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泡一杯好茶?

lingzisea


如果我們同意,茶席的本意之一在於用合乎邏輯的美感引導有緣的心緒,那麼沏茶者的“心手相印”對於茶事而言就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在了。這裡的心,代表沏茶者對於茶的理解和認知。這裡的手,代表沏茶者對於茶的態度和尊重。

民間關於沏茶的認知描述,我最認可的是“天平”之說:天平的左端是“茶”;右端的是“茶具”、“水”、“泡茶環境”;支點則是沏茶的人。在所泡的“茶”固定後,選擇相應的“茶具”與“水”,在特定的泡茶“環境”(包括茶席的背景和品茶人)下,沏茶人通過對泡茶手法和心法的調整,使得茶湯展現出合乎邏輯的美感平衡。

顯然,這裡關於沏茶的原則範疇很廣,本文只是關注作為天平支點的沏茶人。因為“邏輯”從來境由心生,“美感”從來一葉定心。沏茶者的“手法”和“心法”才是茶事的關鍵所在!

手法原則

器具的拿捏:理解是第一要素,順手是第二要素,雅緻是第三要素。器具的使用,貴在理解。懂得它們的特性和製作的目的是駕馭好一款茶器的前提;不同茶器因為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向,勢必存在不同的拿捏方式和態度。一般而言,良好的使用方法離不開順手、平衡與穩當的原則;關於雅緻,跟“美感”有關,美感的氤氳跟人的心理有關,心理的反應跟習慣、經驗和沏茶者的修為有關。簡單而言,得心應手、大方自信者美。

動作的快慢:沏茶入水,有“衝”和“泡”兩種。將水直接擊打茶葉,快速入水,使茶葉在水中翻滾,謂之“沖茶”。沖茶意在激發茶氣,張揚香氣;慢速入水,讓水柱經過蓋碗內壁慢慢進入蓋碗中,不直接衝到茶葉上,基本不會使茶葉翻滾,謂之“泡茶”。泡茶意在均勻出湯,持續穩定。持續穩定的關鍵在於養茶膽。由於“泡茶”從入水開始就不讓水柱直接打在茶葉上面,當茶葉慢慢泡開時,會形成完整的團狀,此即茶膽。茶膽的作用是使浸泡的茶葉成為一個整體,這樣適於均勻釋放滋味,使等量的茶葉更加耐泡。出水方面:出水猛茶湯相對粗重,出水細茶湯相對柔和。

水溫的把握:高溫,多酚類物質容易浸出;低溫,水溶性糖物質容易浸出。任何茶類以高溫沖泡,香氣都會相對濃郁而高揚,但同時滋味也會濃重,刺激增強。因此,茶葉選材越細嫩應相應減低水溫,越粗老則應增加水溫。對黑茶而言,年份越久遠的茶也要高溫保持。

投量的感知:“茶重則味苦香沉,水勝則色清氣寡”。意思是投茶過量,滋味會濃重,香氣反而下沉而不顯了;投茶太少,滋味淡薄,香氣飄而無垠。至於投量的標準,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約定,不同器具也有不同的要求。

心法原則

大凡有經驗的茶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沏茶前的靜心是非常利於泡茶的。如果在沏茶的過程中都能夠維持較好的安靜狀態,那麼整道茶都會沏得很好。這就是定心的法則。對於定心的原則,可以分三步來入境。

第一步:備具靜心。端正姿態,思考沖泡目的,設計沖泡流程、以及所需手法;

第二步:正式沖泡。泡茶過程細分為每一道茶,即從沏茶者準備拿起熱水壺開始,入水、靜置、出湯、分茶直至端杯品飲為一個段落。期間,沏茶者應專注在每個動作和手法上,且每個動作手法都應按照之前設計做到位;

第三步:思考總結。沏茶結束後,沏茶者應一個人安靜地回想沏茶的整個過程,思考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時總結不足之處,在下一次沖泡時改進。

顯然,無論是上面的“手法”還是“心法”,對於沏好茶而言,多練習實踐是第一基礎。養成欣賞美的眼力是第二基礎。

具備了這兩個基礎,自我昇華的要點,就在於古人云“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的道理上了:既要切忌盲目自大、固執己見,又不要丟失自我主見和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