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著相”與以心為法之入形

佛家裡面有一個詞語傳得很廣,就是“著相”。習慣性地,筆者會化成一個象:“靠近一個物象”去理解,比如你看筆者的書,就是一種“靠近”的象,此時可以認為你著相了。為避免與佛家理論混淆,筆者以“入形”一詞命名此種意象。

因此入形(著相)是無時無刻緊隨我們,如形隨影。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每活在某個角色上,都是要入形(著相)的。

佛家裡面,執著有兩種:一種是我執,一種是法執。

所謂 “我執”,就是為了維護自我的認識而起的執著,也就是著相,死死認定自我的認識是對的,別人的看認識是不對的,這個是我執。

法執,也是執著,是對佛法執著著相。它不是死死認定自我的看法,而是死死認定佛法的看法是對的,因此,不可以有所違逆佛法,把佛法當做寶一樣死死認定,就是法執。例如說“行善除惡、一心向善”,就是對佛法的執著著相。這是小乘的說法,而大乘是要成佛的。佛法有云:“我執不破,難出三界;法執不破,不能成佛”。大乘要成佛,必須要破法執,連佛法都不可以死死認定。如果死死抱定佛法不放手,就是法執。有法執存在,就不能成佛。

其實,這樣看來,久讀太極博弈原理的讀者都知道,象的思維就可以輕易達到了。

——但是,筆者還沒見到自己成佛?或者筆者已經成佛了而懵然不知?

——這就得迴歸到,究竟什麼是“佛”這個層面上。

佛家“著相”與以心為法之入形

不過,筆者已經沒多少精力去深入這個議題了。只是有所感概,佛家這個理論,在傳播過程中參雜了不同的觀念,漸漸以文字為主,而脫離象的思考方式(無極)。於是乎,有時候,當一個人感覺對方不對時,就會對對方說:“你著相了!”,究竟不對在哪裡,也許他們什麼也理不清。

更甚的是,可能有些後世人杜撰了各種故事進行傳播,而使思想文化漸漸偏離了原樣。

譬如以下一個故事:

………………………………………………………………………………………………

“禪”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謂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間一切事物實體,凡是著相的人很難進入“禪”的最高境界。

禪宗的初祖達摩禪師來到中國時,曾與梁武帝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梁武帝是一個信佛虔誠的皇帝。他見到達摩禪師時,問道:“我登臨帝位以來建了不少廟,印了不少經,供養了許多僧尼,是否有大功德?”

達摩回答說:“沒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問道:“為什麼呢?”

達摩說:“因為你所做的只是追求世俗的小果報而已,說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問:“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呢?”

達摩回答說:“真功德是圓融純淨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聽後大為不悅。

達摩發現梁武帝離真正佛理還很遠、且與梁武帝沒有緣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並最終開創了中土禪宗。

在我們周圍處處都有“相”,人們執著於它,追求於它,陷溺於“相”中,無法自拔!《金剛經》雲:“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個索要佈施回報的人與沒有佈施的人是沒有本質差別,仍然在生死當中,有時甚至是造業,因為他更加執著於“相”,更加地希望回報,也更加地貪婪。  

………………………………………………………………………………………………

——這裡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矛盾:梁武帝著相了,而達摩禪師(被認為在禪方面有極高的造詣)也是著相了!!也即是這個故事杜撰的可能性極高!

而這無非就是一個圈中圈模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道至簡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