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在古城徐州的知春島上,一座小樓看似簡單卻並不平凡,它就是燕子樓。燕子樓因飛簷挑角,形如飛燕而得名,雖不高大雄偉,但卻因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世代傳頌而聞名遐邇。“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是文天祥對它的感嘆;“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是蘇軾對它的傷懷。但與許多名樓不同的是,有關燕子樓的詩詞卻少了幾分波瀾壯闊,取而代之的則是傷情感懷的細膩情愫。其中這座燕子樓更是因一位女子而被賦予了忠貞,感恩的獨特的文化內涵。那麼,這燕子樓中到底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令無數人對燕子樓心馳神往?白居易與蘇軾又是寫就了怎樣的名篇讓燕子樓歷久彌新?

關盼盼念舊愛而不嫁

劉禹錫《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國古代有名的樓閣也是如此,並不是都那樣高端大氣,巍峨壯觀的,有的樓它的樓體其實是 很小的,但是由於在這裡產生了膾炙人口的故事,或者傳誦讀千古的佳作,它的名氣同樣很大。因此我們可以陶俑《陋室銘》的話說,樓不在大,有佳作則名,有故事則名。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在古城徐州就有這樣一座造型別致的二層小樓叫燕子樓,可以說是天下聞名。燕子樓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名聲,就是因為在這裡產生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而在這些佳作的背後,則有一個動人心絃的故事。燕子樓本是唐代徐州刺史兼武寧軍節度使張愔府第的一座小樓。由於它的飛簷挑角,像展翅飛翔的燕子,而平時又卻又許多燕子在這裡棲息,所以就叫燕子樓。同歷史上的許多中華名樓一樣,燕子樓也是屢毀屢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燕子樓是1985年重建的,坐落在徐州市雲龍公園的知春島上。而唐代的燕子樓建在什麼地方呢?據徐州當地的文史學者考證,是在唐代的徐州官署的北邊,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市彭城路1號附近。

講到燕子樓,就要講到燕子樓的女主人關盼盼。關盼盼是張愔的妾,遺憾的是張愔納她為妾沒有多久就去世了。關盼盼在張愔死後十餘年都沒有再嫁,為什麼沒有走呢?那就是念舊愛而不嫁。所謂念舊愛而不嫁有兩種,一個就是說他愛張愔,還有一個就是說在這愛裡麵包含著感恩,愛情裡麵包含著感恩,這種愛情就非同一般了,所以關盼盼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這樣的人在中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是值得尊敬的。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的《徐州府志》還把關盼盼收入到《列女傳》,這說明徐州當地人肯定她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不二的人。

白居易和詩 燕子樓成名

就是這樣一位對亡府心懷感激,對愛情忠貞不二的女子關盼盼讓原本平平無奇的燕子樓得以聞名遐邇,流芳至今。燕子樓中這位守護愛情,感恩亡夫的女子,不僅僅感動了後世之人,當時知曉她事蹟的詩人也為之動容。張仲素和白居易這兩位張愔的故交留下了六首詩歌,使得關盼盼和燕子樓得以伴隨著文字穿越千年的塵囂。更是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慕名而來。那麼他二人所做之詩,究竟有何獨到之處?生於宋代的蘇軾又是怎樣與燕子樓結緣的呢?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張仲素的這三首詩是如何寫的: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

“獨眠人”指的就是關盼盼,我們再來看第二首: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人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北邙”指的就是北邙山,是唐代人最理想的一塊墳地。當時有一個說法就是“生於蘇杭,葬在北邙”。所以張愔死了之後“歸葬東洛”其實就是葬在北邙。“劍履”就是“劍履上殿”這是個字的簡稱,古代有些重臣,由於受到皇帝的特別的優待,允許他們帶劍上殿,這就是“劍履上殿”的意思。“

自埋劍履”就是指自從張愔死了之後,“歌塵散”就是說關盼盼再也不唱歌了。再看第三首: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玉簫”就是指張愔在的時候關盼盼為他演奏的樂器有瑟,有蕭。張愔死了之後哪裡還有意緒弄這些樂器呢?所以“任從蛛網任從灰”。那麼白居易的《燕子樓三首》是怎麼寫的呢?我們還是來看看作品。先看第一首:

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這是寫誰呢??“被冷燈殘拂臥床”的主人公就是關盼盼。再看第二首: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鈿”本來是那種裝首飾的盒子,裝首飾的盒子上面飾有金鈿,所以就有光澤。自從沒有 跳霓裳羽衣舞之後,她的這些舞衣鎖在空箱子裡已經有11年了。這一首就是寫張愔時候,關盼盼再無心歌舞。我們再看第三首:

今春遊客洛陽會,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紅粉”這裡就是指關盼盼,說張愔都死了這麼多年了,墳上的樹木都好粗了,那麼關盼盼怎麼可能不一臉憔悴呢?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白居易的這三首詩確實寫的很好。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主持編了一本書叫《唐宋詩醇》,後來又叫《御選唐宋詩醇》,這本書裡面就收錄了白居易的這三首詩,而且還引用了前人的評價“一唱三嘆,餘音繞樑,似此風調,雖起王昌齡,李白輩為之,何以復加”。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唐代詩人當中有三個人善於寫七言絕句的,一個是李白,一個是王昌齡,一個是杜牧。正是因為這三首詩的成就大,影響廣泛,所以關盼盼和燕子樓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

據徐州的地方文獻記載,燕子樓在歷史上曾經屢毀屢建,為什麼屢毀屢建呢?我想有個原因,就是張仲素,白居易和蘇軾等人寫了多篇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作品後來傳播得都很廣,所以重建燕子樓也是為了紀念這些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這是一種文學情懷。說到這幾位優秀的作家,這個白居易也好,張仲素也好,都是唐代人,他們對張愔,對關盼盼的事蹟都是很熟悉的,而且都見過他們,所以在張愔死後,關盼盼在燕子樓獨居十多年的這一段經歷他們寫了詩,都寫了《燕子樓三首》,對關盼盼這種絕代之情深表同情,這是很自然的,因為詩人多情。

但是蘇軾就不一樣了,蘇軾他是宋代人,他既不可能見張愔,更不可能見關盼盼,但是他也去了燕子樓,而且他還在燕子樓住了一晚,而且在這個晚上,他還夢見了關盼盼,夢醒之後他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詞,叫《永遇樂》,蘇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很有責任感,很有領導能力的地方官員。

在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到元豐二年的三月,這一段時間,蘇軾在徐州任徐州知州。在徐州任徐州知州還不到三個月的時候,也就是熙寧十年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黃河在鄯州決口,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境內的曹村決口。洪水很快地就向東南灌注,平地水深一丈,十天之後洪水就到了徐州城下,兩個月以後徐州城下的洪水深達三丈,與此同時,徐州城裡又日夜下暴雨,日夜不停。面對這樣人如此嚴峻的形形勢,蘇軾表現出了一個地方領導人的才幹,氣魄和高尚的品質,他在徵求了當地父老的意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措施。第一條就是嚴禁富人出城,第二條就是在洪水到達徐州之前,搶修一條防洪大堤,第三條就是堅守城牆,蘇軾本人親臨第一線,住在城牆上,過家門而不入,第四條就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第五條措施就是加強城市的治安,防止少數人趁機搶劫。在蘇軾的這種正確領導和一線指揮之下,全城軍民齊心協力頑強抗洪,到了十月五日的時候,水就開始退了,徐州城就保住了。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徐州城保住了,徐州人民的生命和財產也就保住了,所以通過這次抗洪,使得徐州的老百姓和當地駐軍的關係,和政府官員之間的關係, 徐州老百姓之間的關係都比過去融洽了許多。洪水退卻之後,皇帝下詔褒獎蘇軾,至於當地軍民對蘇軾更是一片讚揚之聲。但是蘇軾這個時候並沒有半點鬆懈,蘇軾在徐州城的東門建了一座高達十丈的黃樓,對這個水勢進行有效的觀察。蘇軾是什麼心情呢?是不是很得意?很躊躇滿志呢?非也。蘇軾不是這樣的人。我們綜合考察了蘇軾在徐州期間寫的17首與黃樓有關的作品,我們發現蘇軾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可以說既有為徐州的老百姓做好事的熱情,也有好事做成之後的欣慰,既有對徐州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的讚美,也有人生無常,古今如夢的傷感。尤其是最後這樣一點,就是人生無常,古今如夢,這一點顯得非常突出。我們可以看一下有關的作品,在《送鄭戶曹》中是這樣寫的:

蕩蕩清河堧,黃樓我所開

……

他年君倦遊,白首賦歸來

長樓一長嘯,使君安在哉

意思是說若干年以後你鄭戶曹回來了,你“白首賦歸來”你老了,你告老還鄉了,那個時候你再等上長樓的時候,我在哪裡呢?所以“長樓一長嘯,使君安在哉”,這不是有人生無常之感嗎?再看十月十五日這一天蘇軾登上黃樓之後寫的這首詩,最後有這樣兩句:

為何登臨好風景,明年還憶使君無

就是說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在哪裡,明年這個時候你們登上黃樓,你們還能見到我嗎?所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無常的傷感。可以說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蘇軾來到了燕子樓。

蘇軾嘆無常 夜宿燕子樓

治理了罕見的水災,建造了巍峨的黃樓,此時的徐州知州蘇軾發出了他對於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感嘆,想到了曾居住在燕子樓的那名唐代忠貞女子關盼盼,那麼水此番來到燕子樓會產生怎樣的故事?燕子樓的這一夜,蘇軾又會有怎樣的人生感慨呢?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據徐州當地的文獻記載,燕子樓在晚唐五代的時候,曾經毀於一場大火,被燒成灰燼。蘇軾所見到的這個燕子樓,就不是唐代的關盼盼曾經住過的那個燕子樓了,而是北宋人在唐代燕子樓的原址上新建的,在哪裡呢?就是在徐州官署的後邊。那麼蘇軾在徐州是有住所的,他在蘇州的住所叫逍遙堂,這逍遙堂也是在徐州官署的後邊,這說明蘇軾他的住所逍遙堂和燕子樓相距不遠,也就是說蘇軾到了燕子樓,是可以回來的,可以回到逍遙堂來住的,但是他沒有,他那天晚上就住在燕子樓,他不僅住在燕子樓,他還夢見了關盼盼,還寫了已收悉叫《永遇樂》,序就明確地講: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蘇軾既然住進了仿古的燕子樓,他就自然會想到唐代的燕子樓。想到唐代的燕子樓,自然就會想到燕子樓的女主人關盼盼,想到了關盼盼,就有可能夢到了關盼盼。更重要的是蘇軾由於夜宿燕子樓,對燕子樓的夜色有細緻的觀察,對那種孤獨感有深切的體驗,所以他才能寫出千古名作《永遇樂》,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來看作品本身。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這三句就是寫自己夢到了關盼盼,“夢雲”這兩個字就是用楚懷王夢見巫山神女的這個典故來寫自己夢見女神一般的關盼盼。夢見了關盼盼,當然是一個美夢了,但是沒有想到三更的鼓聲把他驚醒了。驚醒之後接著就聽到樹葉掉在地下的很清晰的聲音,就像金屬那樣清晰,那就提醒自己剛才看到的關盼盼是一場夢,所以說就有些失落。“黯黯”就是失落的樣子,沮喪的樣子,好夢被驚醒了,就開始尋找,於是就看到了開頭所寫的美景“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下闕“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寫現實,作者的家鄉是在眉山,今天的四川省的眉山市。作者離開家鄉到他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23年,作者離開汴京到外地做官已經七年了。可以說是輾轉奔波,非常的疲憊,就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所以說“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所以心心念念,希望能夠回到家鄉去看一看,但是事實上做不到,所以回到故鄉在他來看就是一個遙遠的夢,所以這是寫今之如夢。“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這是這首詞的經典名句,用三句詞高度地概括了關盼盼的命運和燕子樓的滄桑,這三句就是寫古之如夢。“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這三句就是總結,不管是今天的家園之夢,還是古代的燕子樓之夢,都是一場夢,就是可惜啊,很多人還不懂這個道理,還沒有夢醒,還在被自己個人的,被一己的“舊歡新怨”所糾結。最後結尾“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多年以後人們登上黃樓,我也就是一場夢啊。所以就是一種對人生無常,古今如夢的一種感傷。

蘇軾為什麼會有人生無常的感慨

蘇軾在燕子樓裡的一篇《永遇樂》把自己對於人生無常,古今如夢的感懷抒發的淋漓盡致,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蘇軾在燕子樓的這一夜,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關盼盼的那種忠貞不二與心懷感激,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促使蘇軾在燕子樓揮灑出了自己最為真摯的情感。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蘇軾這樣一位文壇巨匠,為何會在燕子樓發出如此感嘆?他為燕子樓賦予了怎樣獨特的文化內涵呢?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說蘇軾這樣一個很有成就的人,在徐州做了那麼多的好事,既得到朝廷的嘉獎,又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認可。這樣一個人怎麼會有人生無常,古今如夢的這種傷感呢?傷感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性的情緒體驗,一個人能夠傷感,尤其是為他人的命運而傷感,為人類的命運而傷感,就說明這個人已經成熟了,已經脫離了短視,庸俗和膚淺。我們知道人生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人生當中還要經歷許多的磨難,許多的坎坷,所以一真正成熟的人,是未免有傷感的。一個普通的人尚且有傷感,何況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多愁善感的文學家呢?所以張仲素也好,白居易也好,他們都寫了《燕子樓三首》,都對關盼盼的命運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總是燕子樓是一座令人傷感樓,關盼盼那是一個懂得感恩的美人,但是這個美人的命運是值得人們同情的。蘇軾他的《永遇樂》這首詞由對關盼盼的命運的傷感,延伸到古往今來的所有人的命運的傷感,也就是對於人類的命運的傷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蘇軾的作品更帶有普遍性。令人對於現實,對於歷史,對於人生,對於人類的那種命運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