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楔形文字的含義,竟是被一位德意志青年“猜”出來的

公元1616-1621年,意大利學者兼古董商人彼得羅·瓦勒遊歷了兩河流域。他不但認出了巴比倫遺址,而且隨意在波斯波利斯(在今伊朗)的古波斯銘文中臨摹了五個此前無人知曉的文字符號。這種文字因其字形呈現上寬下窄的楔形而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


古老的楔形文字的含義,竟是被一位德意志青年“猜”出來的

楔形文字

在很長時間之內,人們讀不懂楔形文字。在這方面的第一個重大突破,要歸功於德意志一位年僅27歲的中學希臘文教師,喬治·弗里德里希·格羅特芬德(1775-1853年)。他幾乎不懂任何東方語言,但對解讀人造密碼特別感興趣——與釋讀古文字一樣,這同樣需要充分運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有趣的是,他譯解楔形文字並非出於學術的衝動,而純粹是為了打贏一個賭。1802年7月,他認為自己能夠解讀使歐洲學者傷透腦筋、因而被一些人稱為“天書”的楔形文字銘文,並想以此與一個朋友賭個輸贏。


古老的楔形文字的含義,竟是被一位德意志青年“猜”出來的

喬治·弗里德里希·格羅特芬德

為了譯讀楔形文字,格羅特芬德選擇了兩段篇幅不大的銘刻。他看到兩篇銘刻上有一組符號完全一致,便猜想它可能就是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的稱號。於是,他挑選了兩處不同的銘文加以比較:第一組銘文由八個單詞組成,第二組由九個單詞組成。第一組有一個詞重複了一次,第二組有一個詞重複了四次。這兩個反覆出現的詞是什麼意思?格羅特芬德認為就是“國王”。因為在皇家銘文中,只有國王的尊號才會反覆出現。在當時,後世的波斯薩珊王朝王室銘文中的國王尊號在學界已經眾所周知,而其格式固定為:王名、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某王之子、薩珊家族。於是格羅特芬德認為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的波斯國王的尊號也應該和薩珊國王一樣,因此把這個格式套用到古波斯文楔形文字中去,在尚不知曉發音的情況下,正確地猜出了一塊銘文的大意,即“某某人(國王的名字),……王,眾王之王……”。


古老的楔形文字的含義,竟是被一位德意志青年“猜”出來的

古代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接下來,格羅特芬德又將兩塊銘文的類似內容做了比較,發現這兩塊銘文上的波斯國王是父子關係,而且名字的長度都一樣,都由七個符號組成。作為希臘文教師,格羅特芬德很容易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裡查到了古波斯帝國曆代君主的名字。這對自稱“眾王之王”的父子只可能是居魯士(Cyrus)和岡比西斯(Cambyses)或者大流士(Darius)和薛西斯(Xerxes )。前者是很容易排除的,因為這兩個人名不但長短不一樣,且以同一字母開頭,而楔形文字銘文中的兩個名字以不同字母開頭。


古老的楔形文字的含義,竟是被一位德意志青年“猜”出來的

大流士一世

於是,答案只可能是大流士和薛西斯父子。於是,時隔一千多年後這兩塊古波斯帝國的銘文終於被一個根本不懂波斯語的德國青年破譯了。他們分別譯作 “薛西斯大王,眾王之王,大流士國王的兒子,阿契美尼德。”“大流士,大王,眾王之王,奇斯達勃斯兒子,阿契美尼德。” 1802年9月4日,格羅特芬德在哥廷根科學院宣讀了他的論文——他總共認出了10個楔形文字符號和3個國王名字,為人們找到了一個攻破看似堅不可摧的堡壘的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