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性惡論,還是性善論?

門前流水幾前燈


小孩都會搶吃的、爭玩具,吃飽了也會給別的小朋友分享,一起玩,“性相近”是真的;在不同環境下長大,又會“習相遠”。從個體角度而言,自然是“性本善”;從群體角度而言,爭鬥搶奪又是“性本惡”。

承認“性本惡”則重視普及教育和法律約束,敦促人人自我反省、棄惡揚善。強調“性本善”則要求社會精英以聖人君子為榜樣,克己復禮、兼濟天下;同時以小人為恥,其實也是承認小人的存在。

在儒家之前,管子就發現“倉廩實而知禮節”,若民生凋敝,則惡行更顯。所以善惡是同時存在的,不僅在社會個體之間,也在一人身上兼有。經濟發展好,民眾普遍受益的國家,在其社會內部往往文明素質也高,但不排除對外表現出野蠻性。


靜看風雲


飛花《作娟悟語》,我哪個都不支持。也許你認為我無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我是騎牆派,無所謂,這正是我的觀點所在。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我們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我們是一張白紙,上面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也可畫最好最靚的圖畫。但是,也可不負責任的任意塗鴨,胡寫亂畫。更有甚者,不要了這張紙,象垃圾一樣的隨便丟棄,任其自消自滅。由此可見,後天家長怎麼對待這張紙就尤為重要。

三字經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莊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從古至今儒家和法家就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現在也無定論!而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我。不為別的,只為生存,求生決定自我。家庭教育,後天生長環境,社會教育和影響是決定人們性善性惡的關鍵。所謂的性就是天性,人一生下來,只有生存本能,沒有性善性惡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著好就學好,挨著壞就學壞。所以才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法。

我們從上學開始,就走出家庭,這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學校教育我們積極從善,如果性本善還用教育嗎?反之性本惡,教育還有用嗎!環境和社會是表現人們善惡的大舞臺,也是人們學習善的大課堂。

人的本性是由生存法則決定的。古人云: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也可能去做壞事,或者殺人越貨。這種惡就是後天形成的,善惡也可以互相轉換。比如黑道賺了錢,發了財後大力做慈善。本來一良民為了不餓死,去搶別人東西吃。如《悲慘世界》書中的冉阿讓為姐的孩子免受飢餓因善而惡,偷了一塊麵包坐牢十九年,終身被警察沙威追捕。

我們的社會之所以安定和諧,一方面有法律的約束,一方面是對公民進行從善的教育。所以說環境和社會教育和影響才是人們性善性惡的關鍵,而不是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惡。我主張-一人之初性本我。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人性應該是惡的!

本人現在60歲了,每當同齡人相聚,聊的最多的,就是人性的醜陋,講的最多的就是人不懂得感恩!

我自己這大半輩子,感到人不善良邪惡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當時文化大革命,父母都非常忙,就把我送到了郊區一戶農民的家裡,城市的孩子到了農村,最感興趣的是捉魚摸蝦,當時渴望有一個漁網,那戶人家的兒子比我大三歲,他說可以幫我織一個魚網,但要我給他錢買織網用的線,我就把母親給我買早餐的錢不斷給他,起碼有半年的時間,一個學期沒有吃早餐,看到他在織網,看到漁網不斷成型,真不知做了多少撈大魚的美夢,漁網織好了,也一起去撈魚了,收穫真是大不同!可人家就是不提把漁網給我這回事,一天實在忍不住,我就問這漁網什麼時候給我?人家拿出一個大概好像茶杯墊子大小的東西給我,說我的漁網只織到這麼大就沒線了,織好的那個是他自己的!如果要繼續織,還要給他錢買線!我流著淚說不用了,這個小茶杯墊子我保管了差不多10年,中學畢業後搬家才不知道丟哪了!

一個十一二歲的人,這套路,這謀略,每當想起,還會打冷顫,對不起,我又要上洗手間!

一談人性,就有人拿宋朝的《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說事,好像《三字經》是衡量人性的標準,極其不嚴謹!沒有科學依據!人之初性本善誤導了我們差不多上千年,也害了我們差不多上千年!

我們應該正視人性的邪惡,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早點懂得防範!我們應該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制止人性的邪惡的膨脹!我們應該弘揚人性善良的一面!我們更加應該樹立無數大德聖賢做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不否認有善良的人!我們不否認人會變善良!

勸世人不要等人家把你賣了還在那幫人數錢!

人性,真邪惡!鼓吹人本善的人,如果不是瞎子缺心眼,就是心懷鬼胎!


南洋教父


支持“性善論”!

說點不正經的,我是男人,與女人有性關係,在心裡從來沒有欺負她的感覺,相反,還有對她是慰籍的情感思路。

性是兩方面的,看一看,想一想,姑娘愛上小夥子,感覺是奉獻青春;小夥追求姑娘,能說有惡!

性乃自然屬性也,自然無惡。性惡,那是思想惡!


曉風151952888


其實,不論男人女人,沒有絕對的善良與醜惡,人之初性本善,有道是子不教父之過。又云: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動物。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所以人都是後天潛移默化變化的,這裡邊由父母的影響教育,由本人的文化,經歷,性格和脾氣等都有直接關係。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明白。不喜勿噴。🙏


翰林藝客


我還是支持“性善論”這個觀點。當然,並不是因為古代《三字經》裡說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緣故。我是這樣理解的,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除了自身需要的溫飽以外,並沒有別的任何“惡”意,有的只是“欲”,即自我需求,比如,餓了要吃,這是任何動物與生俱來的本性,但不能認為是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生存,就要解決最起碼的溫飽問題。對自身基本的需求還應該屬於“善”的範疇,即使成人以後這種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應該視為“善”的範疇。我們對“善”和“惡”有一個基本的評判標準,“善”——對己有利對人也有利這是“善”;對己不利,對人有利這是“大善”。而“惡”——對己對人都不利是“惡”;對己利對人不利是“大惡”。從這個意思理解,人剛出生不能是“惡”,應該是屬於“善”。所以我支持“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題主提出的“性善論”與“性惡論”應該是就人的先天而言,不能看作是後天的表現。因為,一個人在後天所受的環境、教育程度等諸方面的影響下,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那就需另當別論。





政19526925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善惡皆存自然,人性善,天地道自然;人性惡,亦天地道自然,性本善惡之間。


一生即佛


美與醜,善與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如此看來,改惡從善。從善入流,善莫大焉。


本來身份證就是尹新橋


性惡論,性善論都有道理,不能片面,偏執地說支持那一方!

性善論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主張對人和社會採取溫柔的敦厚的作風,曾被胡適稱為媽媽政策,孟子的思想都是以性善論為基礎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而發的仁,義,禮,智這四端是與生俱來的,人本心為善,這就是孟子“性善論“的基本內涵!是這樣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個個都是可愛的,純潔的,都是很善良的。

性惡論是荀子的人性觀點,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論,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認為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圖的小人,成為君子者在於後天的修為,荀子以性惡為理論,更強調禮樂教化的重要性,在我看來,荀子的性惡論是政治的需要,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政權,是為了一些律法能順利實施而提出來的性惡論!

我覺得比較支持性善論!人的本性應該都是善良的,惡也是後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天有陰陽,人同樣也有善惡,善是陽,惡是陰,當善占上鋒時就能抑止惡念,當惡占上鋒時,就成了一個品行不端的壞人了,所以😊要多讀書,提高自己,才能做一個明理的人,高尚的人,善良正直的人……


初夏思夏愛華夏


性善論,性惡論我都不支持😁。因為,這兩論的關點都不對。人剛出生的人性,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時的人性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 塗黃色,他就黃;你在上面塗黑色,他就黑。這和後天的三大社會活動,教養是有直接關係的。

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境的陶冶至關重要。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就懂這個道理。‘染蒼則蒼,染黃則黃’。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所在的環境,決定了其人的性善或性惡。

其結論是,對孩子,對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教育,不能放鬆道德的休養,只有這樣,孩子才能 成才,自已也不會落伍。

人的遺傳對人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是微不足道的。人一出生不可能就是殺人犯,也不可能就是活雷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