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一直以來,全球汽車工業都被日本、德國、美國三強牢牢把持著,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發佈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2016年上榜的100家公司裡,日本、美國、德國三國合計73家公司,處於壟斷者的地位。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如今,這個加拉帕戈斯俱樂部即將強行擠進一個新會員,一個講中國話的野蠻人——均勝電子。

均勝電子的前世今生:

均勝電子成立於2004年,創始人叫王劍峰。

從1990年代開始,王劍峰就繼承父業,從事汽車零部件的生意,經驗豐富。但就跟浙江地區數百家汽配公司一樣,起步前幾年的均勝,做的是塑料進氣管、空調出風口等產品的製造,典型的低門檻屌絲行業。

這種功能件拼的是成本,幾乎不需要研發,即使投入成本做研發,也很容易被山寨模仿,難以做大。

改變來自一次送上門的機會。

2008年,金融危機,歐洲受傷尤其嚴重,大量汽車公司走向破產邊緣,比如沃爾沃、捷豹路虎、標緻雪鐵龍,先後被甩賣股份。

2009年,一家中德合資零部件公司——上海華德塑料製品被低價甩賣,均勝當機立斷買了下來,這讓他的資產翻了數倍,一下子躍升為業內較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之一。

有了規模,就可以上市了,2010年,均勝借殼【遼源得亨】,成功上市。這就相當於給均勝插上了一對翱翔萬里的金融翅膀。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擋不住的併購步伐

2011年,還沒有辦完上市手續的均勝,已經忍不住要開展另一番大冒險了。當別的實體制造業同行都在熱衷於投資房地產時,他們反其道而行,賣掉了自己的房地產項目,全力參與到對德國普瑞的收購案中去。

在2016年以前,均勝電子的業務主要分兩塊,一是汽車內飾,二是汽車電子。

和大多數公司的發展軌跡不同,多年來,均勝電子提升業績靠的不是客戶的增加,而是不斷的進行大手筆的併購。

通過不斷的整合新業務,實現營收的增加。公司併購不完全清單:

2014年,德國普瑞控股有限公司

2015年,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Knight Merger Inc.,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Preh Holding GmbH

2017年,普瑞伊瑪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有限公司

2018年,Joyson KSS Auto Safety S.A.

2019年,Preh GmbH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平均一年一單收購案,收購對象都是德國中小型的汽車科技公司,目的是為了不斷強化普瑞在汽車中控臺——這個未來的智能駕駛系統入口的技術領先性。

雖然收購的操刀者都是普瑞,但背後的資金提供者,毫無疑問是均勝電子。


普瑞對於均勝,有著兩重意義非凡的價值:

第一,普瑞的主要客戶是寶馬、保時捷、奧迪、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歐洲豪華車品牌,這就意味著,均勝由此獲得了一個進入歐洲頂級品牌的渠道,並且在他們的品牌背書下,均勝再進入其他市場要容易得多。

比如,寶馬的i-eDrive 中控平臺和奧迪的MMI中控平臺,都是由普瑞技術提供,寶馬的i3新能源車電池管理系統,也是來自普瑞。

第二,普瑞的汽車電子技術,是均勝夢寐以求的。

均勝徘徊在汽車塑料件上太久了,低毛利、易模仿,不跳出這個泥潭就永遠也做不大,而普瑞的汽車電子明顯更有門檻,並且在新能源車和無人駕駛時代,還代表著行業的發展方向,前景要廣闊得多。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收購日本高田:

高田是日本最大的安全帶、安全氣囊和兒童安全座椅供應商,擁有超過80年的經營歷史,年營業額超過50億美元,員工超過4萬人,在日本汽車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不幸的是,一次意外的質量問題,讓高田陷於絕境。

從2000年後開始,就陸陸續續有用戶投訴,美國市場上的某些日本車和福特、克萊斯勒等車型會出現氣囊殺人事件。這些車型在彈出安全氣囊的時候,會伴隨著金屬碎片飛濺而出,奪人性命!

殺人事件越來越多,受傷案件也已接近兩百宗,市場聞之色變。

人們發現,這些殺人氣囊全部來自高田。

為了安全考慮,各大汽車公司被迫召回,召回車輛數超過了5300萬輛,由此刷新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汽車召回案。

經過調查,高田氣囊使用了不安全的硝酸銨作為催化劑,增壓泵的設計也有問題,當潮溼空氣侵入增壓泵之後,催化劑就會變得不穩定。

這樣,當氣囊展開時,受損的催化劑會比預期燃燒得更快,對增壓泵的鋼結構造成超過設計的壓力衝擊,導致整個金屬結構碎片化,四處飛濺。

氣囊殺人事件一旦出現,高田的命運就身不由己了。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首先是超過10億美元的天額賠償款,其次是各大汽車公司的訂單取消導致的鉅額虧損,各種債務糾紛下,高田一口氣沒緩過來,只得破產了事。

可憐的是,即使破產拍賣,要賣給誰,也不是高田自己能決定的!

作為債主,全球各大汽車公司決不允許發生影響自己利益的事情,於是,當歐洲最大的安全氣囊公司【奧托立夫】想要收購的時候,就被債主們默默抵制了。

以奧托立夫30%的份額,加上高田20%的份額,兩者合併有可能締造一家全球份額超過一半的安全系統壟斷者,對於下游的汽車公司來說,又如何能接受呢?

於是,當規模小得多的美國【百利得】提出要收購高田資產的時候,理所當然的就受到了債主們的歡迎。據高田重建計劃委員會傳出的消息,百利得已被列為優先的候選競購方。

表面上,出手的是美國百利得,實際上,背後站著的是中國的均勝電子。

百利得的年營收規模只有15億美元,不到高田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出典型的蛇吞象案例,而均勝電子,剛在此前不久收購了百利得,那時候,他的營收甚至只有11億美元。

這簡直就是螞蟻吃大象啊!

一隻螞蟻,剛剛吃掉一條蛇,緊接著再要吞下一頭大象,他真的能消化得了嗎?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飛上天的利息支出

從A股企業轉型路線來看,併購的資金來源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自給自足,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用經營賺的錢投資併購擴大生產規模;另一種就是融資,融資又有兩種,一種是通過金融機構借款,一種是利用上市公司特有優勢增發和發債。

均勝電子呢?

各種渠道兼顧,其中主要是借款。

公司賬面長短期借款超過180億,2018年利息支出高達10億,差不多是淨利潤的一半。

表哥不反對上市公司借錢發展業務,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當利息支出超過淨利潤的10%甚至30%的時候,說明資金成本已經是超負荷了。

不是都有投資回報率的評估嗎?只要達到投資回報率不就行了?

所以只認資金使用成本:一家公司併購是否合理,要看併購後的年份中,利息支出是否合理。

從均勝電子的財報來看,高昂的資金成本是不合理的。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清倉式股權質押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利息支出比較重的,老闆都會大比例股權質押。

這都是套路。

上市公司之所以玩命借錢,很有可能不是借給自己用的,因為大股東缺錢。

均勝電子的大股東為什麼會缺錢呢?

均勝電子的大股東是均勝集團,集團的實控人也是均勝電子的實控人。集團的投資路線非常廣泛,尤其是熱衷於… …房產。

集團至少投資了8家商業旅遊房地產公司,缺錢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集團為了資金週轉,不得不質押上市公司的股權,均勝集團的股權質押比例超過70.71%,實控人王劍鋒的股權質押率超過92%。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商譽雷有多危險?

賬面顯示,均勝電子的商譽高達83.8億元。

和美的集團超過200億的商譽相比,絕對額似乎不太大,但是別忘了,美的集團的銷售額超過2500億,資產接近3000億,如此龐大的規模下,200多億的商譽就不那麼重要了。

而均勝電子呢?

年銷售額560億,資產總額590億。

鉅額商譽的主要構成部分來自斥資60多億併購的KSS。

先不說這筆鉅額交易的事務所是瑞華,單純從KSS的實際盈利能力看,公司全年淨利潤不足10個億。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60多個億,還是個未知數。

財務總監很聰明,說KSS和高田是相同的業務,我們就合併核算了。

但是,1+1起碼等於2吧?

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合計淨利潤11.98億元。要知道公司2017年淨利潤就達到了10個億,那併購後的高田業績去哪兒了?

KSS和高田,十有八九是不及預期的。這商譽地雷,啥時候爆呢?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高田生產的氣囊,不再叫安全氣囊,而是叫“死亡氣囊”。

據報道,高田公司的“死亡氣囊”已經在10年的時間內造成了100多人的死傷。

陸陸續續召回了差不多上千萬輛汽車,最近的一次,2018年2月28日,澳大利亞政府強制要求汽車生產商和經銷商召回安裝了日本高田公司所產問題安全氣囊的汽車,共計大約230萬輛,是澳大利亞迄今規模最大的汽車召回行動。

敢於當高田的接盤俠,均勝電子勇氣可嘉。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三、未來,依舊令人激動

2020年新年伊始,特斯拉的行情就好戲不斷。均勝電子公告顯示,公司確定為特斯拉中國Model 3 和Model Y車型的供應商,項目新增訂單總金額約15 億元人民幣。

公司股價也摧枯拉朽式的瘋狂上揚,截止最新收盤日,股價超過30元,較一個多月前翻了一番還多。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有一個規律就是世界巨頭進入中國之後往往會先培養起一批優秀的供應商企業,整合出現的供應鏈系統。然後這些企業也會成為大量下游品牌成長的基礎。

比如松下之於格力、美的,比如蘋果之於華為、小米。從這個意義上說,正被特斯拉這個“火車頭”拉動起來的中國汽車供應鏈正引領著中國汽車行業走向未來。

均勝電子:“優秀”的有點出奇


因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像均勝電子這樣被整合到特斯拉供應鏈的企業,未來的前景依舊值得市場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