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原平】位於忻州地區的中部,是整個忻州地區的地理中心,它在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常用的地名,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原平】二字,另一個則是我們相對不那麼熟悉,但在原平的歷史上卻又至關重要的【崞縣】。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說一個原平人知道【原平】是本分,那麼知道【崞縣】並掌握【崞縣】的來歷,方才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原平】的歷史。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忻州地區十四縣區示意圖


【原平】作為一個縣級政區,在隋代以後直到1958年以前,都被叫做【崞縣】,這是我們講述【原平】繞不開的一個地名。這個【崞縣】在隋代以前,其實並不在今天的原平,而在今天的渾源縣西部,而且是一個始於戰國趙武靈王、持續於兩漢的縣名,大概在今渾源西部穩定存在了六百多年的時間(公元前306年-公元310年),縱貫戰國後期、秦漢時期、魏晉時期,我們姑且叫它【戰漢魏晉時期的崞縣】。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崞縣位置的遷移

這個【戰漢魏晉時期的崞縣】一直堅持到了西晉末年。我們知道,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的折騰,整個中國北方開始被匈奴、鮮卑、羯胡、氐人、羌人等族群入主並爭霸,天下大亂。當時盤踞在晉陽的晉朝幷州刺史劉琨,為了拉攏定居在桑乾河以北的鮮卑人之需要,從而拉攏來過來幫劉琨打擊匈奴劉淵,便在公元310年把魏晉政權設置在勾注山(今雁門山)以北的五縣土地(樓煩、馬邑、陰館、繁峙、崞)全部“讓”給了拓跋猗盧主政的鮮卑拓跋部。位於渾源縣西部的老【崞縣】便被拓跋部及後來的北魏政權設置成了【崞山縣】,而劉琨遷出的老【崞縣】遷出民眾便被安置在了今日的原平市崞陽鎮一帶。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五胡分佈示意圖

但此時的原平地區,並沒有被立即改名為【崞縣】,而是先後被西晉政權設置了【雲中縣】、被前燕、前秦、西燕、後燕等政權設置為【原平縣】,被北魏設置為【石城縣】,被東魏北齊僑置為【繁峙縣】,三百年間變化較多。直到隋煬帝統治的初期——公元607年,才正式設置【崞縣】,從此也便開啟了【崞陽鎮】持續1300多年擔當【縣治】的歷史(縣治:縣衙治理機構之所在地)。甚至我們現在如果去原平市崞陽鎮,還能看到當年崞陽鎮還是崞縣縣治時的縣城城牆與縣級文廟。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崞縣縣城北城門今貌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寒鯤到訪崞縣文廟元代大成殿參觀合影,崞縣文廟已成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崞】字究竟又是什麼含義呢?其實很簡單,【崞】就是指【一個周圍有高山的地方】,這樣看來,其實無論是今渾源西部的【戰漢魏晉的崞縣】,還是今原平北部的【隋以後的崞縣】,在地理形態上,都是周圍有高山的面貌,崞字放在兩個地方其實都是“名副其實”的,也就是地名含義與地點地貌是一致的。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原平周圍的高山

不過呢,大家千萬不要覺得【崞縣】比【原平】更古樸雅緻,因為【原平】其實才是這片地區最早的那個【縣級地名】,換句話說,【原平】被用在今天的原平地區,遠比【崞縣】更要古早。【原平】二字作為今原平地區的縣名,是在公元前114年的漢武帝統治時期,雖然沒有【崞】出現得早,但【原平】被用作【原平地區】的地名,比【崞縣】早了整整721年。

而且,漢代原平縣的縣治,就在今天的原平市區東邊,與今原平市中心的距離並不太遠。【原平】的含義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原】【平】二字的表面含義組合而成。由於【原平市區】這片土地,接近南邊由忻州、定襄組成的所謂忻定盆地,不再像滹沱河上游的砂河鎮、繁峙縣、代縣、崞陽鎮那樣被周圍的大山“擠”在河谷裡,所以在古人的眼中便有了【

原隰寬平】的感覺,地勢相對平坦、低溼一些,因此得名。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筆者於原平崞縣古城南門外的金代普濟橋合影

只不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位於今日崞陽鎮且地勢更加重要的“外來戶”【崞縣】,顯然在險要性上要比漢代的【原平縣】更加重要。所以呢,自隋代開始,不僅把漢代【原平縣】下降成了縣下一級的【原平鄉】並持續到1958年,而且還把整個地區的縣級地名,從【原平】改成了【崞】。

山西地名的歷史:歷史上的原平與崞縣

原平天涯山景緻

建國以後,發展工業需要更加便利的交通條件、更加平坦的地形與更加充沛的水利資源,原平鎮這才“翻了身”,“奪回”了縣級政區的中心地位,不僅恢復【原平縣】的名號,而且把整個縣級地區的地名又重新恢復成了【原平】,並進一步在1993年升格為【原平縣級市】。由此可見,我們回顧一個地區的地名歷史,不僅能夠知曉名稱的變化,還能掌握一個地區歷史地位與發展重點的變化,如此“見微知著”,才是歷史真正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