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公司一旦上市,投資公司會紛紛退出撤資?

葉芳鑾


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投的公司上市,然後兌現出局。這是他們的根本,他們不賣,難道留著當股東麼?

現在相當多的初創公司,都是天使-VC-PE-PreIPO一步步融資過來的。剛開始,小公司缺乏資金,抗風險能力差,因此需要融資機構經過考核後提供資金,佔據股份。當然,絕大多數公司最後做著做著就死掉了,這些投資機構的錢就算打水漂了。但是,只要眼光準,投了十個公司有一兩個能上市,就能把之前所有的投資給收回來了。

比如像經緯,紅杉,真格,IDG,還有現在的騰訊阿里,這樣一些國內外知名投資公司,參與了很多獨角獸的投資。當然他們投了的公司死掉的更多,但只要投資到了一兩家能夠上市的公司,名利雙收。

所以,人家上市後憑什麼不賣?他們不兌現收益,就沒有錢繼續滾動投資。

當然,有些股權投資機構,本金不多,被投資公司也還沒達到上市的條件,那麼,也有可能中途就轉讓手中的股權給新接盤方。這種情況也不少見,雙方對交易價格協商滿意即可。

(晴溪)


孫建波


這說明投資機構大多數都是短視的,撈一票就跑。


很多做的很好的投資公司,比如騰訊的第一大大股東---南非MIH,2001年投資騰訊以來,一直到今年3月才宣佈要減持2%。投資17年來暴賺超1萬億人民幣……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筆投資了吧。

當年投資過騰訊的IDG和李澤楷,都在賺了數十倍後跑掉了,如果拿到現在,要賺5000倍左右!這筆投資也讓兩者都悔的腸子都青了。IDG的熊曉鴿和李澤楷都在後來的採訪過談到此事,李澤楷還說,如果不賣掉騰訊,說不定現在首富就是他了。當年,李澤楷持有20%的騰訊股份,按現在的市值(2.8萬億港元)計算,財富將超過5000億港元!要知道,香港第一富豪---李澤楷的老爸李嘉誠身價也不過2000多億港元!

類似的案例還有軟銀投資阿里,高瓴資本投資京東,如今依然持股,也算是長期持股了。

所以說,投資機構裡,其實和炒股一樣的 ,賺大錢的永遠都是少數,大部分都跟從OFO套現的朱嘯虎一樣,緊跟風口,一旦上市或者風口不對,馬上就跑了,這就是在風投界非常流向的風口論。



羊群效應無處不在。


趙冰峰財經


我就是投資公司的從業人員。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投資公司一般是通過設立基金去投資企業,入股成為股東,而基金都是有期限的,一般都是7-10年左右的期限,基金投資了企業以後,到企業上市,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少也要5-7年左右的時間,而且上市以後還要強制鎖定一年,競價交易鎖定的時間更長,如果上市解禁以後不退出的話,基金的時間就到了啊,投資人也不會願意,因為投資的時間太長了。

另外的話,中國的企業的股息率都是很低的,如果靠長期投資,永遠不退出,僅靠公司的分紅來獲得投資收益的話基本上很難收回投資成本,需要的時間也會非常非常非常久了,所以,上市以後都會盡快的退出。

還有一點,我們都知道,目前國內的首次公開發行上市都是通過證監會審核的方式,非常嚴格的審核,對企業的利潤要求也是非常高,企業都是卯足了勁最大利潤規模衝刺上市,這樣導致企業上市以後,業績很難一直保持增長,股市的很多企業都是這樣,一旦上市,業績變臉的企業數量也不少,所以投資公司在上市以後趕快退出,防止夜長夢多。而且中國的資本市場變臉的速度是很快的,一旦行情不錯,投資機構都會選擇退出。


小雷投研


大部分投資公司的資金都不是自有的,換句話講,他們的錢也來自其他地方,他們的目的是通過中短期的天使投資或者風險投資,快速的收回成本以及盈利,你可以說是撈一把就跑,也可以說成圈錢,但是,這就是風險投資的本質,他沒那麼多時間等著你的公司成長為阿里巴巴或者騰訊。


公司上市,為什麼投資公司紛紛推出?很簡單,資本的逐利性而已……

說到投資公司,我就想到了前段時間的一個數據,紅杉資本捕獲獨角獸數量53家;騰訊捕獲獨角獸數量31家;IDG捕獲獨角獸數量25家;阿里系捕獲獨角獸數量21家;啟明創投捕獲18家;經緯中國捕獲16家;高瓴資本捕獲15家;真格基金捕獲14家;順為資本捕獲14家;晨興資本捕獲14家。

拋開這些投資公司的自有資金不談,那麼其餘募集而來的資金,毫無疑問是有時間限制的,你換個角度想,這些大型的投資公司,他們募集了100個億,假如年化收益是8%,那就意味著每年其需要支付的利息就有8個億,假如按年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為期兩年,那麼需要支付的利息就是16億,請問你,如果這兩年內,用這100億投資的公司成功上市了,他會不會把錢撤出來?肯定會的,因為他需要用以支付給自己公司的投資者。


這就好像當初投資阿里巴巴的孫正義,擁有那麼多阿里巴巴的乾股,不一樣在逐漸出售手上阿里巴巴的股權嗎?這完全是一個道理,只是退出的時間不同而已,你要知道資金是有成本的,資金成本高,那麼撤出的時間就快,資金成本低,或許撤出的時間就能夠拉長。


放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上,當某隻股票受到遊資青睞,他可能會花半年時間來佈局,當股價拉昇50%-70%時,你會發現資金撤出是瘋狂的,這就是所謂的潮水退去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也是所謂的妖股過後一地雞毛的原因,為什麼?因為遊資或者機構的資金成本並不低,所以,他們撤出的時間很快,除了公募有所不同以外,私募也好、遊資也罷,資金成本都不足以讓其長時間持有某標的。

老乾媽的創始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人問她為什麼不把老乾媽上市?她說我才不幹,上市需要股東,你們找來一群人把資金注入到老乾媽,等老乾媽上市以後你們拍屁股走人,留下我來替你們擦屁股,我才不幹呢。


假如你花了1個億買了某公司10%的股權,換句話講,這公司就值10個億,在一級市場IPO之後,到二級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公司的估值可能就到了30億,等公司在二級市場一上市,總市值可能就變成了50億,這個時候你的一個億就成了5個億,如果是你,你要不要退出收回投資?


關注螺絲釘,為您帶來更多優質原創內容。


易論招財圈


股權投資就是早起投資上市後退出,不然錢從哪來呢

1 這就要回歸到股權投資的事情上了,特別是在很早期的投資,即使公司還沒有上市,投資人就有可能把錢抽離回來,不然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高,如果後面半死不活,那麼該投資就有可能打水漂了。例如小黃車,如果早期的投資人沒有退出,現在恐怕很難過吧。畢竟大部分機構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實際的收益。

2 很少有人願意長期價值投資和企業一起成長。我個人認為拼多多之所以急著上市,大概就是和股東的催促分不開的,明顯這樣的模式如果規範化沒有價格優勢,有價格優勢,沒有辦法經歷長週期的市場考驗。賺到錢跟緊走就對了。但是在投資界有個公司叫高瓴資本,他們就是做長期價值投資和企業一起成長,例如京東,投了7年,例如藍月亮,本來藍月亮是賺錢的,高瓴投了之後又虧損了,後幾年開始翻倍的增長。例如最近收購的百麗鞋業。這種投資模式和見利益就退出的不大一樣。不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獲益離開,例如最近有減持京東。



有財的紋姐姐


大多數時候,天使投資所選擇的投資標的,要麼是一家初創型企業或者只是一個項目,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產品,或者僅僅只有一個概念。當然,這是一種高風險投資,一旦產品不成型,所有的投資都將打水漂,因此天使投資的投資額度往往也不會很大。此階段,天使投資更關注的並不是你的商業模式好不好,能不能盈利,而是創業團隊的潛力。

現階段,風險投資的退出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在公司下幾輪的融資過程中逐漸退出。比如,某投資公司,在A輪投資某公司1個億,獲得10%股權,整體估值10億。在B輪,如果公司估值20億,那麼,理論上這家投資公司就可以2億的價格出售所持10%股權,賺一倍離場。

同時,每個階段的也有每個階段的專業性,除了金錢,投資時還要投入其他很多資源。尤其是天使,vc,pe 和證券投資。前面 3 個還有許多的共性,都是股權投資,但是上市之後就變成炒股了,專業跨服有點大了。簡單來說就是跨專業了。所以自然再公司上市後,完成了公司目標,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後,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給專業的證券投資機構了。

其次,這些私募基金一般在偏早期介入,承擔的企業經營風險也較大,同時一級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企業發生問題時無法拋售,因此與風險相對應的預期收益也較高。天使輪項目如能往後走2-3輪時,即便拋售少量持股也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對於投資機構來說選擇一部分落袋為安,保留另一部分股票成本已經為0,是非常理性的選擇。


武漢昂克賽拉車友


投資分為兩種: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


戰略投資,主要是大公司為了補足自己產業鏈的短板,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比如像,阿里收購餓了麼,騰訊注資京東,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都是為了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而所謂財務投資,就是題主你所說的投資公司,他們一開始進入創業企業或者成長期的企業,目的就很明確,就是為了撈一筆錢,然後走人,所以一般都是在企業上市後退出。



有沒有覺得很奇怪,這些投資公司等企業上市後,還持有公司股票的話,之後不是有很大可能賺的更多嗎?這個風險他們都不敢承擔嗎?


不是不敢,是沒辦法。因為投資公司的錢大多數不是自己的,都是通過一個個個體積存起來的。簡單舉個栗子,我們買的基金,就是投資公司投資款的來源。基金都是存一段時間要變現的,如果投資公司的錢放在創業企業時間過長,自己的現金流週轉不過來,自己不也就玩完了。

所以呀,他不得不在公司上市後退出。更重要的是,這些投資公司為了保證將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畢竟創業失敗的風險很大,投資公司錢打水漂的可能性也就很大),會跟創業企業簽訂的投資協議中約定一些條款:


優先清算條款,簡單說就是,如果創業公司破產了,先補償投資人的損失;

上市對賭條款,即如果公司沒在約定的時間內上市,創業公司創始人團隊就要回購投資公司的股份。


這些條款,說到底投資公司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的措施,就像我們都知道的那句:投資人只會錦上添花,永遠不可能雪中送炭。


不過,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個人覺得,投資人的做法也能理解。畢竟,創業嘛,本來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事情。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感謝您的支持。


合一股權設計


為什麼公司一旦上市,投資公司會紛紛退出撤資?這裡我們主要說說我國的股市。


首先,投資公司投資的目的

作為一家投資公司,就像一個生意人一樣,做出決定的初衷一定都是希望得到回報,說的俗一點就是“賺錢”,在沒有成功之前應該沒有什麼宏偉的目的。


其次,投資公司的投資最終需要變現

要說市面上的投資標的有很多,為什麼會選擇去孵化上市公司,其中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股票的流通性這一大屬性,只有具備良好的流通性才能很好的把一個物品換成現金。


第三,投資公司的投資風險並不比散戶低

相比一般的散戶投資者,投資公司在資金、團隊、專業性等各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但是在整個投資公司的大軍中,每家都是很小的一個部分,他們投資、孵化的公司無數,但真正能夠順利上市並且大幅獲利出局的並不多,而且中間橫跨的週期也相對更長,就像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不說自己失敗多少次,在這種同樣的創業路上,有多少人倒下了。



第四,公司上市的成本巨大

以目前的IPO制度來講,一家公司從股份制改革、到上市前的保薦、輔導、以及審核環節的耗費都是巨大的,往往還是會為了儘快上市而透支自己原本可以多年穩定發展的基礎,這樣一來,沒有人會傻到賺錢了不走,然後來收拾爛攤子。


最後,說說A股的現狀

<strong>大家都很羨慕股神巴菲特,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在期初接手時候的幾千美金一股到十幾二十多萬美金一股,A股雖然也有類似茅臺、片仔癀等這一系列的價值投資個股,但是相比A股暴雷、業績變臉等情況來講,還是太小比例了,而且A股市場本身現在還是投機氛圍佔更大的比重。


對於投資公司會在所投資的公司上市後紛紛退出,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市場因素,還是要寄希望於我們的市場越來越完善!

<strong>


抄底狂人松果


一家企業,一個項目甚至一份PPT,從萌芽到IPO,會有好幾輪投資者的輪番接手。


首先,創業者需要讓金主們知道自己的想法、市場前景以及項目是否可行等等,從而獲得金主們的初次信任——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


大多數時候,天使投資所選擇的投資標的,要麼是一家初創型企業或者只是一個項目,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產品,或者僅僅只有一個概念。當然,這是一種高風險投資,一旦產品不成型,所有的投資都將打水漂,因此天使投資的投資額度往往也不會很大。此階段,天使投資更關注的並不是你的商業模式好不好,能不能盈利,而是創業團隊的潛力。


接下來就到了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這時的企業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了,或者是項目基本成型甚至已經開始投入市場銷售。由於前期的啟動資金支持,此時的企業發展路線更加清晰,風險投資成了他們最佳的選擇。能獲得風險投資青睞的企業一般在3-5年內有較大希望上市。目前國內知名的VC包括深創投、紅杉資本、IDG資本等等。在這個階段VC更多的是關注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行業壁壘等等。


過了VC這關,可以說是已經學會了走路,下面要開始奔跑了。為了迅速佔領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源,他們需要大量的資金,那麼這時候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就該出場了。


私募基金又分為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這裡所提到的是後者,也就是一級市場的PE,而前者是做二級市場。


PE的投資額會比VC和AI更多,通常數億甚至更多。一般而言,這些被選擇的公司,在未來2-3年內會有極大的希望IPO。而IPO也主要是PE的退出方式。


最後一步就到了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的階段。其實在國外叫投行,國內就是券商。一般投行的工作都是幫助企業上市(被投行選定的企業,不出意外都可以在未來一年內上市),然後從上市融資後獲得的收益中收取報酬。


從上面可以看出,PE其實主要投資在後期,進入成本較高,嚴格來說只有IPO式退出才能保證它們足夠的利潤,而且從法律上講,目前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是不可以同時經營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隔離了一二級市場的投資方退出方式。


而在前期,每一輪的投資方輪換都意味著有上一輪的資金退出,尤其是在初創時期,在未來不明朗的基礎上,持有周期越長風險越高,而且你至少還需要找到下一個買家,說的直白點就是接盤俠。


這種情況在新三板尤為突出,因為新三板的流動性較差,所以很多投資方在掛牌後甚至還沒掛牌就急著轉讓股份,因為對於一級市場投資者而言,新三板算是唯一有些流動性的地方了。再往後IPO,他們退出的條件和麵臨的監管要比現在多得多,因此很多投資方考慮到前期的投入和性價比等等,會在IPO之前退出。



小白讀財經


一家企業,一個項目甚至一份PPT,從萌芽到IPO,會有好幾輪投資者的輪番接手


大多數時候,天使投資所選擇的投資標的,要麼是一家初創型企業或者只是一個項目,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產品,或者僅僅只有一個概念。

當然,這是一種高風險投資,一旦產品不成型,所有的投資都將打水漂,因此天使投資的投資額度往往也不會很大。此階段,天使投資更關注的並不是你的商業模式好不好,能不能盈利,主動團隊 ,而是創業團隊的潛力。

假設天使投資 100 個公司,10 個進入 vc 階段,5 個進入 pe,最後 2-3 個上市成功。出於風險控制的角度,每個階段的投資人,通常會在進入下一個階段時,賣出部分股權,收回投資成本,並將收回的資金進行新的投資,既然投資了就會想這會有收益。|


同時,每個階段的也有每個階段的專業性,除了金錢,投資時還要投入其他很多資源。尤其是天使,vc,pe 和證券投資。前面 3 個還有許多的共性,都是股權投資,但是上市之後就變成炒股了,專業跨服有點大了。簡單來說就是跨專業了。所以自然再公司上市後,完成了公司目標,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後,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給專業的證券投資機構了。


接下來就到了風險投資。這時的企業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了,或者是項目基本成型甚至已經開始投入市場銷售。由於前期的啟動資金支持,此時的企業發展路線更加清晰,風險投資成了他們最佳的選擇。能獲得風險投資青睞的企業一般在3-5年內有較大希望上市。目前國內知名的VC包括深創投、紅杉資本、IDG資本等等。在這個階段VC更多的是關注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行業壁壘等等。

過了VC這關,可以說是已經學會了走路,下面要開始奔跑了。為了迅速佔領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源,他們需要大量的資金,那麼這時候私募股權基金就該出場了。

私募基金又分為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這裡所提到的是後者,也就是一級市場的PE,而前者是做二級市場。

PE的投資額會比VC和AI更多,通常數億甚至更多。一般而言,這些被選擇的公司,在未來2-3年內會有極大的希望IPO。而IPO也主要是PE的退出方式。

最後一步就到了投資銀行的階段。其實在國外叫投行,國內就是券商。一般投行的工作都是幫助企業上市(被投行選定的企業,不出意外都可以在未來一年內上市),然後從上市融資後獲得的收益中收取報酬。

從上面可以看出,PE其實主要投資在後期,進入成本較高,嚴格來說只有IPO式退出才能保證它們足夠的利潤,而且從法律上講,目前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是不可以同時經營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隔離了一二級市場的投資方退出方式。

而在前期,每一輪的投資方輪換都意味著有上一輪的資金退出,尤其是在初創時期,在未來不明朗的基礎上,持有周期越長風險越高,而且你至少還需要找到下一個買家,說的直白點就是接盤俠。

這種情況在新三板尤為突出,因為新三板的流動性較差,所以很多投資方在掛牌後甚至還沒掛牌就急著轉讓股份,因為對於一級市場投資者而言,新三板算是唯一有些流動性的地方了。再往後IPO,他們退出的條件和麵臨的監管要比現在多得多,因此很多投資方考慮到前期的投入和性價比等等,會在IPO之前退出。

這也是為什麼,進入新的一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的投資人很多會選擇退出。

假設一個 pe 機構,進行投資,年化能獲得 50% 的收益,而上市後進行股票交易,只能獲得年化 20% 收益。那麼公司最好的選擇,就是上市解禁後,賣出股票,再 pe 投資,多拿個 50% 收益的項目,比不賣股票拿著 20% 收益強。

最後是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盈利方式和思維模式也存在較大的不同,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在獲得具有流動性的股票後均會選擇逐漸拋售退出,主要也是因為術業有專攻,二級市場的波動不是一級市場投資者擅長應對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