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笔记


《影响力》读书笔记


01 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

凡事都应当尽可能地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按一下就播放


这就是所谓的固定行为模式,其中甚至包括极为复杂的行为序列。这些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


这套系统里有个很怪的地方,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


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他们用一套标准原则(即“范式”)来指导自己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就长期而言,综合他们过去、未来整整一辈子遇到的所有情境,把赌注押在抄捷径上,可能代表着最为理性的方法。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就认为这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一个特点,他断言: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以柔克刚


本书描写的大部分影响力武器都具备若干相同的要素,我们已经探讨了其中的三点

:一是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三是使用者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这种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基于先前所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即常温的水)会显得极为不同。


《影响力》读书笔记


02互惠:给予,索取,在索取


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拉尔夫·沃尔夫·爱默生


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互惠式让步


互惠原理的一般性规则指出,要是有人以某种方式对我们行事,我们理当对他还以类似的行为。我们已经看到,这一规则造成的后果之一是,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而这一规则带来的另一后果则是,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头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尽管不那么明显,但更为关键: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由于互惠原理决定了妥协过程,你可以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来使用。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作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拒绝——后撤这一手法存在很大的缺点,受害者被这一手法逼得只能顺从,说不定会充满怨恨。怨恨或许会以若干形式表现出来:其一,受害者可能会否认跟请求者达成的口头协议;其二,受害人可能会对操纵自己的请求者产生怀疑,并决定永远不再跟此人打交道。


“拒绝——后撤”手法似乎不仅刺激人民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让步举动还有一项我们尚未着手研究的、少有人知的积极附属作用:对方会对这种安排产生出更大的责任感和满意感。靠着这种甜蜜的附属作用,“拒绝——后撤”手法推动受害者履行协议,痛快地答应之后的约定。


如何拒绝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互惠原理只说要以善意回报善意,可没说要用善意来回报诡计。


《影响力》读书笔记


03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达·芬奇


和其他影响力武器一样,这种武器也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无声无息地指引着我们的行动。它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


显然,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不仅赌马客们是这样,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言出必行


依照人们的普遍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得人格特征。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面对他们的要求,倘若我们不假思索地做出机械反应,牟利的人可就有福了:我们下意识的一致性倾向根本就是一座金矿。


承诺是关键


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作“登门槛”


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的主要信息源。


人们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总认为声明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态度。出奇的地方在于,哪怕他们明知道当事人的声明并非出于自愿,他们还是这么认为。


众目睽睽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


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书面承诺如此有效还有另一个原因:它比口头承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证据清楚地表明,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团队成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能极大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加生存概率。


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体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绝不愿轻易放弃的。


他们希望参与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一旦做了,就没有借口可找,没有退路可选。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强大的威胁也一样:它能让人当地顺从,但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影响力》读书笔记


04社会认同:脑子里的怪物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沃尔特·李普曼


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社会认同原理:“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社会认同原理这样说,认为一种想法正确地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


死亡原因:不确定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


它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多元无知效应。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


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无知”状态,“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累积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


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


关键是意识到,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有样学样


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对暴力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不确定性——这可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左膀右臂啊!我们已经看到,人们在不确定的时候,会根据他人的行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如何拒绝


利用社会证据的人总能成功地操作观众,哪怕这些证据是赤裸裸地伪造出来的。


人是机械地照着社会认同原理做的。


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


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这里有一点教训:人绝对不应该完全信任类似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面添加错误信息,有时候它自己也会发生故障。我们需要不定时地检查这台机器,用该环境下的其他证据——客观事实、先前的经验、我们自己的判断与之进行对比,确保它没有出乱子。


我们再一次看到,对那些特定环境下感到不熟悉、不肯定的人来说,社会认同最有说服力,因为这些人必须观察周围,寻找自己该怎么做的证据。


《影响力》读书笔记


05喜好:友好的窃贼


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克拉伦斯·达罗


我喜欢你的理由


光环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现有证据清楚地表明,大多数时候,外表魅力就是这样的一个正面特征。


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货了一定的作用,包括选举哪一位政客。


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光是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就足以引发我们的厌恶了。


制造商们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


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办法。


制造商还乐意花大价钱让自己的产品跟流行伊人联系起来。


我们观看比赛,并不是为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我们是把自我投入了进去。


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我们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虽说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想沾染一点荣耀的光彩,但有些人似乎走得太远了些。是什么样的人呢?倘若我猜得不错,这些人不光是热情的体育迷,也是一些有着隐性人格缺陷的人:自我意识太差。他们内心深处的个人价值感过低,没办法靠推动或实现自身成就来追求荣誉,只能靠着吹嘘自己与他人成就的关系来找回尊严。


《影响力》读书笔记


06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跟着权威走——维吉尔


权威高压的力量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


盲目服从的诱惑和危险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内涵不是内容


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我们觉得一样东西看起来大些,不一定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愉悦,而是因为它很重要。


吸取两点教训:一是体格和地位之间存在联系,另一点教训则更具概括性:权力和权威的外部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如何拒绝


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 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影响力》读书笔记


07稀缺:数量少的说了算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G.K.切斯特顿


物以稀为贵


亲身经历了稀缺原理之后——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逆反心理


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


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独家信息最能说服人


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如何拒绝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自动化时代的原始顺从


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好了。——法国心理学家 埃米尔·库埃


每时每刻,我都变得更忙了——罗伯特·西奥迪尼


自动反应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


捷径应受尊重


倘若顺从业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们的捷径响应方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敌人,事实上,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有了他们,我们能更方便地开展高效率、高适应度的生意往来。只有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快捷响应的人,才是正确地还击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