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立“無字碑”的良苦用心是什麼?

嫣然一笑992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以北的梁山上,陵墓中合葬著的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在他倆的陵前,東西兩側並立著兩塊高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做“述聖碑”,東側的一塊便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了。

關於女皇武則天,為何要立這塊無字碑,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她想表達出“千秋功過任憑後人評說”的霸氣灑脫姿態。

除此之外,再與大家分享另外四種說法:

一、武則天曾經有刻字的打算,只是後來發生了神龍政變,李唐一脈不願意給她這位奪權者刻字了;

二、武則天建立武周朝,屬於謀朝,沒有得到李唐的承認,但他們也不能完全撇清和武則天的關係,索性就不刻字了;

三、由於武則天身份的特殊性,後人不知該如何評價武則天,更不知該點評功還是過;

四、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勞過大,索性不刻文字。

每種說法,都各有各的理由,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第四種,為何功勞太大就不立碑?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典故,也就是關於“無字碑”的起源。

其實,很多古籍都提到過在秦始皇時期和漢武帝時期,兩位君王都曾立過無字功德碑。

以《七修類稿》記載為例:泰山有沒字碑,秦始皇所建,今曰石表,又曰碑套,俗曰神主石。予意謂石表者,以理裁之而已;謂碑套者,理或然也。

關於秦皇漢武時期的無字碑傳聞,古人給出的結論是這兩位君王覺得自身功勞太大,便索性不刻文字在上面。

從這個傳聞來看,武則天不刻文字,似乎也能用這種理由來解釋。

當然,如今我們再去看無字碑,會發現兩件事:

1、無字碑後面有為刻字留的格子,說明一開始是有刻字打算的;

2、唐朝滅亡後,後世的人們在無字碑上刻上了自己的看法,所以現在的無字碑上是有後人題字的。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陝西省乾縣西北的梁山上有一座氣勢宏偉的皇陵——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就合葬在其中。乾陵東西兩側矗立著兩塊各高6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一塊為“述聖碑”,碑文為武則天所撰寫,歌頌著唐高宗的生前業績,而東面一塊是“無字碑”。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她生前風風火火,死後為何自甘沉寂地立一塊“無字碑”呢?

武則天在沒有稱王的時候,一路走來也十分坎坷,其中經歷的千萬磨難常人無法體會。武則天出生於富裕家庭,但是自父親去世之後,家中矛盾就越演越烈,家中的兄弟都對武則天的母親極為失禮,經常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在公元638年唐太宗執政期間,武則天選擇了入宮,因美貌而受唐太宗寵愛,被封為“武媚娘”。唐太宗去世後,武則天被流放到感業寺剃髮為尼。

但武則天在唐太宗病重期間就“勾搭”上了太了李治。李治繼位成唐高宗後,千方百計地把她接回了宮。之後,武則天通過自己的智慧和狠毒,打敗王皇后和蕭淑妃等一系列強敵,逆襲成皇后。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之後,太子李旦繼位,但朝中大權被武則天獨攬。後來多次發動政變之後當上一代女皇。

而她稱帝后,一方面通過科舉改革制度廣納賢才,勵精圖治,擁有“貞觀遺風”美譽。在《資治通鑑》中曾對武則天評價:“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說的就是武則天在執政期間的明智之舉,她開創了自舉、武舉等制度,讓更多出生平民的普通人有展現才華的機會。

另一方這坐穩江山重用酷吏,實施暴政,做出一些令人咬牙切齒的事件。

因此,世人對於武則天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

武則天去世之後,其立無字碑引發後人無限猜想。

有人說武則天立一塊無字碑是她別出心裁之舉,取《論語》中“民無德而名焉”之意,故立一無字碑。體現的是她的功德無量,無法用文字來表述,用語言來形容。

有人認為武則天自感罪孽深重,無臉述字。生前做了很多殘害忠良的事,特別是她改李唐為武周,大逆不道,愧對列祖列宗。因此立下無字碑來“贖罪”。

還有一種折中的說法,那就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知道時人對她看法不一,議論頗多,於是乾脆遺言留下無字碑,“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也正是因為這樣,武則天的無字碑之謎引發千年之謎。

直到近代這一謎團才被一名老農解開。

1982年,一位河南的老農在嵩山山頂中發現武則天的除罪金簡,除罪金簡上面刻著10個字:“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後來專家證實這個金簡確實是武則天之物,除罪金簡好面的10個字,明明白白地道出了她晚年為了贖自己殺戮所犯之罪而進行“贖罪和祈禱”。單從這一點來看,武則天立無字墓碑的的真實目的也是“顯而易見”:因為自感罪孽深重,武則天立無字碑贖罪。

近年來,有專家對武則天的無字碑又有新說,他們認為無字碑的碑文可能埋在了地宮裡。因為無字碑的陽面已經打上了方方正正的格子,似乎已經做好了鐫刻碑文的準備。

乾陵因為防盜極為巧妙,再加上歷朝歷代的重點保護,因此乾陵直到現在還沒有被打開。但是其墓中肯定有很多陪葬品。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

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人才會猜想“謹慎”的武則天其實在“無字碑”上是寫有字的,只是字被埋在了地宮底下。因為目前地宮沒有被打開,這一說法真假如何,還有待時間去驗證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自古以來,皇帝們都喜歡為自己樹碑立傳,自命不凡的武則天卻只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無字碑”,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千年來人們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比天高,一塊碑文根本不能寫儘自己的豐功偉績。這從她改名為“曌”就可以看出, 武則天狂妄地認為自己就像日、月一樣崇高,可以凌掛於天空之上。

二是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害怕被後人譏諷。武則天知道自己篡權改制,濫殺無辜,荒淫無道,罪孽深重,與其讓後人貽笑,還不如一字不寫。

三是武則天認為自己有功有過,至於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讓後人評說去吧!據說武則天臨終前就曾說:己之功過,由後人評。

四是武則天是篤信佛教。據說唐僧取經時,第一次取到的所謂“白紙經書”,就是無字天書。集大成者《金剛經》開篇,即是如來傳法須菩提,也是無字天書。武則天曾經親手為《金剛經》寫過序言,如“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武則天的手跡。在佛眼中,是沒有是非的,佛眼中只有佛,佛更不會留下多餘字句。正如釋迦牟尼佛生前根本沒有留下過一個文字一樣。所以,武則天乃“佛皇”,也會效仿留下無字碑。



其實武則天是個很精明又很自信的人,在位期間,政治上嚴懲貪吏,拔擢賢才;經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教育上發展科舉,扶植庶族。她知人善任,啟用一批如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使國家文化復興、百姓富裕,頗有“貞觀遺風”,也為後來的“開元之治”打下了良好的的基礎。

雖然在私生活上不太檢點,擁有不少男性男寵,但她對這些人也不是一味護短,而是收放自如,不讓他們過多幹涉國家大事。一次她的“面首”薛懷義進宮,在門口遇到了當時的宰相蘇良嗣。薛懷義爭著要先進門,蘇良嗣勃然大怒,當即叫左右把薛懷義一頓暴打。薛懷義跑到武則天面前哭訴,武則天只是說:“南衙是宰相理政的地方,你不該到那裡去”

雖然在做“則天大聖皇帝”時曾有過讓侄兒武承嗣、武三思做太子的想法,但她很快就在別人勸說下放棄了。史書記載,武則天死前下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並要求與高宗合葬乾陵,也說明她還不是一個很糊塗很執拗的人。


最後,我們可以這麼說,武則天的無字碑,並非是故弄玄虛,而是她對自己一生所作所為的矛盾心情的真實反映,她的做法雖然不算是客觀公正,但無論如何,也比那些文過飾非、自吹自擂的帝王更有自知之明吧?


醉眼朦朧看天下


武則天作為一代女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但是直到今天世人對她的評價都是爭議很大,有人說她冷血惡毒,也有人說她是了不起的女人,有治國之大才,還有人說她功過參半,那為什麼在她死後要為自己陵墓立個無字碑呢,種種疑問引發了後人不同的猜測與解讀。

立文字碑在古代稍微有點地位的人在死後都會有,主要是讓後人記住自己的名字,更何況武則天是個帝王,實在是不同尋常,所以大家都在猜測,本人也來湊個熱鬧回答這個問題,斗膽猜測一下。

首先我認為是防止盜墓,在古代真正能夠保存完整的帝王陵墓屈指可數,武則天沒死之前也可能意識到這點,因為從西漢時期開始的盜墓活動就非常猖獗,三國時期的曹操更是成立正規軍隊大肆盜墓以供軍餉,而武則天從一個小才人爬到一個權利巔峰的皇帝,死後必定會帶走無數的珍寶用於陪葬,這是每個帝王都必須乾的事。以顯示其獨尊身份。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她的陵墓確實引來大量的盜墓賊,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再來就是武則天的自負,她認為自己必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一帝,她的偉大身份不是用幾個文字所能夠表達的,立下無字碑可以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和偉大功績。武則天在位時的確社會穩定,商業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還有就是,我認為武則天登記稱帝是靠著無恥與血腥換來的,他先嫁給老子,在嫁給兒子,最後還殺死自己的孩子用以嫁禍給競爭對手,這種令人髮指的惡毒手斷可以說是路人皆知,這點她自己更加清楚,所以立下無字碑是怕後人指著自己的陵墓罵她嘲笑她甚至有可能被人拖出來鞭屍洩憤。以上就是本人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歡迎評論與交流。


晨汐看歷史


武則天陵前的那塊無字碑,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聰明人進行過猜想。武則天的陵前,為什麼是一塊無字碑呢?碑上不落文字,是武則天給李顯交代的呢?還是李顯沒給武則天刻上去呢?

(武則天陵前的無字碑)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塊石碑,應該是在武則天生前就立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她和李治的乾陵前面,東、西各有一塊石碑。西側的是武則天給李治立的“述聖碑”,上面有5千多字的碑文,還是武則天親自給李治寫的。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這說明,武則天生前就已經想好了,要給李治立一塊碑,再給她自己立一塊碑。而且從位置來看,她的碑在東側,居上。李治的碑在西側,居下。

只有武則天生前就已經立下了這兩塊碑,才會是這樣的佈局。否則的話,李顯不可能給他爹媽各立一塊碑,也不可能把他媽的碑文擺在東側,把他爹的碑文擺在西側。

另外,無字碑上面還盤了很多龍,這些龍都做得非常精美。這也說明,這塊碑一定是武則天立的。如果是李顯立的,他不會在碑上雕刻龍,他只可能雕刻鳳。因為武則天最後是表示自己要去除帝號,恢復皇后的稱號的。既然恢復了皇后的稱號,她就不可能是龍了。再在石碑上刻龍,就不恰當了。

(武則天畫像)

而且,根據陝西文物研究所的考察,他們在碑文的陽面,發現上面畫了很多小格子。這些小格子,長4釐米,寬5釐米。排列得整整齊齊。根據格子的數量計算,如果寫字的話,大約可以寫3300個字。

很顯然,這些格子不可能是碑立好後再刻上去的,而是在立碑之前,就已經刻上去的。

既然是立碑之前,就已經刻上去的。說明那時候,武則天就已經把她的碑文都擬好了,而且字數也都算好了,因此才畫了這樣的格子。

既然武則天生前就已經把她的碑文擬好了,為什麼這個碑文,並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很顯然,是因為後來發生了“神龍事變”的事情。

如果沒有發生“神龍事變”,武則天一直當皇帝到老死。那麼,她當年擬定的那個碑文,刻在上面,確實是很合適的。但是,後來發生了“神龍事變”,張柬之等人看見武則天年邁了,對朝廷的控制力變得很弱了,為了立功,因此提早把李顯捧起來,讓他當皇帝。這樣一來,武則天的事蹟就發生了變化,那些事蹟用來說武則天,顯然就不太恰當了。

同時,武則天自己又對李顯說,她要廢除帝號,恢復皇后的稱號,作為李家的一個媳婦,埋進乾陵裡。這樣一來,那個碑文就更加不恰當了。因此就沒有刻上去。

(神龍事變)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武則天去世之前,給李顯交代過她的碑文的事情嗎?

有人說,那個無字碑,肯定是武則天給李顯交代的,讓李顯什麼也別刻上去,留一塊無字碑。意思是,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靠譜的。因為武則天絕對不會認為她做的事情有錯。不管她曾經做過什麼,她都不會認為是錯的。既然不會認為是錯的,又怎麼存在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這個話呢?

還有人說,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勞太大了,一塊碑文裝不下,所以特別給李顯交代,讓李顯不在上面刻文字。

這個說法也不對。武則天在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在石碑上刻文字了。那時候都沒有覺得她的功勞太大,石碑裝不大,為什麼她不當皇帝了,反而認為自己的功勞太大石碑裝不下呢?這不是不合常理嗎?

由此可見。武則天交代她碑文的事情,一定是讓李顯在上面刻字的。而且一定是讓李顯不刻別的,就刻上她生前擬好的那個碑文。雖然武則天在去世前,恢復了皇后的稱號。但是,她並不想改變改她的碑文。她覺得她一生的功績,值得用那樣的文字來表述。

不過,當她去世以後,李顯卻為難了。如果按照武則天交代的話去辦,這是不恰當的。畢竟武則天已經去除帝號了,再那樣刻,顯然不妥。但是,他又不敢重新給武則天擬寫碑文。重新給武則天擬寫碑文,是違逆武則天心意的。等李顯將來死了,去地下見武則天的時候,怎麼向她交代呢?

思來想去,李顯乾脆什麼也不刻上去。因此,就成了現在咱們看見的“無字碑”。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且從古至今僅有的女皇帝。按理說獨領風騷的她在去世後應該留下一塊墓碑記錄自己的生平事蹟,以供後人瞻仰,可偏偏武則天只留下了一塊“無字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結合歷史記載以及民間傳言,我總結了以下三點原因。

一、武則天內心對李唐江山的愧疚

都知道唐高宗離世後,武則天統攬政權,做了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並該國號為“周”。這讓她對唐高宗李治有了極大的愧疚。而且在她執政期間,對李氏家族極不友好,誅殺了多位李家的皇親國戚,到晚年更是連自己留給李家的女兒都殺了。所以在武則天晚年時,她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內心十分過意不去,覺得無顏去見泉下的親人,沒法在皇家陵墓裡留下自己的名字,才用了一塊“無字碑”。

圖.武則天


二、把功勞與過錯留給後人評價

武則天的一生無疑犯了許多錯事,比如包養“男寵”張氏兄弟、因讒言狠心殺死自己女兒等等。但是她也對整個唐朝做了許多有貢獻的事,比如:大興科舉制度、選拔社會人才;減少稅負,大力發展經濟;嚴懲貪官汙吏,打造清明政治;打擊門閥勢力等等。

可以說武則天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也是一個有很多過錯的人。如果在墓碑上只為自己歌功頌德,他人肯定會心有不滿,而引起對她過失的討論。而墓碑是要給後人看的,如果寫了自己的過錯可能會遺臭萬年。綜合來看,武則天選擇用一塊“無字碑”,把功過留給後人來評價,可以說這是極其聰明的明哲保身的做法。

圖.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


三、唐中宗李顯對母親的不滿

都知道在唐高宗李治離世後,本應是太子李顯登基,可是李顯沒做幾天皇帝就被自己的母親武則天趕下皇位,變成了廬陵王。試問,歷史上還有哪一個皇帝被自己的生母逼下皇位?這讓李顯極度沒有面子,心理十分不滿。而且武則天登基後,當了二十幾年的皇帝,李顯也是足足當了二十幾年的皇太子。期間,武則天甚至想把皇位傳給武家人,而不是自己的親兒子李顯。李顯對此也是懷恨在心。因此,民間也有傳言,武則天離世後,是唐中宗李顯故意不給她寫碑文,而留下一塊“無字碑”的。

圖.唐中宗李顯


結語:依據歷史和民間傳說,武則天只留下一塊“無字碑”的原因可能是她內心對李唐有愧疚,也有可能是她想把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世評價,也還可能是武則天的兒子對母親不滿故意給她留了一塊“無字碑”。

關於武則天為什麼只留下一塊“無字碑”,眾說紛紜,這已然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迷題。對此,喜愛歷史的你有什麼看法嗎?歡迎留言評論!


唐宋秘史小偵探


唐載初元年(689年)9月9日,都城長安大明宮裡含元殿上鐘鼓齊鳴,百官舞拜,一位頭戴冕梳,身穿黃袍的女子宣佈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她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在32歲時以皇后身份參政,直到82歲一共執政50年,在她執政期間,國家經濟穩步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好了基礎。這樣一位遠識卓見,精明強幹,膽識過人的女政治家於公元705年11月病逝了。臨終遺囑:除去帝號,以高宗皇帝的名義和高宗埋在一起叫“乾陵”。但由於武則天的影響遠遠大於高宗,人們多稱為武則天墓。

乾陵整座墓好像是一座完整的小山,像一個躺著的女人,看她的墓室要花兩個小時左右才能走到頭。據說她的墓是唯一沒有被盜的唐朝墓室,她的墓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但是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後人所加文字也是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則天為什麼在墓碑上不刻一字呢?歷代學者為此爭執不休,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武則天自知自己執政中篡權改制,濫殺無辜,罪孽深重,無功可記,與其貽笑大方,不如一字不寫。

有人將武則天說成是暴君,其罪狀歸結以下:

●嚴酷專橫。高宗疾病纏身,政事全由武則天處理,臣子們稱她是“天后”。高宗死後,武則天更是獨攬大權,她廢了太子,正式登基成了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刑訊逼供、囚禁親生兒子。宗室朝臣被冤殺者數不勝數,武則天晚年更是豪奢專斷,弊政很多。

●狐媚惑主。武則天14歲入宮時已出落得一表人才,身體豐滿,容貌端麗。但在太宗面前只封為“才人”,列后妃第六等,與一個侍女的身份差不多,到了李治身邊後,她的才幹與容貌才發揮了作用。她看透了李治的多情、體弱多病、優柔寡斷、多愁善感的弱點,她以傳情的眉目、婀娜的身體徵服了李治。她成了“昭儀”,不久又升為“宸妃”,後來她精心策劃廢了王皇后,自己當上了皇后。

●擾亂後宮。武則天不滿足富麗莊園,煊赫鋪張的排場,不滿足錦衣玉食,乘車坐輦的生活,她先是寵幸薛懷義,讓他入侍。這個街頭賣膏藥傢伙後來竟被封為左威衛大將軍、梁國公。後又有御醫沈南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張氏兄弟毫無才能,只因相貌俊美取悅武則天,併為張易之設立“控鶴府”。

有的人認為武則天一生聰穎機智,常常做出驚人之舉,無字之碑,意在千秋功過,讓後人評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指出,從唐中宗起,陸贄、李絳、宋代的洪邁、清人趙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則天,對她評價很高。他們認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礎建立了規模,而武則天則鞏固和發展了這一基礎,沒武則天起作用的50年也就沒有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這對唐朝的歷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應該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

武則天的錯誤也是很嚴重的,尤其是其統治後期朝政腐敗,對歷史的進步起了阻礙的作用。功過參半,有些人認為武則天是個聰明人,立“無字碑”立得聰明,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還有人認為武則天是自知自己在位時扶植寒弱,打擊豪門,發展科舉,獎勵農桑,繼貞觀之治,啟開元盛世,政績斐然,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蓋過世。

持這種觀點的人高度評價武則天,他們認為武則天是一位剛強機智的政治家。在她的統治下的半個世紀裡得到了切實的鞏固,這是她對歷史的貢獻。同時,自武則天死後乾縣百姓,每逢麥收之際,紛紛來到“無字碑”前焚香祭奠,悼念武則天的功德。

正如明代一位無名詩人在無字碑上提的詩中寫的那樣:“乾陵松柏遭兵焚,滿野牛羊春草齊,唯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

因此至今關於武則天為什麼立下無字碑,仍然沒有定論。她的無字碑大概是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傾訴吧!


校書郎工作室,叄月春


歷史漫談君


“無字碑”為何無字,千多年來,人們對此有種種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種:一說功高德大無須說,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說,三是功過是非留給後人說,四是稱謂不統一不便說,五是信奉佛教萬事皆空不用說。

這五種說法都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臆斷,而沒有事實依據。事實究竟如何呢?我認為:“無字碑”就是“功德碑”,武則天立碑的目的,就是為給自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

這從武則天一貫好大喜功的做派可以看出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且唯一的女皇帝、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登位後,就大修宮殿、佛寺,藉機炫耀自己。長壽三年(公元694年),已70歲高齡的她為表彰自己,在生活起居的神都(今洛陽)城內定鼎門大興土木,耗資百億修建歌功頌德的“天樞”:“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並親筆題名:“大周萬國述德天樞。”(見《資治通鑑》)當時,僅為此就熔燬了27000貫流通的錢幣,耗去當時國家財力的四分之一強。公元695年,她又下令鑄九州銅鼎和十二生肖,置於通天宮。有學者認為,由於武則天的大興佛寺,勞民傷財,而使“唐朝的全盛時期到來,比兩漢、明、清都要推遲三五十年”。從武則天不惜國力財力民力大搞個人崇拜的“形象工程”來看,她絕對不會忽視自己身後為自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這樣的重大事件的。況且,從公元683年高宗駕崩到705年武則天死,乾陵在武則天親自規劃和指揮下修建,耗時長達22年,她有足夠的時間來做這件事。

既然武則天有心為自己勒碑記事,為什麼現存的碑又不銘一文呢?這隻能說,武則天的“無字碑”與她本人無關,刻與不刻字、刻什麼內容,也不是已經身患重病只等死去的她所能左右的,而是要從當時的政治形勢與繼任者的情況來分析。

繼任者心懷怨憤不願刻

武則天在位16年,從顯慶五年(660年)開始參政,到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被逼退位,實際掌握天下大權45年,雖然叱吒風雲,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臨終前卻極為淒涼。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患病,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朝臣進行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被遷往上陽宮。同年11月,82歲的武則天病死在東都洛陽上陽宮的仙居殿。死前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她雖然還權於李唐,但畢竟在那個男尊女卑、夫為妻綱、君權神授的封建社會屬於“僭越篡位”,為社會主流所不見容,人們之所以當時表面上能夠接受,一方面是迫於她生殺予奪大權的重壓,另一方面也是人們仍視她為武氏之女,李氏之婦。不管怎麼說,她稱帝改唐為周仍是李唐天下的深深恥辱,因此在她死後要與高宗合葬於乾陵時,就有給事中嚴善思等人上疏力阻,只是中宗沒有同意而已。

武則天濫殺唐朝宗室及貴戚令他們心懷怨恨。她為了清除稱帝的障礙,“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令“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惋憤”(見《資治通鑑》)。可見她的兇狠毒辣與殘酷無情及當政期間血雨腥風的恐怖政治氣氛。這不能不讓繼任者心有餘悸,心懷怨憤。武則天先後毒死太子李弘(諡號“孝敬皇帝”);廢太子李賢(高宗第六子,諡號“章懷太子”)為庶人,後又逼其自殺。即便她親生兒子唐中宗李顯(高宗第七子),也幾度險遭毒手,當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她廢黜皇位,貶逐出京。他的長子李重潤(諡號“懿德太子”),女兒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諡號“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則天處死。此外,武則天晚年還一直思謀著將皇位傳給其武家侄兒。有過這一番飽受折磨經歷、生性又懦弱無能的中宗,雖然不敢公開否定母親的廢唐建周行為,不能公開發洩對母親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她歌功頌德的好話,如何評價他這個如狼似虎的母親的一生,是令他左右為難的一件事情,深受其害的唐宗室及貴戚朝臣的爭議肯定很大,最後乾脆一字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一塊“無字碑”。同時,由於中宗的軟弱無能,武氏集團、安樂公主與五王及太子李重俊之間的宮廷權力鬥爭劍拔弩張,危機四伏,也顧不上刻。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已經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令人磨去,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武周政權給李唐政權帶來的恥辱。


蘇皮皮


關於武則天的無字碑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自認為功高千秋,無與倫比,自然也是無言可述;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自知其心歹毒,不想明言。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是後人無法表述,一是繼位的新皇帝,無法稱武則天是先帝還是太后,畢竟武則天做了16年前朝“大周”的皇帝,二是大臣們關於如何寫碑文,一直有爭論,又恰逢時局動盪,所以乾脆就不寫了。

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武則天交代的不寫碑文,第二種是後人不知怎麼寫。我更傾向於第一種,是武則天交代的不寫碑文,但既不是自認功高,也不是自知歹毒,而是反映了武則天晚年矛盾的心態。

武則天晚年一改往日的強悍作風,生活奢靡,整日與小暖男嬉戲於後宮,正是反映了武則天,晚年追求人性的矛盾心態。她深知她的的權術霸道和大刀闊斧,換來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同時她還知道她的殘酷和兇狠是人性所不容的。

作為皇帝她需要專權,同時又希望臣民們都是順民,她不希望因為對她的評價帶來朝庭的動盪,從最後她把江山還給了李氏,也可以看出,武則天晚年考慮最多的還是百年之後政權過渡。所以無字碑正是武則天對身後的社會安定做出的最後的努力。


樂都的讀讀寫寫


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

“無字碑”雖未刻錄任何文字,但形制、紋飾已表達或者遠遠超過了文字所能表達的更為深層的政治社會含義。

碑上用一些藝術符號,比如用碑石超常規的巨大體量,用螭首方趺超越古今的奇特形制,用專屬皇帝的九尊龍紋來表明武則天的政治地位,這或許正是武則天或者唐中宗的明智之舉,故而使“無字碑”得以保留至今。

共5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