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晔问仁医】微课堂

战“疫”系列课程之心理篇❤️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疫情突然爆发,人们处在急性应激状态,感到压力、崩溃、做噩梦等,甚至有的人会出现攻击行为。近日,荣获全国精神疾病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的,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安孝群医生作客“晔问仁医微课堂”,带来一堂及时而生动的心理讲座,他认为,疫情之下,要做的是心理教育,告诉人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病理上的疫情总有过去的那一天,心理上的疫情呢?以下文章,是安孝群医生的讲座精选。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安孝群,主任医师,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业务副院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专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康复委员会委员,杨浦区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科带头人。擅长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抑郁症、各类心理障碍等疾病。

1、疫情期间,心理波动的

规律和过程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疫情来临之际,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包括情绪、思维和行为变化在内的心理反应。

情绪方面:积极的一面是,情绪体验会更加敏锐,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个体会表现出焦虑情绪(过度紧张、恐惧、担忧等)、害怕、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惊恐万状、情绪失控、哭泣喊叫等。

思维方面:积极的一面在于,能够更加警觉和集中注意力,不让危机之外的事情干扰注意力。但不利的一面是,压力过大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选择注意”,例如,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反复查询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反复和周围人讨论疫情的危险性等。个体还可能会感到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或者无法做出决策。有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犹豫不决,来来回回地想,出现“思维反刍”的情况,即思维像食草动物消化食物那样反复咀嚼。

行为方面:积极的一面是,由于体内有更多的肾上腺素和血糖的调动,脑部和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加,短期内个体可以更快地、积极地采取行动。当然,也有的人感到坐立不安,有的会通过重复行为获得安全感,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测体温、大量进食、咬指甲等,有的不断囤积食物、水、口罩等用品。此外,也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发呆、懒言懒语、动作迟钝或逃避等行为。

这是人在疫情压力下,一般的心理波动规律和过程,有着正反两面。但无论是哪种状态都很自然,并不代表一个人心理脆弱、软弱,或者用现下时髦的话来说“怂”。我们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就可以尽可能地把这些心理反应调整到可控制的范围内。

2、为什么说,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疫情期间,还不是心理服务全面铺开的时候,因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控疫情,人们的注意力都被疫情吸引了,忙着防控,没功夫觉察一下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从适应的角度来说,这种状态更适合当前形式。但这并不代表着没有心理问题,只是延后。当然,也有部分人由于刺激过大,会患急性应激障碍,但这不多,疫情之后,各种延后的心理问题,会逐一出现,所以,当疫情结束了,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3、为什么说,恐慌是一种心理的正常反应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关于心理反应是否正常,很重要的判断指标就是社会标准。

举个例子:如果把人和一头老虎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恐慌就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不恐慌的话,那就不正常了。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是这头“老虎”。所以恐慌是正常的。虽说恐慌是正常反应,但导致结果并不是很好。

根据科学研究:任何人在经历应激事件时,超过20分钟,皮质醇(一种激素)就会分泌,标志着人会启动长期应对。事件持续越长,损害越大(免疫力下降、情绪波动增加)。疫情持续越长,更多的易感人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健康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推荐的干预措施并不是心理治疗,要做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人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正常化之后,恐慌会逐渐消退。

4、疫情之下,我们可以为家人做些怎样的心理按摩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疫情之下,最好心理按摩,是倾听和接纳。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变化:紧张,害怕和恐慌,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不要否认和拒绝。倾听家人和朋友的诉说,接纳和允许各种情绪反应,不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安慰家人和朋友的时候,多使用开放式提问方式,鼓励对方多说、多表达,比如听到对方说很害怕,你可以这样回应:“可以多说说你在害怕什么吗?”如果听到对方说很担心,你也可以这样回应:“听起来你很担心,你可以多说说你在担心什么吗?”这样的回应会在情感上,给予对方很大的支持和接纳。

安慰的时候,注意要少说、多听,对方这个时候不需要听太多的道理,这个时候理解和陪伴很重要。如果让对方感到了你的理解和接纳,那么,安慰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5、我们提倡的正念减压法是什么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正念,之后再谈谈什么是正念减压法。

科学的说法是:正念是个体有意识地把注意力维持在当前内在或外部体验之上,并对其不做任何判断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教我们如何把包括身、心、灵、思想、情感、过去发生的事情带到当下,以更加完整、友好、智慧的方式,对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近 20 年来, 心理学对正念冥想的临床疗效,展开了广泛的跨学科研究。研究显示,正念冥想能够有效抑制疼痛症状、缓解情绪障碍和抑郁、焦虑水平。

当然,这样说大家可能听不懂,其实简单地说,就是活在当下。人为什么有压力呢,不是活在过去的创伤里,一直不能跨过这个阴影,就是活在对未来焦虑中,担心未来形势的变化。然而,过去不可变,未来不可测,活在过去和未来都会焦虑。过去的一步步,铸成了现在,现在的一步步,造就了未来。

也可以再举个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什么是正念,比如说:我现在问大家,现在你觉得什么最重要?有人回答疫情最重要,也有人说父母、孩子最重要,其实什么最重要呢?现在你跟我在讲话,当然是我最重要,这不是说父母、孩子不重要,但是,此时此刻你在跟我讲话的过程中,如果脑子里想的是你爸,想的是你的孩子,你就处于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也就是非正念状态。

正念的概念已经说清楚了,那什么是正念减压法呢?其实就是用正念的原理,设计用来缓解压力的一套严格、标准的团体训练课程。英文全称为MindfulneSS—basedstress reduction,简称为MBSR,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医学院的荣誉医学博士卡巴金于1979年设计的,课程的核心步骤是正念冥想练习。下面,我也可以教大家一套回家可以自己练习的正念呼吸冥想练习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第一步:深吸一口气,使气体直接到达你的胃部】

每次当你吸气时,胃就会鼓起来;呼气时,胃就会收缩。如果你感到将空气直接吸到胃里(准确说应该是膈肌)有困难的话,就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胃部(小手指在肚脐上面一英寸时),当你呼吸,应该只有放在胃部的那只手动,放在胸口的那只手应该不会动。

【第二步:吸入正常量的空气,不要吸入太多,因为这不是大口呼吸】

你要按照正常的频率来呼吸,不要刻意放慢呼吸,等熟练掌握腹式呼吸后,我们会再学习放慢呼吸的。保持呼吸平稳,不要深吸一口气后,就立刻全部吐掉,当你呼气的时候,想象空气好像从你的鼻腔或口腔慢慢地流出而不是突然呼出——是否通过鼻腔或口腔呼吸并不重要,只要让呼吸保持平稳就行。

【第三步:冥想】

在吸气的时候要数数,呼气的时候想着“放松”。也就是说,当你吸气的时候,心里数着“1”,呼气的时候想着“放松”;下一次吸气时候心里数着“2”,呼气的时候心里想着放松;一直这样持续,直到你数到“10”,然后再从“1”开始。

6、在疫情中,如何提升专注力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疫情来临,给了大众很多压力,很多人不断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冷静”,但有时却很难做到,无法沉着地思考和行动,继而又产生对这种不沉着的自责。时而紧张、时而恐惧,内心充满了纠结和冲突,做什么事,都静不下来,何来专注力一说,所以在疫情中,如何提升专注力,可以理解成,在疫情中,如何化解内心的冲突,冲突化解了,心静了,专注力自然就提升了。

首选我们来说说自责:如果我们理解了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其实可以完全不必有这种自责。

为了便于理解人类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可以把大脑简单分为三个部分——实际的大脑结构更复杂,此处是为了方便理解而简化。

(1)以前额叶皮质为主的区域称为“认知脑”“社会脑”,是我们注意、理解、思维、判断和意志力的来源,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理智的来源。我们会告诉自己,或者要求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不用害怕”。

(2)在大脑的深处的中心区域,也就是边缘系统所在的位置还有一个“情绪脑”,又称为“哺乳脑”。“情绪脑”负责探测危险、储存危险的记忆、判断恐惧和愉悦的情绪,它的功能反映了人类的生存本能。

(3)在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是脊椎动物身上进化最早的脑——脑干,也叫“爬行脑”,掌管着食欲、性欲、体温、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冲动。

大脑的这三个部分不一定交流、合作得好,只有“认知脑”可以有意识,可以进行言语交流。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可以用来理解“三脑一体”:它们仨合作好的时候,就是一个(认知脑)驾驭了一匹马(情绪脑)和一条鳄鱼(爬行脑)的理性人、社会人;不协调、分离、冲突的时候,人性会被更低级的情绪和本能所左右。

遗憾的是,负责人类理智的“认知脑”,是我们最年轻的大脑部分,在重大应激和心理压力下,某些个体往往是更古老的、掌控生存本能的“情绪脑”占上风。比起“认知脑”,“情绪脑”能够更快速地识别危险,并直接向负责内脏活动(如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的中枢——“爬行脑”发放信号。这就是为什么当遇到危险时,你的“认知脑”还没想清楚为什么要害怕,就已经感觉到心慌、出汗的原因。

此外,当“情绪脑”警报声大作的时候,“认知脑”就很难开展工作,因此过于慌乱的情况下,人们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心理压力下个体反应的差异,可能和遗传(基因)、先天气质特点、大脑中枢神经递质网络的特性、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抚育方式等有关系。

所以,在重大疫情面前,如果你不能保持镇定,感到慌张和紧张,是正常现象,不必自责,你可以调侃自己:“我只不过是生存本能比较发达而已!”

先说了自责,那么恐惧和慌张呢?其实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恐惧和慌张可以用很多小技巧来调节。正念减压法就是简便易于操作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当你镇定下来后,专注力自然就提高了。当然,这只是说了疫情中的专注力,其实专注力还跟人的动机、需要、奖惩机制等相关,这里就不多说了。

7、居家工作的心理适应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很多单位都采用居家工作方式,也就是远程办公。这里面会有很多变化,以前家是休息放松的港湾,工作有工作场所。现在居家工作,把二者融合到一起,有很多人特别不适应,甚至有网友就总结出:在公司办公的痛点是工作难题,在家办公的痛点是:工作难题、人际沟通、网络信号、大call小call、满屏@、每30分钟进来给你塞几瓣橘子的老妈、随时随地围观你到底在干啥并哭天喊地要求你陪玩的萌娃、提前1小时喊你吃饭并嫌弃你“玩电脑”的老爸、随时在召唤你的大床、近在咫尺的零食柜、猫猫撒娇、狗狗求摸、以及十分不适合长时间办公、即将让你得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座椅......

其实,这些困扰都是一些现实的困扰,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从现实出发就可以了,下面是几条居家工作建议,帮助大家调整好状态,适应居家工作。

一、正常作息时间,建立居家办公仪式感。

1、按时起床,准时开工,保持一致的工作状态;2、换掉睡衣,加强工作仪式感。

二、创造一个可以精心工作的环境。

1、在客厅或书房一角改造出一个工作区;2、避免在床上等舒适区域办公,影响办公状态。

三、时间管理。

1、以2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手机调静音,专注处理工作;2、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喝水、上厕所、处理其他事。

四、约法三章,避免干扰。

1、居家办公与家人互动频率较高,与家人“约法三章”;2、与家人明确陪伴孩子的分工与时间安排。

五、注意饮食健康、增强锻炼。

1、非常时期,注意饮食健康,饮食规律;2、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工作间隙增加体育锻炼。

六、远离谣传,保持信心。

1、关注疫情变化,但不过多参与评论;2、保持信心,积极面对2020的目标挑战。

湖北!必胜!

中国!必胜!

JIAYOU

安孝群 | 关注疫情,也请戴上“心理防护口罩”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你推送最暖心的文章

向所有抗疫勇士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