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坦克不是七对负重轮?

黎塞留号


为什么中国坦克不是七对负重轮?因为我们的坦克体积较小,所以排列不下七对负重轮。众所周知中国的坦克研发之路是从苏联T54/55开始的,而在摸索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依旧是以苏联先进坦克为标杆来设计指标的。

在苏联末期的坦克思路当中,自动装弹机基本上已经是坦克的标准配置,所以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上中国同样全部上了自动装弹机。由于加装了自动装弹机,所以装填手就自然被取消了,更多的位置可以容纳燃油、弹药等,也正是因为有自动装弹机,所以坦克本身也可以被制造的更加低矮紧凑,既然车身紧凑了负重轮自然可以少一对了。

当然不仅是中国坦克会配备六对负重轮,俄罗斯的主流坦克同样是装备六对负重轮。例如T90、T80U等。

相反由于欧洲在设计第三代主战坦克时起步较早,而那个时候的自动装弹机性能并不可靠,而且保养维护成本比布置一名装填手高多了,所以即使到了现在美国欧洲等主流三代坦克依旧不会部署自动装弹机,而是配置一名装填手。

也正是由于多了一名装填手,所以就必须在坦克内预留更多的空间,内部空间多了坦克尺寸就必然会加大,而坦克本身尺寸加大了,就必须配置7对负重轮才可以。不然的话坦克对地面的压强太高,坦克会在较松软的地面上发生自陷。


九品侍卫


有关中国坦克在军迷圈流传这样一个老梗,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又是五对轮。许多懂坦克的朋友都注意到一个细节,欧美的主战坦克大部分都是采用7对负重轮,国产坦克却只有五对或者六对,这是为何?汇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导致。

第一个作战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

作战环境和武器使用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款武器装备的总体设计和使用习惯。为什么这么讲?首要讲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上世纪后半叶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经济实力等众多因素影响,我国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主要以升级改装为主,最大限度的发挥老装备的作战潜力;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的59式坦克,至今仍然大批量在军中服役,各种改型之多,用网络上比较火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改到亲娘都认不出来了”。

就是因为大量的59改型坦克至今在军中服役,一定程度给人产生一种认知误区,即中国制造坦克多以五对轮为主。剖析内在原因,量多见得多自然就有相关的认识,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下面我们再讲讲特殊的作战环境,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各种作战地形齐全,涵括了平原、丘陵、山地、水网稻田、高原以及沙漠等复杂作战环境,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坦克的技战术要求自然也就较高,或者说就是一款坦克要适应所有的作战环境。正是这种作战环境的影响,我国不可能向欧美一样发展重型坦克,毕竟还需要大量的轻型坦克从而适应南方水网稻田、西南山地丛林以及高寒地区使用,早期我们将63式水陆坦克投放到上述低于作为59式的补充,再到我们研制出全新的轻量化坦克15式都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第二个中国制造的坦克普遍比较轻

截止目前,我国研制的吨位最大的坦克当属第一种信息化坦克99A,战斗全重达到了58吨,此前的59、88、96都是属于中型坦克的范畴,99式也不过50吨的战斗全重。反过来看看欧美国家主战坦克,从第二代坦克开始战斗全重就已经逾越了50吨的大门,当前现役的英国挑战者-2、德国的豹-2系列、美国的M1A2系列等等战斗全重普遍在60吨以上,甚至比如豹-2A7等部分型号的战斗全重达到了70吨。

那么坦克的负重轮数量和坦克战斗全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技术关联性呢?一般认为,负重轮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坦克的通行能力。简单点讲就是,当坦克的战斗全重不断增加,坦克负重轮的单个数量承受的重量就越大,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增加负重轮的数量来解决,从而降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从而提升坦克的通行能力。

举个例子以一辆战斗全全重60吨的坦克为例,当其使用五对轮的情况下,单轮的负重为60÷10=6吨;当负重轮为六对轮,单轮的负重为5吨;当负重轮进一步增加到七对轮时,单轮的负重计算可得出4.3吨左右。单轮的负重重量下降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那就是增强坦克软土地面的通行能力。我们都知道,坦克的重量越大,在同等路况条件下,所有的压强就越大,坦克就容易陷入泥土,从而影响到通行能力。

因此坦克负重轮的数量选择和坦克的战斗全重息息相关。我国第一代59式战斗全重34吨使用五对轮,到了第三代99式,战斗全重增加到50多吨,负重轮也增加到6对;在看看最新的15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介于33-35吨之间,使用6对负重轮,同时增加了坦克发动机功率,从而保证了其在高寒作战环境中的良好道路通行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坦克越重,负重轮越多的这一逻辑,仅用于解释我国主战坦克为什么长期使用五对或六对负重轮,而不是欧美七对轮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坦克普遍比较轻。但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足以全面概括整个坦克发展,负重轮的数量还和发动机功率以及坦克制造技术息息相关,因此该逻辑仅用于单个案例,不能以偏概全。


鹰鸽分析


不管5对,还是七对,适合自己作战环境的坦克,即为好坦克。魂舞大漠看到不少网友总拿他人坦克来说事,或从技术的角度去解释,偏要自己和别人弄成一样,否则自信心就不足,这是不好的,也大可不必。作为五对负重论的59式魔改,早就成了二代王,不可对它视而不见。

负重轮增多,通过能力是强了些,但是作为主战坦克,要全疆域使用,尤其今后城市战的机会越来越多,增加负重轮也增加了被弹面积,损伤率自然会大为增加,减小的正是坦克安全性。凡有利必有一弊,苛求十分十美的装备,也是没有的。

在火力可以满足使用的条件下,懂得取舍,才是装备设计的真正王道。负重轮增加,也会增加坦克自重,降低坦克机动性。提高发动机功率,自会影响行程。总以战斗力为第一原则,做到火力、机动与防护力的最佳结合,才叫完美。

陆军体系化,坦克作为陆面战场一个火力进攻平台,面临的威胁日趋严重,再好的坦克也有一个作战效费比问题。照此思路多琢磨,也许网友设计的七对负重轮的下一代国产坦克,就会脱离越大越好和越重越好的窠臼。

个人看法,下一代,已然是50吨以下的天下,长度不会超过7米,最多也就是6对负重轮就好。拿6对负重轮的国产第三代坦克99式来说,兼具了火力和防护,机动力遑不相让于任何一国坦克,并且冗余空间较大。因此,装备无论如何向前发展,无论借鉴还是开创,都不能离开自身环境的实际。明此,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安适而恬淡。


魂舞大漠


主要是因为中系坦克普遍车体较短,较轻,用不上七对负重轮啊。既然叫负重轮,那它是要承受重量的,所以负重轮的数量和车体的重量有直接关系。而车体重量又和车体尺寸有直接关系。

从我国建国到今天,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坦克其实都是59改,这个不需要多赘述了。那么再59车体上改的坦克,坦克的动力、传动布局其实都没有彻底脱离59的原始设计,所以车体长度变化一直不大。59式的车体仅仅6.03米,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坦克都是五对轮。

这些都是59改


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坦克开始脱离苏系坦克的模版,坦克开始变大变重。到目前为止车体最长的一款坦克是99式(不包括99A),长度达到了7.3米,非常接近西方的坦克了。这主要是因为99式采用了纵置的发动机,否则99式的车体应该和T-72、T-90差不多。不过99式用的还是6对负重轮而不是7对,只是负重轮间距明显比较稀疏。可能是这个车体长度有点不上不下的意思,上7对负重轮稍微有点勉强。而99A因为发动机横置,车体进一步缩短,更没有必要上7对轮了。不过7.5米长的红旗-17就是妥妥的7对负重轮。所以虽然我国没有7对轮的坦克,7对轮的履带底盘还是有的。


99式虽然采用6对负重轮,但其实第2、3、4、5对负重轮间距是比较大的

99A重新改为发动机横置,车体缩短,负重轮间距变小


红旗-17采用的就是7对负重轮


我们再看看西方坦克。M1A2长度7.9米,豹二7.7米,挑战者2更是达到了8.3米。重量上也是挑战者2最重(如果不考虑M1A2 Sep v2的各种额外套件的话),裸车就有62.5吨。但M1A2和豹二是7对轮,挑战者只有6对。所以西方坦克也不都是7对轮。

M1和豹二用的是7对轮

挑战者2是最长的坦克,但是只有6对轮


那么为啥车体更长最重的挑战者却不用7对轮或者8对轮呢?因为挑战者2用的是较大直径的负重轮。在扭杆悬挂的系统里,负重轮直径越大,行程就越短,那么悬挂就越“硬”,对坦克的越野性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是M1A2、豹二要采用7对较小直径负重轮的原因。而挑战者2因为是液气悬挂系统,可以通过连杆系统将负重轮上下方向的运动行程转化为活塞在缸体内的横向运动行程,所以负重轮大一点不影响悬挂效果。

扭力杆悬挂全靠负重轮带动扭力杆运动来吸收起伏地形的造成的冲击,所以必须保证做工行程,负重轮不能做得太大


液气悬挂的原理,可以把纵向的做工行程转化为横向的做工行程


纸上的宣仔


没有那么沉重的体量,没有必要。坦克起源于欧洲,欧洲的地形地质适合重型坦克纵横驰骋,所以那些国家可以任性往上堆砌各种厚重装甲和设备,不用过于顾虑坦克的重量,因此他们都是60吨以上重量的坦克。而我国没有那个条件,所以北方用重型坦克,而且仅是55吨左右的。南方水网纵横,适合偏中型的坦克,所以主要是45吨左右甚至更轻的水陆坦克的。负重轮的多少主要是为了承载坦克重量的,在我国六轮足矣。


独钓翁


重轮,即承重轮,坦克履带中间的轮子,主要用来承受坦克的重量和规正履带。在中国军迷口中,“5对负重轮”已经变成了中国59坦克系列的代名词。而后来研制的96、99坦克变成了6对负重轮。但西方主战坦克很多都是7对负重轮,这有什么区别呢?


Kleine


负重轮……即履带式车辆的承重轮、承力、行走机构。

(7对负重轮)


(6对负重轮)

负重轮、托带轮、涨紧轮、导向轮、动力轮、减震悬挂糸统、履带组成一套完整的履带式车辆的行走部分。|

负重轮用于承担车辆重量、规正履带。

履带式车辆的负重轮数量与车体全重、负重轮直径大小有关系。
以60吨全重量坦克为例:6对12个负重轮、每一个负重轮分担5吨重量、那么,7对14个负重轮每个轮分担4吨!



(英国/丘吉尔坦克采用9对负重轮)

(德国现代坦克“豹”式坦克、行走部分拆解维护保养7对负重轮)(二战时期德国的“虎


”式坦克、有一堆负重轮、维修可真不轻松)

负重轮的多少与坦克整体作战性能、质量、车重有一定关系。

采用多负重轮轮(小直经)可以降低车体高度、每一个负重轮可分担重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一套负重轮、就多一套悬挂机构、多一份维护保养的负担。
(美军M109A7履带式自行火炮
)

采用几对负重轮与是从履带式车辆的整体需要全盘考虑的。

负重轮的多少与坦克的重量、履带的宽窄、车体的长短、高低有一定关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