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說,經濟危機的時候,西方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這是真的嗎?

靈通玉石


看了很多回答,都各有各的道理,不過覺得還是沒有準確命中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們需要還原到當時的具體場景才能看到真相。這個其實跟資本主義的罪惡關係不是那麼大,而是跟經濟原理緊密相關。你會看到現在的超市就不會再那麼做,食物及其它商品鄰近保質期賣不掉,就大幅打折賣掉。在美國,麥當勞也會把當日賣剩下的冷薯條捐給流浪漢。在當時需要把牛奶倒掉,主要是以下問題:

第一,牛奶屬於保鮮期短,易腐品。其存儲和流通成本遠大於牛奶成本本身。如果把牛奶免費分發掉,流通成本不會降低,而倒掉,其實是降低了總成本,減少虧損。

第二,大蕭條時期,牛奶已經不是必須食品。如果你把牛奶免費分發,領到的窮人會把它賣給比較有錢一點的人,然後拿錢去買更廉價的食品。這樣其實是降低了總需求。而那些買得起的人在市場上可以買到。但有了更便宜的牛奶,會衝擊市場價格,讓總體有效需求降低。

第三,當時主要還不具備大規模加工成易保存奶製品的生產能力。譬如加工成奶粉,奶酪,奶片等可以保存三五年,也更方便貨物流通的產品,就可以有效平衡需求,在更大範圍流通,滿足更多需求。技術和物流的落後是導致當時發生這種情況的重要因素。可以說美國和歐洲當時農牧業發展速度超過了配套的工業和物流的發展速度。所以我國提出無工不富,而且說“要致富,先修路”,背後有經濟學原理支撐的。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的最主要原因。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