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认同,一些大学教材,被人故意的编得晦涩难懂?

用户75321928304


这个分两方面吧,专业名词方面,有些专业名词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有些不看解释真的是啥都看不懂,据说中国理工科领域大多数专业名词不是从英语音译或者意译过来的,而是有日本先翻译成日文的,然后中国由日语翻译成中文的;知识体系方面,大多数属于通识内容,大同小异,大学之所以选择某一个版本的教材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原因,我们的数学建模老师曾经就说过有卖书的找过他,要他给我们采用他们出的教材,可以在教材编者里面加上我们建模老师的名字,但是我们老师拒绝了,因为他看过那种教材,不是特别好,而且当时如果我们老师和卖书的合作给我们用不好的书其实是有分成的,怎么说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名利可以乱人心智,一些大学教师和教授有时候会和一些机构“合作”来赚取一些灰色收入,学生就是牺牲品而已!


小数人


我非常认同,一些大学教材被人编的晦涩难懂。但这个晦涩难懂,并不是故意的,是因为作者也不懂。


很早很早以前,教材都是统编的。我听资深老师聊过,一门课程,教育部就指定几个学校牵头,由他们来组织编写。编写完了,还有审查委员会审查,提意见,为一本书开会都要开好几次。等书出版时,又要非常认真地校稿,所以那时候的书的质量很高。现在很多课程还是用那些老教材。比如高数数学,同济版的;大学物理,东南大学马文蔚版的;电路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邱关源版的;数电、模电,清华大学童诗白组织人编写的;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版的;计算机很多书都是清华计算机系组织人编写的,像谭浩强的语言系列。这些教材很经典,经久不衰。

当时因为学的都是经典教材,也没有觉得好在哪里。后来在清华,经常有外校的老师拿教材给清华的老师审。我有时候也瞄一眼,很多教材都是惨不忍睹,错误百出。我曾经调试过一本教材里的代码,连编译都没法过,更不用说出正确的结果了。


现在的教材特别多,原因是评职称用,所以很多老师都自己编写教材。原来的老师一辈子的心血一本教材,精雕细琢,现在的老师哪里有时间?而且都是年轻时候评职称才有用,好多东西,他自己不会,也不想搞明白,东抄抄西抄抄,剪刀加浆糊,一本书就出来了。


前两天,华科大同济医院的高庆蕾教授新晋杰青,被人揭露出来论文有造假。我看了下她的简历,科研成果一大堆,同时,参与编写多部专著和妇产科教材,发表论文100多篇。我生性愚钝,理解不了,这么多文章和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是不是也是随便抄了几段或者让学生帮着写的?

至于到专业书,错误更是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导师翻译原版书,让学生一起翻的事?那些文字,自己看了都脸红,词不达意,语句晦涩,遇到不会的甚至跳过去了。但导师稍微改一下,改动的也很少,然后这书就出版了,成为专业课教材了。到专业课教材,能读下去的书就非常少了。


这是不好的教材。那些经典教材就没有问题了吗?


我上大学,很多教材都看得特别费劲,我每次都自卑地想着,自己太笨了,连书都看不懂。可是,当某天,我开始看了外文书。我发现人家的书真的非常好懂,每件事都是从一开始的问题提出,历史上大家的各种尝试,困难,最终的解决之道,难点,条件,这个思维的脉络非常清楚。我看了之后,真想哭,这才是真正的好教材。而不是上来就给你一堆的公式,让你算,或者给你一堆的电路,让你来分析。这些计算有什么用呢?既不联系实际,也不能从人的思维脉络来介绍问题,你会做了题,也不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我才明白,原先的那些经典教材的老师水平也是不够的,根本不是科研的第一线,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也是只能在某个浅层上,所以教材写得看起来非常理论,晦涩难懂,其实还是本身水平不够。

我曾经聊过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我对它们的教学模式极为看好,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它们使用了原版教材。当年,民国时,国力这么羸弱,但很多国外大学都认可国内的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内跟国外用的是一样的教材,用一样的教材,学生水平就跟国外差距不大。

也许我比较激进,在我看来,清北离第一线的顶尖高校还是有点距离,除非它们所有的教材都是用世界一流的教材,现在还是有部分教材用的是陈旧的、不知所云的教材。


大家如何看这个问题?不妨来谈谈。


五道口的颜学姐


故意写的晦涩难懂,那是胡说八道,编写大学教材的人没这么无聊。

但是,好多大学晦涩难懂确实是真的。

我还记得我当年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微积分,一般都是从极限说起的。

但是我们的教材呢,上来就是直接告诉你极限定义,然后给你来几道极限的题,然后下章节就开始讲导数了。

虽然说,从高考锻炼出来解题技巧,在加上书上的题目讲解,我还是会做极限的题目,导数的题目了。

但是,到底什么是极限,到底什么是导数,我始终是一头雾水,完全莫名其妙。

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在用解题技巧强行做题,实际上我根本不懂是个什么意思。

这种感觉一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也许高等数学就是这样的,是我理解能力差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国外教材《数学分析导论》,这本书的作者,在开篇,从自然数说起,利用数轴,非常仔细,逻辑清晰明确的讲了到底什么是极限,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我立马明白了极限的原理。

我这时才明白,这才是一本好的教材所应该有的,会让你豁然开朗。看好的教材,就好像是看侦探小说,你经常会有“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越看越上瘾。而不是越看越迷茫。

那么 为啥我们的教材会这么晦涩难懂,我现在想想,可能是这两个原因。

第一 有些教授写的教材,其实是针对自己课程所写的。也就是说,教材只是一个提纲,真正重要的内容是这位教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所以,抽去了课堂内容,教材就会变得晦涩难懂。

而且, 一些大学的老师并没有自己出书,而是实用别人的教材,这时候这个教授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给学生讲更深入的理解,而是照本宣科,就会让人很难理解。

二 一些教材编写着思维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他们并不关心你理解不理解,只关心你会不会做题。

三 美国大学教材和中国有很大不同,美国没有什么教育部规定的必选教材,课程教材选择非常随意,并且美国教材还很贵。

这就意味着,所以美国教授编写的教材,都在市场上竞争,你写的好,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流畅,那买的人就多,买的人多,教授就能赚钱。每卖出去一本,编写教材的教授都会获得的一定的版税。

而且,市场化要求,教材不一定就是面向在校大学生,面向自学者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美国有很多大学夜校,网校,成人学校,这些都是潜在市场。教授把书编写的越容易理解,这些地方卖的就越好,毕竟钱不烧手不是吗?

而中国,大学教材基本是很难形成市场化竞争,那么编写教材的教授,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去把它编的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适合于自学了。

所以 大学教授并不一定是故意把教材编的这么晦涩难懂,而是在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下无意造成的这种局面吧。


shawn25


我非常认同,这个就要拿我当年学会计来说。

最开始我接触会计,教材是《会计学原理》,当时老师把我们讲的云里雾里,各种分录做的天花乱坠,我越看越糊涂,越看越懵逼,最终期末考试61分收尾,到后来一提到分录都头疼。

后来,有天我去路边淘了一本书,是国外的一本财务方面的通俗读本,里面主要就讲财务会计的各种思路,各种处理会导致的差异,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之类的,并以此指导你怎么做投资,怎么去分析。

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会计处理的基础是经济实质,会计分录最终是要反映经济实质的内容,而不是拿来秀操作的,一项经济业务根据各种情况,也就只有几种账务处理,而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更合理,就需要财务人员的判断。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看《会计原理》不再觉得复杂,但是我始终忘不了那个把最大精力花在做会计分录的教学上,实在是舍本逐末。


30亿语言


我记得初中的北师大教材绝笔烂!悟性差的(我就是)根本不懂,当时很难及格,上面没过程,全靠老师讲。高中数学的人教版一般般吧,感觉也是靠老师讲,书上的内容根本不够做题!大学的同济高数内容信息量太大了,可能大而不精,还是老师点拨,即便我认真地学还有很多不懂,依然挂了[捂脸]。可能我就不适合学数学。


杠王阿基米德


我是设计专业的,教科书就是个摆设,老师都不屑于念,上课都是直接找最优秀的案例直接ppt解析。我唯一因为兴趣买过一本进化动力学,看了二十来页被劝退,只能找更基础的读物。它不讲原理,它直接给上公式。

我国科普程度低,和原理读物不普及有很大关系。


用户3670485241936


说来惭愧,现在已经大三第一学期了,走过来的每一个学期都在挂科,我也很无奈。直到最近才稍微的找到点学习的方法。我认为教材是阻碍我快乐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们学校的教材,就以机械原理来举例子如图一。整个内容看起来除了每一刻的课题,其他的看起来真的就是杂乱无章,最主要的是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还有一些符号,让人看着摸不着头脑,比如我们初高中学的tan函数,这本书上就是tg,刚开始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以为一个新的三角函数。再看看印刷信息,是2015年修订的,但是我感觉上面的东西就像是上个世纪的内容。其中还不乏一些错别字。例题晦涩难懂。

但是我最近泡图书馆多了以后,找一些新出的教材,比如图三的这本。首先这本书的结构就很符合我们这一批学子的学习习惯,从可以开始,一个知识点一道例题,这样学完就感觉很充实,最主要的是,这样的印刷风格,让我看着很有欲望看下去。曾经过装的一个老师说,你如果一门课想入门的话你先看一下,感兴趣了再看一些晦涩难懂的。老师的话让我很受用,很感谢这个老师,也很感谢学校的图书馆。

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撒旦先生2018


深刻体会,就是这样,我上大学,微积分挂科了,补考的小伙伴抄都没的抄,又全部都挂了,然后因为挂的人太多,我们只能和低年级的一起重修微积分,这时候没办法只能好好学,但是还是学不会啊,直到期末考试前一个月,我无意中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工农兵学员微积分教学》,然后刻苦钻研了一个月,结合自己的课本,用了两个星期钻研微积分,最后期末考试考了87分,当次考试第一名


胖宝宝吃不饱


提到教材难啊,那最为出名的肯定当属苏联和俄罗斯的大学教材。大体上说,苏联的大学教材一翻开看那真是结构严谨,用词专业,证明过程样板化,在专业领域毫无瑕疵,让内行人看了之后觉得非常舒服,就像看一件艺术品一样精妙而完美——不过,这样的艺术品只有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才能领略其“美”,如果把它们拿给那些入门者去自学,那效果肯定是没有类似于欧美教材那种由浅入深形象生动来的好。

毕竟学一门知识,如果上来就给学生摆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堆复杂的符号,那么很多人直接就失去了继续学的兴趣,如果再没有一个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那么整个学习过程简直就是场灾难。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很多沿袭了苏联的模式,因此教材的风格也是这样——很完美很专业,但对初学者不太友好。

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完全可以在课前先阅读一些更加适合初学者的教材作为预习内容,理解一下这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抛开那些抽象的符号从通俗的角度看看公式和证明,这样在正式学习时会轻松很多。毕竟在苏联时期,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学的。


青阳桦榎


试答如问如下:

我学的《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的任课老师,也是教科书的作者。

我是课代表,与老师接触比较多,也比较频繁,对教材编写相关知识,知道一点“皮毛”。

两位老师都说过,原有的教材,很多章节或段落(句子)是从国外教材或资料翻译来的,有些译员对专业不是很了解,一些语言带有“外国味”。

不可否认,有的章节为了显得“好看”,故意拉长篇幅,对内容进行“兑水”。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的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