趣还在,只是出刊期数密了,抢购的动力没那么大了,不过体坛周报确实是最齐全的综合体育报,但周报没有在网络化方面有一点点建树,我们上网方便后,周报才慢慢从我生活中消失。老瞿也进了监狱,感慨,按照当时的实力,要是能在网络信息化来临前主动转型,也许能成为新型网络巨头。


诺米天下


92年的时候第一次在一个书报亭发现了一份体育类的报纸,《体坛周报》,它就一直陪着我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到2005年左右才开始逐渐不买报纸,那时候电脑已经普及,大多数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93年的时候,那时候的报纸有两天以后才能看到,每周周四周五就经常去书报亭看,总觉得有时候报纸可以早一点来。再后来就变成逢周一周四出版,再后来就是一周三份分时间了。一直到两周一次的足球周刊,都是每期必买。现在家里还放着上百本的足球周刊。

现在已经很久没有体坛周报的消息了,买报纸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咯。


秋之畅想


我是体坛周报的铁杆粉丝,特别是高中读书时候,小县城只有一个报刊亭卖体坛周报这种高大上的报纸,去的晚了还经常买不到。上课的时候,经常偷偷在桌子底下看体坛周报。有时候,小伙伴们还要争着看报纸,为了不伤和气甚至还会把报纸撕成几截。


然而现在,我已经多年不读体坛周报了。有人说,纸媒全面衰败的背景下,报纸普遍不好做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体坛周报的老对手足球报把自己的新媒体做得有声有色,体坛周报的新媒体呢?



我仔细读了这100多个回答,当年的老铁们如今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还在购买体坛周报了。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这份昔日辉煌的报纸如今在发行量上有多么尴尬。我注意浏览了体坛周报的官方微博和体坛加的官方微博,转发和评论数量都是寥寥无几,互动基本没有几个。


不要用纸媒的集体性衰落为体坛周报辩解了。同样的微博平台上,几个体育类新媒体账号都做得有声有色,你为什么不如人家?同样的竞争条件,体坛周报就是做得不如新浪体育、搜达足球等账号做的好。即便是足球报的微博账号,也做得有声有色。说到底还是体坛周报的主要领导们,思想没有解放,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


另外还有一句得罪人的话不得不说,体育类媒体的主要阅读者是青年人。以我自己的观察和个人体验来看,人到了中年之后,精力往往很难再顾及到体育资讯,不再看体坛周报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体育类媒体比较致命的一点,——很难吸引到高端广告的投入,因为精明的广告商也明白这一点,中年人比青年人的消费能力要高很多。所以,体育类媒体的广告收入往往有限,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体育媒体的发展。


李明波论中东




很多年没看《体坛周报》,最早接触《体坛周报》是在1998年上高中时候,那时刚开始学习打篮球和踢足球,特别喜欢看有关NBA和欧洲足坛的资料,也看有关CBA和甲A的资料。

影响最深是1999年欧洲足坛有关曼联三冠王和甲A鲁能双冠王的消息,再有就是1999年NBA停摆事件,同时通过《体坛周报》认识了贝克汉姆,齐达内,乔丹,科比,艾佛森等体坛巨星。



记得那时《体坛周报》是一块五一份,班里很多喜欢体育的同学常常集资买一份,买回来大家轮着看,那时没有手机,也不能出去上网,能了解到的体育消息,只有报纸和收音机,而收音机使用不太方便,看报纸就成了最佳的了解最新体坛消息的最佳渠道了!

上了大学由于学校有图书馆和又能随时上网,基本上很少有人在买《体坛周报》,等到了2008年以后,带上网功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大量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到最新的体坛消息,而《体坛周报》是一般是周三版,不能让人最快的了解到最新消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不过我坐火车出差时,还是喜欢买一份最新版《体坛周报》,虽然很多体坛消息已经知道结果了,但是还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体育消息,不为别的,只为《体坛周报》高质量的内容。


带球想过人



我是在1992年知道《体坛周报》的。当时读高中,从不多的零花钱中拿出一部分订了一份《足球》报,每个星期拿到报纸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会逐字逐句的认真看完,然后把报纸放在枕头下面,寝室关灯前再拿出来温习一遍,不过那时候的《足球》大量报道中国足球,而我最喜欢的意甲却关注的极少。直到有一天,有个同学的朋友从市里来看他,接过他手上的《体坛周报》只看了一分钟,我就发现找到了真爱,那张报纸留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字体很小,几乎没有广告,四个版面满满的真材实料,其中有一篇意甲新赛季各队外援的名单至今还保存在我的剪报本上。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体坛周报》陪我度过了20多个年头。

那个年代的《体坛周报》的发行量不算大,但却做的很扎实,记得95年出过《周末球刊》,不像现在的网络快餐,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精华,我特别喜欢周文渊对热点的点评,还有详尽写实的欧洲各大联赛的报道,基于此,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体坛的所有系列。

时间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开始买两周一期的《足球周刊》(创刊号的封面是张恩华),估计很少人知道的《玫瑰》杂志,以及后来陆续出版的《全体育》和《扣篮》,还有衍生出来的各种专刊系列。2001年国家队踢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体坛周报》事业上的辉煌达到了巅峰,记得有一期的报眉登出的周发行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500万份。


再后来,《体坛周报》不断扩张,不断提价,我每周要从荷包中拿出越来越多的银子,可是报纸的广告却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肤浅,基于对它的爱,我依然选择了坚守,直到某一天……

对于我这个内拉来说,我非常憎恶托希尔对俱乐部的控制,也非常希望苏宁能够早日入主,彻底摆脱国际米兰连续几年的颓势,可是《体坛》系列驻意大利记者(具体名字就不说了)推出的系列报道都是言之凿凿的不可能,跟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报道的进度完全相反,就是这样,我对《体坛》选择的依旧是相信,我相信他的品牌,相信他的人脉,相信他对读者的责任。于是我跟朋友辩论过,也争吵过,甚至差点掀了桌子。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苏宁接手的那天开始,我就彻底放下了对《体坛》系列的迷恋,长达20多年的恋爱也彻底划上了一个句号。

今天的《体坛周报》像大多数的纸质媒体一样,应该是每况愈下了,至少现在的各大报刊亭已经很少能看到它的影子。至于90后,我不清楚他们的阅读习惯,所以不好回答。

不过,我还是希望《体坛周报》能挺过目前的困局,把这个品牌继续传递下去。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份情怀。


怪兽小王


说说体坛周报,作为80后的我有很深的感触,同样由于工作的缘故周围90后的同事一大群,他们的阅读习惯也非常熟悉,我来谈谈我的经历。

接触体坛周报还是2002年之前,当时中国队为冲击世界杯奋力拼杀,我们学校的同学组织观看每场国足的比赛,每场比赛完了,我们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李玮峰发挥的怎么样,张效瑞踢的如何,郝海东又浪费了几次机会等等,每逢周一周三周五,会出一期体坛周报,那也是我们铁杆球迷的好日子,每出一期,我们宿舍就轮流买一份,大家传阅,然后对马德兴的专栏文章品头论足,后来姚明加入了NBA,没有比赛的日子,报纸上对姚明的报道和美国人对姚明的看法评论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能由于是当时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原因, 当时体坛周报是一报难求,我们所在的学校附近的小报亭,每天去的晚了肯定买不到,只能买足球报了,印象中宿舍中日积月累攒了厚厚的一摞,大家周末或闲暇时间也会再翻翻,体坛周报中还有一点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它对体坛各类赛事的剖析非常精细,比如某场足球比赛使用了什么战术,如何执行的,都会有非常详细的讲解,我们那时也年轻,照葫芦画瓢,学到一点也会去操场上演练一番,那时感觉这份报纸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信息,深受大家热捧。


更有趣的是,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因为看这份报喜欢上围棋,对李世石,常昊,古力等偶像如数家珍,对不同的走法能滔滔不绝讲上半天,这不能不说这份报纸的魅力所在了。



再来说说90后的同事们,他们赶上了更幸福的时代,据我观察,别说报纸,就连纸质书都很少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所有新鲜的体育资讯都可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随身携带随时查看,如果不是特别怀旧,确实没人再去看了,我接触的90后,基本标配是手机,平板和电子书,报纸免费给他看都没兴趣,不得不说时代变迁太快。 当然,我观察现在的报摊上,还是有人回去买体坛周报,正如有人说的,买的不是报,那是一种回忆和情怀。



Dunkman


前些时候,得知《体坛周报》的前总裁瞿优远被判刑,心中不胜唏嘘。谈起《体坛周报》,恐怕是一个暴露年龄的话题,但是我必须承认,正是《体坛周报》陪我度过了当年的青春岁月。而《体坛周报》前总裁因受贿罪被判刑11年6个月,已经是2011年的新闻了。我甚至从未关注过,而我也已经记不起,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也不看《体坛周报》的。


上个世界90年代,我读高中,开始接触《体坛周报》。我记得同类的报纸还有《球报》和《足球》,但《体坛周报》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时候,网络还十分不发达,不用说看比赛直播了,就连知道比赛的结果,都是很困难的事。1995年,央视的体育频道开播,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看电视通常是一种奢侈。我记得,每天晚六点和十点半之后的《体育新闻》,是难得的获得体育消息的机会了。但这远远不够。

所以,每星期二等待《体坛周报》的焦灼成为常态。当时班里用班费订了一套,每次一送到,就被大家瓜分了,每一个人拿上一版,放在书本下面,上课的时候偷看。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些比赛是在什么时间打的,因为只有周二才能知道欧洲足球联赛的比分和结果。后来,知道在周六看德甲转播,周日看意甲。到转播结束的时候,会报一下其他比赛的比分,但是一闪而过。什么积分榜射手榜,都要等到周二的《体坛周报》为准。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那次NBA总决赛,休斯顿火箭VS奥兰多魔术。《体坛周报》上出了个竞猜,把 报花剪下来,写上自己预测的比分,寄回到报社。预测正确的,就可以获得礼物,球衣还是球鞋之类的。那时候我是奥尼尔的拥趸,非常认真的写下来奥兰多魔术4-0休斯顿火箭。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好单纯啊。

上了大学以后,看《体坛周报》就少了。因为有了网络,后来又买了电脑了,可以随时关注比赛的比分了。学校的图书馆里,也有阅览架,成排的报纸被钉在一起,供大家翻阅。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我才会想起拿起那份体坛周报,主要以看评论为主。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彻底不看《体坛周报》的。不过现在我也在一家纸媒工作,对于报纸这类纸媒的衰落,深有感触。《体坛周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纸媒体的辉煌。而它的衰落,也是各种新事物冲击的必然结果。

报纸作为一种载体,在时效性上是先天落后的。尽管后来《体坛周报》从周二出版,改成了一周双刊,但是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的体育迷的眼界也打开了,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原来我们自己也可以去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苏群、杨毅,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啊。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他们的看法还不如自己呢......

听说《体坛周报》也开始发展“全媒体”了,但是我不关心。就让它成为中年男人过往的回忆的一部分吧。


猪油碱


前几天同事买了份《体坛周报》,我特地仔细翻看一下。

看后感觉是,《体坛周报》现今整体质量较差,考虑到纸媒迅速式微的大环境,我不看好这份报纸的前景。

其实在全球,纸媒快速衰落是一种趋势。例如在中国,著名的《东方早报》于2017年初停刊,员工转入“澎湃新闻”,完成从纸媒到新媒体的转型。《京华时报》、《外滩画报》、《壹读》、《上海商报》等也在这两年纷纷宣告“死亡”。

在国外,英国《独立报》(英国主流媒体之一)、美国《西雅图邮报》等相继休刊,其他存活下来的也是苟延残喘。总体来看,如今纸媒界哀鸿遍野。

所以,我们必须把《体坛周报》的变化放入这样一种大环境中考量。如今,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强,加之科技勃兴,读者整体偏好的阅读介质已从纸质转为互联网再变为移动端。

在此情况下,纸媒广告呈断崖式跌落,无法觅得新的盈利模式,转型困难,病入膏肓。《体坛周报》作为纸媒中的沧海一粟,在纸媒寒冬中走向衰落,整体质量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2016年,《体坛周报》缩减发行规模,由一周出版三期改为二期。很显然,这是纸媒在盈利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缩减支出成本的行为。

寒冬之中,纸媒人才严重流失。《体坛周报》也不例外。颜强、克韩等人纷纷离职,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原本,优质和深度内容是纸媒应对新媒体攻击的挡箭牌,但随着人才流失,纸媒的内容质量必然下降。

现在《体坛周报》的文章,观点不鲜明如温吞水,内容无深度如流水账,记者文笔差如嚼白蜡,怎么可能吸引读者呢?

因此我觉得,《体坛周报》衰落是必然,毕竟纸媒的黄金年代已一去不复还。如果哪一天它和我们彻底说再见,也不必惊讶。而以这份报纸现在的质量,我是不会看,更不会买的。


单刀不进


因为在大学工作,所以还有机会看到纸质版的体坛周报和足球。有大概10年不碰体坛周报了吧,原来现在的内容还不如足球了。

大概是从94-95年开始看体坛,除了围棋,每个版本都会看无数遍。

最乌龙的就是马德兴的『国足坐战斗机去西亚』。以我当时有限的军事知识,都觉得荒谬。

另一个就是一位在知乎的体坛知名记者,一直在否定苏宁入主国际的可能性。他是从经济角度来论证 小马苏宁拉不动 国际的大车。结果也颇为打脸。

最让人唏嘘的就是前主编瞿优远的入狱。据当时报道,主管报社的体育局或者宣传口领导非常看不惯他坐Q7,永远比领导还忙碌的得意样子。回想一下,那就是体坛最后的荣光。

最后,永远感谢当年的射门周刊。很好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