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他自刎的命運呢?

西有大秦


秦始皇的兒子扶蘇為人十分軟弱,而且在處理事情方面容易被別人利用,用現代的話來講,公子扶蘇就是一個老好人,容易被別人欺負。至於為什麼公子扶蘇的性格會變成這個樣子,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子不教父之過”,秦始皇在這個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秦始皇一直以來都是把大兒子公子扶蘇當成是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在教育之上,這位始皇帝會把當時最好的教育資源都傾瀉在這位公子之上。在當時,秦國最好的老師排名首位的不是秦始皇推行的法家,而是儒家的淳于越,這為信奉儒家思想的老師將所有儒家的倫理都教給扶蘇,這也就從小讓扶蘇的性格變得十分溫和,十分的善良,簡直就是一個老好人。

但是,後來秦始皇在法家李斯的建議之下,開始了摒棄儒家,準備統一全國的思想,可是儒家當時還是具有一定的勢力的,準備勸阻始皇帝,可是始皇帝認為這是一種挑釁,一種危害國家統治的行為,所以就造成了當時比較著名的慘案——焚書坑儒,而作為信奉儒家的公子扶蘇就不樂意了,準備進諫,但是秦始皇聽不進去,公子扶蘇也被打發到軍中,希望軍旅生涯可以改變他的性格,讓他變得更加果斷,這樣才能統治國家。

軍旅生涯的鍛壓確實可以慢慢地改變公子扶蘇的性格,但是,秦始皇這個時候突然就死了,然後趙高和李斯二人合謀,修改遺詔,將無能的公子胡亥推上作為皇帝。

至於李斯為什麼會幫助趙高,李斯作為一個法家的信奉者,如果信奉儒家的公子扶蘇登上皇位,那麼李斯定然不會受到重用,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胡亥繼位之後,害怕扶蘇起兵反抗,於是假傳秦始皇的詔書,要扶蘇陪葬,而由於我們的公子扶蘇是一個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的孩子,對於自己父親的命令怎能不聽從呢?他對蒙恬說:“父而賜子死,尚安父請!”可見,這儒家思想雖害人不淺,但是不可不說這是治國安邦的利器。

至於筆者我為什麼說這其中有秦始皇不可推卸的原因,即那個時代,教育都是留給長子的,其他的次子都是沒有資格得到教育了,而如果秦始皇當時選擇合適的老師教育扶蘇,或者是自己時常教導,想必扶蘇的性格也不會這麼軟弱,歷史也會因此而重寫!

不過,畢竟人無完人,秦始皇畢竟是一個大忙人,他滅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車同軌,書同文”,建立長城,抵擋匈奴等等,這些都需要他付出精力,而且他當時還要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亂嗑藥等等!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教育真的是非常重要,富不過三代這個魔咒的原因就是因為教育,劉備教育不好劉禪,蜀漢王朝只能偏居一偶;司馬炎教育不好司馬衷,西晉王朝五十年便滅亡;隋文帝教育不好隋煬帝楊廣,結果隋朝兩代而亡。

所以,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部分朋友們已經是父親或者是母親的話,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子承父業,一定要注重教育!

好了,這就是筆者我的觀點,喜歡的朋友點個贊,有更多好意見的朋友可以提哦!
最後,你看得了多遠的過去,你也就可以看到多遠的未來,歷史雖然沒有一定的規律,但是有一定的蹤跡可究。

【作者:太陽知識局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太陽知識局


實際歷史上秦始皇到底有沒有遺詔?胡亥及趙高、李斯們到底有沒有篡改詔書?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因年代久遠,這個迷底也許只有待秦始皇陵墓挖掘後,才能解開。

扶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認為作為秦始皇的長公子,扶蘇人品暫且不論,他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起碼政治上悟性不高。第一,生在帝王之家又是長子,從名子上看始皇帝贏政對其寄予厚望,但在秦滅六國統一華夏的過程中少有建樹,更不象後來的曹丕、李世民一些有作為的人一樣,早早地建立起自己的小艦隊。

第二他唯一的一次參入政治活動的記載是上書直言"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由歷史上一團漆黑,近代人們的認識和評價逐漸公允,在當時秦王朝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為統一思想和加強中央集權是十分必要的。扶蘇既然反動"焚書坑儒"自然也就對郡縣制不滿,也就是說扶蘇對秦王朝統一後,這項最大的政治變改意見相左,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郡縣制和中央集權是秦始皇為後世留下的最大的政治遺產,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扶蘇的差距。他的懷舊情緒滋生的厚古薄今和儒生們找到了共同語言,和其父則南猿北轍,我覺得這是他被排斤出權力中心,發配至偏遠邊關督軍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逼其自殺的詔書是不是胡亥、趙高等假冒秦始皇之名捏造的矯詔先放在一邊,扶蘇的表現腐迂懦弱,乏善可陳是毫無疑問的。作為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在自己毫無過失的情況下,其父逼其自殺是一定有其原由的,何況蒙恬掌握著秦帝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如敢站出來登高一呼,歷史將改寫,秦朝很可能不會二世而終。但扶蘇競連蒙恬懷疑詔書有假,讓他搞清原委再決定的話都聽不進去,而匆匆選擇自殺結束生命,是性格的使然,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對扶蘇可能早就有"不類我"的看法。秦二世而亡,大概是天意吧。


老兵32380


一、公子扶蘇: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母親鄭妃喜歡吟唱當地情歌《山有扶蘇》,秦始皇因此為長子取名扶蘇。“扶蘇”是枝繁葉茂的意思。秦始皇以此命名,是對長子扶蘇寄予希望和祝福的。

二、父子治國理念不同:

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後,為震懾百姓,將嚴刑峻法推向極端。秦始皇堅信:馬上可以打天下,馬上也應該坐天下。

但扶蘇公子扶蘇善良和氣、耿直忠厚,他反對父親的治國理念,認為當務之急是廢除嚴刑峻法,讓百姓休養生息。贏得民心進而贏得天下。

這與嚴苛暴虐的秦始皇的觀念背道而馳。父子二人政見難以調和,衝突不斷。

三、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為了禁止百姓以古非今,採納李斯的建議,焚燒了《秦記》以外的先代典籍。


<strong>

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等人私下議論秦始皇為人苛刻。秦始皇聞之大怒,將方士、儒生共460人全部活埋。

四、扶蘇直言勸諫:

焚書坑儒一事讓公子扶蘇深為擔憂,便上書直言相勸:“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意思是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的百姓尚未忠心歸附,儒生們都誦讀效法孔子的忠孝仁義,皇上您用如此嚴厲的刑罰處置百姓,我擔心天下不安定,請皇上明察。”

五、扶蘇被髮配邊疆:

扶蘇的直諫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為了能將公子扶蘇培養成剛毅果敢的皇家之子,秦始皇將扶蘇調配到西北邊疆,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長城,抗擊匈奴。

六、秦始皇駕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臨終前寫好遺詔,命公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繼承帝位。遺詔已封好,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秦始皇就病逝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西北太平臺)。

七、偽造遺詔:

宦官趙高掌管玉璽和發佈詔書。

扶蘇一直看不上趙高,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自己失勢,威逼利誘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繼承皇位,同時,為了斬草除根,偽造一封遺詔給扶蘇。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二人自殺。

假遺詔說:“公子扶蘇,曾直言犯上,實屬不孝。而今和蒙恬駐守邊疆,未立寸土之功,賜其自刎!”

八、扶蘇之死

扶蘇和蒙恬接到聖旨時,還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一時都懵了。扶蘇以為父親怪罪自己,黯然淚下,哭泣著走進內宅,準備自殺。

大將蒙恬勸阻分析到:“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意思是說:再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不遲。

扶蘇的耿直忠厚勁兒又上來了,他淚流滿面說道:“父親要兒子死,兒子又什麼辦法?何需再請示?”說完刎頸自殺了。

九、無限惋惜:

講到這裡,我們替公子扶蘇無限惋惜。扶蘇身在權力風暴中心,卻不知權勢鬥爭之要訣。

假設扶蘇能聽從蒙恬建議,查明真相,再作反應的話,歷史恐怕要改寫。以扶蘇和蒙恬的聲望,再加上駐守邊疆多年能征善戰的兵士,揮師進擊,斬趙高、胡亥,然後可以安葬始皇帝,公告天下,順利繼位。

可惜,公子扶蘇,性格善良忠厚,做不出這樣的事。可憐可嘆大秦江山落入昏庸無道的胡亥趙高手中。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扶蘇的結局當然是一個悲劇,很讓後人覺得同情。史稱秦始皇大限將至時,有意傳位給長子扶蘇,但扶蘇沒在跟前,而是在邊關同大將蒙恬一起。據說秦始皇有賜書給扶蘇,令他屆時趕回咸陽處置喪事,然後準備繼位。但這份遺書被趙高扣下,還與李斯商議改立次子胡亥,矯詔命扶蘇自裁。胡亥回到咸陽繼位之後,有下詔令蒙恬自盡,而蒙恬並不相信皇帝會有這樣荒唐的詔命,有意要見二世申訴,暫時被關押起來。胡亥在扶蘇死後登上帝位,原本有意釋放蒙恬,可趙高恐懼蒙恬、蒙毅兄弟會受到二世信任,於是利用蒙毅忠心扶蘇,曾在秦始皇跟前多次貶低胡亥為理由獲得秦二世允許殺死蒙毅,然後趕赴關押蒙恬的地方斬草除根。蒙恬為秦始皇信任並器重的大將,大破匈奴後駐守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十多年,令秦朝基本沒有邊患。而蒙毅一直緊隨秦始皇,從廷尉到上卿,一直為心腹,甚至地位已在李斯之上。當秦始皇感到病重之際,蒙毅受命赴會稽祭祀山川為秦始皇祈福(因為這一次巡遊起初就為了前往會稽)。偏偏這最關鍵的時候,蒙毅沒有在秦始皇身邊,結果被趙高鑽了空,利用李斯有些失寵的心理,實行了大膽的篡位計劃。

其實究竟秦始皇是否有意傳位給扶蘇,有沒有遺囑一說是歷史之謎。儘管長子扶蘇、次子胡亥排序是清楚的,如果秦始皇真的有意傳位給扶蘇,為什麼會長年讓扶蘇跟著蒙恬在外,反而讓胡亥一直陪伴在身邊呢?綜合一些前人學者的研究大膽揣測,可能扶蘇與秦始皇在性格與治國方面有許多不合,所以將扶蘇丟在蒙恬身邊。以蒙恬與秦始皇的親密關係,可以看管扶蘇。正如歷來認為扶蘇性格仁厚,這一對父子間這種暗藏的矛盾與多年以後另一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和太子劉據的矛盾頗為相似。

尤其需要注意,當秦始皇感覺不適,試圖返回咸陽的時候,為何不早一點傳命扶蘇回來主持大事,要等在沙丘病重的時候才傳下一句含糊不清的話?如果秦始皇有準備正式詔命,顯然不會在如此重要的時候調走最為信任的蒙毅,應該會讓蒙毅一同受詔,同李斯、趙高共執行。不管是扶蘇還是胡亥誰來繼位,蒙氏兄弟、李斯或趙高,出於平衡,一時也不會有人敢於弄權,秦朝的歷史必然會改寫。雖然歷史一定會有巧合,但此時的巧合恰恰就導致了秦朝的崩潰,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個人感覺,秦始皇應該是沒有遺詔,可能他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在五十歲就撒手人寰,他還等待著長生不老的願望實現。又或許他確實更寵愛小兒子胡亥,甚至可能真的是想要胡亥獲得更多的培養,所以才留在身邊。他的師傅趙高雖然為人奸險,但這人非常熟悉秦朝的法制精神。從情感角度看,秦始皇似乎確實傾向胡亥繼位。但從理性角度,以秦始皇的精明睿智自然也知道扶蘇才合適,那麼,扶蘇在外跟隨蒙恬又成為一種歷練。須知蒙恬掌握著秦朝三分之一的精銳軍隊,蒙家兄弟一貫支持扶蘇,秦始皇又怎會不知曉呢?正因為秦始皇有這儲君地位懸而不決的遲疑,以及表面看似周詳的想法,結果卻導致了秦朝最大的危機,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同樣暴露的是一個制度問題。


何運超


從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來看扶蘇是一個有良好修養與高尚道德的人,他的對國家朝政的認知是以仁愛為宗旨,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臣民百姓,執政要讓庶民認同與仁愛,這樣國家朝政才不至於傾覆絕祀,庶民安居樂業,朝政才能順暢萬年。當秦始皇對那些妖言惑眾的方術之士進行坑殺的時候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還沒有歸附,儒生們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們,我擔心天下將會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始皇聽了很生氣,就派扶蘇到北方上郡去監督蒙甜的軍隊。從這些進諫的話裡可以看出扶蘇是一個書生,一個仁愛至賢的人,與其父皇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向感,秦始皇是開創者,霸業者。而公子扶蘇是典型的守業者,多少有柔弱的一面,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中病逝於沙丘平臺。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相謀詐為受始皇詔書,立胡亥為太子,更書賜扶蘇,為人不孝不忠,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而扶蘇接到矯詔的詔書後其表現是以書生的氣節面對,哭泣,入內舍,欲自殺。蒙甜止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扶蘇怎麼說?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從這些事端發展來看,扶蘇又是那樣的極其愚忠而不知變通,以求速死而表忠節。扶蘇者書生意氣而又愚忠闇弱,可惜而非可憐之。


楊柳青青春之聲


扶蘇被誅殺的原因有三:1.扶蘇同時具有秦楚兩國的貴族血統,且同時擁有繼承權,身份敏感;2.秦始皇滅了楚國,實行郡縣制,而扶蘇主張分封制,楚國才被滅就有可能在扶蘇手上得到恢復,使秦滅六國成為一個笑話;3.秦始皇自稱皇帝,字面含義是大大神,也就是大帝,古代的帝,就是指大神,雖然中國的神,並不能永生不死,但還是神,而且秦始皇是要“神權君授”,而扶蘇不願意當神,而追求“君權神授”,要當天子,要接受儒教的領導,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路線上的根本區別。


河東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君如果還是父親,兒臣除了承旨就死,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何況扶蘇耿直寬厚,他不可能懷疑聖旨的真假,在他的道德教化中,懷疑本身就是一種忤逆。胡亥和趙高們洞悉扶蘇的性格弱點,穩操勝券。

專制政權的機制就是逆淘汰。誰更無恥更流氓誰就站上權力巔峰。項羽鬥不過劉邦,扶蘇和蒙恬也敗給了胡亥和趙高。


陳夫子讀史


復甦是個好孩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始皇帝也很看重這個兒子,寄厚望於他,所以一直委以重任作為接班人來培養,只是在嬴政臨死之時沒有將傳位招數提前發出來,以至於被趙高矯詔,接到假傳的聖旨不能鑑別真偽,以為爸爸不愛他,痛苦的自殺,就連猛將蒙恬也隨他而去,此為一大憾事,倘若復甦繼位歷史恐怕要改寫,秦朝也不會二世而終,嗚呼悲哉!


予欲漁君


被儒家思想毒害的人。後來漢宣帝也曾評價自己崇尚儒家的兒子(漢元帝)說:亂漢者,必太子也!後人對漢武帝以來,獨尊儒家,以儒家思想治國,完全是誤解。英明的封建統治者對儒家的愛好,純粹是葉公好龍似的。


沉140769451


仁厚之人,性格決定命運,沒有反抗精神,所以被趙高矯詔殺害。經歷秦始皇的高壓統治後,當時正需要一位仁君來撫慰民眾,一張一弛才是王道,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