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道德绑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真就那么重要吗?

拾壹桠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于礼不孝者有三事:

一是阿意曲从,攀附权贵

二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三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阿谀奉承,攀附权贵,拍马溜须会让父辈陷于不义之地,会被别人看不起的。

二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家境贫寒父母老迈没有条件去读书。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找到一份养家糊口,孝敬父母的公职让父母老人老无所养,得不到晚年的幸福。而自己在仕途上又没有一官半职。这是对家庭的不孝。

三是不娶媳妇没有儿子,断了后也就断了香火无人祭祀先祖。这也是在三种不孝当中为最大最重要的一条。

在古代一个人不结婚娶媳妇,就没有儿子来延续香火,逢年过节祭拜祖先。是天大的不孝。

古人多以农耕为主。家中如果没有男子,缺乏了劳动力,怎么去种地维持家中的生活,到老了又有谁来给养老送经呢?所以,把“无后为大“看得非常的重要。现在的社会不同了,国家政策也好了,有养老金医疗保险。又有多种工作方式生话,所以对有没有儿子也不那么看重了。现在一些开放城市,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单身狗,终身不嫁不娶。

礼法虽然要讲究,但要与时俱进。也就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庙里,拜什么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的传承和活法。传承也是荐其精华去其糙粕。如果硬拿老规矩来套现实的生活是行不通的。


南山说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我个人认为不是话不对,而是解释不对!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品德,其中包括: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等我们熟知的社会道德准则。其中有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众说风云也并没有某一方被说服。

<strong>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边的话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但是谁知道后边的内容呢?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由原文得知,后边说的是: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这样是不对的,可是为什么叫“无后”呢?娶了妻子又没说不生孩子,怎么叫无后呢?

其实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舜没有得到父母的准许就娶了妻子,是不孝顺的,我们应该告诉父母之后再娶妻。

你觉得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无后”不能解释为没有孩子,而应该解释为是:没有尽后代的责任!

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首先根据上下文我们理解来看,孟子所说并不是有没有孩子,而是在说我们不能当父母不存在一样,娶妻了都不告诉他们,这样没有尽到“孝”。从而将“无后”解释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很合理!

《孟子离娄下》所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所讲是什么意思呢:不孝顺有五个方面:第一,懒惰不工作,不赡养父母;第二,赌博酗酒,不赡养父母;第三,吝惜钱财,只顾妻子不顾父母;第四,贪财好色,使父母蒙羞;第五,逞强斗狠,连累父母。不孝有五,却没有一条说到了不生孩子!

解释二、“无后”就是没有后代。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认为孟子的话意就是如此。但根据上文所述,这显然有点说不通,根据上下原文来说有“曲解”。根据孟子之后所说也有问题!个人认为,这句话断章取义了。

最后,我之所以说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理解有问题的原因如上。孟子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中“无后”实则为不尽孝道,并不是字面意思。



<strong>


闻香书坊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要看“无后”的真正意思,还得看下一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说,舜没有告诉父母,不经过父母同意就娶妻,就是没尽到子女后辈的责任。这就是“无后”的真正意思。而不是什么,生不出孩子,没有后代。

民国时候,中国就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当时的一些女子,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不愿意生孩子,从而被婆家厌弃。丈夫为了给自己家延续香火,只能写下休书,另娶她人。并说出那一句很经典的话然而这种事,到了是八十年代,甚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这种以“无后为大”做借口离婚的人。

一些农村父母在自己儿子成材后,看不上儿子的糟糠之妻,如果没生下儿子,更是罪加一等!不断怂恿儿子离婚再娶。这样的家庭情况十有八九是一种愚孝。

但是,我要说的是,你家里有矿,有皇位要继承,想要儿子,就不要再用古人的话来做借口了!“无后”并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不要再断章取义了!

生小孩的意义在于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像从一粒种子到生根发芽,慢慢长大,感受到那生命如此有力,强大!

世界的美好在于它的丰富。有人奋不顾身投入到热气腾腾的生活,就有人冷眼旁观说“人间不值得”。

生活就是被生下来,你自己选择活下去!所以自己想怎样?


琲琲


我不认为是道德绑架!

人活于天地间,承上启下,代代传承,有前有后,才有意义。

我(年已半百)有俩个孩子,一女一男,我曾为人子儿,沐浴着父母之恩,但不是非常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巨大付出,当自己为人父母后,才能深刻地体验到个中的付出是多么巨大,才能体会到父爱如山,母爱似大地,这样的人生体验才更加全面完整。

陪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也陪着自己慢慢变老,从襁褓中一天天成长,一笑一颦,扣人心弦,哭闹声笑声,是我人生美好的音符,没当过父母永远无法体会到里面的共呜!

孩子是自己人生的“续集“,没有孩子的人生,是短暂的人生,没有期望,没有期待,没有展望,没有想象,没有后来人。这样的人生,精彩程度会严重地大打折扣。

每天起床,孩子一声爸爸,心情愉悦。一些事情,有了帮手,比如昨天不懂在电脑上打字打勾√,孩子(女儿十五岁儿子十三岁)就帮忙搞定,家务他们已经开始帮忙了,太累不想下楼拿快递,让他们代劳…

放学回家,分享学校里的奇闻趣事,我有趣的笑话,讲给老婆孩子听,一家哈哈大笑…

这就是天伦之乐,如果没有孩子,我相信我的人生,会减色非常非常多,估计无聊的时间会非常多。

感恩孩子的陪伴,我的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好多好多的欢声笑语,累并快乐充实着。





繁荣丰盛5855547865


我们常听到一句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常被老年人用来规劝年轻人早日成家生子,接续香火,作为回馈父母的一种方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典出处是《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取,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对这段文字的解释,对“无后”的解释出现了异义,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都持这观点。《十三经注疏》是汉代文人赵琦编写的,专门用来解释先贤哲言。他在书中写到“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取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在这里他把不孝分为三种:第一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错误,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这是不孝。第二种是家中贫困,父母衰老,子女却不想着谋取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二不孝。第三种指的是不为家族延续后代,这也是不孝,并且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说法与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很吻合,所以广泛流传。赵括认为:“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者,言不孝之礼有三,惟先祖无以承,后世无以继,为不孝之大者。”南宋理学家朱熹注释这句话时,也延续了赵琦的说法。二,近代有人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一个叫李守力的先生在2007年1月21日发的博文题为: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内容是: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们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份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后辈的本份(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徳性后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有偏见和敌意,所以不便禀告,况且尧作为帝王是天下人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李先生以为“无后被曲解源于数百年后的赵琦太谬。

我看是这位李先生太谬,我们都知道,舜的母亲死的早,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给舜生了个弟弟叫象,这小子很坏,总想独得家产,就常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舜的糊涂爸爸和后母就想害死舜,想把舜烧死在粮仓里没有成功,想把舜埋在井里也没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无后”这个词,肯定是没有后代的意思。而不是那位李先生所说的没尽到后代的责任。

我们儒家的孝经从一开篇就讲述了“孝”的意义,孔子教导学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中也”。所以孝绝不是对父母关怀那么简单,孝敬只是孝道的开始。没有子孙是最大的一种,舜不禀告父母娶妻,就是为怕没有子孙。孟子发展了儒家的“孝道观念”,把“后”做为祖先的存续和宗庙祭祀的前提条件。无人祭祖,祖庙就断香火了,无后,就变成了绝祖。

无后重不重要,现在看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连同性恋在有些国家都合法化了,延续香火的观念也逐渐也逐渐从我们的脑海里清除了。但是能生的还要生。你看美国每年都从我们国家领养大量婴儿,为什么?培养孩子,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是一种乐趣,培养孩子,看着他们成长,小时陪他们玩,大了他们再生一个培我们玩,会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生病,或死亡,我们不期待儿女能怎么孝顺,但得有个帮你跑腿或处理后事的人吧,养儿不一定能防老,但肯定比没孩子的活着更踏实,能不能用的上不说,心里肯定有了期望。期三,造物主给了我们繁衍后代的器官,是让我们繁殖后代的,都不生,物种不都灭绝了吗?


大漠慢行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东汉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现代汉语解释有三种行为被称为不孝,第一种是一为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第二种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以赡养父母;第三种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烟。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

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很多家庭非常民主,父母子女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做得越来越好了。只要中华文明传承不断,就是对此句话的最好释议!


青白世界


古人的道德绑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真就那么重要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上面写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句话不能分开单独理解,要结合后面的一起来看。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

后世腐儒们在研究先贤书籍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断章取义,擅自更改为“不孝有三,没有娶妻生子就是最大的不孝”。甚至这句话成了逼迫媳妇生儿子的经典名言。

无后真就那么重要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酿成的悲剧有很多,其实究根到底,不过是男权封建思想作祟,男人用这句话来推脱自己的渣男本质。

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当时的一些女子,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不愿意生孩子,从而被婆家厌弃。丈夫为了给自己家延续香火,只能写下休书,另娶她人。并说出那一句很经典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甚至到近些年,人们思想普遍提升了很多,但是在农村或是偏远山区,仍然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来道德绑架媳妇必须生儿子。而儿子成为了在婆家地位的保证。有很多的女人,为了生儿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更有甚者,在没钱没势的时候,糟糠之妻陪着共度难关。当有了一定的金钱资本时,用此句话作为抛弃糟糠之妻,外面出轨的借口。

子孙后代对于古时候来说,多子意味着多福,古代生产力低下,多子意味着家庭多一分劳动力。而且古代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很低,只要吃饱穿暖即可。“养儿防老”是个永远的概念。

现在科技很发达,而且保险体制很健全,现代人本来压力就很大,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又很高,量力而行吧。

综上所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真的不是没有生子就是不孝的意思。以此句话来看一个人的是否孝顺,也是愚孝的表现。


非烟慧语


我们该听古人那句话:有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有人说“有儿有女冤家,无儿无女菩萨”。其实,全都集中在一句话:养儿防老。在古代小生产者意识就是老来无依,怕无人抚养。现代社会某些程度上还存在老来无依的窘境。但是,现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养老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社会化养老的呼声日益高涨。社会化养老是社会体制先进与否的标尺之一。


手机用户50025642180


这不是道德绑架,说的是对的,真的很重要。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努力为什么?年轻时你认为活着就为自己的自由,努力就为了自己吃好穿好玩好,可是人过中年,你会发现如果没有后人,你的努力屁意思没有,你不知道为了谁而努力,每天都在茫然中,就像无根浮萍。人是分阶段成熟的,青年,中年,老年成熟标准不一样,青年蔑视一切,中年慎重一切,老年反悔一切。青年时,什么后人真是封建。中年时该考虑一下有没有后人。老年时真他妈后悔连个后人没有。有没有后人不是孝顺的问题,是你自己对今后生活有没有盼头的问题。芸芸众生,能成龙凤者少数,大多数只普通人,普通人就要有普通人活法。普通人就要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很无奈的现实。你可以现在否定这条,那是你还年轻不成熟的想法,或者违心的回答,没有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


孟墉


原文出处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1]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 一)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 二)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云云。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