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風流倜儻,卻潦倒一生。是真心“忍把浮名,換了淺唱低吟”,還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不管怎麼猜測,一個事實就是柳永對宋詞的貢獻很大,宋詞的全面革新,柳永當屬第一人。

先說說柳永其人

柳永,原名三變,中年後改名永。出生官宦世家早年過著典型的紈絝子弟生活,出入於歌樓酒肆、煙花柳巷,填詞作曲,自比“白衣卿相”,還誇下海口“忍把浮名,換了淺唱低吟”,據說,這首詞傳到了當時皇帝仁宗那裡,說此子既然不需要浮名,就去專門填詞吧。後來,屢試不中,直到換了皇帝,到景佑元年考中進士,做了個叫屯田員外郎的小官,這在宋朝是個不管事的小小副職,故世稱“柳屯田”。

後來柳永想在官場有所作為,就挖空心思作了一首《醉蓬萊》,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想博皇帝老兒歡喜,卻未對相關情況瞭如指掌,出現了頌詞與悼詞的暗合,犯了大忌,“自此不復進用”。

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柳永一生兩次得罪仁宗皇帝,毫無懸念的終身潦倒。但是,他在宋詞藝術形式的創新上功不可沒,《四庫提要》中寫道:

詞至晚唐五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 。

歸納起來,恰有三變。

第一變:改變了詞的體式格局

統觀整個唐五代詞,就體制而言,都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宋初的詞人常用的仍舊是小令。

柳永則是大量創作慢詞的第一人,他一生創作長調慢詞一百二十五首,從根本上改變了小令一統天下的詞壇格局,使慢詞得以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使詞體制容量擴大,提高了詞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意境。

柳永創作的最長一首的慢詞《戚氏》調,共達二百一十二字。

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第二變:改變了詞的音樂體制

柳永自幼浪跡歌樓酒肆,熟音律,在擴大詞的體式的同時,也創制了許多新的詞調,完善了宋詞的音樂體制。

柳永常常借舊為新,重新填詞,賦予舊曲的新意,比如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雨霖鈴】,或改調或分段,像【洞仙歌】【夜半樂】【安公子】等,都有柳永的改變或者完善的痕跡。

柳永還自創新曲,比如,【合歡帶】【秋蕊引香】【臨江仙引】【訴表情近】等等,在他的努力下,宋詞出現了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相得益彰的時期。清代陳銳在《褒碧齋詞話》中對柳永評價非常高。

詞源於詩,而流為曲,如柳三變,純乎其為詞矣。

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第三變:改變了詞的審美取向

宋詞由“雅”到“俗”的轉變是一種必然。雖然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所致,但經濟基礎不會直接引起審美觀念的改變,其中,柳永起了引領的作用。

柳永獨一無二的生活經歷,讓他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民大眾的生活與情感有著真切的體驗,他一改文人詞的路數,創作了大量滿足市民大眾審美需求的“俗”詞。這些詞作,曲調新鮮音律婉切,感情樸素自然,引起了大眾情感的共鳴。

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宋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的話語,就可見一斑。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總結:世人皆知我風流,誰人能解我憂愁

柳永的一生,是孤苦寥落的一生,他以三變之名,促進了宋詞的“三變”,影響了整個宋詞的發展。鄭振鐸就認為:

東坡詞雖取境取意與柳七絕異,然在奔放鋪敘一方面,當也是暗受耆卿勢力的籠罩的。

最後,用柳永的《蝶戀花》結尾吧,也算是一種遙祭,雖微不足道卻心意真切。

宋詞因柳永而“三變”|世人皆知我風流,有誰可解真憂愁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