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着相”与以心为法之入形

佛家里面有一个词语传得很广,就是“着相”。习惯性地,笔者会化成一个象:“靠近一个物象”去理解,比如你看笔者的书,就是一种“靠近”的象,此时可以认为你着相了。为避免与佛家理论混淆,笔者以“入形”一词命名此种意象。

因此入形(着相)是无时无刻紧随我们,如形随影。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每活在某个角色上,都是要入形(着相)的。

佛家里面,执着有两种: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

所谓 “我执”,就是为了维护自我的认识而起的执着,也就是着相,死死认定自我的认识是对的,别人的看认识是不对的,这个是我执。

法执,也是执着,是对佛法执着着相。它不是死死认定自我的看法,而是死死认定佛法的看法是对的,因此,不可以有所违逆佛法,把佛法当做宝一样死死认定,就是法执。例如说“行善除恶、一心向善”,就是对佛法的执着着相。这是小乘的说法,而大乘是要成佛的。佛法有云:“我执不破,难出三界;法执不破,不能成佛”。大乘要成佛,必须要破法执,连佛法都不可以死死认定。如果死死抱定佛法不放手,就是法执。有法执存在,就不能成佛。

其实,这样看来,久读太极博弈原理的读者都知道,象的思维就可以轻易达到了。

——但是,笔者还没见到自己成佛?或者笔者已经成佛了而懵然不知?

——这就得回归到,究竟什么是“佛”这个层面上。

佛家“着相”与以心为法之入形

不过,笔者已经没多少精力去深入这个议题了。只是有所感概,佛家这个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参杂了不同的观念,渐渐以文字为主,而脱离象的思考方式(无极)。于是乎,有时候,当一个人感觉对方不对时,就会对对方说:“你着相了!”,究竟不对在哪里,也许他们什么也理不清。

更甚的是,可能有些后世人杜撰了各种故事进行传播,而使思想文化渐渐偏离了原样。

譬如以下一个故事:

………………………………………………………………………………………………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着相”。所谓不着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事物实体,凡是着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界。

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来到中国时,曾与梁武帝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梁武帝是一个信佛虔诚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禅师时,问道:“我登临帝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许多僧尼,是否有大功德?”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

达摩说:“因为你所做的只是追求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说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真功德是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听后大为不悦。

达摩发现梁武帝离真正佛理还很远、且与梁武帝没有缘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并最终开创了中土禅宗。

在我们周围处处都有“相”,人们执着于它,追求于它,陷溺于“相”中,无法自拔!《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个索要布施回报的人与没有布施的人是没有本质差别,仍然在生死当中,有时甚至是造业,因为他更加执着于“相”,更加地希望回报,也更加地贪婪。  

………………………………………………………………………………………………

——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梁武帝着相了,而达摩禅师(被认为在禅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也是着相了!!也即是这个故事杜撰的可能性极高!

而这无非就是一个圈中圈模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道至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