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夏朝不被考古学术界承认,为什么?

海纳百川万一是我呢


第一,缺乏关于“夏王朝”的考古资料。

前一段时间,有了关于商王朝的“妇好”抗击雅利安人的猜想,那会不会商王朝抗击的对象不是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是夏王朝的反抗,夏王朝的统治精英是白种人而不是黄种人呢?

结合“三星堆”基本存在白种人造型的客观现实,而他们也存在神秘消失的情形,会不会就是商王朝在妇好带领下覆灭了夏王朝后裔的反叛呢?

这是很大的一个疑问。

第二,可能有这么一个王朝,但是否叫“夏”,我们也不能清楚明白的肯定。

如果这个王朝的名称不是“夏”,就是一览无遗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现代人也有可能视而不见。

看了有篇文章,称甲骨文中的“夏王朝”有可能被描绘为“羌”,这倒是有合理性,因为“羌”的造字意思就是“羊人”,就应该是擅长游牧文明的“牧羊人”,联想我们汉字凡是美好的词汇都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羊”的造字意思,甚至“美”这个字也离不开“羊”的字根,这种猜想应该说也有极大的可能性。

第三,这个王朝的地域,我们还不能确认。

按照我们现在的认识,所谓中国,古代应该是指黄河流域的河南,但这是反现代的果推论的古代的因。

但是,根据现有记载,如果进行大胆推论的话,夏王朝也有可能就产生于长江流域的四川巴蜀大地。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主体就是“巴”(大蛇🐍的意思,“蛇身”就意味着巴人的融合)和“蜀”(天虫🐛的意思,“虫麟”就意味着蜀人的融合),他们是在炎黄联盟的领导之下,黄帝部族本来就有“游牧工业”的可能(轩辕氏),夏王朝说不定就是黄帝部族的传承呢?


河东来


这个问题的表述应该是“考古发现还没有证明夏朝”。

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文献,记录了五帝的传说,及第一个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儿子启所建立的。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之后的夏王世系,兼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帝启-子帝太康-弟中康-子帝相-子帝少康-子帝予-子帝槐-子帝芒-子帝泄-子帝不降-弟帝扃-子帝廑-帝不降之子孔甲-子帝皋-子帝发立-子帝履癸。」

帝履癸,既是夏桀,为商汤所取代。夏朝灭亡。


但以考古学的角度,确认一个王朝的存在,不能简单凭借后世史书的记录,必须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即文物和遗迹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时代的文字。

曾经也被怀疑是否存在的殷商王朝,因为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而被证实。随着大量甲骨文的研究与破译,与《史记》的记录基本吻合。同样西周历史的认定,也是基于青铜器铭文和史书文献的比对。

一些观点判定“二里头遗址”既是夏朝的晚期都城,更有提出“陶寺遗址”是尧都的论断。但都缺乏完整的证据链,假定推论的成分居多。或者说,用发现去对号入座史书,却还不能构成自证的完整逻辑。两处遗址的“更古老文字”发现也是缺失的。

目前对于1959年5月发现的“二里头”的描述,比较客观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的证据等。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也因而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但这些“最早”并不等于夏。

2017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南省《关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项目选址的请示》中,特别强调:“原则同意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涉及二里头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选址方案。我局建议该遗址博物馆名称中不含夏都”。这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此外,上世纪末,有关部门曾搞了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对于“夏代”的目标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虽然急匆匆的公布了研究成果,但并未被社会所认可。

直到今天,我们去寻找“夏”的路还很远!

图:天津博物馆的一件青铜爵,没有标明来历,但说是与二里头一个时代。曾经存疑。再去天博,无意中蹭听到讲解员小姐姐说是很多年前从废品收购站挽救回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