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自成?

蔡天龙


抗争失败而牺牲的,叫烈士。追求利禄而投降的,叫罪人。屠戮掠夺而侵略的,叫敌人。

面对百姓的敌人,贪婪而残暴的汉族官僚地主阶级,李自成在半个中国对农民实行三年不征的免赋政策,将官绅勋贵的土地财富分给贫困无地的百姓,军队不以民赋为饷,而是追赃助饷。

面对民族的敌人,以掠夺汉人土地和财富为目的的满洲贵族,李自成不断与之作战,从山海关一片石的血战,到山西、陕西、湖北,一直在与满洲八旗及其仆从军作战,权将军刘宗敏抗争至死,李自成死在转战到路途上。

李自成的一生,是与腐朽的阶级和落后的群体之间的斗争,为了生活艰苦的普通百姓而战斗,为了中原华夏而战斗。他的一生有成功有失败,然而一直到他牺牲,他都从未妥协动摇过,更未曾向敌人投降。

李自成死后,农民军余部是抵抗满清最坚定和中坚的力量,为了民族大义,农民军甚至放弃独立的旗号,希望用对大明的和解,来换取抗清事业的成功。

明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写道:“正是由于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

顾诚先生还写道:

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彪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对于李自成,顾诚先生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如是评价道:

“他把一生献给了反对阶级压迫和满洲贵族民族征服的革命事业。在他的领导下,受尽欺凌压榨的贫苦农民挺起了腰,抬起了头,……推翻了以朱由检为头子的明王朝。”

“直到他牺牲为止,他所领导的大顺军以无畏的气概,独立地承担了抗清斗争的全部重任,为尔后二十年的抗清斗争揭开序幕。”

至于谁才是罪人,我可以列一下备选人物:

  1. 明平西伯吴三桂,降顺后叛,降清,清封平西王。
  2. 明大同总兵姜瓖,降顺后叛,降清。
  3. 明遵化巡抚宋权,降顺后叛,杀大顺守将黄锭。
  4. 南明联虏平寇的诸君。
  5. 在地方上叛乱后降清的官绅地主和原明官僚。
  6. ……太多了。

周周周树人


如果用一个词评价李自成,那就是"无能"。如果用一句话评价李自成,那就是"烂泥巴扶不上墙"。

当然,李自成还是懂一点的诡计的,那就是会假投降。这种假投降,在兵法里面是最下等的伎俩,属于"三十六计"之内的歪门邪道。李自成一辈子假投降了好几次,每一次都给你蒙混过关,这说明他运气还是不错的。不过,毕竟他个人才能太有限,做不了开创盛世的霸主,最后还是被历史淘汰了。

明朝末年,就是一场激烈的大竞争局面,各路英雄,枭雄纷纷登场,能力弱一点的就被淘汰出局。李自成之所以淘汰崇祯,是因为崇祯的能力比他还要差。举一个例子,崇祯想给他的士兵补发欠了很久的粮饷,一个姓周的大臣就阻止崇祯,说,陛下不必对他们太好了,他们是大明的军人,为陛下征战是理所应当的,发不发粮饷都无所谓。按道理,这样的鬼话要是成立,大盐都会卖馊掉了。可是,这个崇祯帝偏偏认为其说的很有道理。弱智级别的崇祯,遇上李自成这样的枭雄,就完全不是对手了。李自成至少在打进京城之前,很会装逼收买人心,比如,吹嘘说"迎闯王,不纳粮"。等进了京城,把脸一翻,变为"不交钱,见阎王"。

刘宗敏等大将破坏统战政策,抢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李自成也无力阻止。刘宗敏直接对李自成说,你当你的皇帝,我不拦你,兄弟想发财,你也别拦我,否则别怪兄弟翻脸无情。李自成连自己手下的将领都驾驭不了,他还不算无能吗?李自成快打倒京城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在望,胸无大志的李自成又去乞求崇祯帝给他做"西北王",想的只是荣华富贵,这不是烂泥巴扶不上墙吗?


怀疑探索者


李自成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文化水平不高,他也有点想学习,想上进,但是终究不能坚持,而且天资不如朱元璋。不过,我觉得李自成比张献忠要好。李自成的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主要缺了以下五样东西:

一是缺高级智囊。

李自成手下的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与汉高祖刘邦的萧何、张良等人无法比拟,与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李善长等也比不上。当时没有人才吗?有。任何时代都有人才,帮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基本是朱元璋老家同乡,徐达、常遇春、汤和、朱文正等等,小乡小村怎么有这么多人才?本来遍地是人才,只是缺平台、缺历练。朱元璋能发现他们、培养他们、驾驭他们。而李自成呢?没有这样的眼界和水平。

二是缺胸怀。

明朝官军杀降,李自成也杀降。上苍有好生之德,杀降就是杀人气。不断杀降,而且屠城,在河南项城就屠过城。1644年三月进北京后,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可惜,没坚持几天,北京就开始鸡飞狗跳,面对笑脸相迎的明朝故臣,极尽羞辱之能事,这还不要紧,进京后对大户、明朝故臣严刑拷打,索要银子,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也被骚扰。

三是缺军队正规化建设。

军队建设一直停留在底层小农意识,没有把起义军转变为政府军,仁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没有树立好。李自成虽然号称拥兵50万,但这支军队管理落后,组织不严密,正规化建设不够;战斗力并不强,对付极端腐朽的明军尚可,对付多尔衮的八旗兵就差远了。所以后来一触即溃,连个像样的相持阶段都没有。

四缺战略眼光。

李自成的作为很多是自发性的,行事随意性强。不是说李自成没有能力,李自成敢做敢为,敢负责,但这些代替不了文化。在进北京、打山海关、优待明朝遗老遗少等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当时情形下,北京能进吗?大顺政权只占领了陕西、河南等地,地盘还小,又不是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政权不稳固。1644年的北京虽是一座孤城,但北京东北的山海关有大明吴三桂3万精锐,山海关东北有多尔衮的十数万雄兵,长江以南还是明朝的地盘,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此时的北京,对崇祯皇帝来说非久留之地,对李自成来说是马蜂窝。李自成最好的办法是以西北和中原为根据地,加快政权建设,巩固中央权威,建立政权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增强政权的合法性,积极向南发展,以待时机。让崇祯、吴三桂和多尔衮他们先周旋。

五是缺仁义。

举个吴三桂的例子,吴三桂一开始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最终让吴三桂决定投靠满清,为什么?吴三桂认识到,李自成不靠谱啊。要知道,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全在李自成手里,这个情况下要投靠多尔衮,得下多大的决心?李自成要是靠谱,吴三桂会冒这么大的险吗?李自成从山海关逃回北京后,杀了吴三桂一家34口。家属何其无辜?这样不仁不义,如何成大事?


坐看东南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唯一的错误就是他失败了。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有人说李自成是西夏李元昊后裔,这应该是瞎认祖宗。不值一提。李自成是陕西人,生于公元1606年,自幼家境贫苦。和朱元璋一样也当过和尚。后为驿站驿卒。后又被裁撤。李自成失业欠债。被债主拷打,激愤之下杀死债主,此时妻子又因通奸又将其诛杀。李自成迫于无奈只有投军。在军队的时候克扣军饷严重,李自成杀官造反投奔当时最大的义军高迎祥。

自公元1629年起是以后,真是屡败屡战,最惨的时候被杨嗣昌杀的只剩下十八骑。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从起兵到攻克北京用了十八年。李自成时年三十八岁。入京以后召降吴三桂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败于多尔衮。随后匆忙回京登基,但只当了四十二天皇帝就匆匆离京。公元1645在湖北九宫山被误杀,一代枭雄死于农民之手,实在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只。成事之艰难,败事之迅速。世间难有。李自成最终也没有成为第二个刘邦。

1644年的华夏大地有三个皇帝,一个大明的崇祯在北京,一个是大顺的李自成在西安,一个大清的顺治在沈阳。谁是最后胜利者。可以说李自成的辉煌就在眼前。但第一个败亡就是他。

但李自成败在何处?首先就在于李自成是流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一直处于流动做战。刘邦的根基在关中,朱元璋在淮西。万一失败就可以退守根据地,待机再起。而李自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一旦失败就彻底完了。

这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自成集团没有迅速地和当时的利益集团,说白了就是地主阶级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丧失了‘’民心‘’李自成进京简直就是灾难。纵兵劫掠,无恶不作。奸淫掳掠。如此一来在百姓心中民望大跌。进而敲骨吸髓地抢夺大明官僚的财产,这些官员是该死,但也应该区分对待。而李自成如此一来官民都得罪了。失败肯定就是必然了。

再就是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肯定,也没有和朱元璋一样网罗儒家分子,李自成身边也缺乏有战略眼光的谋士。给李自成做战略分析和测算。缺乏长远目光也是失败的原因。

可以说,李自成的起兵反抗是值得肯定的,但唯一错误就是没有和利益集团结合。应当说。满清的入关趁虚而入。但这一点首先应该指责崇祯。如果崇祯治国有方,就不会有农民起义。李自成只是因为失败才有着这么多指责。


清水空流


山贼草寇以及流氓无产者所造成的灾难,正在蹂躏这座帝王之都。李自成拷掠前朝旧臣,屠戮虐杀无辜,在北京大搞白色恐怖。

其实,农民政权里也有高人,可是,挡不住最高领袖脑子不清楚。

比如,李自成麾下的名将李岩,他早就坦率地规劝:“以不杀收人心”;李自成偏偏没往心里去。一句话,拿钱来!这叫“助饷”,而且明码标价:“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如果说,对贪腐成性的明朝官员发泄私愤,还有情可原,那么,对无辜百姓下手,则彻底暴露了农民军的“匪气”。他们的确开始趁火打劫了,所谓“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劫掠还不算,又规定了新政策:“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对无辜百姓来说,朱明皇帝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横竖没好日子过。

所以说,血腥屠城后,李自成仅仅在京城喘息了42天,便兵败如山倒,首要的原因便是不得民心。

导致李自成进京后快速灭亡的第一个原因是不尊先帝。李自成入京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抚民众,而是派手下搜寻崇祯皇帝和皇后,并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其次,第二个原因就是虐待降臣。由于李自成本人不喜读书,所以对待读书人不是那么的看重,于是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就出现了“群贼争戏侮学士”的场景的出现。

李自成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思想觉悟不高,很容易产生骄傲。

当进入北京城之后,他自然有了一种“天下无敌”的感觉,因此对于军队的管理他已经疏于关注——连首都都被自己占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元明清时期的“第一城市”,遭到了如此待遇,消息很快传来,整个中国领土不免都有所担忧。但李自成却对此毫不在意,在他的眼中“十个燕京也比不上一个西安”,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快速将北京的财富带回西安。

正是因为纵容手下,所以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城后,反而被贴上了“恐怖”的标签;但如果李自成能够适当要求中层首领的行为,那么也许还会有改观的机会。但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终于因为得力手下的不理智,逼得原本可以与自己站在一起的吴三桂彻底投降了清军。

因此综上所述,李自成集团的硬伤在于核心谋士团档次不高。

李自成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下层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狭隘,不能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

如果李自成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站稳脚根之后,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礼贤下士,广泛网罗知识分子,特别是吸纳具有真知灼见,能准确判断全国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在制定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时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是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使大顺政权的统治稳定下来,阻遏、击败清王朝的进攻,进而统一全国的。

有关李自成战死在九宫山的说法又有好几种。

一说李自成在战败之后,带领着二十几名随身军士逃到九宫山,被清军围困,最终上吊自杀了。

还有一说是李自成在逃到了九宫山之后,被困山林,由于饥饿难当,于是带领几个手下找到机会来到上下的村子里找吃的。

吃饱喝足之后,李自成发现一个元帝庙,于是前去拜祭祈求上天庇佑,最后被一个农民拿着锄头从后面捶碎了脑袋,甚至还有人说这个村民最后还凭此在当地当了一个小官。


王铭苇


自从写了两篇文章后,还是有人发来邀请,要求笔者再次评价李自成。

实际上,那两篇文章已经明确地表达了我的观点:

第一、艰难困苦,不失信心,攻坚克难,拚命斗争,坚持不懈,直至推翻明朝,取得成功,吊丝逆袭。

二、胜利而骄,丧失警惕,决策失误,昏招频出,败坏军纪,铸就大错,以至使满清入关,全盘皆输。

这也是我对李自成的客观评价。

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谈另外一个问题。

即学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在网上,我曾问过一个网友:你骂李自成有什么用?他说,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说,他三百多年前就己经死了,你现从早上骂到晚上,不感到累吗?这位网友症了一下,沒想到我会问这个问题,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学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最有资格回答得是毛主席。他一个赶考论,两个牢记,一个【决不当李自成】的警言,警示了1949年时的全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天下闻名。

而有些人,从早上到晚上,卖力地骂李自成,又是为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在大街上打扑克。当今社会,没事干打扑克,打麻将的人很多。无意中,朋友与人谈论起了历史,谈起了李自成。大家立即来了劲。多数人持否定意见,称他是土匪头子,乱臣贼子,其口气与网上某些人的口气一模一样。

朋友与我谈论这事,感概万千。说,我算是开了眼界。在现实中,大家都把李自成,把历史当作饭后谈资来对待。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这满大街打牌的人。有不少人不是因为生活富足了,闲得沒事干了而打牌。反倒是因为经济萧条,企业困难,失去岗位,无事可干而打牌。笔者曾这样做过调查,问他们能不能做些什么?他们使劲摇头,不可能!不可能!他们试过了,做什么都不行,困难重重。

联想到,不久前,我与几个企业家朋友交流,也面临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也是使劲摇头:很困难!很困难!有人对做事己经失去信心,只是现在在苦熬!

联想到,三百年前的李自成,从南原突围后败退入商洛山中,身边只剩下十八骑。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按当今社会一般人的想法,早应当洗手不干,当一个山大王得了。可是李自成沒有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悉心总结经验后,他又东山再起,在商洛山中打开了一个局面。

这就是差距。在评价历史小说《李自成》一文中,我曾这样说,小说《李自成》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励志作品,它让你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迷茫中看到希望,困难中感到力量。让你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榜样与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小说《李自成》与它的主人公是特殊时期的政治产物。是的,它确实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年代。你说在那个时期,困难比现在大,条件比现在艰苦,人们尚且信心百倍,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而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反倒失去了信心,做什么什么不成,干什么什么失败,一个个象苦瓜一样,灰心丧气,苦苦煎熬,这才是当今社会所要的效果?

过去,曾经有过高大上,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而现在,一切都现实了,一切都让人消极,让人灰心丧气?

我曾千百次问过自已。学历史到底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骂几声土匪头子,乱臣贼子,让人出出气了事吗?我且再问,被骂的人早己死了三百多年,你骂给谁听呢?况且,象有些人一样,自己的命运尚且不知掌握在谁的手里,倒是关心去前人的事,难道真是吃饱了撑的?

现在再说说如何评价李自成。

有一个网友这样写到:

一个普通的人,不堪受压迫被迫起义,推翻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你说李自成是否能力超强?谁再看不起人家,也难以比上人家。请问那些看不起李自成的人,你能办得到吗?

这是一个头脑清醒,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人的评价。


阳城导航


《绥寇纪略》记载:“自成年十八,娶韩金儿,艳而淫。自成以事往延安,金儿与里棍盖虎儿奸。适自成归,杀金儿,盖虎儿逸……”

明朝末年,陕西米脂县韩家庄出了一个大美女,叫韩金儿,芳龄十四,美艳动人。

西安一位土豪有一次到米脂县会朋友,宴席间听朋友谈起韩金儿,垂涎三尺,于是托友牵线,纳为小妾。土豪年老体弱,满足不了好淫的韩金儿。

老家伙不行,韩金儿就红杏出墙了,和管家勾搭成奸。奸情败露,韩金儿被扫地出门。回家之后,追求者还在排队,延安一个监生慕名求婚。

嫁给监生不久,韩金儿又因与隔壁老王——某邻居偷情,弄得监生颜面扫地,之后一纸休书把她休了。

“艳而淫”的韩金儿经历两次婚姻之后,窗口排队的狼友一个个急得跟屁猴似的抓耳挠腮,十八岁的李自成暗下决心,此生一定娶韩大美女为妻。

见到韩金儿,李自成就迈不动步了,鬼迷心窍一样,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娶了韩金儿当老婆。

韩金儿故态复萌,在李自成外出送快递的时候,与同村的地赖子盖虎儿搞在了一起,着实给“前任三”扣了一顶大绿帽子。

李自成发现奸情后,怒不可遏,怒斩淫妇韩金儿,奸夫盖虎儿却侥幸逃跑了。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李自成与侄子李过来到甘肃甘州投军。在榆中,因为拖欠军饷之事,李自成把参将王国和以及当地县令给宰了,发动了兵变起义。

李自成此后又迎娶了第二任妻子邢氏,这个妻子“武多智”,掌管义军的钱粮,但同样对李自成不忠。

李自成有个老乡高杰,两人“同起为盗”,高杰趁工作之便,与邢氏通奸,担心被李自成发觉,高杰就裹挟邢氏私奔了,于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投降了明朝总兵洪承畴的部将贺人龙。

继邢氏之后,李自成又娶了第三任妻子,叫高桂英,也是一个习武之人,丈夫死后改嫁李自成。

李自成失败后,这位高夫人与李自成侄子李锦的义子李来亨坚持与清军斗争,后自焚而死。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妻子高桂英当时不在城内,于是就把紫禁城一个叫窦美仪的宫女封为妃子侍寝。

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清军在九宫山围剿李自成,缴获“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

诸多史料证实,李自成三十九岁短暂的一生,很少亲近女色,与老乡张献忠“广美姬”形成强烈反差。

他先后娶了三妻一妾,其中就有两人背叛他投入野男人怀抱,看来其婚姻生活实在是乏善可陈。


汉周读书


2018年元旦期间,因小恙卧床月余,得空大读书。十日间读完姚雪垠所著《李自成》十卷,算来每日阅读三十余万字,每有所感,旋录于朋友圈。今整理成文,以飨诸君!

读《李自成》之一叹:洪武出身微末,幼时多受欺凌,对官宦豪绅本无好感,又忌于历朝外戚干政,乃立下祖制,后世皇帝,后宫皆选自清白一般人家,不与功臣勋戚联姻。观有明三百年,确无外戚之患。然小家碧玉,读书未多,见识有限,父母之嘱托,不过是一旦获宠,莫忘了娘家一族的荣华富贵。如万历之母李太后,万历皇帝亲政前,其对娘家赏赐无算,李家富可敌国。到崇祯皇帝内忧外患,国库如洗,欲向皇戚借款充作军费,首先向最富的李家张口,李家竟宁死不借,并与诸皇戚结成攻守同盟。崇祯的皇后贵妃怕李家出了钱,自己娘家也得跟着出,竟受娘家所说,为李家求情,全然不顾崇祯皇帝的难处。后宫如此贪小失大,心无家国,于皇帝则内无贤助,于皇子则秉性遗传。清人张廷玉所修《明史》,虽为美化满酋,有意将明朝诸帝写得不堪,然仔细想来,家无好妻穷三代啊!何况一国!

读《李自成》之二叹:洪武立国,众建诸王,以拱卫皇室。唐宋宗室,多散处民间;明朝则分封列爵,不农不仕,全由国家供养。后枝繁叶茂,国力不能负担,嘉靖年间,岁贡京师之粮已不足蕃王禄米之半。又封王多有赐田,如万历封福王于洛阳,赐田二百余万亩,地跨河南湖北诸省,赐田为蕃王私产,不向国家纳粮。又准许福王开市贩盐,福王乃引入淮河盐,挤出河东盐,而河东盐为国家边饷的重要来源。到崇祯年间,国家日穷,蕃王日富。李自成引兵洛阳,守军竟欠饷半年之久,无人肯力战。闯王打下洛阳,仅获福王一家所藏,竟能支撑二十万大军一年之用。而崇祯为抚恤福王家属,仅能拿出两三万两,至于军费,更是捉襟见肘。国家虽大,无奈蕃王太众,此涨而彼消。蕃王兼并土地,接纳荫户,国家可纳税纳粮之土地人口日消,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却无力回天。

读《李自成》之三叹:明朝自立国之初,即重视教育,优待士子。自乡里至府州县皆有学校,国家更设有国子监。明朝之翰林院制度,尤堪称述,进士径入翰林院,优其廪饩,不责吏事,使观古今图书典籍,开益其聪明才学,滋长其德行器宇,养成名卿贤相。惟承平日久,科举以《四书》取士,经义之学沦为八股,学子只知背诵十八房范文,进士多有未通读全书者。学问渐次空疏,而出身之别益重,进士不与举人贡生同席,出身稍低者不得不投身朋党以自庇,此明朝朋党之滥觞也。至皇帝不理朝政,举朝群龙无首,文臣乃风发言事以自显,或倾陷异己、或苛刻求疵、或徒生纷争、或口舌争胜,凡我朋党皆君子,非我朋党皆小人。举其要者,当李自成张献忠继起中原,辽东锦州失守,若暂和满清,着力安内,大事未为可知。然而崇祯皇帝迫于文臣议论,不敢言和,倾力两面用兵。兵部尚书陈新甲主议和事,崇祯暗许之,事泄于朝,群臣大哗,不得已杀新甲;孙传庭守关中,谋休养生息,一举而胜,文臣议责其畏敌,乃仓促而战,遂败死;李自成大军渡河,崇祯欲撤吴三桂入关守京,文臣议不可自弃国土;大顺军势日盛,有议迁都南京,徐图国事,文臣斥其奸佞。崇祯皇帝终于一无可为,长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自缢于煤山。呜呼!空谈误国!朋党亡国!

读《李自成》之四叹:自元旦至今日读讫《李自成》全十卷,不胜唏嘘!崇祯十年,潼关南原之战,李自成大败,仅剩十七骑,逃至商洛山中,后归拢余部,得数千人。乃痛定思痛,苦读兵书、整顿军纪、劫富济贫、归拢人心。崇祯十三年,趁明军主力于四川围剿张献忠,河南空虚,李自成入豫,开仓放粮,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一时饥民应者入潮,旋有二十万之众,取洛阳,围开封,破潼关,得长安,明军望风而降。乃招揽人才,得牛金星、宋献策、李信兄弟。宋献策献《谶书》“十八子、主神器”,言朱家当亡,李家当兴,李自成遂有帝王之志。李自成全胜时占据陕、晋、豫、鄂数省土地,登极于北京,俨然有开国气象。不料兵败山海 关之后,一溃而不可收拾,可叹一代豪杰,最终竟孤身一人死于乡民之手!

李自成之一败:李信投诚之初,献建业方略,曰:效仿洪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经营商丘之地、使民休养生息,待河南稳固,可经营湖广晋陕,成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然李自成流寇习性不改,每得一城,辙捕杀官员富户,搜取金银粮食,之后拆毁城墙,烧毁王府官衙,不留兵守城,不置官理民,所到之处玉石俱焚,如蝗虫过地。初时,百姓以为“闯王来了不纳粮”,心存长治久安之愿,望闯王如父母,久而久之,百姓离心,避之唯恐不及。且流兵作战,军饷全靠向富户“借粮”,或破城之后搜掠所得,有上顿无下顿,全军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貌似强盛、祸根已生。及至山海关之败,为清军所追,一退再退,竟无一处容身!诚可叹也!

李自成之二败:长安建国号“大顺”之后,众将渐生骄矜,李自成本人亦以帝王自居,脱离群众、喜好奉承、不受忠言。大顺根基未稳,虽占据数省,然未设官理民、未休养生息,李自成乃执意东征明都,民生维艰之时,仍强征军粮,涸泽而渔。明朝气数已尽,大顺军势如破竹,北京不攻而破,崇祯殉国。然而此时大顺之劲敌已非吴三桂等明朝余军,而是满清。李自成一心于紫禁城登极,宰相牛金星专于操练大典,大将刘宗敏忙于拷打明朝官绅,搜掠金银珠宝运回长安,将士们横行京城,奸淫掳掠。一时民心尽失。满清已招降吴三桂,进兵山海关,觊觎中原,李自成竟以为大局已定,江南可传檄而定,而满清不过是蛮夷小邦,盗匪之患。其无知自大至此!及至御驾亲征山海关,一触即溃,方知满清之真正实力,转如丧家之犬,一逃再逃,不敢应战。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自成不但不知彼,亦不自知也!


大汉校尉


请问他算哪门子英雄,若不是李闯等流民的造反,后金满清也不可能最终吃到成熟的果实,没费多少劲儿就拿下整个大明朝。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说几句心里话,我发现最近很多键盘侠的脑子出了严重问题。比如你说满清有多么能征惯战,然后他们就会说你是替满清人说话的狗,甚至打出“复我大明”的口号;然后你说李自成是个混蛋,他们就说李自成是推翻暴政的民族英雄。那么问题来了,民族英雄应该反抗的是外族入侵,李自成反的大明朝是哪个族呢?既然你认为李自成反抗的明朝是个暴政,那么你对明朝到底是怀念呢还是不怀念呢?请问这是不是逻辑出了问题。

最终我明白了原来这群人才真正是一群无脑虫,根本不用脑子去思维,多用一点脑子去思考问题,对他们来说都奢侈!

就比如这个话题,很多人称李自成是个大英雄,又说他是代表了什么什么,又反抗了什么什么。那么好,如果他是个英雄,起义是对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就一定说明大明王朝是坏的,是可耻可憎的,将老百姓逼的民不聊生都纷纷起义了,难道还不够令人可憎吗?那么请问那些天天满口复我大明的朋友,你是支持你心中敬仰的大明呢?还是支持所谓的英雄李自成呢?

如果多看点史书,你最终会发现,不管是晚明、李闯、满清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也就说没什么好东西。如果不是明朝后期的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何至于这样。当时的小冰期使粮食产量骤减,老百姓本来就没有粮食,你朝廷再横征暴敛,肯定就不得人心,反你是必须的,造成这个结果的肯定是明朝皇帝的错,这毋庸置疑。

身为驿站公务员的李闯在失去工作后趁机造反,这也也无可厚非。但是你如果看看史书上写的他与张献忠等人做的那些缺德事,攻陷京师后,那些荒唐行径,你不难发现这伙人并不是什么善类,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清军入关后打这帮乌合之众简直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没有李自成的捣乱,明军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力量去抵抗后金满清,但是最终却要分出大量人马去对付李闯等流民。这无疑是帮了满清一个大忙,你们窝里斗,我们等着吃就是了。如不是李闯等人的胡作非为,吴三桂也不能轻易引清兵入关。清兵入关就意味着中原将要易主,也就很难发生扬州十日这样的惨剧。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三角关系,跟食物链差不多。这三方摆在你面前,请问你支持谁呢?所以请用脑子来思考问题,你是个人,不是碳水化合物,老天爷给你大脑是让你思考的,不是让你用手机来骂人的,越是这样就说明你越不自信越无知,是个典型的 loser。


大狮


李自成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就个人来说,他称得上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领导的农民军队,出生入死,几经危难,由弱变强,成了左右时局灭亡明王朝的強大力量。在起义前,李自成只是一个普通农民,面对统治者的残暴,他揭竿而起,他作战勇敢,极富谋略,深受战友尊重,逐渐成长为杰出的义军领袖,成为义军主力。他军事才能卓著,多次打败明军主力,他注重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使义军兵強马众,甚至在几十六内,人数增加几十万。李自成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攻洛阳,杀福王,所向无敌。在湖北,他设官建制,被拥戴为新顺王。在西安,义军建国,号为大顺,改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之后斩关夺隘,杀奔北京,朱明王朝土崩瓦解,一代英雄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后导致了清朝统治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