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清空內地資產後,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是什麼原因?

深圳芝麻事


李嘉誠先生在我心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了不起的商業常青樹,一個商人能夠稱為大商人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敏銳的嗅覺對大趨勢的把握以及商業佈局。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做一個月好事也不太難,做一年好事有點難度了,要是一生呢?同理,做一個商人一時成功不算什麼,一個項目成功也是可以的,但是能夠穩妥地讓自己的商業帝國幾十年都穩步增長,還是需要很大功夫的。李嘉誠就像司馬懿一樣,成功就是不斷地熬出來的,日積月累利用複利都是一個很好的投資,何況他投資的項目比如房地產運輸電訊等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李嘉誠是一個商人,一個成功的商人。去掉政治外衣,商人就是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的。香港以前被英國所統治,現在很多東西還受到英國統治時期的傳統的影響,李嘉誠對英國和香港瞭解得比一般人都要深刻,李嘉誠的一個重要的發家史就是在外資撤出香港,導致香港各個方面都大衰退,特別是房地產,李嘉誠就是相信了中國政府和中國的巨大經濟發現潛力,相信未來香港房地產有前途才購買的。李嘉誠在房地產價格上漲了一些之後就及時變賣了出應對他的各方面的成本,也拉動了他的公司的股價。房地產是固定資產,也是重在長期投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已經過去了,李嘉誠也達成了他的很多目的,現在中國房地產泡沫巨大,中國政府也不允許房價在以後會有大的增長了,他此時及時出手套現,把錢投在英國的用水用點通訊等方面,會有穩定的收入,而且那些都是不怎麼受經濟影響的行業。英國房地產不像中國只有七十年使用權,商業用地使用權就更短了,在一個發達國家英國投資,李嘉誠根據自己與英國政府的關係,會受到很多優待。

去掉李嘉誠愛國和掙錢了就逃跑的說法,李嘉誠信奉的是:不掙最後一個銅板。中國的房地產在一段時間內都是趨於穩定的,而且受到互聯網經濟的影響,中國的工廠和寫字樓很多都閒置了,加上中國人工相對於東南亞和非洲來說不具有優勢,還有就是中國政府對房地產企業稅收的優惠政策的減少,甚至加大了徵稅力度,房地產已經有點供大於求,至少是有購買能力的需求。李嘉誠此時變賣資產,特別是房地產,未來放價上漲了,這些差價可以作為他對中國人和經濟的回報。如果真的像很多人預料的,房價下滑了,李嘉誠提早套現,防止了巨大損失。李嘉誠的資產巨大,現在一點點套現離場,對國家和他個人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如果真的在房價急劇上漲或者降價的時候,他套現都是不容易的,此時套現沒有風險,也不會受到太多政策的干擾。

中國商人要走出去,變成國際大商人,敢和外國大商人競爭,李嘉誠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很多國家政策的原因,李嘉誠不容易在中國去投資用水用點通訊等行業,到英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何況相較於其它國家,李嘉誠對英國更加熟悉。李嘉誠已經退休了他現在把資產交給兒子打理,在大方向上做出指導,對於其資產保值增值是很好的。此時,李嘉誠套現再投資到其它行業,把自己的資產交給兒子打理,可以避免他死後的財產糾紛,也可以節省很多遺產稅。作為生前就安排好自己的資產,這對於政治家和大商人是很有必要的。李嘉誠此時的舉動,沒有必要受到太多的關注,這是很正常的事,他此舉當然提前就和中國還有英國打好了招呼


武漢藏龍趴主


看問題,要看到更多的事實,找到其中的聯繫。

一面李嘉誠在不停的賣,還要看懂他在不停的買,原因不過是重新配置資產,高賣低買,尋找更具潛力的市場。

11月,李嘉誠以402億港元,出售位於香港核心地塊的中環中心約75%權益。這不是他第一次出手了,近年來李嘉誠一直在出售其位於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包括商業地產、住宅物業以及各類信託、基金的權益等。

一手在賣,收穫回報

2017年他大約已經賣出約900億港元資產。而放眼看,6年間,李嘉誠至少出售2500億港元內地和香港的資產。

2011年,和記港口信託招股上市,李嘉誠套現約429億港元。僅過兩月,由李嘉誠兩大集團長實、和記黃埔持有的匯賢房地產信託基金在香港上市,李嘉誠出讓40%權益取得約123億港元資金。

2013年以後加快出售速度,當年出手包括香港嘉湖銀座商場、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以及上海陸家嘴東方匯金中心約200多億港元資產。

2014年李嘉誠家族完成8筆交易、涉及金額達904億港元。

於是,輿論譁然,甚至聲稱李嘉誠看空撤退。

另一手在買,佈局新機會

李嘉誠的海外投資,放眼在了歐洲。在英國他購入的資產涵蓋供水、供電、天然氣輸送、鐵路、通訊、零售,幾乎所有跟民生有關的事業。

2000年,李嘉誠斥資約580億港元購入英國3G牌照(A照)、375億港元收購法國電力公司(EDF)在英國的電網子公司部分權益。

2010年8月,以700億港元進一步收購英國電網更多權益,從而控制當時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渠道。

2011年花費約309億港元收購英國最大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2012年出資77億港元購入英國天然氣供應商WWU,控制10%天然氣供應網絡。

談及為何大舉投資債務累累的歐洲時,李嘉誠說,“我們明白歐洲所處的狀況,但我認為在五年時間內,這裡的企業會具備上升的動力。”

此外還有包括144億收購澳洲天然氣公司Envestra、100億港元收購荷蘭再生能源公司AVR20%權益、69億港元收購加拿大石油管道公司等。


如果不是政策的阻擋,李嘉誠會買的更多,2015年他計劃以105億英鎊(約合1086億港元)收購英國移動運營商O2,並試圖將其跟先前收購的另一家英國運營商Three合併。O2方面同意該交易,但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經過多次討論,於2016年5月阻止這筆交易,理由是這會使該市場從四家公司減少到三家公司,市場將缺乏充分競爭。

把視線放在中國,這與我們走出去,為世界提供中國建設力量的道理是一樣的,要想打出新的拳頭,原來出去的拳總是要收回了才行。

對老李而已,資本回籠,再出擊罷了。


老爸的修行


繼清空內地資產後,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主要原因是李嘉誠有著非常專業的專家顧問團。

李嘉誠是白手起家,從一個小老闆開始創來了20年,也只賺了幾千萬港幣,直到後來公司上市後才嚐到了金融的甜頭,知道了金融的重要性,李嘉誠文化不高,悟性非常高,用人的能力特別強,當他意識到金融專家的重要性後,就一直開始網羅金融專家作為他的顧問團隊,而且是言聽計從,李嘉誠小學畢業,說他懂金融根本不可能,但是,李嘉誠最了不起的是會用人,會用專業人才。

因為李嘉誠有了金融專家團,才有了後來李嘉誠每次都能準確地在香港股市抄底和逃頂。正是在這樣的多次抄底和逃頂的實踐中,李嘉誠明白了所有的資產都是有泡沫的。

這次李嘉誠繼清空內地所有的房地產後,現在其他地產商降價房子也賣不動了,有價無市,而李嘉誠和金融傢俱樂部的富豪們賣房子時,是非常好賣的,大家還沒有明白過來,是先知先覺的看到了房地產的泡沫,順利地從頂部出逃。

接下來,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李嘉誠賣光香港房產後,香港的房子也是降價也無人問津,逃頂逃得非常堅決。

李嘉誠清空內地資產和拋售香港資產,就是在內地和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前逃頂,這個判斷是李嘉誠的金融專家團做出的,李嘉誠並迅速地執行了,這就是李嘉誠高明的地方。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李嘉誠近年來的確頻頻出手拋售國內和香港的房地產物業資產,但是並沒有清空內地資產,李嘉誠在內地的資產還是很多,比如譽天下等20多個住宅類資產、上海嘉裡不夜城、深圳世紀匯等物業,只是拋售了一些,主要是房地產資產,相當於股市裡的“減持”。

至於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是什麼原因?

11月1日,李嘉誠名下上市公司長實集團(01113)發佈公告稱,名下間接全資附屬子公司The Center International Limited在當天與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亞洲地產有限公司訂立買賣協議,以402億港元出售項目公司The Center (Holdings) Limited全部已發行股本及與轉讓債務,而這次交易的主角資產正是李嘉誠在香港中環的中環中心,中環中心是香港第四高的摩天大樓,高度達346米,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標誌建築,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持有中環中心75%的權益。

而402億港元的成交價格也將創造香港商廈交易的最高成交記錄。香港的房價和股市這兩年均受到國內和國外資本的追逐尤其是內資炒房團,讓本來就高企的香港房價進一步被刺激上行,在此前出爐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城市住宅指數》中,香港二季度房價漲幅21.5%位列榜單的第6名。

香港房地產市場是昔日李嘉誠發家的主要推手,因此對於香港樓市李嘉誠再熟悉不過,年初李嘉誠就有表態稱“預計香港樓價仍會漲但不會升得太高”,不過如今的香港樓市漲勢也許連李嘉誠都感到驚訝,長實地產在5月31日的樓盤荃灣西站新盤海之戀售價已經高達14萬元/平方米並很快被搶購大部分。素來信奉“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選擇了加速套現,大手筆出手中環的大廈回收402億港元。


風生焱起


李嘉誠已對天下人類的經濟成份分佈作了精密的計算,房產的價值再高,那種無人問津的時代馬上會到來,其原因有:當富人已十代八代己享受不完產業時,所剩下的窮人仍占人類總人口的比例相當高,約為98%,如果要把高房價當著財富去向沒錢的窮人進行推銷,那就完全不是財富,而是幾十年不能實現的夢想,所認李嘉誠要儘快脫手,把視覺調整到未來能發展的產業上去,脫離地產領域才是萬全之策,所以要儘快清倉退出,因為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後)即使在城市房價如蔥,也未別有人敢住,必競生活成本會成為人類活命的首選!


卓清德1


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李嘉誠終究是在拋售中國的資產,這是無可厚非的。那他究竟為什麼這麼做?


1、英國的經濟持續向好

李嘉誠出售內地資產早已經不是一兩年的事了:


2013年,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東方匯金中心;


2014年,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和重慶大都會;


2015年,出售香港地產盈暉薈,減持港燈股權;


2016年,出售陸家嘴世紀匯項目;


2017年,出售香港的電訊核心業務。


而同時,李嘉誠也在佈局海外資產。


2012年開始收購英國配氣網絡WWU公司和Kinrot;


2013年收購奧地利Orange和荷蘭廢物處理公司AVR;


2014年收購Park N Fly的溫哥華業務;


2015年收購英國Eversholt Rail公司和葡萄牙風力發電公司lberwind;


2016年收購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輸油資產的65%權益;


2017年,收購澳洲能源公司DUET、加拿大建築設備服務公司和德國能源管理供應商ista。


其中這些海外資產中,英國的資產比較多。截至去年年中,李嘉誠在英國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3000億。除了歷史原因外,基本面也是一點。

從CPI和PMI等核心數據來看,英國經濟自脫歐後的復甦表現明顯。根據英國官方數據,2017年英國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大量亞洲資金進入英國投資物業,對於李嘉誠而言,趁著低位的英鎊,入手保值的房地產,可以說這種機會是天賜良機。


2、拋售的本質還是避險。

李嘉誠的拋售表面說看空中國經濟,其實本質還是規避瘋狂房價背後存在巨大債務風險。李嘉誠曾經接受採訪時就說過:我對債務從來是如履薄冰。從他旗下公司的財務數據也能看得到:

長實地產的負債率基本維持在30%以內的水平,2016年內地房企土地儲備top20中,長實地產是拿地最少的......一系列的數據都顯示,李嘉誠對內地房地產的風險極其恐懼,才會少拿或不拿地,並最終拋售內地資產。與內地規模擴張型房企相比,長實擁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


回到國內宏觀,房地產從繁榮到瘋狂,無疑都是前所未有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的,低利率、高通脹、資產高泡沫,一切終究是慢性毒藥,它會讓所有人都沉迷於舉債,導致負債高企,大量的資金不斷推高泡沫,不斷加重社會負債。


3、投資更傾向於細水長流

李嘉誠致富也是得益於香港的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樓市繁榮。二戰後的1946年,香港人口為60萬,到1949年增至186萬,1959年超過300萬,住房需求激增。而港府頒佈的建築條例、“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和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計劃更是有力地推動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李嘉誠的暴富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與房地產發展密不可分。


而現在,他在拋售房地產,說正常行為那是騙人的。但看他買的國外資產,大多以基建項目為主,諸如能源、基礎設施、水務之類的。因為這些基建項目並不能帶來一夜暴富,但可以帶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


究其原因,這些民生項目都是剛需,不管經濟好壞,水電、天然氣老百姓都是必須要用的。而國內的基建、民生項目,基本都是被國資所把控,像李嘉誠這樣的民營資本進入異常艱難。反而英國在基建投資方面缺口巨大,而且無比歡迎外資。


作為咱們普通人,也可以從李嘉誠身上學到:無論是常規理財還是市場瘋狂的時候,誰手上現金流更充裕,就更能夠抵抗風險。投資並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跑得遠。


小白讀財經


不如反過來,我們問一下,為什麼當年李嘉誠積極投資內地?

當年中國內地的投資環境肯定是遠遠不如今天的。1、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而今天,內地,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產業聚集程度高,產業鏈完整;2、剛剛從計劃經濟轉型,還存在比今天多得多的各種管制,經濟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當時存在各種不足,但是,很多學者看好中國改革,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

不過,即便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他們也沒有樂觀到能估計到,中國居然有長達30多年的高增長。

我曾經採訪過經濟學家黃有光。他說,當時他認為中國經濟能維持十年以上的高增速就非常成功了,沒想到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高增速。

這說明什麼問題?

第一,人們太需要感謝鄧小平了,當然還有鄧小平時代的許許多多改革者。他們奠定的繁榮之路,其基礎之深,超出了很多人的意外。

第二,企業家投資是看相對趨勢。即便當時的內地經濟很落後,李嘉誠等香港企業家仍然積極進入內地投資,看中的就是制度改進的紅利。

事實證明,他們確實看對了。

李嘉誠儘管實際行動上在撤離,但口頭上卻一再強調看好中國經濟,這話應該怎麼理解?

中國經濟的絕對值確實很大,經濟增速也還很高,這是不錯的一面。

但是李嘉誠一定是看到了另外的東西,只是他不說而已。

不管李嘉誠撤離中國內地、香港的原因是什麼,我對他投資歐洲還是很驚訝的。歐洲有什麼美好的未來嗎?不知道李嘉誠又看到了什麼。


鄧新華全面回憶


正如題目所說的,李嘉誠在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但需要注意的是,拋售的資產大多為房地產這類屬性的固定資產,其他行業的投資依然不減。作為一個超級富商,李嘉誠比我們更加懂得理財投資,拋售帶來的現金,不會拿來閒放,更多進行其他投資。

1、國內行業或增長有限,李嘉誠開啟狂賣模式

簡單來說,哪裡的投資潛力更好,資本就流向哪裡,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自然就減少大陸和內地的投資。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以來,李嘉誠已經在中國賣掉了近2000億港元的資產,其中包括商業寫字樓、港口、連鎖店以及電力企業等等。

以房地產為例,在過去的2017年裡,李嘉誠旗下公司在香港並未投得任何一幅地塊,這創了李嘉誠首次整年0地塊的記錄。對於李嘉誠而言,內地和香港的房價可能位於高位,再加上房地產持續嚴控,房產這塊不具有大賺的可能性。

同樣的由於經濟增長潛力有限,香港的一些傳統行業有難有很大的突破,李嘉誠並不看好抽身出來也正常。也可能是他在規避風險,畢竟及時套現、落袋為安才是真正的投資。李嘉誠曾說: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2、投資歐洲安全穩健的民生行業,確保財富的大幅度增值和安全

不難發現,李嘉誠拋售的錢都跑去歐洲了。歷經幾年的投資,李嘉誠約56%的資產在歐洲,在“大本營”英國,李氏的投資已達3000億港元,佔了英國近三成的天然氣市場、三成的電力分銷市場,相當份額的供水市場也已被其壟斷,這就不奇怪早前英國媒體為什麼驚呼“李嘉誠買下了大半個英國”!

在德國、奧地利和荷蘭等國家,李嘉誠投資的領域也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此類公用事業不但有約15%以上的穩定回報率,而且即使遭受經濟危機衝擊,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除了追求資本回報外,還可以看出李嘉誠追求財富的增值和安全。

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此前趁著歐債危機爆發時在歐洲的大抄底,目前已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據悉,2017年上半年,長和集團歐洲業務的稅前利潤同比增長高達11%,增幅遠超其他區域,大大超出市場預期。同時,包括屈臣氏在內的李氏零售行業在歐洲地區的表現也遠遠好於亞洲地區。

哪座城市將率先成為我國第5個直轄市?2018年的房價還可能降回10年前的水平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春江水暖鴨先知。李嘉誠一生對市場極為敏感,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從企業從商人的角度出發的,遵循市場規則。他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用有色眼鏡看企業家,只要他的行為合法,我們都要支持。

他從2013年起陸續出售內地、香港資產,圍繞利益兩字分析,恐怕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準確判斷了地產行業發展趨勢。從世界經驗角度分析,中國的㝍字樓、商業地產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暴漲時代,儘管還有一些空間,但他的理念就是不掙最後一份利,選擇保持最大成果,及時離場,五年的事實證實了他的決定正確。


二、準確讀懂了中國經濟轉型。由高速發展到中低速,追求有質量的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地產業開發地位下降等,這些重大決策決定了宏觀經濟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市場環境變了,原來的企業決策必須及時調整。

三、準確把握了金融危機後,新的市場空間。金融危機發生後,歐美一些國家受到沉重打擊,急於出資資產自救。李嘉誠看準時機,走穩健的發展方式,投資英國、加拿大能源、水務等資源型資產,儘管這些行業不會暴利,但現金流充足,利潤穩定。等待時機再調整。



四、準確定位公司新的發展戰略。他在退休前必須進行新的戰略佈局,並非因為影響力減弱在內地撤了,而是按照國際化公司要求進行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中國仍然有許多他的投資,甚至新増投資,但更多的在歐美市場。


我們無法改變他的決定,但我們可以從他的決定中反思和總結,這也是他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


周思夢想


分析起來很有意思:

1、最有意思的理由,把樓賣給騰訊。

把這些樓留給新一代長期看好中國的新生代。當年英國紳士拋棄香港,拋售香港房產,給李嘉誠這些看好香港未來的人稱霸機會。

2、最現實的理由,處於房產週期的下降期,套利走人。

3、最殘酷的理由,李嘉誠的企業帝國沒錢了,賣樓還款。

4、合理的理由,現在的企業集團由接班人打理,這是新掌門人的戰略佈局一分子。

5、還有可能的理由,只是賣了幾處,絕大部分沒賣,不過是他名聲大,被關注到,拿來炒作了。

內地的房子炒翻了天,賣它套現是正常的商業套利,但另一種理解也對,不管李嘉誠家族賺再多的錢,它都不可能創造如李嘉誠那麼有影響力的第二次輝煌了。

另外,房子的象徵意義也不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麼明顯,現在是芯片技術,區塊鏈公鏈,企業市值等,這些標準比地標建築更重要。

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的窗口,它的地位也不再那麼舉足輕重,香港商人也逐漸融入大中華一分子,更具中國體量、世界體量的大陸公司誕生了。

看李嘉誠賣樓,不如看什麼時候馬雲賣股,馬化騰賣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