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还看《体坛周报》吗?

海浪之家6622


我是在1992年知道《体坛周报》的。当时读高中,从不多的零花钱中拿出一部分订了一份《足球》报,每个星期拿到报纸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会逐字逐句的认真看完,然后把报纸放在枕头下面,寝室关灯前再拿出来温习一遍,不过那时候的《足球》大量报道中国足球,而我最喜欢的意甲却关注的极少。直到有一天,有个同学的朋友从市里来看他,接过他手上的《体坛周报》只看了一分钟,我就发现找到了真爱,那张报纸留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字体很小,几乎没有广告,四个版面满满的真材实料,其中有一篇意甲新赛季各队外援的名单至今还保存在我的剪报本上。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体坛周报》陪我度过了20多个年头。

那个年代的《体坛周报》的发行量不算大,但却做的很扎实,记得95年出过《周末球刊》,不像现在的网络快餐,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精华,我特别喜欢周文渊对热点的点评,还有详尽写实的欧洲各大联赛的报道,基于此,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体坛的所有系列。

时间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开始买两周一期的《足球周刊》(创刊号的封面是张恩华),估计很少人知道的《玫瑰》杂志,以及后来陆续出版的《全体育》和《扣篮》,还有衍生出来的各种专刊系列。2001年国家队踢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体坛周报》事业上的辉煌达到了巅峰,记得有一期的报眉登出的周发行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500万份。


再后来,《体坛周报》不断扩张,不断提价,我每周要从荷包中拿出越来越多的银子,可是报纸的广告却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肤浅,基于对它的爱,我依然选择了坚守,直到某一天……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苏宁接手的那天开始,我就彻底放下了对《体坛》系列的迷恋,长达20多年的恋爱也彻底划上了一个句号。

今天的《体坛周报》像大多数的纸质媒体一样,应该是每况愈下了,至少现在的各大报刊亭已经很少能看到它的影子。至于90后,我不清楚他们的阅读习惯,所以不好回答。

不过,我还是希望《体坛周报》能挺过目前的困局,把这个品牌继续传递下去。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份情怀。


怪兽小王

前些时候,得知《体坛周报》的前总裁瞿优远被判刑,心中不胜唏嘘。谈起《体坛周报》,恐怕是一个暴露年龄的话题,但是我必须承认,正是《体坛周报》陪我度过了当年的青春岁月。而《体坛周报》前总裁因受贿罪被判刑11年6个月,已经是2011年的新闻了。我甚至从未关注过,而我也已经记不起,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也不看《体坛周报》的。


上个世界90年代,我读高中,开始接触《体坛周报》。我记得同类的报纸还有《球报》和《足球》,但《体坛周报》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时候,网络还十分不发达,不用说看比赛直播了,就连知道比赛的结果,都是很困难的事。1995年,央视的体育频道开播,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看电视通常是一种奢侈。我记得,每天晚六点和十点半之后的《体育新闻》,是难得的获得体育消息的机会了。但这远远不够。

所以,每星期二等待《体坛周报》的焦灼成为常态。当时班里用班费订了一套,每次一送到,就被大家瓜分了,每一个人拿上一版,放在书本下面,上课的时候偷看。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些比赛是在什么时间打的,因为只有周二才能知道欧洲足球联赛的比分和结果。后来,知道在周六看德甲转播,周日看意甲。到转播结束的时候,会报一下其他比赛的比分,但是一闪而过。什么积分榜射手榜,都要等到周二的《体坛周报》为准。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那次NBA总决赛,休斯顿火箭VS奥兰多魔术。《体坛周报》上出了个竞猜,把 报花剪下来,写上自己预测的比分,寄回到报社。预测正确的,就可以获得礼物,球衣还是球鞋之类的。那时候我是奥尼尔的拥趸,非常认真的写下来奥兰多魔术4-0休斯顿火箭。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好单纯啊。

上了大学以后,看《体坛周报》就少了。因为有了网络,后来又买了电脑了,可以随时关注比赛的比分了。学校的图书馆里,也有阅览架,成排的报纸被钉在一起,供大家翻阅。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我才会想起拿起那份体坛周报,主要以看评论为主。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彻底不看《体坛周报》的。不过现在我也在一家纸媒工作,对于报纸这类纸媒的衰落,深有感触。《体坛周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纸媒体的辉煌。而它的衰落,也是各种新事物冲击的必然结果。

报纸作为一种载体,在时效性上是先天落后的。尽管后来《体坛周报》从周二出版,改成了一周双刊,但是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的体育迷的眼界也打开了,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原来我们自己也可以去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苏群、杨毅,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啊。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他们的看法还不如自己呢......

听说《体坛周报》也开始发展“全媒体”了,但是我不关心。就让它成为中年男人过往的回忆的一部分吧。


猪油碱

会买,但基本上不会看了。

现在买《体坛周报》的纪念意义可能更大了,比如尤文图斯踢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比赛,第二天早上我就会买一份《体坛周报》。其实也不怎么翻,就这样完整的收藏再说书柜里,但是偶尔去翻书柜的时候,看到了这一份报纸,总是能回忆起哪天晚上比赛的所有细节和惊心动魄的地方。

又比如自己心爱的球星退役了,在退役宣布后的第二天也会去买一份《体坛周报》,虽然球星退役后可能很少再会在公众媒体前露面了,但只要翻到那一份报纸,满页都是自己心爱球星各个不同时期的照片和比赛经历,过去的岁月仿佛也就都回来了。

所以现在的《体坛周末》与我而言更像是一张明信片,一套纪念册,承载着属于那个特殊时刻的喜怒哀乐。


皮耶霍

说说体坛周报,作为80后的我有很深的感触,同样由于工作的缘故周围90后的同事一大群,他们的阅读习惯也非常熟悉,我来谈谈我的经历。

接触体坛周报还是2002年之前,当时中国队为冲击世界杯奋力拼杀,我们学校的同学组织观看每场国足的比赛,每场比赛完了,我们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李玮峰发挥的怎么样,张效瑞踢的如何,郝海东又浪费了几次机会等等,每逢周一周三周五,会出一期体坛周报,那也是我们铁杆球迷的好日子,每出一期,我们宿舍就轮流买一份,大家传阅,然后对马德兴的专栏文章品头论足,后来姚明加入了NBA,没有比赛的日子,报纸上对姚明的报道和美国人对姚明的看法评论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能由于是当时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原因, 当时体坛周报是一报难求,我们所在的学校附近的小报亭,每天去的晚了肯定买不到,只能买足球报了,印象中宿舍中日积月累攒了厚厚的一摞,大家周末或闲暇时间也会再翻翻,体坛周报中还有一点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它对体坛各类赛事的剖析非常精细,比如某场足球比赛使用了什么战术,如何执行的,都会有非常详细的讲解,我们那时也年轻,照葫芦画瓢,学到一点也会去操场上演练一番,那时感觉这份报纸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和信息,深受大家热捧。


更有趣的是,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因为看这份报喜欢上围棋,对李世石,常昊,古力等偶像如数家珍,对不同的走法能滔滔不绝讲上半天,这不能不说这份报纸的魅力所在了。



再来说说90后的同事们,他们赶上了更幸福的时代,据我观察,别说报纸,就连纸质书都很少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所有新鲜的体育资讯都可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随身携带随时查看,如果不是特别怀旧,确实没人再去看了,我接触的90后,基本标配是手机,平板和电子书,报纸免费给他看都没兴趣,不得不说时代变迁太快。 当然,我观察现在的报摊上,还是有人回去买体坛周报,正如有人说的,买的不是报,那是一种回忆和情怀。



橙衣军团第12人

《体坛周报》于1988年创办于湖南的省会长沙,从1994年后他们借助中国甲A联赛和欧洲足球联赛的独特报道,逐渐开始占据中国体育传媒市场。而在2001年中国世界杯出线时创下单期发行量262万份的纪录,这在当时的纸媒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记得我买的第一份《体坛周报》是在2002年,当时中国足球闯进世界杯,体坛专门用大篇幅对中国参加世界杯的23人大名单进行报道,而每个球员的技术特点和资料都一一进行介绍,我无法形容当我看到这一切的心情,只感觉从没如此的高大上过。之后的《体坛周报》便成为了我每周必读的报纸。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纸媒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消息迅速、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成为了网络,媒体的优势。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这就是纸媒最大劣势所在,我们举个举个例子,当NBA季后赛西决火箭与勇士的第一场比赛结束后不到一分钟网上就会有相当多关于比赛的报道,而纸媒要通过写稿、校队、印刷、发行、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球迷的手中,由于体坛周报并非每天发行,因此当看到第一场报到时双方的比赛或许已经打完第二场了。如此,还有谁会愿意去看严重滞后的报纸?丢失了时效性,要想吸引球迷那么只能从新颖的角度去找新闻点了,可是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还有多少新颖点不为大家所知呢?

我已经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没有再买过《体坛周报》了,似乎已经接近忘却了。在2016年夏天的一次出差等车过程中,无意间在报摊看到了《体坛周报》。出于怀旧我买了一份两天前的报纸,而当我看到内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青春时的那种饥渴的感觉,我想努力唤起之前冲动,但除了鲜红的“体坛周报”四个大字外,实在让我心中难以泛起波澜。

《体坛周报》伴随着一代人成长,但也在时代的发展中慢慢走在了被时代淘汰的边缘,虽然体坛也在像电子媒体方向转移和改变,但留在80后一代心中的那份激情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三晋神侃体育汇

前几天同事买了份《体坛周报》,我特地仔细翻看一下。

看后感觉是,《体坛周报》现今整体质量较差,考虑到纸媒迅速式微的大环境,我不看好这份报纸的前景。

其实在全球,纸媒快速衰落是一种趋势。例如在中国,著名的《东方早报》于2017年初停刊,员工转入“澎湃新闻”,完成从纸媒到新媒体的转型。《京华时报》、《外滩画报》、《壹读》、《上海商报》等也在这两年纷纷宣告“死亡”。

在国外,英国《独立报》(英国主流媒体之一)、美国《西雅图邮报》等相继休刊,其他存活下来的也是苟延残喘。总体来看,如今纸媒界哀鸿遍野。

所以,我们必须把《体坛周报》的变化放入这样一种大环境中考量。如今,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强,加之科技勃兴,读者整体偏好的阅读介质已从纸质转为互联网再变为移动端。

在此情况下,纸媒广告呈断崖式跌落,无法觅得新的盈利模式,转型困难,病入膏肓。《体坛周报》作为纸媒中的沧海一粟,在纸媒寒冬中走向衰落,整体质量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2016年,《体坛周报》缩减发行规模,由一周出版三期改为二期。很显然,这是纸媒在盈利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缩减支出成本的行为

寒冬之中,纸媒人才严重流失。《体坛周报》也不例外。颜强、克韩等人纷纷离职,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原本,优质和深度内容是纸媒应对新媒体攻击的挡箭牌,但随着人才流失,纸媒的内容质量必然下降。

因此我觉得,《体坛周报》衰落是必然,毕竟纸媒的黄金年代已一去不复还。如果哪一天它和我们彻底说再见,也不必惊讶。而以这份报纸现在的质量,我是不会看,更不会买的。


单刀不进

《体坛周报》啊,一代80后体育迷的记忆。

现在,可能更多的关注网站的体育新闻了。可是在当年体坛周报,那可是体育迷,球迷的至尊宝典啊。

挑记忆深刻的说吧。大约是高中的时候也就是97、98年的时候,最爱看体坛周报。我记得好像是周二、周五双刊还是周五单刊来着,有点久远了,记不太清楚了。反正,中午放学直奔报亭。有的时候晚了就没有了呢。买一份《体坛周报》。上课的时候看,下课的时候看,放学回家看。

一般呢,我是先看足球。那时候意甲最帅,我又是米兰的铁杆球迷,所以先从意甲开始看。然后是NBA,主看公牛,乔帮主正在第二次三连冠,记得逃课去看直播的时候,那叫一个爽。然后再看看英超啊、西甲啥的,主要关注贝克汉姆啊,小罗、小小罗(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c罗)。等喜欢看的都看没了,OK,开始继续翻看那些小新闻了。好像除了某某总局的新闻,其余都翻烂了。攒足了谈资,就可以和一帮球迷侃大山,聊体育了。

后来,高三了,就没怎么看了。因为学习压力太tm大了,现在还能回忆起当年高三悲惨的情景。

再后来,就大学了。那时候主要看体育就是网络了。新浪体育板块是我最喜欢的,跟以前一样,也是线刷米兰的新闻。那是沈飞沈姐是我最喜欢的评论员了,给米兰签了好几套口头阵容,在二队挖掘了几十名足坛小妖。可惜了,米兰一点点走下坡路了。不多说废话了。

《体坛周报》是八零后体育迷的集体记忆,这句话,不过分。


滨0230



兹拉坦布尔

《体坛周报》,凌云现在已经不看了。

凌云也曾是其一名忠实的粉丝。在1996年-2003年,凌云基本上每期必买,至少每周也要买两期《体坛周报》,主要是看足球方面的新闻、文章和评论,是凌云的主要兴趣之一。好像记得有个叫马德兴的,写的文章确实是有水平、有见地。

恐韩症、健力宝4小天鹅、1997年的兵败锦州、2001年的首次杀人世界杯、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那一幕幕已成往事,岁月不在。

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就不再去买《体坛周报》了,再后来,电脑、特别是智能机的普及,上网成为了主流,纸质报刊由于其劣势因素,更是没有看过了。


一剑凌云

应该是零零年开始看的,每周三期,因为家是三四线的边陲小城,所以发行时间比一线城市晚一天,也就是每周的二.四.六才能看到,那时候资讯还没有这么发达,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也没有订阅,记得每次出报纸的时间一到,我都准时到报刊亭去买。时间长了,售报纸大爷都认识了,会给我留一份,常年如此。那时候的体育信息除了CCTV5就是体坛周报,好多次朋友们一起聊天都对我体育信息的强大赞叹不已,我也小小的得意好多次。直到现在,依然每年订阅体坛,只不过价格比当初贵了几倍,每周也从三份变成了两份,感觉信息照比以前差远了,而且越来越跟不上速度。报纸上的很多信息电视或者网络上已经几天了,才姗姗来迟。所以订阅的报刊来了也就不按时看了,照此发展,我觉得我快告别体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