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個春節。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肺炎,讓春節失去了往年的熱鬧,讓各行各業都打亂了原本正常的節奏。直到今日,很多企業沒法開工,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全國不能正常開學的學生們了。

根據教育部下發的“聽課不停學”指示,各地都忙忙碌碌的制定線上學習的方案,以便孩子們能在家裡也能學有所獲,不把功課落下,效果如何呢?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昨天,和一個家長聊了很長的電話,她向我抱怨:“老師,我希望你和我們家孩子聊聊,最近網上學習的任務太少了,每天20分鐘,根本學不到個什麼,讓刷題不刷,都快小升初了,考不到個好初中怎麼辦呀!我們太著急了,可他自己卻如此的冷靜,天天抱著個課外書在看,要麼成天就操心疫情情況又怎麼樣了?哪裡又有個什麼新聞?”

她的苦惱應該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不安。但其實我想說的是,她家孩子在班裡一直是第一第二,尤其是作文,完全超越一個小學生的水平,這是得益於什麼呢,我想和他的心態和努力都是分不開的。我能理解做父母的憂心,但也更想告訴大家,停課不停學,除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課本知識,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孩子學習,而當下這個特殊的時期,正是學習的好時機。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那麼,除了專業文化知識的學習,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之中,孩子們最該去學習的又是什麼呢?

1.疫情之下的民族精神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做過關於民族精神的手抄報,寫過關於民族精神的作文吧,或許還絞盡腦汁寫不出來,還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了,可家長也說不準民族精神到底是什麼,或者要如何給孩子講清楚。我想,現在就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義務教育各科教學大綱中都有共同的一項教學目標——情感與態度,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對孩子愛國情懷和思想的教育。我們常讓孩子去體會精忠報國的抗金英雄岳飛的剛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的無畏,感受抗倭名將戚繼光、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偉大……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 陳毅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位卑不敢忘憂國。——陸游

這些名言歷歷在心。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這些偉大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就是我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積澱形成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正是這無數可敬的愛國英雄,才使得我們始終不曾被任何一個侵略者所滅亡。

我們向他們致敬! 但這種民族精神不只存在於歷史,更在每一個孩子所能接觸到的當下。如果那些歷史他們不能理解,當下和新冠狀病毒所引起的肺炎抗爭的無數英雄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從疫情一開始,就奮戰在一線鍾南山院士,繼非典之後,這次的抗議行動中,依然衝在最前面。他告訴別人“能不去武漢的人都別去,能不出武漢的人都別出”,但他自己卻是最早衝進武漢人。已經耄耋之年的他,在採訪中,不禁潸然淚下。

熊紅作為一名援鄂醫療隊隊員,一直奮鬥在抗疫一線——方艙醫院。在接到抽調通知後,她毅然寫下請戰書,為了方便工作,她和其她護士姐妹們毅然剪掉了一頭飄逸的青絲。

43歲的肺病科主任張傳名,它不僅僅是入黨積極分子,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看到小兒子剛滿15個月,除夕晚上接到去武漢支援的通知,他便立刻取消了回老家的決定,走上了前線。

68歲的郟縣冢頭鎮北街村黨支部委員、村醫姚留記天天堅守在疫情防控點,2月24日12點多匆匆站著吃了幾口飯,又走上了崗位。但生命卻永遠停在了這一天。身邊的人無不受感動,一個快70歲的人,跟年輕人一樣,在村裡跑前跑後,從沒喊過累。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魯迅先生曾經在《且介亭雜文》中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講過一句話: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們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

放下牽掛的家人,逆行而上,向險而行的白衣戰士、人民警察、領導幹部、各界志願者們,偷偷為工作人員送去口罩蔬菜的各界愛心人士們,不正是這種為民請命、埋頭苦幹的人嗎?

這些,大概是教科書上所看不到的,卻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教育素材了。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2.保護自己,敬畏生命

我們平日作文中常會寫到一個類似的話題:學習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班會課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永遠是一項重要課題。平日裡太平安康的盛世之下,似乎感觸總不會特別深刻,但是在這個春節期間,在新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之下,我想,再沒有什麼比健康對我們更有價值了。

看到過這樣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如果人生是一連串的數字,生命健康就相當於是數字“1”,其他的諸如金錢、學習、幸福、情緒、家庭等等東西就相當於數字“0”,當這個“1”存在了,後面的一切東西才會有意義,而當“1”不在了,後面有再多的“0”,都已經失去了意義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這一個月,網上的信息量似乎是前所未有的大。看過了很多曠無人煙的街道,看過了很多醫院裡的人滿為患,看過了很多病床前的生離死別,看過了很多留戀與甘心。網上每一天刷新的新增病例數成了最近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可以想象得到身處於重“災”區的武漢人民的掙扎與渴望。

可同樣,我又想起了一些事。平日裡,有些孩子會因為被老師收了手機,一時激憤,選擇跳樓結束了生命;有些孩子為了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不惜付出更可貴的東西;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也會因懵懂的愛恨情仇做出過分的舉動……這一切都如一把把鋒刃,想來芒刺在背。

不經歷過黑暗,就不知光明的可貴。我想,在這次苦難之中,除了學習,我們最該讓孩子去學習和明白的,就是對生命的的敬畏,學習敬畏生命,保護自己。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上,無論大人小孩,都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各種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人人都為了各種目標,疲於奔命,用青春和健康做賭注,仔細想想,真是得不償失。有那麼一個瞬間,總會覺得生命黯然無光,生活沒有了意義。孰不知,一切都會過去,黎明總會到來。

我想那些被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人民,大病之後,定會猶死而復生,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健康,那些在苦難的魔抓下被撈回來的大人小孩們,在以後遇到任何困難,當和生命和健康比較時,都能坦然處之了。

生命值得敬畏,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是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能力和資本,那麼,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3.“閱讀”啟迪智慧

《我的閱讀觀》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的精神可以因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閱讀的意義在於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層面上搭建起精神生活的世界,在大地上生活的人類,若只是為生存奔波,而不能在精神上仰望星空,靈魂就會逐漸被塵埃矇蔽。

讀書是塑造和影響孩子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是孩子獲取知識的有一個途徑。平日裡忙於各科目的學習,孩子們可能沒有那麼多的閱讀時間,但是最近疫情期間,無法出門,便擁有了大把可以自我掌控的閱讀時間。除了課內的人物之外,父母也應該引導孩子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之上,學會閱讀。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讀經典,讀故事,對孩子的認知和意識都是具有很大影響的,廣泛的涉獵,能成為孩子學習哭上的助力。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德魯克從年輕時候開始,每三年就要去要挑戰一個自己未知的新領域,他講過:閱讀的目的不在於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但是要能理解和分析發生在那個領域內的事。對孩子也是一樣,知識多了,便能更好的融會貫通。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魯迅先生講過: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因此,閱讀也不僅限於課本,我們還要教會孩子的,是去閱讀生活。

陶行知說過:

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都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便是活的書。

在當下的情境中,最不缺的就是素材。每一天每個城市都會發生很多事情,包括停課停業在家的生活和以前正常的生活也是差距很大的,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部活書,用心去感受周圍的變化。

對於有心的孩子來說,他會靜靜的閱讀當下的世界,去觀察、分析和記錄,把這一切歸納在他們的素材庫之中。但是大多數孩子,意識不到這一點,除了影響到自己的事,對身邊的實踐和社會發生的點滴,做不到去觀察和感覺,“有心”和“無意”之間差別就是卓越和平庸。

那麼,作為家長,便要有意識的教孩子去學習這種閱讀的技能,培養他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疫情時期,除了學習,孩子更該學些什麼

我想,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首先便應該是去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今後紮根於社會的基礎。良好行為思想的形成,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將起到莫大的作用。父母應該看到,不該只追求片面的成績,而更該關注孩子思想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學習成績外我們應該還看到點別的。

(本文完)

這裡是橘子教育課堂,我是一線教師,教語文,懂兒童心理。每天分享育兒方法和教育故事,感謝在這裡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內容,請點去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