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早上去家附近的一個美食廣場吃早餐,一抬頭,突然看見前方隔著4行座位的地方,有一個老人翹著二郎腿在抽菸。明明是室內公共環境不允許抽菸,而且牆上也貼著醒目的標誌,為什麼這個老人還敢如此毫無忌憚地“作惡”?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樣不文明的一幕,都會感覺氣憤,並不由得感嘆:不是老人變壞了,而壞人變老人。氣憤之餘,我仔細打量眼前的老人,發現他衣著講究,估計是生活條件不錯,應該有一定經濟基礎。

佛家經常告誡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這樣呢?為什麼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往往混得更好,物質回報豐富,沒有得到惡報;而那些老實本分,經常行善的人,日子不見起色,也沒有得到善報呢?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農村甚至有句非常諷刺的俗語,來闡述這種現象——“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為什麼會出現惡人沒有惡報,而好人反而沒有多少好報呢?其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並不衝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好人,就如同是君子,他們更加追求正義和真理,因此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付出生命代價,也要捍衛“真善美”的仁義道德。所以,他們往往在物質上的回報少一點,但在精神上是富足的,是永垂不朽的。

壞人,就如同是小人,他們眼中只有利益,經常是忘恩負義,見利忘義,有點想動物世界裡面的“弱肉強食”,為了使自己得到利益,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因此經常把仁義道德拋在一邊。

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理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呢?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1、善惡的報應是道德上的報應,而不是物質上的回報;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道德的人,他未必就是有好報,還可能很悲慘,甚至是為此付出了生命。有些壞蛋,他可能一輩子都平平安安!

比如說,諸葛亮作為忠臣和賢臣的代表,鞠躬盡瘁,操勞過度,最後只活了54歲;而司馬懿作為奸臣的代表人物,陰險狡詐,篡奪曹魏政權,卻活了73歲高齡。

關於“德”與“福”能否統一,哲學上也曾經討論過。哲學家周國平先生說:“善有善報,這個報應就在現世的,但是這種報應是精神上的報應。比如說,你是一個好人,你享受到了做好人的這種自豪,你享受到了這種人性的光輝和尊嚴。而那些壞人,他再怎麼擁有世俗的利益,也是精神虧損,從來沒有感受到做人的自豪和尊嚴,這已經是對他的懲罰了!”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由此可見,我們不要用物質標準去衡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是要多從道德層面去看:好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稱讚;壞人得到了大家的否定和譴責。如果一味強調好人必須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這也違背了行善的初衷,也會使得好人漸漸淪為小人之列。

《小人經》中說道:“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這裡的“榮”也是精神上的光榮,雖死猶榮,就像大英雄岳飛、文天祥一樣;而“枯”就是指精神上面的卑劣、無恥,要被後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如秦檜、高俅等人那樣。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2、我們應該長遠來看善惡報應;

老話說得好:“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人如果壞事做多了,就會大禍臨頭。正如《易經》所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人在做,天在看,老天不會冤枉每一位好人,也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位壞人。

大家看善惡報應的時候,需要有點耐心,要把眼光放長遠點,正所謂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報銷!”

今年7月份發生的“保時捷女司機掌握男司機事件”,將這位保時捷女司機和她的丈夫都推動風口浪尖,女司機被大眾口誅筆伐,她往日裡囂張跋扈的種種劣行也被曝光與譴責,其丈夫也因為違紀問題被立案調查。這便是現實生活中“惡有惡報”的最好例子,也是保時捷女司機作惡多年的集中爆發。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前不久,兩個大快人心的案件終於宣判了:一個是16年前殺人埋屍的嫌犯杜少平被判處死刑,其他12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一年至八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另一個是雲南高院依法公開宣判孫小果再審案宣判,決定執行死刑。

短期來看,杜少平和孫小果都曾經作惡多端,僥倖逃過法律的制裁,逍遙法外多年;但長期來看,善惡終有報,蒼天饒過誰,他們兩人都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嚴厲懲罰,也罪有應得!

縱觀歷史,也是如此:漢宣帝時期的大將軍霍光,位高權重,功高震主,還極度縱容家人的不法不德行為;但是霍光剛去世三年,漢宣帝劉詢就找機會將霍氏滿門抄斬。

秦檜是陷害忠臣岳飛的最大奸臣,他一輩子得寵,權傾朝野,官至宰相,加九錫,還安享晚年、壽終正寢,活了66歲。死後,秦檜還被皇帝追贈為申王,諡號“忠獻”。秦檜的一生小人得志,正可謂是“福祿壽”三全。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宋孝宗趙眘即位,下詔昭雪岳飛冤獄,恢復岳飛官職,將岳飛遺骨移葬於杭州西湖棲霞嶺下慶;宋寧宗趙擴追封岳飛為鄂王,並修建了嶽王廟,當時嶽王墳前並無秦檜等人跪像。到了明清兩代,全國各地都自發修建了成百上千對“秦檜夫婦跪像”,秦檜大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秦檜也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岳飛雖然冤死,但在宋、元、明三朝,備受世人尊崇,成了人們心中的大英雄。岳飛墓多次被修繕,嶽王廟前的香火也是世世代代永不間斷。所以說,長遠來說,秦檜是惡有惡報了,而岳飛是善有善報了!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成德需要一個過程,積惡成禍也是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是三代人,或是五代人,先有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就如作家餘華在《活著》中寫道:“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樣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裡,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了。”

這一段形象生動的前後對比,是發家史和敗家史的對比,也是積善興家和積惡敗家的對比!

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並不衝突!短期看,給人一種錯覺,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但長期看,你靜心來就會發現,人生依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