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徐庶,字元直,在三國中可說是一位充滿謎團的神秘人物。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首先,徐庶的真名並不是徐庶,據《魏略》記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徐庶原名「徐福」,是個寒門子弟,但小說家羅大大誤解了“單家子弟”一詞,所以在《三國演義》裡,徐庶的本名莫名其妙變成了「單福」(為了方便,下文依然稱為徐庶)。

江湖在走,假名要有,徐庶過去是個喜好擊劍、行俠仗義的浪蕩少年,曾經因為替朋友報仇而被官府逮住,官吏問他姓名、動機,徐庶閉口不答,於是他被帶往市區行刑,在這個危急時刻,他的兄弟同夥跳了出來,上演了「劫法場」的戲碼,驚險逃過一劫。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不過,經歷此事後,徐庶忽然有所感悟,揮劍不能改變什麼,讀書才有機會改變社會,他放下刀劍,從此開始認真向學。

徐庶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起初,其他同學聽聞他混過幫派,沒有人願意和他當朋友,很可能還遭到了排擠和霸凌,但徐庶沒有任何怨懟,他每天第一個走進教室打掃,每堂課用心聽講,對於經學也漸漸讀出了心得。

看到這裡,不難看出徐庶與劉備的相似之處,兩人都當過流氓,也都是浪子回頭,想做一番大事業,日後兩人相遇一見如故、言語投機,似乎也不讓人意外。

且說徐庶讀書時期,他以謙恭的態度待人,終於交到了第一個肯和他說話的好朋友石韜;後來中原動亂,許多穎川的讀書人南下避禍,徐庶和石韜便來到荊州,一同進入了「水鏡書院」。

在水鏡書院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天才學生諸葛亮,從《魏略》的片段中看來,孔明年輕時有明顯的中二病症狀,自負而特立獨行,徐庶等人讀書「務於精熟」,在考前拼命背書備考,孔明卻「

觀其大略」,隨便翻翻書就能得到好成績,有時清晨還會聽見諸葛亮一個人「抱膝長嘯」,不知道他在鬼叫些什麼。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諸葛亮曾對徐庶、石韜、孟建說道:“同學們!你們日後大概都可以做到郡守、刺史吧!”

三人反問他的志向,諸葛亮卻笑而不答。

說真的,想要與這個時期的孔明當朋友並不容易,當時他自比為管仲、樂毅,但在其他人眼中他比較像神經病,只有徐庶等人相信諸葛亮的才能。

水鏡先生司馬徽與龐德公住得近,當時司馬徽、龐統、諸葛亮常常跑到長輩龐德公家聚餐聊天,徐庶也是常客,可見其關係深厚,在司馬徽、龐德公兩位老師心中,徐庶就算比不上臥龍,但肯定是一位值得驕傲的學生吧。

在水鏡書院的日子,大概也是徐庶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每天和夥伴們一起耕讀、一同高談闊論,何等快活;只是美好的時光終究會過去,當荊州牧劉表過世,曹操揮軍南下,一場大戰即將爆發,這群年輕人也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

孟建說道:“我、我有點想家了……”

畢業典禮上,孟建說他想回歸北方,此言也觸動了其他人。

諸葛亮笑道:“中原士大夫那麼多,若有心建立功業,大可在其他地方遨遊,何必非得回家鄉呢?”

填志願、找工作,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孟建選擇在曹魏當官,後來富貴顯達,也算是人生勝利組;當時許多荊州士人北上依附曹操,徐庶則有不同的打算,他前往新野見劉備。

故事說到這裡,許多觀眾都會認為徐庶原本是劉備集團的人,後來遭到曹操欺騙、威脅,為了母親才轉投曹營,但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其實,三國故事說徐庶先在劉備陣營當軍師、其後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這兩件事都是有問題的。

首先,劉備不曾上表加封徐庶任何官職,在《三國志》中,關於徐庶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實在不像劉備生命中第一位軍師,反而像是隻負責上門來推薦諸葛亮的,劉備解完任務、得到孔明以後,就沒有徐庶的戲份了。

《三國演義》描寫徐庶識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大勝曹軍,一則是為了戲劇效果,一則是鋪陳軍師的重要性,為諸葛亮接下來出場做準備,但這些只是小說情節,不可盡信。

當然,從以上故事看來,徐庶本來就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而生平事蹟不詳,更增添了傳奇色彩;他主動拜訪劉備是事實,劉備也非常看重他,不過徐庶是否曾在戰場上出謀獻策,只能交給觀眾們自由想像了。

依小巖猜想,徐庶確實曾在劉備身邊當過“諮詢顧問”,但還沒有明確的臣屬關係,諸葛亮一開始也是如此,出師表中曾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孔明替劉備分析天下局勢時,同時亦是在觀察未來的老闆,而他為劉備的言談和對應感動,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追隨劉備。

那麼,為何徐庶沒有照這個流程加入劉備陣營呢?既然他對劉備有好感,卻將諸葛亮推薦給劉備,自己轉身離開,這又是何苦?

《三國演義》說曹操抓了徐庶的母親,並用偽造的書信騙得徐庶北上,徐母見到徐庶又羞又氣,將兒子痛罵一頓,隨後上吊自盡。

這段故事前半段與《三國志》記載相符,讓許多觀眾信以為真,但後半段純屬虛構。仔細推想,當時諸葛亮尚未成名,何況是徐庶,曹操怎麼會知道他有本事呢?

假如使用欺騙的手段,徐庶又怎會甘願待在曹魏呢?更別說徐庶最後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若不發一言、不獻一策可以坐上這位子,那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先主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對照《三國志》原文,殘酷的真相就浮出水面了──曹軍確實擄獲了徐庶的母親,但沒有威脅欺騙之事,別忘了,劉備這趟亡命之旅,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丟了(幸好有趙雲開啟無雙模式救人),在曹軍眼中,大概只認得劉備的家眷,其他婆婆媽媽是誰的媽媽,恐怕沒有人在意,徐庶雖有心跟隨劉備,但親眼看到劉備軍團差點滅團,又失去了自幼相依為命的母親,他怎麼能不動搖呢?

徐庶指著心口對劉備說道:“我本憑著這顆心,選擇了將軍,有意和將軍共圖王霸之業,然而現在與母親分離,心神已亂,我在將軍身邊也幫不上什麼忙,請讓我就此拜別吧。”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徐庶這番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式。

如果你以懷疑的角度看待,「已失老母」可能只是徐庶離去的原因之一,嚴格說起來,徐庶通過了面試、但尚未正式為劉備工作,現在發現這公司充滿危機,前途一片黑暗,不如趁早抽身,像孟建、石韜那樣在曹魏做官,或許才是明智的選擇,甚至可以質疑他早就有向北投奔曹操之心。

這種說法讓徐庶帥氣的形象破滅,但實際情形若真是如此,倒也沒有什麼好苛責的,反而像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那樣死心塌地跟隨到處打敗仗的劉備才是不正常的吧。

另一種解讀,徐庶這番言語並不只是官方文章,他是真心想要和劉備、諸葛亮建立不朽功業,無奈上天捉弄,在最後關頭,他還是屈服於現釋,選擇回故鄉與老母相聚,另求發展,忍痛與劉備告別。

小巖更傾向相信後者,當初身在穎川、或在荊州,徐庶並沒有主動求仕,對他來說,曹操老闆顯然不是第一順位,徐庶渴望的是一位能夠真正相知相惜的明主,然後,劉備出現了──至於和劉備相遇,到底是幸或不幸,那就很難說了。

徐庶後來在曹魏為官,並沒有留下什麼輝煌的事蹟,在史冊之中,徐庶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只剩下最後一處。

《魏略》曰: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

多年以後,諸葛亮用兵隴右,聽到了故友消息,石韜官至郡守、典農校尉,徐庶則做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孔明搖頭嘆道:“以他們兩人的才幹,也沒有得到大用,魏國真是人才濟濟啊!”

御史中丞為御史臺的長官,俸祿千石,並不是什麼小官,而是監督、彈核百官的重要職位,司馬懿也做過御史中丞,若說徐庶沒有受到重用,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但為什麼諸葛亮有此感嘆呢?

因為,徐庶或許會有更好的發展、或許會有一個更讓他發揮所長的機會。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我想,這就是這個故事最令人感到哀傷的一點──徐庶與我們何其相像,曾經滿腔熱血、想要改變世界,然而,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回首才發現,自己已經被這個世界改變。

現在的生活難道不好嗎?不,無論是官位、富貴,其實都是應該滿足的了。

但是,為什麼,在夜深人靜時,彷彿仍然可以聽見玄德大人那句熟悉話語。

<strong>「你有夢想嗎?」

如果當時堅持理想、如果當時抓住了機會,現在的我又會是如何呢?

或許,每個人心底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三國人物」歷史上的徐庶

現在的很多遊戲中都將徐庶刻畫成一位歷經滄桑、眼神憂鬱的角色,雖然在真實歷史中,徐庶未必是如此心境,但若要說徐庶為什麼哀傷,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你的昔日同學不是臥龍、就是鳳雛,再回頭看看自己,還真是挺哀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