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還有進步嗎?

活到老學到老,現在不再是少部分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未來,通過在線教育的影響力,人們可以培養自己成為真正的通才。

在线教育还有进步吗?

在線教育的歷史比今天任何一個科技巨頭的歷史都要長。

早在1922年,美國已經掀起了第一波“在線教育”,當然,那個時候的在線教育只能通過當時的廣播電臺進行傳播。

但性質和今天的互聯網MOOC是一樣的,學生通過廣播這種媒介聽老師講課,根據教材進行學習,然後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到了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電視開始在歐美等國興起,於是電視成為了新的傳播介質。很遺憾,儘管後面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中國依舊沒能將電視這種媒介作為一種在線教育的渠道。

而到1988年,美國差不多有1/3的學校開始實施了遠程教育,而那時,正是互聯網泡沫前夕的最高潮。

但是在國內,在線教育也只是根據互聯網這單一的渠道開始瞭解到,並且成爆發式的發展。主要原因還是互聯網比過去任何一種媒介的影響力大得太多。

而在中國,在線教育發展的雖快,但成長得很慢,可以說用“方興未艾”來形容。

過去的十年,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MOOC,在線教育都是呈直線型上升。當然,其他行業如電子商務和軟件也是如此,即使2015年夏季出現股市四個月跌去35%的危機並創下25年來首次GDP跌破7%,但依舊無法阻止受互聯網牽涉的各行業發展。

這個趨勢至今沒有停止的跡象,到2019年,整個在線教育市場已經達到了3133億元的規模,成長空間依然非常大。

國外的Coursera、Udacity、dex三大巨頭市場排名和用戶數遙遙領先與其他小眾平臺,其中coursera以全球好評最多排名第一。

coursera在2011年開始運作,並且通過與國際的Top名校合作,並且通過自己的團隊進行研發製作,將大量優質資源搬運到網上平臺。最具影響力的表現不僅僅是資源最優秀、最有權威,還在於他們為後期跟進的其他MOOC平臺豎立了良好的榜樣。

udacity主要適合科技有關,並且教學導師都是來自國際頂尖企業的工程師親自教學,主要以技術相關的課程為主,並且頒發的udacity證書在國外得到不少的認可。

edx則提供完全權威性的課程,都是由哈佛、MIT等名校進行課程設計與製作,並且某些課程僅能通過edx來學習,做到了MOOC領域楷模。他們的運作模式方面都是各有千秋,並且給國內的在線教育平臺提供了多個很好的模式借鑑。

目前在還沒有出現任何一家MOOC平臺能夠站在領跑位置。

首先,阿里的淘寶教育、百度的百度傳課、亦或是騰訊的騰訊課堂。雖然他們本身具有大平臺的優勢,但依舊沒能領導國內在線教育的發展,受限於自己平臺主要業務的發展,很難去劃分一部分資源去打造一個時間開銷大,回報譭譽參半的產業,另一方面也和缺乏投入研發的耐心有關。

通過各類社區平臺的用戶反饋就能看出,目前這些大企業在在線教育平臺口碑並不能讓多數用戶滿意。

從好的方面來說,這給了很多中小企業成長的空間與機遇,他們可以在各類垂直領域打造自己的品牌,如細分的職業教育、興趣愛好、K12等。

對外的開銷就是通過其他平臺進行用戶導流和各大搜索渠道的運營推廣,對內則只需將成本不斷優化相關課程質量。

從壞的一方面說,導致學習用戶有較大的時間成本,需要對比各大平臺的優劣勢,而且並非一個平臺能夠適用於所有用戶。

國內依然有一些口碑不錯的在線教育,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網易公開課等。中國大學的MOOC和學堂在線很像國外的coursera、edx的模式,通過與國內的名校合作,免費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通過廣告的輸入和與其他平臺推廣合作。雖然在口碑上要比其他的收費平臺做的好,但市場增長空間依然十分有限,很難帶來可觀的盈利。

第二個原因是,在中國,多數用戶接觸互聯網都是直接從移動互聯網開始的。而移動互聯網的迅速騰飛讓多數中國用戶體會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的變得異常的方便快捷,自然而然讓很多創業者相信,將教育資源搬到線上,也能帶來新的增長點和盈利空間。

和其他行業有一個類似的發展規律,先以免費的模式獲得用戶,讓用戶感覺自己能夠學到一點知識,然後通過付費的模式給用戶提供更高質的服務。

然而在線教育和其他行業依舊有本質的區別,相比於其他行業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其他用戶在享受完平臺提供的服務後,可以很快的做出評價,並且是基於客觀的事實,如電子商務、O2O等。

而在線教育領域,用戶在學習完平臺的在線資源後,更希望能夠將自身所學的投入到日後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這一點很難去恆定。好的平臺只能根據課程設計的作業或項目對用戶進行一個評估,至於用戶能不能真正在日後實際中運用,就很難去評估了。

這一點,那些大企業的所設計的MOOC平臺不會不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他們很少自己去設計課程,只是提供一個通道,可以讓那些中小企業的在校教育平臺通過他們的大平臺效應,完成課程傳播,同時參與他們的收益分成。

而用戶最終好評可以歸於大平臺和教育機構享有,如果是差評,用戶大多會歸於教育機構的不完善,而和大企業通道的關聯性並不直接。

這是否以為著在線教育就無法進步了呢?

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中國的MOOC雖然發展快,但成長慢,但依舊在一點一滴地改善和創新。

首先,從單純把課程搬到線上和再到專業的設計課程優化,實際上在線教育依然在持續發展中,原先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課程評估,哪怕只是照搬別人的課程到自己的平臺,也能攬住不錯的用戶增長率。

同時隨著行業的正規化,越來越多的MOOC開始提供精品、高質量的課程服務,不僅僅是從教學師資人員安排,更重要的是根據不同的用戶學員基礎,設計不同的課程體系。這在K12和在線職業教育,不少MOOC做得非常好,可以說為其他MOOC的課程設計安排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典範,當然,未來還需進一步的優化。

其次,在課程作業和項目的安排上,要真正做到能讓學員實現學以致用,而不僅僅是讓用戶自我感覺學會了。

這一點,很多MOOC機構還是停留在怎樣把自己的課程當成一種商品賣出去,而不是讓學員用戶真正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

雖然短期來看,可以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和手段帶來一定的用戶增量,但隨著後期用戶發現自己購買的課程和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嚴重不符時,反過來會通過其他社交媒體讓機構名聲掃地。

長遠角度看,這不是一個好的MOOC發展策略,目前全國整體的MOOC平臺正在積極優化當中,但仍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最後一點,也是在用戶報名學習MOOC最初的環節,實施對學員進行篩選,並且以誠相待。

從第三方的一些社交或媒體對國內一些MOOC的平臺的差評反饋,一部分是來自用戶的真實評價,也有部分是由於用戶的主觀判斷。

這並非完全是因為用戶故意去詆譭平臺,而是發現結合自身的情況無法從平臺做到學以致用。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用戶沒有清晰的預估課程可以帶來的期望,出現了嚴重偏差。這一點,不少企業機構依舊要負有一部分責任。

從傳統教育的入學制度來看,所有學校都會對前來報名的學生進行一個入學前的篩選,不管是初高中,還是本科碩士等。

當然,在線教育不可能通過一系列的考試來權衡用戶是否合適,但是至少要能夠幫助用戶進行一系列的評估,幫助用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課程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短期盈利葬送自己的口碑。

但是,這樣也會有缺點,意味著企業要增加額外的成本來招募優秀的課程顧問或者設計優秀且公正的學員評估系統,每個不同的課程都有可能設計不同的篩選策略,而不僅僅是做個樣子。

這也是MOOC領域很難誕生出一個真正的巨頭企業阻力之一,因為某些環節的成本實在太高,在這一點,需要企業著力優化,尋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活到老學到老不再是少部分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未來,通過在線教育的影響力,人們可以培養自己成為真正的通才。

由於目前還沒有大企業佔領整個市場份額,這的確是給了中小教育企業很大的機會,在各自垂直領域有非常多的機會打造優質的口碑。

但究竟能不能做到一種創新,而不僅僅是一種抄襲模式,同樣注重長遠的口碑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了短期的kpi,還得看各類教育機構自己的抉擇。

本文由 @Abraham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