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公司成了唯一成功的“小米模式”公司?

謝龍

小米在近日提交了赴港上市招股書,估值近千億美元。

小米模式如題主所說的,是一種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小米模式把手機作為人和互聯網的切入口,把互聯網滲透到人的生活中。

小米不是第一個採取這種模式的公司,也不是最最成功的,相比之下蘋果早已在智能手機萌芽時期推出了“生態圈”這一概念,但小米不把這個生態圈的價值放在手機業務本身,而是整個互聯網業務。在2017年,小米的手機硬件利潤率不到3%,而互聯網業務的利潤率高達60%,而相比之下蘋果的硬件收入佔總收入的80%以上。

小米模式是低價策略

科技以人為本,這句話是時代的眼淚。

以諾基亞為代表的傳統手機制造商在小米這個玩家出現前稱霸市場,而在小米出現後有的漸漸消失,有的被迫改變策略,但不可否認的是,市場被改變了。

小米模式是緊跟潮流

2016年空氣淨化器成了話題產品,而小米選擇在熱點市場分一杯羹,最後正如手機市場一樣,整鍋粥都亂了,小米空氣淨化器699的定價極具競爭力,將市場上空氣淨化器的價格腰斬。在2017年看準吃雞遊戲的火熱,第一個推出同類手遊,又頗有行業老大哥風範。


小米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一切都源於他找對了互聯網時代的切入口-手機。如今外界很少再把小米稱為手機制造商,而更願意將其稱為一家互聯網公司。

小米模式的成功可能在現在難以複製,因為現在互聯網太依賴手機這一終端設備。那麼是不是可以大膽預測以下,找到去終端化互聯網時代的切入口的公司,會是下一個小米呢?


華爾街見聞

圖為小米產品生態,謹防密集恐懼症。其實說小米是互聯網模式,這種說法本身還是有問題的,互聯網思維起源是幾本書,比如《免費》,《尾部效應》等,大致上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豬來買單,但是從銷售模式上,其實小米依然是可以被投資人合理理解的,他沒有轉嫁成本,也沒有說找什麼尾部市場,他依然做的是頭部需求。所以個人定義,其並非典型的互聯網模式。

那麼小米成功在哪裡呢?是他的低庫存模式,很多人覺得小米是飢餓營銷,是故意的,其實非也,一家企業,特別是競爭品的生產企業必然是以銷定產的,而手機作為單件成本比較高昂的產品,必然是要追求低庫存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部手機我們買到手小米的大概3000,而小米的利潤現在看還是很低,也許成本就是3000,那麼庫存1萬部手機,就需要資金3000萬,而如今小米1萬部手機根本滿足不了市場,所以如果你先生產再出售短期內就要佔用幾十億的資金。而小米成立才八年,你如何讓他去籌集如此多的現金流。

所以小米並不是什麼互聯網飢餓營銷,而是低庫存的模式外加用戶反饋帶來的改進,這個緩慢的銷售過程中,企業一定會關注市場對於產品的反饋,因為一旦銷量下滑,產量必須減少,這樣手機作為替代品才不會出現太多的積壓。我們看到MIX2S出來之後MIX就要降價大甩賣,新產品一定會讓舊產品變成無法變現的庫存,所以市場需求監控就是最有效的減少積壓的利器。這一點上面小米也做的很好。

不要小看低庫存,樂視之所以如此大的虧損,就是因為預期突然改變導致樂視的產品銷售休克,積壓品迅速貶值為過氣商品,這個時候有多少庫存,就有多少虧損,因為電子產品只求新。

同樣的,每一家手機制造商都在追求低庫存,典型的是華為P20的預售模式,連價格都沒宣佈,就先開啟了999元預售,這是在試探市場前期投放的備貨量,當然華為更加財大氣粗,但是其依然需要市場反饋需求,不然過氣就是廢品。

小米通過低庫存的模式獲得了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多商品的發展,由於存貨週轉快,資金逐步充裕,他就可以用現金蜉蝣量來做另一種設備的生意,然後再一個新的設備業務銷售。這不是互聯網思維,這是傳統的效率型企業,未來這種模式只要保持下去,應該會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


凱恩斯

小米的成功是無可複製的。即便很多企業都在向小米學習,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開展業務,但都是邯鄲學步,學到表面卻學不到內裡。

這是由於小米有一套自己的模式:1.互聯網工具模式,2.粉絲經濟模式,3.飢餓營銷模式,4.loT生態模式。

首先是互聯網工具模式,這是小米手機的法寶之一,從小米社區開始,不斷擴大小米的影響力,到如今的小米硬件+軟件+電商的工具拓展,都是基於互聯網技術。

其次是粉絲經濟模式,從MIUI用戶開始運營,到如今的我1.9億的MIUI用戶,每一步都是以“粉絲為中心”,從而使粉絲買單,實現小米的經濟效益。

再次就是飢餓營銷模式,小米採取類互聯網定製化方案,生產和銷售與用戶量相當的手機,從而保持低庫存的方式,從而降低成本,實現最大效益。

另外其loT生態模式,是現代互聯網企業的重要架構,通過軟件強鏈接(人和物),將硬件產品與周邊產品結合,通過戰略投資,構建更加強大、更有競爭力的生態鏈,增強綜合實力,減小對外部環境的依賴。

從這些多體、多面的建構,再加上小米在資本、市場、產品擴張中的穩健步伐,促使了小米模式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做實做強,最後獲得了成功。

但也要看到小米的堅持與專注,用了8年的時間創業,才走到今天,堅持到今天是不容易的。不過,堅持就是勝利。


唐氏二少

果不其然,小米申請上市刷爆了朋友圈。有人說,小米此次IPO又會像阿里上市那樣造就很多的億萬富豪;有人說,小米估值1000億美元有點不自量力。我們暫且不論哪一種說話正確,單單從小米IPO本身來看,不得不說小米正在經歷一場阿里巴巴已經經歷過的上市狂想曲。

網上對於小米遞交的上市申請書也已經有了很多的解讀,並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析小米公司最近幾年的營收情況。無論有關小米營收的分析是不是真正能夠代表它的實際情況,但是小米即將IPO卻是非常真實的事情。

小米的優越之處在哪?

既然小米能夠上市,而且甚至可能在香港、上海兩大交易所上市,必然有它自己的優越之處。那麼,小米的優越之處到底在哪些地方呢?

第一,小米以硬件切入正在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我們都知道,小米是以硬件起家的,手機是小米公司的起源處。但是,小米在發展過程當中卻走出了一條和國內的手機硬件生產廠商不一樣的道路。

這條道路是什麼呢?是生態系統。我們看到,小米並沒有僅僅將目光侷限在手機本身,而是將目光擴展到了更加廣闊的泛手機領域。小米音響、小米檯燈、小米手環、小米電視機等諸多產品都開始延伸開來。一句話,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從小米生態系統當中獲得。

單單有硬件還不夠,小米還將目光延伸到軟件領域,通過打造屬於小米生態圈的軟件來實現小米生態下各種硬件的連接。這其實和蘋果的發展路子有些相似,正是通過生態系統的打造形成了一個相對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只是小米的生態鏈條要比蘋果的要開放很多而已,蘋果不但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而且還設置了一個很高的“高牆”來抵擋外部競爭者的進入,從而讓它的護城河夠寬,夠大。小米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小米用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來看到外部競爭者,從而將自己的生態系統變成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生態。

第二,小米的資本佈局讓它的生態系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並讓它的盈利空間進一步拓展。上面我們說到的僅僅只是一些小米自身硬件的佈局,都是小米自己在做的事情。其實,除了小米自己在做的硬件之外,它還在通過資本佈局的方式將生態系統進一步向外延伸,並逐漸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

我們都知道,小米投資了很多和人們生活相關的行業,家裝、新零售、消費升級等諸多領域都有小米資本佈局的影子在。同小米在硬件上的親力親為相比,小米在資本上的佈局似乎正在建構一道屬於它自己的外延很廣的生態系統。資本佈局的廣泛性讓小米的生態系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展。小米的盈利空間無疑進一步得到了延伸。

可能有人會說,小米的優越性就只有這麼兩條,憑什麼它就能夠上市,而且估值這麼高呢?還能獲得同股不同權的待遇,這也太大逆不道了吧?正是由於這種疑問的存在,我們看到了在小米遞交IPO申請的消息出來之後,開始不斷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小米的估值配不上它的實際表現。但是,看法總歸只能算是一種看法而已,是否受到市場的歡迎還是要看資本市場上的表現。

小米為何受到資本垂青?

既然小米遞交IPO申請的時候提出這麼高的估值,而且有高盛、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公司做它的保薦人,就一定有它的道理。那麼,為什麼小米遞交IPO申請的時候會有這麼多的質疑呢?小米的估值難道真的配不上它的真實身價嗎?

肯定不是這樣。資本市場是多麼精明啊,難道大型投行會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給一個不靠譜的公司做擔保嗎?顯然不是,既然他們願意為小米上市做保薦人,就一定有他們的道理。那麼,小米到底有哪些地方吸引他們了呢?

第一,美國有蘋果,中國有小米。我們知道,就在小米遞交上市申請的前一天,蘋果公司晉升為萬億俱樂部的消息便開始蔓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小米和蘋果的確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儘管小米和蘋果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一些頂尖的技術上面,兩家公司還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從國內市場上的創業公司的表現來看,小米是唯一一個有蘋果公司影子的公司。

大型投行之所以擔當小米公司上市的保薦人或許也有這個方面的考慮。試想一下,如果小米能夠IPO成功的話,那麼,它是不是就有資金和精力來梳理和重整當下的生態系統了呢?這樣的話,它是不是就可以成為中國的蘋果了呢?而被成為雷布斯的雷軍或許真正有可能就成為中國的喬布斯了呢。

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減退,即使是已經確立了自身江湖地位的BAT開始慢慢地將目光投射到實體經濟的身上,通過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的互聯網經濟相互融合來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新零售、新金融、新物流等諸多概念其實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按照這種邏輯的話,小米其實已經早在幾年前都開始做了。通過這種方式小米即使在流量獲取上無法和BAT相互抗衡,但是,由於之前它的市場佈局夠深夠廣,所以它依然能夠藉助這種發展模式持續領先國內市場上大多數的競爭者,甚至還有可能躋身頭部互聯網公司的行列。

第三,小米公司的產業佈局足夠廣大,讓它能夠與即將到來的全新的產業革命產生聯繫,並持續抓住即將到來的風口。資本市場關注的是企業的規模和格局是不是足夠大,只要能夠實現有機增長,並且沿著一定的增值曲線發展下去的話,這個企業就有投資的價值。

儘管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的盈利重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小米的產業佈局其實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即使在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智能科技時代,小米公司的一些產業鏈相關的部門都可以輕鬆介入其中,並實現多維度的盈利。按照這樣一種邏輯,小米在遞交上市申請的時候,估值期望達到1000億美元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小米申請上市的消息被刷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它在國內科技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市場地位,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市場對於它的商業模式的討論空間很大。未來,隨著小米上市的完成,或許將會逐步梳理自身的商業模式,從而走出一條“中國式蘋果”的發展道路。

而,當下人們稱雷軍為“雷布斯”或許將會真正一語成讖,他真的會成為“中國的喬布斯”呢!


孟永輝

看了這個提問,我覺得提問者對成功的定義應該做進一步闡釋!

什麼是成功?

根據提問者將小米定位為成功公司,煎餅、牛腩、情趣用品的公司就不成功嘛?這個提問其實將煎餅、牛腩、情趣用品都定位為失敗的公司。

其實公司是否成功有多種標準,圈子內很多人將公司上市理解為成功企業。不上市的企業就不成功了嗎?其實有很多公司,現金流比上市公司還好,華為沒有上市,但華為一定是上市公司。

還有很多企業,因為現金流非常好,沒有必要上市,但不上市,沒有被大眾理解,所以就不被認可。

其實互聯網的情趣用品公司是容易產生現金流的公司,大部分在悶頭髮大財,不過這類型的公司,不容易通過上市獲得收益,但通過收入獲得收入就不成功嘛?

其實煎餅、牛腩等公司,能被提問者提出來,本身就說明其成功。這類終端消費類產品,品牌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快速成為知名品牌,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至少是營銷上的成功。

但是企業的成功包括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後續還要有產品、團隊、資本、服務等多種因素會影響企業最後的發展。從營銷這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米的互聯網方式也不是都成功

小米經過8年的發展,現在提交IPO申請,但是小米的發展也經歷過很多失敗的項目。

小米最早的米UI,米聊產品可能大家都不熟悉,所以這兩個產品並不成功。

小米在手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小米手機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曾經一度被oppo,vivo超越。

所以企業的成功需要一系列的成功來支撐,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是營銷環節的成功。

雷軍的互聯網思維方式有其特殊性

雖然雷軍一直宣稱在營銷上投入少,但雷軍本身就已經是傳播領域的大V,其實通過雷軍這個級別的大V轉發的成本非常高,而雷軍無償為小米的營銷,如果換作其他公司,成本早都繃不住了。


另外雷軍的影響力,可以建立一個豪華陣容的創業團隊,這些團隊成員的一舉一動也是行業熱點(這個恐怕其他團隊很難做到吧)。

而互聯網有一個奇點效應,雷軍的影響力很容易讓小米跨越奇點。但大部分互聯網公司,是很難跨過這個奇點的。

雷軍學習能力強,調整速度快

做小米雷軍宣傳的互聯網的消除中間環節,而且早期也確實這麼做。但很快oppo,VIVO藉助強大的線下優勢,很快超越了小米。

後來小米開始建立線下體驗店,說明雷軍能夠快速認錯、糾錯。所以去掉中間環節並不正確。但雷軍能快速調整。

昨天雷軍拜訪李嘉誠,將小米的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和生活方式產品引入長江和記旗下在世界各地電訊和零售部門。

所以小米宣傳的模式與實際模式是有差異的,小米已經調整了,如果傻乎乎的完全按小米的模式來,似乎很危險。


許永碩

雷軍在小米招股說明書中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提高了商業運營效率

小米通過互聯網營銷,“短路”了中間環節和渠道,而這部分利潤,小米並沒有提高售價,而是讓給了消費者。用低價和高性價比迅速打開市場。在當時智能手機只有蘋果三星HTC的時代,售價普遍在三四千以上,小米1999的橫空出世,大大降低了智能手機的門檻。

米粉文化和參與感

小米重視消費者的感受和體驗,形成了高粘性的消費者群體,通過小米帳號等方式,穩定了客戶,形成了米粉這個發燒友群體,而米粉和其他消費者在論壇的建議,都會被小米手機和系統研發採納,看到自己的建議真的在手機中實現了,是一種很棒的體驗。

小米的IOT生態

在手機成功後,小米通過投資和併購,迅速建立起了小米生態圈,主要是可穿戴為代表的IOT(物聯網)設備,同時利用小米網絡,大大降低了這些產品的價格,比如小米手環,不到100元的售價,讓消費者可以很便宜的體驗到,讓1000元的手環市場一下沒了競爭對手,銷量迅速做到世界第一。

小米創始團隊的基礎

小米的創始團隊8君子,雷軍是金山的創始人,林彬,黎萬強這些人都是各行業的大佬,有很強的技術和渠道背景,小米也是雷軍實現財富自由後,真正去幹理想的事情,不是為了賺錢,團隊的高起點可以讓公司迅速成長,這是很多創業公司比不了的


悠雲掩月

不管其他做手機的企業願不願承認,靠手機起家,即將在香港上市的小米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手機公司了,甚至有人說當小米上市時雷軍能超越馬雲成為中國首富!那麼小米是如何成為唯一成功的“小米模式”公司的呢?

很多專家認為,小米在壯大後是將業務重心分散在各個領域而起家的,即使是現在,你也很難給小米公司一個準確的定位,它甚至也不能算作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也不能完全算是一家科技公司。

價格屠夫

“哎!淨水器價格要被小米拉低了。”在小米對外發布淨水器時,某淨水器創業者在朋友圈如此感嘆。小米旗下這麼多品牌,為什麼銷量都比同行的多呢?原因很簡單,小米已經延續了做手機時的優點,成為了各個行業的屠夫,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把價格儘量壓低,靠走量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小米上市申請中,雷軍致用戶的一封信中,用“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感動人心、價格厚道”來評價小米企業。

努力做自己的電商品牌

在小米的電商app——米家有品裡,已上線的產品已覆蓋20多個大品類。大到大眾所熟知的手機、平板、手錶,小到泡麵、白酒等,商品已超過300餘種。其實早在2016年雷軍面對外界的種種質疑,就喊出了小米要做“科技界無印良品”的口號。確實,大家都知道小米是一個手機制造商,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現在的小米已經是中國第三大電商呢?”毋庸置疑的是,小米在電商上已經取得了成功。

追風口

在各大風口行業,我們隨處可見小米的身影,像推出小米VR;推出小米直播;投資一點資訊等等,在新零售、物聯網、人工智能、內容創業、消費升級等如今幾個最大的發展趨勢中,小米一個也沒有落下。


科飛貓科技公社

首先我必須承認,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前,我沒有聽說過“小米模式”這個名詞,不過認真考慮並與其他手機品牌做對比之後就會發現,小米科技的整個發展模式確實是它自己的一條路。

在小米手機發布之前,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分佔著國產手機的主流市場,不過當時人們對於手機的認知多數也只停留在打電話、發短信,最多聊一聊QQ,當時被認為最好的智能手機就是蘋果的iPhone,而國產手機的主要銷售渠道當時還是電信運營商的捆綁模式。

小米科技在發佈手機之前,已經率先推出了基於安卓系統優化的MIUI系統,在人們體驗過MIUI系統之後,認為MIUI比原版的Android系統更適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所以當雷軍預熱將要推出搭載MIUI系統的小米手機時,人們對於這款手機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小米手機也因此發出一句口號:為發燒而生!

我所理解的“小米模式”不僅僅包括了銷售方式,還有定價策略以及拓展市場的模式。從銷售方式上來說,小米手機採用互聯網線上銷售模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自然手機的成本價格以及最終的售價都有所降低,也正式由於這種創新的互聯網銷售渠道,小米也被稱為互聯網手機品牌。

從售價方面來說,“1999”這個數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與小米捆綁在一起,因為小米手機連續幾年的旗艦手機價格都是1999元,這在當時算是價格比較低的智能手機產品,所以後來也有其他手機品牌相繼模仿推出“**99元”、“*99元”的價格,但畢竟小米已經將這一標籤牢牢固定在自己身上,所以其他品牌很難打破,直到後來手機元件成本增加,小米自動打破1999元的價格標籤之後,“1999”似乎才與“小米手機”解體,但是高性價比卻一直都成為了小米科技的一個重要標籤。

隨著小米手機的市場佔有率逐漸增加,小米開始發力佈局低端和中端的手機市場,於是紅米手機開始嶄露頭角。此後年度旗艦產品的利潤有限,所以小米又開始推出更高端的MIX系列概念手機,主打高端旗艦手機市場,至此小米科技幾乎完成覆蓋各個價位的手機市場目標。

完成這些之後,小米開始拓展自己的版圖,從一家互聯網手機品牌徹底擴大成為一家互聯網品牌,與傳統行業的產品達成合作意向,推出旗下“米家有品”與其他品牌進行生態鏈合作,其他品牌的產品與小米合作,搭上小米的順風車之後就等於貼上了“高性價比”的屬性標籤,對於小米而言,憑藉與其他品牌的合作,讓“小米”的知名度擴大到各個行業領域。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小米模式”,雖然目前有很多手機品牌都在模仿小米的這種模式,但我認為其他品牌之所以沒有像小米一樣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小米擁有“高性價比”這一屬性標籤,這一標籤適用於任何行業,但是其他手機品牌的屬性標籤卻只能適用於手機,最多適用於數碼產品。

這裡我不再具體舉例,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想一想其他手機品牌的屬性標籤有哪些,又是否適用於除數碼產品之外的產品呢?


羽度非凡

1、小米的產品過硬,真正做到物美價廉,打壓了山寨機的生存空間。

所以,小米是帶來突破的產品,而你其他的什麼煎餅、牛腩、情趣用品,這些本質上東西都沒變,只不過把渠道換成了互聯網而已。你一家做互聯網轉型還可以,但是當許許多多人全部轉型互聯網的時候,你就無法應對挑戰了。

2、“小米模式”一直在變

小米一開始是自己研發手機,然後找代工,完全通過互聯網渠道賣手機。

後來,小米佈局了許許多多的生態鏈企業。

再後來,小米也開始開設線下小米之家店,開始請明星代言。

小米模式一直在變,一直在創新,而不是默守陳規。小米2016年曾遭遇危機,由於供應鏈出問題,手機銷量大幅滑坡。但是雷軍立馬親自抓供應鏈,還總結OV的成功之處,於是小米也學著請明星代言,開設小米之家線下店。

失利之後馬上轉型,這是小米成功的可貴之處。對市場敏銳,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

3、小米真正盈利不只靠賣硬件,還靠賣服務

首先,小米賣硬件是賺錢的,他不會像樂視一樣虧本賣。只不過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

其次,小米的收入還靠賣服務。也就是廣告和遊戲。2017 年,互聯網服務為小米帶來了98.96 億收入和 59.61 億毛利潤,毛利潤率達到 60.2%。2015 年以來,小米互聯網服務複合增長率達到 74.79%,即便 2016 年手機出貨量不佳,也沒能影響它的增長。

這是其他的所謂“小米模式”的學習者所沒有的,他們只看到了低價、互聯網售賣,卻忽略了MIUI系統對小米的重要性。

其實現在靠著系統服務在賺大錢的,還要數蘋果。

4、國際化與技術研發

2015-2017年小米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

小米2017年海外收入大增,主要得益於印度、俄羅斯等市場的大賣。

小米的技術研發也是可圈可點的。國內手機廠商做芯片的,除了華為就是小米,可以看出小米是真心想做手機,而不是在玩什麼資本遊戲。雖然小米現在的芯片還做不了旗艦機,但是小米才成立多少年?才剛剛八年,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小米及時追趕,一定可以趕上來的。


倫理君

“小米模式”說到底是一種用硬件去養市場的一種模式。

再說的直白一點,這種模式決定了小米不能去做蘋果公司而要去做BAT這樣的互聯網公司。

而BAT的最大特點是:利用了免費模式獲得了市場的大流量優勢,從而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壟斷。繼而變現賺錢。

之所以雷軍的“小米模式”已經接近成功。而煎餅,牛腩這些產品的互聯網模式基本都失敗了。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要選對了創業的風口:

雷軍選擇手機作為創業項目,是因為手機是移動互聯網唯一的終端入口。而2011年的時候智能手機市場剛剛興起,當時智能手機的售價和利潤存在很大的空間。小米以1999的價格殺入當時價格普遍在3000-4000之間的旗艦機市場。就是衝著去搶佔市場份額去的。

用戶用小米手機接入了移動互聯網,自然會用到MIUI中的一些服務。小米手機可以保持微利即可,小米通過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再通過服務去賺錢。

而到2017年為止,小米手機的終端設備激活數量超過3億臺。根據小米招股說明書上的說法,每位小米用戶每天用在手機上的時間大約是4.5個小時。

對於一家即將IPO的公司來講,以上的這兩個數字。比小米賣一臺手機能賺多少錢更能吸引投資人目光。

二.創始人雷軍的經歷,在一開始就為小米打下了互聯網的基因

雷軍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創業者之一,1992年創辦金山軟件,1999年創辦中國亞馬遜。之後有作為天使投資人,先後投資了凡客誠品,多玩,優視科技等互聯網公司。

正是因為雷軍的存在,小米在發展之初就走上了互聯網模式。而並沒有去走傳統手機企業“賣一部手機賺一部錢”的模式。

當然走互聯網模式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創業的初期的基本都處於虧損階段,尤其是像手機這樣需要組建全渠道的產業:研發,採購,銷售,售後,每一項都需要非常巨大的投入。一般的初創公司在初期很容易出現輸血不足的情況。

但小米憑藉雷軍在互聯網和投資界多年的人脈。在資金鍊方面一直是比較良性的,並沒有在任何渠道中聽說過小米資金鍊緊張的消息。

這也是雷軍多年的創業過程中,贏得了資本的充分信任和支持的證明。

三.小米從手機開始,打造出了自己的生態圈產品。

2013年開始,小米開始推出自己的生態圈產品——小米電視。之後小米有陸續推出電視盒子,路由器,到後來的平衡車,手環,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

到目前為止,小米生態鏈企業已經達到了89家,如此豐富的生態鏈產品線。讓小米產品的業務從線上做到了線下。

去年,雷軍豪言要在三年內開出1000家小米之家。

如今小米生態鏈產品“好用而不貴”的口碑已經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中流傳開來。

這也證明了“小米模式”已經從線下傳統手機業——到線上互聯網模式——再到線下“新零售”模式。進行了兩次華麗的轉身。

四.“小米模式”是一種摸石頭過河的創新模式,並沒有先例可尋。也註定了這條道路充滿了變數。

事實上開創“小米模式”的小米公司。自身在發展中也並非一帆風順。在2015到2016年間,小米的低價模式引發的業界的價格戰,曾經讓小米陷入困境。

好在小米手機臨危不亂,在2016年推出了全屏手機——小米Mix。獲得了業界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也使的自己的旗艦機型的價格成功的站上了三千元價位。順利的走出了困境。

如今小米IPO在即,上市之後的小米很可能是一家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屆時小米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去做手機,去完善自己的生態鏈,以及收購幾家技術專利公司為己所用。

雷軍給小米選的這條路,前半段非常艱難而後半段風景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