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能有多長?3次聽雨,一首56字的宋詞,就已經全部概括了

中國詩歌含蓄的文化傳統,使得詩人們在表達情感的時候,似乎總有所顧忌。或許這就是“發乎情,止乎禮”。所以他們一旦抒情,就會不自覺地把目光投向於自然界的景物之中,將自己心中的情感與外在的景物融合在一起,用外在景物的細微描繪來反映內在的情感表達,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此所謂意境。

一輩子能有多長?3次聽雨,一首56字的宋詞,就已經全部概括了

​意境是中國文學當中獨有的審美概念,尤其在詩詞當中表達得最為明顯。比如南宋末年的這一首宋詞,就靠寫了三次的聽雨,用簡簡單單56個字,寫了人的一輩子。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宋詞就是南宋末年的詞人蔣捷所寫的《虞美人·聽雨》,也是這個詞人最具代表性的宋詞作品。

一輩子能有多長?3次聽雨,一首56字的宋詞,就已經全部概括了

​詩詞情感的抒發脈絡非常簡單,就是通過三次聽雨表達感觸,分別是少年壯年和老年。每一次聽雨都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一次聽雨也都會有不同的人生感觸。

先看少年時代,“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12個字寫的是少年聽雨時的感受。那時的他在縱情享樂的閣樓之上聽雨,所看到的也都是“紅燭”、“羅帳”,一個“”代表了詩人年少時的歡樂情懷。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當中輕歌曼舞。

那真是一段最舒適的時光。

一輩子能有多長?3次聽雨,一首56字的宋詞,就已經全部概括了

​接下來是人到壯年。“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少年時代輕歌曼舞總有固定的去處,而人到中年聽雨的地點卻換到了,“客舟中”,預示著詞人已經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常年的兵荒馬亂,詞人四處漂泊,萬種離愁,都在這樣無比悲涼的情景之中。詞中的孤雁,並非實指際,而是詞人在這天地間無依無靠的剪影。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時光如水,一轉眼人生年邁。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之下聽著夜雨,比之少年和壯年時代又多了一份淒涼。此時江山易主,舊國所有的記憶都已經隨風飄散。雨打風吹去,只剩下耳畔點點滴滴的小雨。

而此時,詞人似乎卻已經沒有太多的情懷需要抒發。輕吟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然後“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一輩子能有多長?3次聽雨,一首56字的宋詞,就已經全部概括了

​老年的詞人是冷漠的,也是決絕的。那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是他對之前幾十年時光的一句總結。但人到老年卻也是無可奈何的感慨,再聽得到雨聲點點,但那顆心已經沒有了悸動,也沒有了感慨,只剩下“僧廬”中一個欲說還休的剪影。

三次聽雨,就像是聽了一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