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感覺很少有校外培訓機構,如今為什麼這麼多?

大海老師數學課堂


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市場需求。時代不一樣,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各方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而且經濟能力越好的家庭一般來說越重視教育問題。在國家目前的教育大環境下,學歷還是很重要的。有些地方要求“快樂學習”、給學生“減壓”,學生在學校裡沒有全部學會,課後作業完成不了,家長又不擅長輔導,只能送到教育機構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如今教育機構比比皆是的原因之一了吧!

而20年前的經濟條件,以及學校教育模式。還有家長和老師和學校的關係沒有那麼緊張。大部分學生是非常聽老師、怕老師的,上課自然會認真聽講,課後作業自然會用心去研究完成。所以20年前的市場可能不需要“教育機構”,所以就比較少。


積極奮鬥的小獅子


20年前校外培訓機構幾乎沒有,現在卻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原因如下。

整個社會的經濟不夠強大,人們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經濟,經濟佔據了人們的大腦。

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我作為一個典型的80後,我正在高考,適逢趕上國家擴招,所以此時的國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我大學畢業後,沒有就業障礙,一畢業就進入教育單位工作,只是感覺當時對人才的需求真的是如飢似渴,當時工資七八百,但物價不高,每當領了工資就有種一夜暴富的感覺,所以大人都在擠破腦袋的發展經濟,發家致富,真正把教育當回事的家長微乎其微,那時候學習主要靠自己的自覺,如果學得好,家裡也有經濟條件就繼續深造,如若沒有學習的天賦就步入社會改造地球。


家庭經濟的薄弱,家長對教育意識的淡薄,都沒有把教育放在首位。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亙古不變的舊思想,以及家庭經濟的捉襟見肘,父輩對教育意識的淡泊都足以說明對教育的不重視,最主要的是家裡孩子居多,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吃飽喝足穿暖是當時的理想,現在說到富豪那真的是富得流油,但說到萬元戶真的讓人羨慕不已,所以因為經濟的侷限,沒有能力也沒有遠見讓孩子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遠,當時能走出農門能跳出農村,除了自己的優秀,對夢想的堅持,家長也只是做了經濟的支持而已,但不是高瞻遠矚的瞭望者。

新興事物的興起,它總得熬過一段時間,當人的意識,人的需求真正的想到的時候,才會去抓住它。

我想最早的課外機構興起的時候,主要是英語教學吧,因為中國人總把英語的困難無限放大,因為要高考,那麼英語就不能拖後腿,即使自己再不喜歡,那也必須學習,所以無論是大城市的為出國做準備的英語培訓,還是小縣城的為了英語考試過關的培訓,都會因為需要而發展,一個城帶動一個城的發展,就這樣陸續產生課外機構,而後才有其它科目的增多,多到現在的文化課樣樣俱全,以及興趣愛好的培養五花八門,說穿了是因為經濟發展了,人心寬體胖了,有了重視教育的意識思想了,知道了教育是走向成功最捷徑的路的時候,全家把教育掛在嘴上,放在心裡,舉全家之力為高考生服務,只要是錢辦到的事情就不是難事,但遺憾的是教育不僅僅需要家人的支持,還需要的是個人的努力與天賦,任何事情都不應該操之過急,過猶不及,不然反而又走向極端,現在孩子聽到補課又是焦慮煩躁不安,是不是也挺可悲的。


名字Linda


剛開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老師認真教,學生接觸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放學寫作業去玩,寒暑假寫作業去玩

後來,一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更優秀,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所以一個人打破了這種平衡,所有人的平衡都就破了

畢竟大部分學生都很普通,腦力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學習的時間越多,學習的內容越多,學習相對應的就要好一些,所以培訓班自然就多了


數學之師


課外輔導逐漸升級為剛需,是校外培訓機構這麼多的直接原因。那麼課外輔導是如何成為需求並升級為剛需的呢,課外輔導模式又如何從個人家教升級為校外培訓機構呢?

一、有錢才能啟動需求。二十年前大多數家庭供孩子上大學都是非常難的事情,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剛夠孩子上大學的學費。一家幾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家裡只供一個的大有人在。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絕對不願意讓孩子在讀書過程中補課花錢。

在最近二十年裡,大家的收入越來越多,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單純讀大學對家庭的壓力陡降,家庭也就有了課外輔導的消費能力。

二、大學擴招,更多的孩子參與了競爭,部分課外輔導的孩子形成了競爭優勢。

為什麼強調擴招?大多數人能考上,那麼就只有極少數的人放棄競爭,其他參與競爭者都要爭取競爭優勢,競爭者又缺乏更好的方法,只好補課。舉例說,班級裡某個成績非常靠後的孩子請了家教突然大幅進步,被超越的孩子一旦知道了他請家教的事,就不服氣,你請我也請,那麼就通過競爭促進了課外輔導逐漸被更多的家庭選擇,從而形成了家教市場。

三是中高考題年年變新,整體變難,使家教市場專業化。為了適應更新更難的考題,家長就有了更強的需求,一般的個人家教只能見題講題,不能給孩子系統歸納,也不能約束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提分不明顯,同時政策嚴禁在校老師做家教,傳統家教存在信任危機。教育機構捕捉家長需求,設計了各種吸引家長的模式,好比一對一教學,多對一服務等等就成了教育機構招生的宣傳點,教育機構除了模式特殊,宣傳能力更遠強於傳統家教個人,教育機構在家教市場逐漸進入主導地位。

四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日趨依賴教育機構培養孩子。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週末要學跳舞,鋼琴,英語,主持……現代家長不只希望孩子成績出色,還越來越希望孩子全面發展,催生了教育機構培訓的全面化和多元化。

最後,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形成孩子交由培訓機構代管的習慣。既然機構相對專業,我又沒有時間看管孩子,家長擔心孩子有了自主支配的時間沉迷遊戲或者擴大社交遇到危險,乾脆就天天把孩子放到機構補課,不管能不能學到東西,孩子在補課就放心,我就覺得自己該給孩子做的做到了,這樣校外培訓機構徹底成為剛需。





超極幻想


20年前對於農村的孩子很少有培訓班,除非家庭條件好,父母有意識的才會給孩子報一個興趣愛好班,而今天,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無論農村城市,家庭收入與20年前都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中國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作祟,都會在兒女教育上投資,尤其是農村父母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其次,與中國的教育模式也有關係,國家公立學校的弊端導致現在校外培訓學校到處都是,公立學校每個班級學生相對較多,老師關注不夠,家庭作業較多,很多都需要家長的協作才可以,家長苦於沒有時間,私立學校也是到處都是。最後我認為,有的父母確實文化水平低,尋求校外輔導來幫助孩子提高學校成績。


錦荃媽媽


凡是存在的就是有市場的。

現在很多學生上輔導班,因為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主頁中可以查到),詳細評價了輔導班的狀況——師資、硬件、質量等等,看了之後,你的找到答案。再次不再贅述。

敬請關注


無畏無爭的平凡人


學校教育偏於基礎教育,即重在教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但學生個體差異化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學生非智力因素差些,學習基礎知識效果差,便跟不上基本學習要求;有的學生非智力因素好些,學習基礎知識能力有餘,但又缺少自主拓展提高的學習方法和能力。課外輔導機構,可以在補差提優方面對學校教育進行彌補。

另外,升學擇校的整體競爭壓力,也迫使家長選擇課外輔導機構。部分家長是逃避不了整個社會的補習風氣,覺得不補習孩子會比別人差很多。

基於以上原因,課外輔導越來越多是適應了教育市場的需求。



學吧考培一級建造師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總體觀點是:20前什麼都少,不光是教育機構,19年的GDP至少是20年前的10倍以上。

20年大概是2000年左右那時候升學率比較低,主要原因有大學招生規模沒有現在大,跟教育機構少、教育資源稀稀缺也有一定關係。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收入的增多是教育機構大規模發展的大背景。還有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化、人們教育理念的變化都是教育機構發展的動力。


李老師—


跟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是一樣的,就像80年代的電視機當一村只有一臺電視機的時候,他二大爺三小嬸四小姑的張長李短都來看電視了,道理是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就是一種最小的樂趣了,性質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